地震相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30.17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章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1)相:facies即面貌。
(2)沉积相:sedimentaryfacies沉积物的面貌,沉积相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
具有特定的“面貌”,包括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即岩相、生物相、化学相、测井相和地震相等,根据这些物质相特征可推断其当时的沉积环境。
(3)地震相:seismicfacies地震反射的面貌,具体表现为各种地震相标志的特征,它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
根据各种地震相特征可推断其沉积相,进而恢复出当时的沉积环境。
(4)地震相划分:在相应的地震地层单元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元。
(5)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4.1.2 地震信息的基本类型(1)物理地震学信息要正确区分两类属性:1)界面属性;2)层属性振幅统计类:均方根振幅、平均绝对振幅、振幅变差、平均振幅、最大波峰振幅、平均波峰振幅、最大波谷振幅、平均波谷振幅、最大绝对振幅、总绝对振幅、平均能量、总能量、振幅偏斜度、振幅峰态复数道统计类:平均反射强度、反射强度梯度、平均瞬时频率、瞬时频率梯度、平均瞬时相位频率统计类:优势频率、有效带宽、波形弧长、平均过零频度、峰谱频率、频谱峰最梯度相关统计类:相邻道协方差、相邻道相关时移、平均信噪比、相关长度、相关分量、卡拉信号复杂度弹性参数类: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波阻抗、泊松比、拉梅系数、纵横波速度比、体积模量、捡球模量层序统计类:过门槛百分比、欠门槛百分比、能量过半时长、能量半时长梯度、正负样数比、波峰数、波谷数吸收类:吸收系数、振幅比、频谱比振幅与波阻抗叠合剖面上振幅属性与波阻抗属性的对比:①强振幅发育在具有强波阻抗差的岩层之间。
②在一个同相轴中往往可以有多个波阻抗层。
即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分辨率高于振幅剖面。
(波形为振幅,颜色为波阻抗)(2)几何地震学信息1)剖面上同相轴或岩层的形态和相互叠置关系2)平面上地震相单元的几何形态特征3)三维空间上地震相单元的外形4.1.3 地震相的空间表现形式4.1.4 地震相标志的类型(1)剖面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2)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波形和连续性四个方面;(2)平面地震相标志1)地震相单元的几何形态特征(地震地貌特征)2)地震相单元的岩性特征(3)三维地震相标志地震反射形状(Seismic form):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状。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1 概述•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4.1.4 地震相单元的分级•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具体表现为各种地震相标志的特征。
•地震相划分:在相应的地震地层单元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元,•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陆坡•相:facies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1)常规地震剖面上的定性信息•1)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和连续性(物理地震学信息)•2)同相轴的形态和相互叠置关系(几何地震学信息)•3)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几何地震学信息)地震相单元的外形要在三度空间上确定(2)地震资料的定量属性信息•包括波阻抗、速度、振幅、频率、吸收系数等•这些信息需要对常规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获取波阻抗剖面振幅属性(3)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Seismic form):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1)区域地震相分析:对体系域或层序,利用地震反射构型、结构和地震相单元外形进行定性的地震相分析。
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通常用二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层速度岩性预测资料进行。
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2)精细地震相分析:对准层序或准层序组,利用定量属性信息进行半定量地震相分析。
需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反演资料在平、剖面上综合分析。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2.1 地震反射结构•4.2.2 地震反射构型•4.2.3 地震反射外形4.2.1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地震相分析入门在石油、煤炭等地下沉积矿产的勘探开发中,沉积相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目的层深埋于地下,因此所采用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与露头区的沉积相研究相比有很大不同。
在地下相分析中只有通过岩石资料才能够观察到目的的沉积相标志,而钻井取心一般都不是连续进行的,并且一口探井的全井取心率往往只有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十几,这给沉积相研究造成很大困难。
利用电测井资料进行测井相分析虽可对全井做出连续的沉积相解释,但其多解性较强,因此除上述两种资料外,还迫切需要从其它资料中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提高沉积相解释的准确性。
更重要的是,即使单井相分析的资料足够充分,但采用传统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毕竟只是一部分信息,而如地层叠置模式、沉积体外形等重要信息并没有利用。
进一步看,即使解释完全正确,但毕竟只是“一孔之见”。
要想进一步掌握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就必须有大量的足够密集的钻孔,而这在勘探阶段恰恰难以满足。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仅用少量钻孔就能较好地掌握沉积相平面变化特征的新手段、新方法。
地震相分析正是为满足上述迫切需要而产生的。
地震相就是在地震反射时间剖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反射波的面貌。
地震相分析则是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在石油勘探及某些煤田、盐矿勘探中,地震勘探资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资料。
这些资料一般在勘探初期就可获得,且一般都能覆盖整个盆地,其中具有极为丰富的地层、构造和沉积相信息,因此是地下地质分析中极为宝贵的基础资料。
地震相分析作为地震地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77年左右,并在世界上迅速传播。
十几年来它在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已成为地下相分析不可缺少的锐利武器。
地震相必须在一定的地震单元内部进行。
最重要的地震地层单元是层序,它被定义为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部和底部以不整合面及与之可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的上超,削蚀及退覆型顶超来划分。
在层序内部可进一步细分为体系域(或准层序组),体系域以重大海侵面为界,这一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很强的连续反射同相轴,并在界面上下伴生有下超、视消截和前积型顶超等现象。
地层的地震解释方法地层的地震解释方法就像是一场神秘的寻宝之旅。
咱们都知道地层那可是地球的“历史书”,一层一层地记录着地球的过去。
可这地层在地下,咱们又不能像挖土豆似的把它挖出来看个究竟,这时候地震解释方法就闪亮登场了。
地震解释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地震波来解读地层的信息。
你可以把地震波想象成一群小信使,它们在地层里跑来跑去,然后把地层的各种消息带回来给我们。
这就好比你想知道一个黑箱子里装了啥,你就往里面扔个小石子,听听声音来判断,地震波干的就是这个事儿。
那怎么从这些小信使带回来的消息里解读出有用的东西呢?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有一种方法叫反射地震法。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大喊一声,声音碰到墙壁会反射回来一样。
地震波在地层里传播,碰到不同的地层界面也会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就像一个个小镜子,反射出地层界面的模样。
我们得到这些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之后呢,就开始分析它们的时间和振幅等信息。
这时间啊,就像是小信使跑一个来回的表,从地震波发射出去到反射回来用了多久,这个时间可以告诉我们地层界面的深度。
比如说,一个小信使很快就跑回来了,那说明它碰到的地层界面离得近;要是过了老半天才回来,那这个地层界面肯定在很深的地方。
振幅呢,就像是小信使的嗓门大小。
不同的地层界面,反射回来的地震波振幅不一样。
这就像不同的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强度不同。
如果某个地层界面让地震波的振幅变得很大,那就像是一堵特别结实的墙,把声音反射得很强烈。
我们通过这个就能判断地层的一些特性,比如这个地层是硬的还是软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地震相。
这就好比是地层的“外貌”。
不同的地层在地震图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一样。
有的地层在地震图上是一片光滑的区域,就像一个文静的姑娘,这可能代表这个地层比较均匀;有的地层在地震图上是乱七八糟的一团,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这可能说明这个地层比较复杂,可能是有很多小的地质构造在里面。
地震相的识别方法和思路一、研究范围研究区域位于××,研究的目的层是古近系××组地层。
二、研究方法1.本次工作的地震相识别主要运用如下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振幅、频率的变化及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三种内部地震反射类型的变化为依据。
连续性好为低能环境;连续性差为高能环境。
振幅与波阻抗有关,振幅大面积稳定,说明上下地层连续好,低能环境。
否则,属高能环境。
频率变化快,为高能环境。
第二种为地震反射单元的形状为依据。
现在往往把两种分类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识别。
地震反射单元几何外形包括:席状、丘状、扇状、槽状充填、盆地充填、透镜状、楔状、滩状地震反射。
2.地震相解释的基本准则:能量匹配准则地震相参数中的反射结构和几何外形有明显的沉积环境能量标志,而同一沉积体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必须是同一能量级。
代表高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不能与代表低能环境的反射结构和外形匹配,反之亦然。
例如,平行反射结构一般代表低能环境,发散结构代表从高能到低能变化,而前积结构表示高能环境。
又如,席状外形反映或低能或高能环境,但丘状外形则为高能环境。
岩心相准则在没有钻井的探区内,只能通过地震相和沉积相的一般对应关系,与同类盆地的标准地震相模式对比,将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
但是若是在有井的探区,地震相解释时应尽可能结合钻井资料,用钻井的岩心相标定对应的地震相。
例如某一斜交前积相可能代表三角洲环境,也有可能是浊积扇体。
但若在该地震相部位刚好有一探井,且对应层位上岩心相表现为三角洲的特征,则该地震相可定为三角洲环境。
沉积体系匹配准则沉积体系指成因上有联系的沉积相的共生组合,是平面相序的模式。
平面上一组地震相的分布所受沉积体系的控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沉积相类型的排列方式,即哪些沉积相可以相邻连接,而哪些沉积相绝对不能相邻连接;哪些沉积相可以组成一个相序排列,而哪些沉积相很少能形成一种相序排列。
二是沉积相排列的方向性。
受沉积盆地的边界条件即构造背景所制约,从不同的边界向盆地内部延伸时,有些沉积相可以重复出现,而有些相则不能再出现。
地震震相术语
以下是关于“地震”、“震相”的术语解释: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产生的振动。
这些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并在地壳上产生振动,从而引起地面的运动。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2. 震相:震相是地震波在地面上不同位置的观测记录,反映了地震波在地面上传播和反射的特性。
通过分析震相,可以了解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球内部的结构,从而对地震进行预测和监测。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地震”和“震相”的术语,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震专家。
“层序地层学基础”教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层序地层学教研组教学内容提要沉积环境传统上是通过研究岩心或露头确定的,然而在广大的无岩心或无露头的地区, 利用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特征来识别沉积相预测有利相带在国内外也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 章重点讨论地震相的划分标志以及相模式。
第一节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这一名词来源于沉积相,Π.Б.Πухии(1958)认为“相是一定岩层生成时的古地理环 境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
因此,地震相可以理解为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
正如 Sheriff(1982)所说“地震相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
地震相分析则是“根据地震资料解释环境背景和岩相( Vail,1977)。
Brown 认为地震相分析中一个基本概念就是, 地震相是岩相的地震波或声波的响应, 所 以地震相内的反射层代表地层层面、 有地层意义的不整合面或可能的流体接触面。
如果资料 处理的精度较高,勘探学家们就可以审慎地将地震剖面视为地下地层的“声波图”或者“地下 成像”。
地震相分析的目的是进行区域地层解释,确定沉积体系、岩相特征和解释沉积发育史, 最后预测有利生油区和储集相带。
地震相单元与地质相单元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因为: 1.地震分辨率远远低于地质方法的分辨率。
就垂直分辨率而言,地质上可以划分出几 毫米厚的砂岩。
而地震分辨率一般也要十几米到数十米。
2.地震资料中没有地质资料中那么多方面的信息。
例如地质资料中反映的信息有岩石 颜色、岩性成分、沉积构造、化石、岩矿以及沉积旋回等等。
而地震资料中仅仅反映的是几 何形态、振幅、频率、连续性等等。
3.地震资料中有时受一些非地质因素或非沉积因素的影响。
任何长期从事地质工作的 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他们在野外露头剖面中, 经常看到规模不等的具有某种规律性重复出现 的岩性剖面.他们在测井曲线中,经常看到某些规律性的电性重复。
“旋回”、“韵律”已经成 为地质人员的常识。
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二、地震相划分标志(一)外部几何形态外部形态是一个重要的地震相标志。
不同的沉积体或沉积体系,在外形上是有差别的,即使是相似的反射结构,因为外形的不同,也往往反映了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
目前常见的外部形态(图1)包括席状、席状披盖、楔形、滩形、透镜状、丘形和充填型等。
1.席状席状反射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其主要特点是上下界面接近平行,厚度相对稳定。
席状相单元内部通常为平行、亚平行或乱岗状反射结构,可代表深湖、半深湖等稳定沉积环境和滨浅湖、冲积平原等不稳定沉积环境。
图 1 地震相单元外形示意图3.楔状特点是在倾向方向上厚度向一个方向逐渐增厚,向相反方向减薄而终止;在走向方向则常呈丘状。
楔状代表一种快速、不均匀下沉作用,往往出现在同生断层下降盘、大陆斜坡侧壁的三角洲、浊积扇和海底扇中,是陆相断陷湖盆最常见的地震相单元。
楔状相单元内部若为前积反射结构,常代表扇三角洲;若分布在同生断层下降盘,而且内部为杂乱、空白、杂乱前积或帚状前积,则是近岸水下扇、冲积扇或其他近源沉积体的较好反映。
4.滩状顶部平坦而在边缘一侧反射层的上界面微微下倾。
一般出现在陆架边缘、地台边缘和碳酸盐岩台边缘。
5.透镜状特点是中部厚度大,向两侧尖灭,外形呈透镜体。
一般出现在古河床、沿岸砂坝处,有时在沉积斜坡上也可见到透镜体。
6.丘形其特点是凸起或层状地层上隆,高出于围岩。
上覆地层上超于丘形之上,大多数丘形是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的快速堆积或生物生长形成的正地形。
不同成因的丘形体具有不同的外形。
根据外形上的差异,可以分为简单扇形复合体(如水下扇、三角洲朵叶)、重力滑塌块体、等高流丘、碳酸盐岩岩隆(滩和礁)。
丘状外形在断陷盆地边界也很常见。
近岸水下扇、冲积扇等的走向剖面也常显示丘状。
湖盆内部的中、小型三维丘状体,特别是在其顶面有披盖反射出现时,是浊积扇的标志。
7.充填型充填外形的判别标志是下凹的底面,它反映了冲刷一充填构造或断层、构造弯曲、下部物质流失引起的局部沉降作用。
根据外形的差别可划分为河道充填、海槽充填、盆地充填和斜坡前缘充填等(图2)。
根据内部结构还可以划分为上超充填、丘形上超充填、发散充填、前积充填、杂乱充填和复合充填等等(图2)。
充填型代表各种成因的沉积体,如侵蚀河道、海底峡谷、海沟、水下扇、滑塌堆积等。
(二)内部反射结构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该反射结构以反射层平行或微微起伏为主要特征。
它往往出现在席状、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3a, b)。
2.发散反射结构其特征是相邻两个反射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图3c),向发散方向反射增多并加厚,在收敛方向上反射突然终止。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层厚度向上倾方向变薄,低于地震分辨率的缘故。
发散结构一般出现在楔状单元中,表明沉降速度差异不均衡。
在滚动背斜上,三角洲前缘砂岩和页岩反射层系向同期形成的同生断层方向有明显的发散现象,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3.前积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通常反映某种携带沉积物的水流在向前(向盆地)推进(前积)的图3 平行(a)、亚平行(b)和发散(c)反射结构示意图过程中,由前积作用产生的反射结构,这种反射结构在地震剖面上最容易识别。
它在倾向剖面上相对于上下反射层系均是斜交的,是陆架一台地或三角洲体系向盆地方向迁移过程中沉积在前三角洲或大陆坡环境内岩相的地震响应。
根据其内部形态上的差别,可以进一步划分为s型、斜交型、s复合斜交型、切线斜交型和叠瓦型s种,如图4b。
前积结构在不同方向的测线上表现形式不同。
在倾向方向上呈前积型,在走向方向上则呈丘形。
4.乱岗状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由不规则的、不连续亚平行的反射组成,常有许多非系统性的反射终止和同相轴分裂现象,波动起伏幅度小,接近地震分辨率的极限(图5)。
图 4 前积反射结构示意图图5 乱岗状反射结构示意图a-S型;b一斜交型;c—切线斜交型;d一复合斜交型;e一叠瓦型乱岗状反射结构侧向变为比较大的明显的斜坡沉积模式,向上递变为平行反射。
该反射结构代表一种分散弱水流或河流之间的堆积,解释为前三角洲或三角洲之间的指状交互的较小的斜坡朵叶地层。
5.杂乱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的特点是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反射,振幅短而强。
它可以是地层受到剧烈变形,破坏了连续性之后造成的,也可以是在变化不定相对高能环境下沉积的。
在滑塌结构、切割与充填河道综合体、高度断裂的、褶皱的或扭曲的地层,都可能产生这种反射结构。
另外,许多火成岩侵人体、泥丘(盐岩)刺穿以及深部地层都可能出现杂乱反射结构。
这些地质体本身可能是均质的或成层的,但因为反射能量太弱,低于随机噪声的水平而呈现不规则的杂乱结构。
盐岩与围岩界面不规则也是形成杂乱反射的原因。
6.无反射没有反射反映了纵向上沉积作用的连续性。
如厚度较大的快速和均匀的泥岩沉积,它们有利于碳氢化合物的生成和超压带的形成。
无反射有时也反映均质的、无层理的、高度扭曲的或者倾角很陡的砂岩、泥岩、盐岩、礁和火成岩体。
三、陆相湖盆主要砂岩沉积体地震相特征陆相湖盆由于沉积作用和断裂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发育形成了多种沉积样式和特殊地质体,它们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各自特殊的地震属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震相类型,可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砂砾岩扇体地震相、三角洲地震相、滩坝砂体地震相、河道砂体地震相、生物礁地震相、火成岩地震相、白云岩地震相、潜山地震相、深湖相泥岩地震相、盐丘地震相等10种类型。
这里主要介绍与砂岩沉积体有关的地震相特征。
(一)砂砾岩扇体地震相陆相湖盆由于湖岸至深湖中心距离短,物源充足,水系发育,使本区沉积发育了大量的砂砾岩扇体。
同时不同时期地质条件不同,即使同一时期由于沉积部位不同沉积的砂砾岩扇体,也会因物源的距离、水体深度、湖底坡度、水动力条件和形成机制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其形态、规模、岩性和物性都有所不同。
根据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标志特征,将陡坡带划分为6种不同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冲积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陡坡深水浊积扇、近岸砂体前缘滑塌浊积扇。
各类扇体的一般地震相特征为;(1)一般产于箕状断陷盆地陡坡一侧的断层面附近,或古地貌的山谷出口。
(2)平面外形复杂,典型的呈扇形,顺倾向方向呈楔形,横界面为典型的丘状。
(3)在顺倾向方向的地震剖面中,发散型的反射结构十分发育,或称帚状结构,收敛点指向扇端。
在多期扇体相互叠置的剖面上,由于侧向上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水流的冲刷剥蚀作用,扇体也可呈丘形反射特点。
(4)在倾向地震剖面上,地震反射的连续性是多变的。
一般说,在各期扇体的顶面和远端的反射连续性强,在它的内侧靠近断层面附近,反射杂乱或无反射。
在它的顶端,特别是靠上的扇体顶面,反射的连续性变差。
(5)在走向剖面上,典型扇体的外包络多呈丘状反射,背斜反射幅度最高部位多为扇中,内幕反射向扇端方向连续性变好,向扇根方向连续性变差。
典型扇体的地震相特征如下:1.冲积扇体这类扇体主要发育于陆相湖盆边缘,处于湖盆近物源区的峡谷出口处,由于古地形高差大,古气候干燥炎热,在湖盆边缘由季节性洪水搬运和堆积了一套粗碎屑物质,在平面上可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其最大特征为突发性强,以剥蚀充填为主,沉积厚度和面积相对较大。
在顺延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反射外形呈宽缓的丘状反射,内部反射结构在扇体的不同亚相特征又有所不同,其中扇根和扇端亚相为空白和杂乱反射,而扇中亚相为低频的亚平行或发散结构(图6);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其反射外形为倾角较陡的丘状反射,内部为杂乱一短波状反射结构,同相轴连续性差,反射振幅较强。
2.水下扇体近岸水下扇体是在滨浅湖、半深湖区水下形成的扇形砾岩体。
它主要形成于陆相断陷湖盆的扩张期,随着湖水范围的扩大,扇体也不断后退,并始终沿湖盆边缘紧邻山麓部位分布,平面上也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自下而上表现为扇根一扇中一扇端一浅湖一深湖沉积,构成向上变细变薄的垂向层序。
近岸水下扇由于它整体没于水下,地震反射成层性和连续性好,但在陡坡带的不同部位所发育的扇体其地震相特点有所不同,通常在顺延物源方向的剖面上,由于与上覆地层岩性差异较大,扇体包络面反射振幅较强,其反射外形一般呈逐渐收敛的楔状体,内部反射呈小角度的发散结构(图7);在垂直物源方向的地震剖面上,扇体大都为丘状反射,内部反射为亚平行结构,同相轴为中等连续的中强振幅。
图6冲积扇体地震反射特征(垂直物源方向)图7近岸水下扇体地震反射特征(沿物源方向)3.扇三角洲扇三角洲是从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海、湖)中去的冲积扇,其发育的基本条件是源区地势高、坡降陡,具有丰富的物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