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6.92 KB
- 文档页数:2
一、名词解释MAC肺泡最小有效浓度(the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MAC):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性刺激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指病人感觉疼痛时,主动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先让病人作数次深呼吸,然后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
一般以屏气时间在30秒以上为正常。
如屏气时间短于20秒,可认为肺功能属显著不全TIVA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HPV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肺泡缺氧刺激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ET),血栓素A(TXA),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白三烯(LTS),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EDCF)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PV),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静脉快速诱导:(rapid sequence induction)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预充氧:在病人意识消失和呼吸肌麻痹之前的几分钟内持续吸入纯氧能显著延长这段时间,这是麻醉诱导和插管前不可省略的,最重要的步骤,称为“预充氧”。
预充氧使功能残气量中氧气/氮气比例增大。
因此又称“给氧去氮”。
气道困难:是指经过常规训练的麻醉医师管理下病人发生面罩通气和(或)气管插管困难。
面罩通气困难:是指在面罩给予纯氧和正压通气的过程中出现通气不足,致使SpO2<92%。
喉镜暴露困难:是指在常规喉镜暴露下无法看到声门的任一部分。
气管插管困难:是指常规喉镜下插管时间>10min或尝试3次以上插管失败。
麻醉:利用某些药物对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的作用具有可逆性的特点来达到消除病人痛苦, 为手术创造条件的方法。
现在麻醉学的的内涵: 麻醉、监护、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复苏及疼痛治疗等。
全身麻醉:经呼吸道或静脉、肌肉注入麻醉药物,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神智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
苏醒延迟:停止使用麻醉药后30min病人仍不能恢复意识者。
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进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肺泡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低流量吸入麻醉:新鲜气流量小于2L/min为低流量吸入麻醉。
靶控输注(TCI):又称为目标浓度输注,是药代动力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研制出来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是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通过计算机的帮助直接控制目标(血浆或效应部位)浓度从而控制麻醉深度,并可以根据临床需要随时调整的给药系统。
缺点是设备要求高,费用高。
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全麻药物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sia)又名部位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简称局麻。
临床麻醉护理学名解及简答名解:1、MAC:最小肺泡药物浓度,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无伤害刺激性体动反应的最小肺泡药物浓度。
2、吸入麻醉:挥发性的麻醉药或麻醉气体经呼吸系统吸收入血,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3、全身麻醉:是药物能够可逆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不同程度意识、感觉和反射丧失,从而实施外科手术的方法。
4、恶性高热:是一种亚临床肌肉疾病,患者平时无异常情况,但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和去极化肌松药后出现骨骼肌强直收缩,产生大量能量,导致体温持续快速升高,伴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5、静脉麻醉:将麻醉药物注入静脉,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全身麻醉的方法。
6、局部麻醉:是指药物阻断神经冲动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有关神经支配部位出现暂时性、可逆性感觉丧失的麻醉方法。
7、表面麻醉:将渗透性能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药物穿透黏膜运用于神经末梢而产生的局部麻醉作用。
8、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时或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由于药物间的相互影响或干扰,改变了其中一种或者多种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变了该药物的药理和毒理效应。
9、潮气量(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10、肺活量(VC):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为深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
11、肺总量(TLC):深吸气后肺内所含气量。
男性约5020ml,女性约3460ml。
12、残气量(RV):最大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正常值为20%-30%。
13、功能残气量(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体量。
包括补呼气量和残气量。
14、用力肺活量(FVC):深吸气后,以最大力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正常人呼出98%以上的FVC值不应超过3s。
15、生理死腔:包括解剖死腔和肺泡死腔,解剖死腔指存在于终末细支气管以上气道内的气体容积,正常人约120-150ml。
肺泡死腔量指由于没有血流灌注,某些肺泡虽然有通气,但是不能进行正常气体交换。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700字1. 麻醉麻醉是指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意识和神经反射功能,从而使手术可以顺利进行的一种方式。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等。
2.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通过给患者静脉或气管内注射药物,使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和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包括诱导期、维持期和苏醒期。
3.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局部区域,使该区域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局部麻醉常用于外科手术和疼痛治疗。
4. 蛛网膜下腔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蛛网膜下腔,使蛛网膜下腔失去疼痛感觉的一种麻醉方式。
蛛网膜下腔麻醉常用于腹部手术和产科手术。
5.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意识和反应程度。
麻醉深度分为浅麻醉、中麻醉和深麻醉等级。
6. 恢复室恢复室是指手术结束后,患者进一步恢复的特定区域。
在恢复室,医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进行必要的处理。
7. 麻醉医师麻醉医师是负责为患者进行麻醉的专业医生。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专业的麻醉知识和技能,负责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手术情况调整麻醉的深度和方式。
8. 麻醉前评估麻醉前评估是在患者手术前进行的评估,目的是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手术风险和麻醉适应性,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9. 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是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包括低血压、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手术意外等。
10. 麻醉保肝麻醉保肝是通过控制麻醉深度、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对肝脏功能进行监测,以保护患者肝脏免受手术和麻醉药物的损伤。
11. 麻醉后谵妄麻醉后谵妄是指患者在麻醉后出现精神状态混乱、意识不清、幻觉等症状。
麻醉后谵妄常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生原因与麻醉药物、手术刺激、术后镇痛等因素有关。
12. 麻醉淡漠麻醉淡漠是指麻醉医师在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疼痛感知和需求的忽视或不足,导致患者在手术中感受到疼痛或其他不适。
1、全麻诱导:全麻时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
2、a ke:当肺泡内吸入麻醉药的浓度降至0.4MAC时,约有95%的病人能按指令睁眼,即为MAC ,示苏醒时的MAC.3、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不感到周身疼痛成为吸入麻醉。
4、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使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5、静脉全身麻醉:将静脉全麻药注入静脉,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6、靶控输注:在输注静脉麻醉时,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原理,通过调节目标或靶位的药物浓度来控制和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药方法。
7、第二气体效应:同时吸入高浓度气体(如笑气)和低浓度气体时,低浓度气体的肺泡气浓度及血中浓度提高的速度,较单独使用相等的低浓度时为快。
8、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血液中局麻药的浓度超过机体的耐受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出现各种兴奋或抑制的临床症状。
9、区域阻滞麻醉:围绕手术四周及底部注射局麻药,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的传导,使该手术区产生麻醉作用。
10、神经阻滞: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神经丛或神经节旁,暂时的阻断该神经的传导功能,使受该神经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11、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入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12、联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技术13、复合麻醉:在同一麻醉过程中同时或先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
麻醉的名词解释
麻醉简称麻术,是一种用药物使患者达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活动的状态的技术。
它最早是用来抑制和减轻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麻醉包括一些药物和其他处理,最常用的是麻醉药。
麻醉让病人昏迷、失去知觉、失去运动能力和感觉能力。
麻醉可以让患者在手术中不感觉到痛苦,但他们将变得非常轻易感到痛苦和其他刺激。
麻醉是怎么产生的呢?药物麻醉是采用药物抑制活动,破坏神经膜的细胞架构,妨碍神经传导功能,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活动的状态,并且把术者的知觉、感觉和意志抑制,从而达到抑制痛苦刺激和减弱手术噩梦,做减轻手术创伤的目的。
非药物麻醉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开发,其中包括物理法、心理法和医疗机械。
物理法是通过引起肌肉麻痹、休息、温度波动和刺激腹腔神经的方法实现的;心理法是利用放松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而医疗机械麻醉则是利用机械治疗系统对患者实施麻醉,例如脑机植入的神经电刺激器,脊髓麻醉和表面麻醉网织带及稳定性灌注。
麻醉是动物和人类手术的必备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护理技术。
它是病人进行手术时必要的一步,也是节省病人痛苦的最有效的方法。
麻醉医生需要十分谨慎、用心,对药物配置、管理以及护士和手术病人的协作等都要细心精确,从而保证手术的高效率和安全性。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Mendelson综合征1946年,Mendelson描述了“哮喘样”综合征,指产科病人误吸大量胃液而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音。
其机制就是气管粘膜水肿(因pH 值低)及误吸物阻塞等引起的气管腔狭窄。
现在指在误吸发生不久或者2-4小时后出现哮喘样综合征,病人呈发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与呼吸困难、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肺组织损害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直接相关,还与消化酶活性有关、胸部的X线检查特点就是受累的肺野旦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一般多在误吸后24小时才出现、引发的最关健因素就是误吸物的PH、误吸物PH小于2、5会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误吸的量也会影响吸入性肺炎的严重性、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25ml或者0、4ml/kg的误吸量就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界限值。
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与ARDS。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Mendelson综合征1946年,Mendelson描述了“哮喘样”综合征,指产科病人误吸大量胃液而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音。
其机制是气管粘膜水肿(因pH 值低)及误吸物阻塞等引起的气管腔狭窄。
现在指在误吸发生不久或者2-4小时后出现哮喘样综合征,病人呈发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肺组织损害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直接相关,还与消化酶活性有关.胸部的X线检查特点是受累的肺野旦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一般多在误吸后24小时才出现.引发的最关健因素是误吸物的PH. 误吸物PH小于2.5会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误吸的量也会影响吸入性肺炎的严重性.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25ml或者0.4ml/kg的误吸量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界限值。
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
《麻醉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手术患者术前病情评估与准备(无)
第三章 局部麻醉 Local anesthesia
第四章
椎管内麻醉 intrathecal block
第五章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
第六章Airway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第七章围手术期安全perioperative safety
第八章麻醉后苏醒室PACU
第九章重症监测治疗药房(ICU)
第十章呼吸功能监测Respiratory Monitoring
第十一章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
第十二章氧供需平衡的监测
第十三章呼吸治疗
第十四章血流动力学监控
第十五章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监测
休克shock
第十六章
第十八章疼痛诊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ain
第十九章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完整版)麻醉学复试名词解释简答题名词解释:1.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病人意识消失而致不感到周身疼痛,称为吸入麻醉。
2.全脊麻:行硬膜外阻滞时,如穿刺针或硬膜外导管误人蛛网膜下隙而未能及时发现,超过脊麻数倍量的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产生异常广泛的阻滞,称为全脊麻。
3.MAC:即肺泡最小有效浓度,指挥发性麻醉药和纯氧同时吸入时在肺泡内能达到50%的病人对手术刺激不会引起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的浓度。
4.靶控输注(TCI):是根据不同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和药效学,以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和不同体重病人的自身状况,通过调节相应的目标血药浓度以控制麻醉深度的计算机给药系统。
5.全凭静脉麻醉(TIVA):静脉全身麻醉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称为静脉全身麻醉。
6.眼心反射:由强烈牵拉眼肌,或扭转、压迫眼球所引起,易见于眼肌手术、眼球摘除术和视网膜剥离手术过程,是一种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反射,表现为心动过缓、过早搏动、二联律、交界性心律和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引起心脏停搏。
7.高血压危象:收缩压高于250mmHg并持续1min以上的高血压状态。
8.静脉快速诱导:这是目前最常用的诱导方法,是病人经过充分吸氧后,先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随即经面罩加压给氧,再用麻醉性镇痛药,接着静脉注射琥珀胆碱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后进行气管插管的一种麻醉诱导方法。
9.气管内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
支气管插管:经过口腔或鼻孔经喉把特制的气管导管插入单侧支气管内困难气道: 面罩通气和直接喉镜下气管插管困难10.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疼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称为全身麻醉。
11.全麻的诱导:无论行静脉麻醉或吸入麻醉均有一个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为可以进行手术操作的麻醉状态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全麻的诱导。
麻醉考试题型为名解(6个左右)、填空、简答(约6~7)个、问答2个、无选择题。
另外简答和问答是教研室老师给的重点,名解是代课老师上课所强调的,其余散在细节知识点可能出现在填空里,试卷是教研室所出,故名解与填空仅供参考,谢谢。
一、名解P1.麻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表现特点是人的整体或局部感觉特别是痛觉的暂时性丧失,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P26神经阻滞:指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P33蛛网膜下隙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
P33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
P46最低肺泡浓度(MAC):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P46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
P9 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者呼出的气体量,正常自主呼吸时潮气量为5-7ml/kgP94氧合指数:为PaO2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正常值应大于300mmHg. (<=300mmHg提示肺的氧弥散功能受损,患者存在急性肺损伤;<=200mmHg提示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P98肺顺应性:指单位跨肺压改变时所引起的肺容量的变化,正常值为50-100ml/cmH2OP181心搏骤停(CA):指心脏因急性原因突然丧失其有效的排血功能而导致循环和呼吸功能停止,周身血液循环停滞,组织缺血缺氧临床死亡状态。
P223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和潜在的组织或类似的损伤有关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Mendelson综合征1946年,Mendelson描述了“哮喘样”综合征,指产科病人误吸大量胃液而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音。
其机制是气管粘膜水肿(因pH 值低)及误吸物阻塞等引起的气管腔狭窄。
现在指在误吸发生不久或者2-4小时后出现哮喘样综合征,病人呈发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肺组织损害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直接相关,还与消化酶活性有关.胸部的X线检查特点是受累的肺野旦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一般多在误吸后24小时才出现.引发的最关健因素是误吸物的PH. 误吸物PH小于2.5会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误吸的量也会影响吸入性肺炎的严重性.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25ml或者0.4ml/kg的误吸量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界限值。
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
临床麻醉学名词解释MAC是指在大气压下,使50%受试对象对伤害无体动反应的肺泡内麻醉药的浓度。
这是评估麻醉药物效果的一种指标。
ARDS是指原先并无心肺疾患的患者因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损伤以至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而发生的以急性呼吸功能衰竭为主要特征的症候群。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
PCA是一种病人自控镇痛的方法,病人感觉疼痛时,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压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
屏气试验是一种检测肺功能的方法,通过让病人在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并记录其能屏住呼吸的时间,来评估肺功能是否正常。
TIVA是一种全凭静脉给药的麻醉方法,将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
HPV是肺泡缺氧刺激产生的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肽类内皮素、血栓素A、血小板激活因子、白三烯、内皮细胞依赖收缩因子等,它们都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即形成所谓的缺氧性肺血管收缩,从而使病侧肺血流减少,低氧血症有所缓解。
静脉快速诱导是一种常用的麻醉诱导方法,先让病人充分吸氧,然后用镇静催眠或静脉麻醉药使病人意识消失,接着进行气管插管。
静脉输注即时半衰期是指药物在连续静脉输注时停止输注后血液或血浆中的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
此时半衰期是随药物输注时间而变化,不能由消除半衰期来预测,因为它同时依赖于药物的分布,只能用计算机模拟来估计。
低流量麻醉是一种以低剂量麻醉药物维持麻醉状态的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术后恢复时间。
___ (LFA) refers to the fresh gas flow (FGF) ___ circuit that does not exceed 1 L/min (usually 0.5-1 L/min).Target Controlled n (TCI) ___ the target blood drug n basedon the 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different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1、呼吸性酸中毒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meyer-overton法则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
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PCA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
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1)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2)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TOF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麻醉学名词解释
1. 麻醉: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电流等方式使患者无痛或失去意识,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
2. 全身麻醉:用药物影响全身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达到无痛或半失神状态的麻醉方法。
3.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指将麻醉剂注射到患者体表局部或局部组织中,使该部位神经传导受到阻断而达到麻醉目的的方法。
4. 镇痛:使病人在不影响其知觉、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情况下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物或技术。
5. 麻醉深度:指患者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所处的麻醉状态的深浅程度。
6. 麻醉机:用于控制麻醉气体输送、呼吸机辅助呼吸等的医疗设备。
7. 麻醉师:拥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为患者进行麻醉的医疗专业人员。
8. 麻醉科:负责管理和执行手术、治疗时所需的麻醉程序及药物使用等工作的医疗科室。
9. 麻醉康复:指手术或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恢复、监护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工作。
10. 麻醉并发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如呼吸抑制、低血压、心脏功能障碍等。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1、呼吸性酸中毒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 meyer-overton法则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
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 PCA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
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1)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2)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 TOF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关于麻醉的名词解释麻醉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麻醉来造句?下面是为你整理麻醉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麻醉的意思麻醉(anesthesia)一词源于希腊文narkosis,顾名思义,麻为麻木麻痹,醉为酒醉昏迷。
因此,麻醉的含义是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进行手术治疗。
麻醉学(anesthesiology)是运用有关麻醉的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和技术以消除病人手术疼痛,保证病人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的一门科学。
现在,麻醉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主要包括临床麻醉学、急救复苏医学、重症监测治疗学、疼痛诊疗学和其他相关医学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门研究麻醉、镇痛、急救复苏及重症医学的综合性学科。
其中临床麻醉是现代麻醉学的主要部分。
麻醉造句欣赏1、这类书籍严重麻醉和毒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2、这个巫师嘴里念念有词,想利用这些把戏来麻醉人们。
3、自从感情遭挫后,他变得自暴自弃,天天喝酒麻醉自己。
4、这种麻醉药对于止痛有着立竿见影的功效。
5、有些人确实喜欢自欺欺人,用假象来麻醉自己。
6、西方国家的所谓人权主义,实际上是为列强国家粉饰太平,麻醉弱小民族。
麻醉造句精选 1.当然也不相信世间有所谓神话般的恋爱和婚姻,一对男女之间能够甜蜜欢畅得永无尽头,如果人人都能够依靠瞬间的幻觉,麻醉自己煎熬过极其沉重的余生,那么也就无所谓去追究真假。
但这样的故作糊涂是谁都无法做到的。
2.回忆以寂寞为诱饵往往在深夜统统跑出来悬浮在脑海中飘摇,于是那个她选择酒精或者香烟来麻醉紧绷的脆弱神经牵引下的灵魂。
3.书是灵魂最好的麻醉剂。
钱伯斯4.这种麻醉药对于止痛有着立竿见影的功效。
5.烟能提神,也能麻醉神经,更能污染心肺,堵塞血管,世界无烟日到了,愿吸烟者减少吸烟次数,逐步戒掉烟瘾,健康幸福每一天!6.有些人确实喜欢自欺欺人,用假象来麻醉自己。
7.方法:用含肾上腺素的阿替卡因粘膜下浸润麻醉,行拔髓术或开髓术。
麻醉科的常用医学术语与缩写在麻醉科工作中,医生们经常会使用各种医学术语与缩写来描述病情、手术及用药等相关内容。
掌握这些常用术语和缩写对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交流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麻醉科中常用的医学术语与缩写。
一、麻醉科常用医学术语:1. 麻醉:指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使患者丧失疼痛感觉或意识的过程。
2. 麻醉师:专门从事麻醉工作的医生,负责给患者施行麻醉。
3. 麻醉深度:指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程度,可以通过监测意识水平、瞳孔反射等指标来评估。
4. 静脉麻醉:通过静脉注射药物给患者施行麻醉的方式。
5. 麻醉监护:指麻醉师在手术期间对患者进行监测和干预,确保麻醉效果和患者安全。
6. 麻醉复苏:指手术结束后将患者从麻醉状态中唤醒并进行监护的过程。
7. 麻醉并发症:指在麻醉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如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
8. 麻醉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定麻醉方案和风险评估的过程。
9. 麻醉后疼痛管理: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和管理,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二、麻醉科常用医学缩写:1. GA:General Anesthesia,全身麻醉。
2. IV:Intravenous,静脉内注射。
3. BP:Blood Pressure,血压。
4. HR:Heart Rate,心率。
5. ECG:Electrocardiogram,心电图。
6. SpO2:Peripheral Oxygen Saturation,外周氧饱和度。
7. TIVA: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全静脉麻醉。
8. PACU:Post-Anesthesia Care Unit,麻醉后监护室。
9. PONV: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术后恶心呕吐。
10. ASA: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亦称黑林-伯鲁反射(hering-breuerreflex),简称黑伯反射。
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包括两部分,最常见为肺充气时引起叹气抑制效应,称肺充气反射;其次,为肺放气时所引起的吸气效应,也称肺放气反射,此反射当用力呼气才发生。
黑-伯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称为牵张感受器,主要刺激为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扩张。
传入纤维为迷走的有髓鞘的a类纤维,传导速度约35~50米/秒,中枢为延髓呼吸中枢,作用为调节呼吸频率,并与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配合以维持呼吸节律性。
这些结果皆取自对哺乳动物的观察。
有的学者认为,当人体平静呼吸时,潮气量不太大,肺充气反射不起什么作用;当潮气量增加至800毫升,迷走神经传入冲动频率增加,才引起吸气动作抑制,认为在清醒人体,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值较高。
充气的肺牵张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防止肺扩张的过度。
Mendelson综合征1946年,Mendelson描述了“哮喘样”综合征,指产科病人误吸大量胃液而引起的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喘鸣音。
其机制是气管粘膜水肿(因pH 值低)及误吸物阻塞等引起的气管腔狭窄。
现在指在误吸发生不久或者2-4小时后出现哮喘样综合征,病人呈发绀,心动过速,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在受累的肺野可听到哮鸣音或罗音.肺组织损害程度与胃内容物的PH直接相关,还与消化酶活性有关.胸部的X线检查特点是受累的肺野旦不规则.边缘模糊的斑状阴影,一般多在误吸后24小时才出现.引发的最关健因素是误吸物的PH. 误吸物PH小于2.5会导致严重的吸入性肺炎.误吸的量也会影响吸入性肺炎的严重性.循证医学研究资料表明25ml或者0.4ml/kg的误吸量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界限值。
即使误吸少量高酸性胃液(PH2.5)也可引起化学性肺炎(Mendelson综合征),来势凶猛,病人很快出现脉速、紫绀、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且呈哮喘样发作,甚至肺水肿和ARDS。
麻醉学名词解释
麻醉学是研究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的学科,它包括麻醉的各个方面,如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范围、副作用,以及麻醉技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下面是对麻醉学的几个重要名词的解释。
1. 麻醉药物:麻醉药物是指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的药物。
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神经传导阻滞剂等几大类。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局部神经传导,使患者失去疼痛感;神经传导阻滞剂则通过影响神经传导,达到麻醉的目的。
2. 麻醉机:麻醉机是用于给患者提供麻醉药物和维持呼吸的设备。
麻醉机通常包括药品输送系统、氧气输送系统、麻醉剂吸入系统、呼吸回路等组成部分。
麻醉机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麻醉药物的输送速度和浓度,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处于安全的麻醉状态。
3. 麻醉深度:麻醉深度是指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意识状态和反应性。
根据麻醉深度的不同,可以将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腰麻等不同类型。
麻醉深度的评估主要依靠监测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和循环功能等指标,以及麻醉师的临床经验和观察。
4. 麻醉并发症:麻醉并发症是指在麻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和不良反应。
麻醉并发症包括过度麻醉、麻醉中止、
呼吸抑制、呼吸道梗阻、过敏反应等。
麻醉师在手术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5. 麻醉技术:麻醉技术是指在麻醉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常用的麻醉技术包括静脉麻醉、插管麻醉、全麻醒觉等。
麻醉技术需要麻醉师具备扎针、插管、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等技能,以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性。
总之,麻醉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药理学、生理学、临床医学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麻醉师可以在手术中安全地控制患者的意识和感觉,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