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版印刷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5
凹印图文不清晰的原因及解决图文不清晰是凹版印刷比较常见的司题之一,以下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展开讨论。
1.人为因素员工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是造成很多重大质量事故的原因之一。
为了保证凹版印刷的质量,应该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强化岗位意识;要求员工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规程。
2.机器因素在凹版印刷中,造成图文不清晰的设备问题主要是某些相关装置没有配备齐全或即使配备,没有很好利用,这些装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油墨循环装置。
许多企业的印刷设备均没有配备油墨循环装置,直接将油墨加入到墨盘中,这样,造成油墨的循环量不够,流动性欠佳,导致糊版、印刷图文不清晰。
油墨循环装置包括电机式油墨循环装置和气动泵式油墨循环装置两种。
电机式价格较低,但会因油墨中的异物堵住油墨出槽口的滤网而使油墨不上盘,造成脱墨现象。
其初次配墨量较多,容易造成油墨的浪费。
气动泵式的初次配墨量较少,能够减少油墨浪费,且很少发生油墨中的异物堵住滤网和因电机过热造成火灾的事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 油墨刮刀左右摆动装置。
有些企业为了延长刮刀的使用寿命,往往去掉刮刀的左右摆动装置。
这样不仅会造成图文不清晰等故障,还会缩短印版滚筒的使用寿命。
(3) 循环水冷却装置。
循环水冷却装置的主要作用是使印刷品出烘箱后迅速冷却下来,不至产生反粘现象和收卷后印刷品正反面互粘现象。
因其成本较高,许多印刷企业在引进设备时往往没有配备,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有两点。
一是随着设备的长时间运转,致使印刷品出烘箱后经过的第一根导辊的温度很快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油墨中的树脂被烫化,产生反粘现象,印刷图文不清晰。
二是印刷品上的油墨或光油没有完全干透即进入收卷装置中,再展开时就会产生正反面互粘现象,同样造成印刷图文的不清晰。
为了减轻印刷图文不清晰,建议大家及时配备以上装置。
3.材料因素影响印刷品质量的主要材料有:承印材料、油墨、溶剂和胶辊。
(1) 承印材料。
凹版印刷机的静电除尘与消除静电方法凹版印刷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印刷方式,广泛应用于包装、纸张和塑料制品等行业。
然而,由于凹版印刷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静电问题,会影响印刷品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凹版印刷机的静电除尘和消除静电方法成为必要的解决方案。
一、凹版印刷机静电的产生原因及危害静电通常是由于摩擦或分离效应导致的电荷分离所引起的。
在凹版印刷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材料的摩擦、高速行走或摆动等因素,会出现电荷的累积和分离现象,进而导致静电的产生。
凹版印刷机静电的存在会给印刷过程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静电会引起印刷品表面的沾尘现象,影响印刷质量。
其次,静电会导致印刷品之间的吸附作用增强,使得纸张或塑料薄膜无法正常分离,导致张贴不良。
最后,由于静电的作用,印刷机的速度也会受到限制,影响生产效率。
二、静电除尘方法1. 装置理顺和接地在凹版印刷机中,静电的处理需要从装置的设计和布置入手。
首先,合理安放装置部件,确保装置的顺畅度和布置合理。
其次,要对装置进行接地处理,确保静电能够顺利地通过接地导体消散。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和积累。
2. 电离除尘器电离除尘器是一种常见且高效的静电除尘方法。
它利用电离装置产生的负电离子和正电离子中和带电粒子,使其脱离表面,并通过风力或吸风装置将其排除。
电离除尘器可以在印刷机的出版部位设置,有效地防止静电的产生,并提高印刷品的质量。
3. 静电棒静电棒是一种常用的静电除尘设备,它利用高电压的电场作用,使带电粒子受到电场的吸引并沉积在电棒上,从而实现静电去除的效果。
静电棒可以根据印刷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安装,以达到有效除尘的目的。
三、消除静电方法1. 相对湿度控制相对湿度对于消除静电非常重要。
在凹版印刷机的运行过程中,保持适当的相对湿度可以有效地减少静电的产生。
因此,可以通过增加空气湿度或使用加湿设备来控制相对湿度,从而减少静电的发生。
2. 气流控制气流控制是通过改变气流速度和方向来消除静电。
如何解决凹版印刷中套印不准的问题随着印刷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彩色印刷产品的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可以说是一直是广大印刷产品生产企业及印刷机械生产厂家关注着的一个大问题。
而套色印刷(套印)不准是凹版印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是件比较头疼的事情,有时问题很难找到。
我们认为影响套印不准的主要因素有:印刷材料、印刷材料的物理性能、张力不稳定、印刷机性能、使用者操作方法、印刷环境、凹版适应性等。
套印不准是凹版印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印刷材料、印刷机性能、操作方法、印刷环境、凹版适性等,出现问题后要在各有关因素中进行排查,分别予以协调解决。
1. 印刷材料对套印不准的影响,由于印刷环境温度、湿度的差异,必然引起承印材料的变形,所以建议在印刷前三天将承印材料放到车间,以提高其温湿适性,防止料卷出汗现象的产生;及时总结不同材料、不同品牌承印物和油墨的印刷适性;承印物本身的不平整、内部张力不均匀、边缘受潮(尤其是光电信号套色端)等,都会造成套印偏差。
2. 张力不稳定是影响套印不准的主要因素,也是最复杂的。
众所周知张力不稳定肯定会导致套印精度的下降。
但张力的不稳定又分为以下几种:(a)在放卷的过程中,放卷的直径是不断变化的,卷径检测的不准确,必然引起料带张力的变化。
(b)张力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信号失真,引起张力不稳。
如摆辊检测装置,若由于涨紧套的松动,导致检测失真,必然给PLC一个错误的信号,这样它也会发出来一个错误的指令,最终导致套印不准。
(c)凹印机各主要构件制造精度和装配精度超差,也是引起张力浮动的重要因素。
假如凹印机中导向辊加工精度差,就不能保证料的张力稳定,进而影响印刷效果,对导向辊的整体要求是:①导向辊之间要互相平行,平行度不超过0.05mm,在加工时要求导向辊圆跳动不能大于0.02mm。
跳动太大,料的张力会随着导向辊的转动而发生无规则的变化。
②导向辊平衡,如果不平衡,导向辊在一周内的转速时刻发生变化。
凹版印刷刀线的成因、预防及处理对策在凹版印刷生产过程中,刀线(较细的刀线也称为刀丝)问题一直困扰着操作人员.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阐述刀线产生的原因、预防方法和处理措施.希望能为凹印操作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一、凹印工艺凹印机长都有这样的困感:为解决凹印刀线.做了很多预防措施.刀线问题仍屡禁不止。
其实刀线与凹印工艺本身困有的缺陷有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因工艺特点.印刷过程中油墨、刮墨刀和印版之间总会有摩擦.随着印版在墨槽内运转时间的推移.印版、刮墨刀会有墨损.由于多方面原因.油墨中也会慢慢聚集大的颗粒.油墨颗粒在刀口被阻档.就会有痕迹带到印版上,进而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刀线.2.凹印的油墨路径(刮墨点到转印点的距离)较短.油墨的流平性报本不能弥补刀口上的缺陷,也会产生刀线。
既然凹印工艺的“短墨路”不能根本解决,那么处理好油墨就是解决刀线的关健。
其有效措施是增加油墨的溶解性和流平性.但目前还没有能完全满足这种要求的油墨。
在实际操作中.控制刀线的所有措施,也只能减少刀线出现的频率和数量.但不能完全杜绝。
刀线是凹版印刷难以彻底排除的质量故障之一,所以凹印机长手中的竹签还不能彻底丢弃.用竹签处理杂质性刀线还是很有效的。
二、印版一般情况下,印版最里层为较厚的铸铁层.再往外为镀铜层,分色后的图案电雕在版辊的镀铜面上。
为增强版辊的耐磨和耐腐蚀性,要再镀一层金属铬.铬层硬度一般在750---1000HV.有特殊要求的会在1000HV以上,国内凹印界一般认为达到800HV 即可.因印版引发刀线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
1.按制版的工艺要求.镀铬后要经过抛光处理.若抛光处理不充分.铬尼表面粗糙,上机使用时就会出现刀线。
2.为满足图案设计的要求.版面上有的部位网点过深,棱角处硬度就较大.很容易把刮墨刀弄出缺口,这样印刷时也会出现刀线.3.网点的疏密及深浅过渡、网点的圆清光洁度不良等.都会产生刀线。
4.使用过程中.印版与刮墨刀之间磨损后也会产生刀线。
如何解决凹版印刷中的雾版问题一、雾版产生的原因1.印版本身的原因:国内凹版生产厂家的技术水平差异很大,由于目前对印刷交货期的限制越来越短,印刷企业给制版企业的时间也很少,在制版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抛光过程很容易疏忽,这种疏忽往往会带来印刷中的雾版问题:另外印版经过长时间的印刷和经过金属刮刀的磨耗,时印版的非图文产生了浅浅的网点,这样雾版的问题就产生了.2.印刷薄膜的原因:目前我国的BOPP薄膜生产的厂家很多,由于各厂家生产的工艺,配方以及添加的助剂的差异都很大,有的薄膜柔韧不够,在长期印刷的过程中会对印版产生磨耗致使印版产生浅浅的网点,渐渐的产生雾版问题.3.印刷环境的原因:印刷环境对凹版印刷产品的质量影响很大,特别时在温湿度变化很大的季节以及恶劣的印刷环境中更为明显(如温度很低,湿度也很低时很容易产生静电污染).4.油墨的原因:其他外在原因较容易解决,油墨本身的原因而产生雾版问题就很难解决了,这是油墨行业面临的难题.二、如何解决凹版油墨本身的原因导致的雾版问题1.设法根据原料的不同特性设计合适的树脂配比:原料的品种不同,本身的差异是很大的,即使是相同的颜料品种经过后处理不同,本身的性质差异也很大,这就要求复合油墨的配方设计者在设计复合油墨的配方时,要充分考盧这种差异.由于各种颜色的油墨在印刷过程中的要求不同,在设计配方时,要根据颜料的特性,,即吸油量,着色力,分散性能等等,来设计各种合成树脂在油墨配方中的比例,这个可以通过试验来确定.一般而言,严重的雾版问题往往可以通过改善油墨的流动性进行解决,其原因是改善油墨流动性后,也就是低粘度印刷.降低油墨对刮刀的冲击力,这样刮刀能够很干净的刮取空白部分的油墨.2.科学地应用体质颜料在配方中添加体质颜料(如YMT超细粉,YMT超细硫酸钡,CC-65粉,FH-95粉等),不仅仅是考盧降低成本的问题,加入了体质颜料后,其填充在包裹颜料的树脂中,进一步增强了油墨的身骨,降低了同等印刷粘度下油墨的粘性,提高了刮刀的刮墨性能.3.最大现度的利用蜡粉和OK-412哑光粉来解决雾版问题蜡粉和哑光粉OK-412是一种有效的降低雾版问题的助剂,其颗粒极易游离在油墨的表面,增强了刮刀的刮墨性能。
凹印机套印不准的原因与解决方法随着人们对包装的感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凹印机以其独特的印刷工艺,产量大,损耗低等优点,成为当今印刷业的主流。
况且,凹印机品种越来越多,整体机器构造和控制系统虽有所差异,但工作原理差异不大,产生的故障有一定的类似。
在生产中出现印品套印不准,影响产品质量是凹印最易的生的问题之一。
一、纸张在印刷中收缩严重,造成套印不准纸张是纸业印刷不可缺少的原辅材料之一。
由于受外界温度、湿度的影响,加上印刷车间温、湿度控制不当,对纸张干湿性产生一定影响。
印刷时,各色组烘干箱温度设置过高,纸张严重收缩,各色组套印识标产生不同程度偏差、跳动,致使套印“露白”,电脑自动跟踪套印系统接收的颜色感光信号强弱不同,未能把套印识标锁定在特定位置,造成套印偏差,影响印品质量。
一般处理方法是保持印刷车间恒温恒湿,适当降低烘干箱温度。
二、压印辊控制压力不平衡,造成跳动,影响套准此现象的出现先排除人为因素(如装卸压印辊时位置未完全吻合,出现偏差)。
造成压印辊两端压力不平衡,气路系统漏气是一个主要因素,造成连接压印辊两端的气缸,因气压不足或两端压力调节不平衡而未能使压印辊在印刷时保持恒定,产生上下跳动,时间长时造成压印辊外周变形,纸张拉力松紧不定,产生套印不准。
处理方法是检查气路系统,确保气路不漏气,并更换漏气的气动元件和更换新的压印辊,使压印辊与印版在印刷时吻合顺畅。
三、跟踪电眼自身问题造成套印不准跟踪电眼是一种感应式光电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感应印刷识标上颜色,把反射加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模/数转换电路处理,把数字信号送到电脑进行定位跟踪。
如果电眼与印刷识标之间距离太远,电眼聚光点未正对印刷识标,电眼外镜面纸粉覆盖,电眼内发光灯光烧坏,都会造成江信号变弱,或无光信号返回,致使电脑套准系统跟踪缓慢、失灵,未能及时纠正套印偏差,使到印品出现套印不准现象。
一般处理办法是清洁电眼镜面,调节纸与电眼间距离,并正对印刷识标,如果发现电眼发光灯泡烧坏,及时更换,同时仔细观察电脑套印波形,直到印刷色相内十字识标稳定为佳。
如何解决凹版印刷中套印不准的问题套印不准是凹版印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印刷材料、印刷机性能、操作方法、印刷环境、凹版适性等,出现问题后要在各有关因素中进行排查,分别予以协调解决。
印刷机本身的精度是影响套印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带自动套准装置的凹版印刷机精度一般在0.15mm以内,设备精度越高当然越容易克服套印偏差。
如果精度下降,首先要恢复精度,否则套印偏差较难克服。
在操作上,引起套印偏差的原因有:①刮墨刀调整不合适,光电信号端油墨脏污,电眼接受信号失真。
②凹版滚筒两端或中间积墨,影响压力及走料张力变化。
③印版安装时螺丝没拧紧.印刷时松动。
④印版制动轴心线与压滚轴心线不平行或制动轴心线不在印版本身的轴心上。
操作印刷机时,需调整好套印跟踪系统,保持电眼探头的清洁,保持压滚的清洁。
凹版印刷路线较长,承印物在运动时受印刷压力、张力拉伸以及烘干温度的作用,伴随承印物中液体物的挥发,使纤维收缩后会产生变形,超过一定量就会影响套印精度。
如果油墨的干燥时间不同,即干燥路线长短不同,纤维收缩变形的色序位置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套版每次印刷套印偏差各不相同的一个原因。
此外,着墨面积越大,承印物收缩变形量也越大。
不同批次的承印物湿度不同,其套印偏差也有所不同。
带静电的承印物在印刷时会产生毛刺、木纹或飞墨等现象,也会影响印刷走料的平稳。
运动中的承印物发生静电吸附作用,会影响张力的稳定而导致套印偏差,这需要适当增加印刷环境的湿度或启用静电消除机构。
承印物本身的不平整、内部张力不均匀、边缘受潮(尤其是光电信号套色端)等,都会造成套印偏差。
印刷厂首先应确保印刷环境温湿度的稳定性;在印刷前三天将承印材料放到车间,以提高其温湿适性,防止出汗现象的产生;及时总结不同材料、不同品牌承印物和油墨的印刷适性;首次印刷需协调张力拉伸、印刷压力、刮墨刀位、油墨配比、稀料配比、油墨黏度、烘干温度以及印刷机速等。
制作凹印版滚时,在工艺条件稳定、材料收缩量基本稳定的条件下,事先给予一定的伸放量,以弥补承印材料的变形量。
凹版印刷时,总出现粘背现象如何处理凹版印刷中产生的粘背现象,多为油墨、印版、技术工艺、环境等原因造成的,产生原因不同,解决措施也不一样,本文逐一分析。
一、油墨原因1、溶剂挥发速度太慢;2、油墨溶剂释放性能差;3、油墨的本身性能不良,如金、银色、珠光油墨等;4、油墨黏度大;5、旧墨太多;6、不同类型油墨层叠。
解决措施:1、加多挥发速度快的溶剂;2、要求供应商改进油墨;3、使用金、银色、珠光墨等时,提高警惕,调整好工艺;4、降低油墨黏度;5、调整新旧墨的比例;6、更换油墨类型;7、各色油墨使用同一类型油墨。
二、印版原因1、印版太深,上油墨量太大;2、刮刀角度不良。
解决措施:1、印版重制,降低上油墨量;2、调整刮刀的角度,降低上油墨量;三、技术工艺原因1、印刷速度太快;2、烘箱温度太低;3、烘箱中进、排风不合理;4、收卷张力太大,收卷太紧;5、收卷张力太小,收卷不齐;6、冷却辊温度太高。
解决措施:1、降低印刷速度;2、提高烘箱温度;3、调整烘箱进新鲜空气的比例;4、调整张力到适当,收卷不能太紧或太松;5、检查冷却辊或适当降低冷却辊水温度。
四、环境原因1、车间温度太高。
解决措施:1、在车间添加冰块或安装空调,降低车间温度五、其他原因1、运输或装卸过程中,出现碰撞;2、印刷半成品放置时间太长;3、原材料与油墨搭配不良,油墨附着力不良。
解决措施:1、小心运输或装卸产品,轻拿轻放,避免碰撞;2、容易反粘的印刷半成品,放置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一边印刷,一边复合。
凹版印刷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技术凹版印刷质量技术凹版印刷实施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稍微不注意,就会影响到印刷质量。
这里罗列出一些凹版印刷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备不时之需。
套印不准在多色套印过程中,每一色不能完全重叠,有一定的偏差。
1、原因分析①设备的套印系统数值设定不准确。
②印刷基材存在暴筋或荷叶边现象。
③印刷周长加工不精确,马克线设计得不规范。
2、解决方法①设备重新设定准确的参数,将光电眼对准马克线。
②更换使用合格无缺陷的印刷基材。
③印版周长的径差应由第一色至最后一色逐渐增大,因为基材在加工过程中受料卷、牵引张力以及烘干温度的影响会出现细微的拉伸现象,因此印版径差必须在制版时考虑在内,另外用于套印的马克线必须非常标准、规范,这样才能更好地套印。
刀线现象刀线现象是指版面上没有图文的部分油墨未被刮干净,转移到承印物上,在不予许有油墨的地方出现线条状脏污。
1、原因分析①刮墨刀片上有缺口。
②油墨中有杂质、运转过程被带到刮墨刀片上形成刀线。
③印版的表面处理不好。
2、解决方法①重新用500目水磨砂纸研磨刀片,直到缺口完全消除,或者更换新刀片。
②杂质的存在有两方面原因。
a.油墨本身含有未溶解的固体物质而形成杂质。
b.在对印版进行抛光处理时,使用800目水磨砂纸,砂纸上的砂粒落到油墨中形成杂质,因此,建议对印刷抛光处理时先不要往墨槽中倒油墨,待抛光结束后再倒,油墨在上机前用120目尼龙网进行过滤,滤除杂质,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刀线的产生。
③制版厂在对印刷进行镀铬抛光处理时,表面的光洁度未达到要求,会在印刷过程中对刮墨过程形成阻力,从而产生刀线、浮脏现象。
因此,印刷出厂前必须认真抛光,使光洁度达到满足客户的生产目的。
浮脏现象在承印物的整个非图文部分均匀印上暗淡的颜色称为浮脏。
1、原因分析①油墨的印刷适应性差。
②刮墨刀的压力过小。
③印版的表面处理达不到要求。
2、解决方法①选用优质的油墨,虽然价格昂贵,但是印刷适应性高,会有效降低废品率。
这么全的凹版印刷满版刀线故障解决方案,刚入行就靠它了一、油墨的粘度刮刀要将版面的余墨刮去,刮刀必须要穿透油墨层,而油墨粘度越高,一般油墨粘性也越大,刮刀穿透油墨层将油墨刮去的力就相对要高。
也就是说在相同条件下粘度升高增加了刮刀刮墨的难度。
二、油墨刮刀的磨损及其本身的弹性刮刀的刃口应研磨成25。
的斜口弧度,这样其与版面接触时既不伤版面,又能起到钝刀的作用,且刮刀的刮墨效果良好。
随着刮刀的使用磨损,其刃口与版面的接触宽度增大,刮墨性变差,应及时研磨。
刮刀的弹性。
由于电雕版辑在微观上都是不平的,高速运转时,刮刀相对地在版面上不断地浮动,如果刮刀具有较好的弹性,那么刮刀在版面上浮动后能较快地恢复原位,刮墨效果会很好。
三、油墨的细度颗粒粗糙的油墨,在高速印刷时对刮墨刀有较大的冲击力,更易将刮刀从局部抬起,流体更易通过刮刀刃口而形成刀线。
实际上高档油墨很少出现间断性的、粗细变化的刀线。
造成油墨粗糙的原因:①油墨本身的细度不达标。
②溶剂对树脂或助剂溶解性不良,导致油墨颜料发生凝聚、分散性变差,油墨返粗。
③在聚氨酯油墨的使用中,要注意溶剂平衡对油墨溶解性的影响。
在溶解性失衡的情况下,可能造成油墨的返粗及流动性变差。
四、版面光洁度当版面耐摩擦力较低或刮墨刀压力过大时,版面易形成明显的纵向版纹,这些条纹的存在实际上形成了刮刀与版面间的局部间隙,刮刀在版面浮动时,油墨流体易通过这些间隙,形成刀线。
对于满版的间断性的由细丝状的逐步变成带状的刀线,一般通过抛光版面,多数情况都可以解决,这是因为提高了版面的光洁度,刮刀更易将余墨刮尽的缘故。
五、刮墨刀刮墨时的运转精度版辑转动的不平衡现象,将对刮刀形成冲击,使刮刀不能总是紧贴版面,因而油墨流体在高速运转状态下易通过,将刮刀从局部抬起,形成刀线。
影响版辐运转精度的有:①机械本身的传动精度。
②版辑的动平衡。
③装配精度。
六、刮墨刀角度、压力的影响刮墨刀的角度过小时,油墨流体对刮刀的冲击力在刮墨刀与版面接触点的方向上的分力较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刮墨刀对版面施加的正向压力,刮墨时流体易将刮墨刀从局部抬起而形成刀线。
凹版印刷中常见的几种拉丝现象及解决拉丝是凹版印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涉及到凹印机、印版滚筒、刮墨刀、印刷环境、油墨等诸多因素,如处理不当将影响生产和质量。
拉丝又叫拉线、起线,当油墨性能和油墨显色程度不同时,其表现程度也不同,一般黑、青、品红的拉丝现象比较明显,且一般出现在大面积的浅网上。
拉丝是凹版印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涉及到凹印机、印版滚筒、刮墨刀、印刷环境、油墨等诸多因素,如处理不当将影响生产和质量。
拉丝又叫拉线、起线,当油墨性能和油墨显色程度不同时,其表现程度也不同,一般黑、青、品红的拉丝现象比较明显,且一般出现在大面积的浅网上。
常见的拉丝主要分为:浅网位置的拉丝、实地色块的刮墨刀起刀位拉丝和印刷空白处的无规则拉丝3种。
一、浅网位置的拉丝1.从设计制版源头杜绝拉丝现象在原稿设计和制版时充分考虑印刷适性。
一定要考虑到印刷方向,尽量避免从浅到深印刷;黑、品红版最容易出现浅网上拉丝,特别是黑版,由于油墨中炭精颗粒粗,在黑网很浅时,一个网点中几乎装不下一个炭精颗粒,所以更容易出现拉丝。
因此大面积的黑浅网应尽量定为专灰版,降低印刷难度和废品率。
2.正确使用刮墨刀,避免拉丝(1)刮墨刀的选用。
镀铬版滚筒的表面硬度为HV850~1100,刮墨刀的硬度应比印版硬度低,约在HV600左右,硬度太低油墨刮不干净,硬度太高会加速印版磨损,且会产生刀痕,影响印品质量。
(2)刮墨刀的平整度。
装刮墨刀时,应先把刀片压平,同时从中间依次向两边拧紧螺丝,不可一步到位,需重复两三次完成,保证刀片受力均匀。
(3)刮墨刀的锋利度。
可用600#水砂纸或2#金相砂纸修磨刮墨刀,或用专用磨刀机,将刮墨刀的背面磨成约25°的斜口,即使新刀也要磨。
(4)刮墨刀角度。
刮墨刀角度相对正常印刷时要小,同时缩短刮墨刀与印版的接触点和压印点之间的距离。
3.合理选配油墨,防止拉丝(1)当版面上有大面积浅网或层次过渡时,应选用质量较好的油墨,防止油墨颜料颗粒太粗引起拉丝,通常油墨的细度为15μm,太粗糙的油墨颗粒对刮墨刀、印版的损伤都很大。
凹印产品一直以精美、精细著称,从画报、图片、塑料薄膜包装到人民币,都是凹印工艺的杰作。
除了单张纸凹印外,凹印一般采用轮转印刷,短墨路,正向单刮刀上墨,从当年的碳素纸腐蚀版、布美兰制版、电子雕刻制版,到今天的激光雕刻制版,凹印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发展之路。
凹印的产品质量问题,从20多年前从国外引进凹印机后,凹印界的同仁就一直在分析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
套印不准、刀丝、色差、飞墨,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年年在提出解决方法,然而年年在重复发生相同的问题。
凹印的损耗率居高不下,一般在10%左右。
多年前,当凹印软包装行业的利润率还在30%左右时,这10%的损耗还没有引起业内的重视,然而如今不少企业已经走到了微利的边缘,红海搏杀异常激烈时,这一损耗就引起了业内的惊觉。
因此有必要仔细地分析一下凹印的产品质量问题,探究造成该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而分析凹印成品率损失的控制点何在。
套印精度轮转凹印套印精确的关键是保证卷料张力稳定。
几乎所有的套色跟踪装置,从早期的IC470到DT860,以至后来的DT950,其正常运作的前提都是系统的张力稳定。
光电检测装置把印在薄膜边缘的套印标记转换成脉冲信号输入计算机,将此脉冲与计算机内的标准设置相比较,计算出变化量,该变化量与套印误差的大小成正比。
计算机将其转换为电压值,经处理后驱动电机及机械执行机构对误差进行修正,并在显示屏上显示误差的大小和方向。
由于这种自动调整过程是一种循环的、不间断的动态平衡过程,既要使误差及时、快速得以纠正,又要避免由于纠正时的超调而使系统不稳定,因此检测误差的光电装置的导通角一般是在版辊旋转360°中的5°~7°,即版辊旋转一周的1/6时间内执行操作。
纠正误差的机构有两种,一种是卷料纵向的调节辊机构,通过调节该辊的上下位置来改变卷料到达压印位置的前后;另一种是改变版辊相位的伺服机构,直接调节印版。
从控制的直接性和快速性来看,伺服机构明显优于调节辊机构,但伺服机构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设计调整不当有可能使系统不稳定。
凹印满版印刷的控制方法,四种情况逐一说明凹印中经常会出现需要满版或大面积实地印刷的产品,这种情况下的印刷故障与一般产品的故障有所不同。
满版和大面积实地印刷,分为满版白墨、满版色墨、大面积白墨及大面积色墨4种情况。
1.满版白墨这种情况较为常见,新制的电雕版印刷满版白墨时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惟一令厂家头痛的问题可能就是上墨量太大。
假如考虑到白墨成本,而又不得不维持较大的上墨量时,比如客户要求复合镀铝膜不能有白点,或衬铝箔时白墨颗粒不能粗糙等,厂家就会考虑以价格较低廉的白墨弥补上墨的损失。
这就产生了第一个问题,即质量较差的白墨会导致刮刀和版滚筒磨损加剧,从而降低刮刀适性和版滚筒的使用寿命,这在满版白墨印刷中是屡见不鲜的。
出现该问题既有厂家过于单纯地考虑油墨成本问题的原因,也有白墨本身的原因。
在凹版印刷中,白墨制作相对简单,价格也比其它色墨低很多,只需将钛白粉、树脂上砂磨机一磨,再加点配方溶剂、助剂搅拌一下就灌装出厂。
质量较差的白墨,色相偏黄倒还在其次,最担心的就是钛白粉细度达不到要求,或在树脂中分散性差,导致油墨的印刷适性差。
我们知道,钛白粉属于无机物,它与属于有机高分子的各类树脂从本质上说是不能很好融合的,因为极性不同。
此外,一些厂家在做白墨时,除了把钛白粉作为颜料,更多的是作为填料加到树脂中,因为它价格低廉,这是导致刮刀、版滚筒寿命降低,印品质量周期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
印刷过程中,由于钛白粉硬度大,颗粒粗,加上静电影响和树脂量的减少而不断聚集,就形成了对刮刀、版滚筒的双重磨损。
有时候,在清理白墨槽时,会发现很坚硬的白色沉淀,这实际上就是钛白粉沉积凝聚形成的。
质量较差的或钛白粉用量较多的油墨,较容易发生这类凝聚。
因此,我们在实际印刷中应当考虑综合成本,用廉价的油墨可能省了几十元钱,但是如果一个本来可以印50万米的白版滚筒,只印了20万米甚至十几万米就报废,是很不值的。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不相容性。
在实际生产中,有可能前五六色是一个厂家的一种油墨,而白色是另一个厂家的同类型油墨,这就会产生小相容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凹版印刷中常见疑难问题的剖析解答续
问:如何提高凹版表印油墨的附着力?
答:
1、首先要确定油墨是印在什幺基材上,由于油墨在不同基材上的
附着力差异很大,一般根据印刷的基材选用合适的聚酰胺树脂,可以通过
实验进行筛选,也可选用YMT聚酰胺树脂。
2、用聚酰胺树脂生产的油墨在BOPP薄膜上的附着力一般,此问
题可以通过加入BK—515醛酮树脂来解决(BK—515本身具有很多的极性
基因,能够与BOPP薄膜进行很好的附着),一般的加入量为配方的
2%~8%。
问:在进行食品包装印刷时如何降低溶剂残留量?
答:
溶剂残留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油墨企业的一个难题,国家已经在
BOPP/PE复合包装的卫生要求中,要求苯类溶剂的残留量必须达到3㎎/㎡以下,随着人们对食品卫生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降低食品包装印刷中的
溶剂残留量,已经成了各油墨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食品包装印刷中
的溶剂残留量:
1、在EVA—40W、MP—45和CL—PP三种树脂中,往往是CL—PP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凹印软包装产品表面拉丝,常见原因分析拉丝是凹版印刷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影响软包装产品生产和质量。
一般黑、青、品红的拉丝现象比较明显,且一般出现在大面积的浅网上。
一、刮墨刀刃口或刀下面粘有异物可以在印刷进行过程中前后、上下移动刮墨刀,摆掉粘着的异物或用一根竹签直接在刮墨刀刃上剔除(必须由熟练操作工完成,以免因操作不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必要时需停机对刮墨刀进行彻底清理。
二、油墨循环不够部分油墨在墨槽内的死角位置,因得不到良好循环而造成树脂析出,形成大小不同的结晶与结块,或过分干燥造成表面形成墨皮(夏天容易产生墨皮,春秋两季因为气温的影响油墨结晶和结块的情况较多),随着油墨的循环,有一部分油墨结晶或墨皮被转动的版滚筒带到刀刃处,刮墨刀将其打碎而形成无规则拉丝。
所以必须从油墨的循环和过滤两方面进行改进。
1、循环改进。
方法一,将墨槽左右倾斜,保证油墨可以由稍高的一端注入,从较低的一端流出,形成良好的循环;方法二,将墨槽平放,但油墨必须从两端同时注入,从中间回流,这样也可形成很好的循环,不可从单边注入油墨。
2、过滤改进。
油墨使用前必须进行初次过滤,即使是新墨也要过滤,一般使用140目/英寸的过滤网。
方法是在出墨斗的下方套一丝袜,形成一过滤套斗,在过滤一段时间后,如果过滤网被堵,流墨不畅,可以在套斗的上方用竹签插一些小洞,增加导墨效果。
套斗的下方还可以起到很好的沉积杂质的作用。
3、油墨疲劳此种情况多发生在软包装产品印版着墨面积比较小时。
印刷过程中,油墨中的树脂不断被消耗,如果连续加入溶剂而不添加新墨,树脂得不到补充,使油墨各成分的比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油墨疲劳并影响正常使用。
适当添加新墨即可解决问题。
二、印版造成的拉丝现象1、印版的表面处理在雕刻凹版过程中,雕刻网穴的边缘会形成许多小毛刺,这些小毛刺在印刷过程中也会损伤刮墨刀,引起拉丝。
一般新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印量的增加,拉丝会逐渐减少。
凹版印刷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1、出现刮刀线或油墨线。
原因有:刮刀磨损或刮刀上粘有脏物;油墨中混入杂质;油墨细度不够;印刷版打磨不好,过于粗糙;油墨粘度太高。
处理办法:a)如果刮刀线是随着刮刀的左右摆动而有规律的左右移动,则可判定是刮墨刀磨损或刮墨刀上粘有脏物,可用竹签在起刀线的部位将脏物清除;如是刮刀磨损,则应立即打磨刮刀或更换新刮刀。
b)在印刷中所有油墨都须过滤。
尽量使用新墨。
c)油墨颗粒太粗、细度不够,易出现线条,用细度计检测油墨细度,如细度不够需要换油墨。
d)印刷版打磨不好或版面上有细小硬块,可先用细砂纸在印刷版面上来回打磨,如仍不能解决,需退铬重镀。
e)定时测量油墨粘度,保持油墨粘度的稳定,有条件的厂家可使用油墨自动粘度控制器。
2、印刷水纹。
出现水纹的原因主要有:油墨的粘度太低;印刷版雕刻太深;油墨的流动性不良。
处理方法:a)适当提高油墨粘度。
b)提高印刷速度。
c)调整刮刀角度成税角。
d)版雕刻太深无法调整的需要重新制版。
e)改良油墨的流动性。
3、油墨回粘。
出现印刷回粘的原因主要有:溶剂过慢干,油墨的干燥性不良;印刷过程中收卷压力太大,印刷后叠放压力过大(特别是高温天气);冷却水温度太高,起不到冷却效果;烘干箱的温度过高,风力过大使油墨出现假干现象;印刷膜的非印刷面表面张力大(或双面电晕的情况),使薄膜非印刷面上油墨的亲和力大,油墨发生转移。
处理办法:a)更换为快干熔剂,使油墨充分干燥。
b)调整收卷压力,尽量放小。
收卷的卷径不要太大,堆积重量要小。
c)检查印刷机的冷却水是否打开,水温是否符合要求。
d)调整烘箱温度及风力,一般在50~65℃为宜。
e)屯刷前检测薄膜的表面张力,印刷面的表面张力要大于非印刷面,双面电晕的薄膜最好不要使用。
4、印刷色差。
出现印刷色差的原因主要有:刮墨刀的位置、角度、压力发生变化引起印刷色差;油墨粘度变化引起印刷色差;油墨色浓度的变化引起印刷色差;印刷版印到一定量后已变浅;印刷版堵版引起印刷色差;多色混合配置专色时,如果混合油墨中个颜料的比重相关较大,在印刷过程中,如油墨循环不良易发生油墨沉淀从而引起印刷色差。
处理方法:a)适当调整刮墨刀的位置、角度、压力,使印刷色相基本保持一致。
b)定时测量油墨粘度,保持油墨粘度的一致,有条件的厂家可以配备油墨粘度自动控制器。
c)调整油墨的色浓度(在油墨中添加原墨或冲淡剂),保持色浓度的一致。
d)印刷版退铬重镀处理或印版重制。
e)使用印刷版清洗剂清洗版辊。
f)检查油墨的循环系统,保持油墨流动良好。
5、静电故障。
塑料薄膜在印刷中由于磨擦产生静电。
静电对印刷品的质量危害较大,严重的还会引起火灾,在印刷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薄膜静电可引起的印刷故障主要有:在印刷图文的周围引起“胡须”状的油墨丝;实地部分印刷时会出现斑驳状;油墨转移不上,产生空白部分。
薄膜静电虽不能完全消除,但在印刷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产生静电故障。
主要的处理方法如下:a)适应提高车间内空气温度。
b)适应提高油墨的印刷粘度。
c)印刷溶剂中适当增加醇类、酮类溶剂的比例,但不可添加过冬,否则会影响后工序的复合强度。
d)设备安装静电消防装置且要经常维护、检查。
6、印刷泛色(雾版)。
刮刀未能将印版上非图文部分的油墨完全刮干净,导致油墨转移到印刷基材上的现象称之为泛色,又称雾版。
引起印刷泛色的主要原因有:印刷版的精度不足、偏心、镀铬不良;刮刀压力不足、角度不适;油墨的印刷粘度过大;车间的环境湿度太大,使油墨的流动性变差;醇类溶剂添加比例过大,导致油墨溶解性不良。
处理方法:a)提高版辊的制造精度。
b)增大刮刀的压力,调节刮刀角度为60~70度,两切点距离为50~60CM为宜。
c)适当降低油墨的印刷粘度。
d)调整溶剂配方,减少醇类溶剂比例,适当增加酮类溶剂的比例。
干式复合的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一、复合膜剥离强度不够分以下几种情况:胶水固化不完全,剥离开来的时候在胶水面还有粘性。
原因:1、粘合剂的配比错误,固化剂的比例不足导致固化不完全。
在配制粘合剂时要按粘合剂生产厂家规定的配比参数进行配制;2、溶剂的纯度不够,溶剂中含有水或醇类超标,水或醇类与胶水中的固化剂发生反应,降低的固化剂的比例导致胶水固化不完全。
用于干复的溶剂是乙酯,所以乙酯在进厂时每一批都要抽检,如发现醇度不够时不可使用;3、印刷膜中油墨的残留溶剂高引起胶水固化不够。
油墨(特别是PET油墨)的残留溶剂有一部分会与胶水中的固化剂发生反应,从而消耗了固化剂导致胶水固化不够。
对策:①薄膜印刷好后最好不要立即复合,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先放置1-2天后在进行复合;②印刷膜下机后检测残留溶剂,如残留溶剂高,在复合时可适当增加固化剂的比例;③选用快速固化的胶水。
4、复合膜熟化温度低、熟化时间不够,了出现交联不充分,固化不完全。
对策:提高熟化温度或选用快速固化的胶水。
二、复合薄膜的表观问题1、小墨点。
一般复膜后马上出现的可能性较小,除非是渣浑杂质等。
复膜后一段时间的镀铝膜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因为油墨对铝的腐蚀,当油墨呈现一定的酸性或碱性,而上胶量又小,不能形成连接的一层时,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2、小灰点。
出现小灰点的可能性有两种,一是辊筒不均匀造成胶的斑点,二是油墨的不均匀造成的油墨没有压实的斑点。
两种可能性都和工艺有关,可能通过调整工艺解决,提高上胶量的厚度。
3、小白点。
一般表面的油墨的变色的情况下容易出现。
多出现的镀铝膜的复合中。
出现原因有二:一是油墨本身的遮盖力不强或遮盖不均匀,尤其是白油墨,使铝的颜色渗透出来,没有铝的颜色渗透的地方形成小白点;二是工艺原因,烘道温度(特别是一级烘道)太高或上胶量太厚,导致在一级烘道内胶层表面凝结,乙酯在二、三级烘道中冲出来的时候,挤出胶水,显出油墨本色。
解决方法是提高油墨遮盖力或者一、二、三级烘道调整适合的温度,逐步升温。
避免一级温度过高。
4、小晶点。
小晶点发生在透明膜上的比较多,有凹凸两种,成因不同:凸出来的小晶点大多是配胶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机器没有清洗干净。
消除小晶点的方法是必须严格按照正确的配胶方法进行配胶,机器使用后一定要清洗干净;凹进去的小晶点,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有小气泡,这主要是因为水份过多引起的。
5、小疤点。
主要是由于膜活化处理不均匀的膜,在印刷过程中也出现同样的疤点,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活化时间过长引起的。
6、波浪纹。
波浪纹容易发生在白膜上,主要是因为胶分子量不整齐,经过热烘道,热辊筒后,有弹性的高分子链内收缩,不同分子量的分子内收缩不一致,这种内收缩的不均匀引起波浪纹。
出现这种情况应考虑胶的原因。
7、薄膜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由于薄膜的表面光滑程度,均匀程度的种种原因,可能会造成上述六种现象的类似现象。
要区别是薄膜的原因还是上述六种情况,可以对没有复膜的薄膜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由于透明的胶水在两层膜之间,与两层膜共同形成复合膜,用放大镜,将原本很小的薄膜上的斑点,波浪等放大,许多情形要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问题。
三、复合膜的隧道现象复合后由于薄膜的收缩,边缘部分或中央部分象蚯蚓状的脱层,称之为复合膜隧道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在复合过程中张力控制不良引起复合基材的复合后收缩且收缩比例相差较大时,破坏了复合膜胶水层的粘接,产生隧道现象。
解决办法是在复合时应根据不同复合基材的拉伸特性设定合适的张力。
2、薄膜起皱,厚薄不均,在复合时为了不使复合膜起皱,加大张力进行复合从而导致复合膜隧道。
解决办法是在复合时检查薄膜的放卷时的状态,如出现薄膜起皱、抖边等现象的不使用。
3、粘合剂的分子量小,导致复合膜的初粘力低,从而引起复合膜的隧道现象。
解决办法是选用高分子量、高凝聚力、快速固化的粘合剂。
4、由于粘合剂涂布量过多,复合膜经热合辊后未完全冷却,粘合剂层还有一定的流动性,从而引起复合膜的隧道现象。
解决办法是适当降低粘合剂的涂布量。
四、复合膜的爽滑性差。
复合膜的爽滑性差,膜之的磨擦力大,降低了复合膜的开口性能、操作性能。
出现复合膜爽滑性差的原因主要有:1、复合膜的熟化温度太高。
处理方法:降低熟化温度,熟化温度最好不要超过50℃,如时间允许,可自然熟化的更好。
2、复合基材爽滑性差。
处理方法:复合膜喷粉。
3、复合膜吸潮。
处理方法:注意储存、运输过程中不要粘到水,室内湿度过大时要注意复合膜防护。
五、复合膜起皱。
引起复合膜起皱的原因。
1、复合基材本身起皱。
处理方法:复合时注意检查复合膜的状态,如有厚薄不均、荷叶边、起皱等现象时不使用。
2、导辊、复合辊不平衡引起复合膜起皱。
处理方法:检查调整各导辊、复合辊使其平衡。
挤出复合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一、复合强度差复合强度差的原因:1、树脂表面氧化不足。
对策:提高树脂温度;降低生产线速度;增大气隙(气隙指的是从T型镜头的模口到复合辊与冷却辊的切线之间的距离)。
2、树脂温度过低。
对策:提高树脂温度;提高背压(树脂压力);检查加热器有无故障。
3、复合压力不足。
对策:提高复合压力。
4、AC剂干燥不完全。
对策:提高干燥温度;降低线速度;增大干燥风良。
5、基材的表面活性不够,电晕值低。
对策:上机生产前用电晕笔或电晕测试液检测基材的电晕处理值,达不到要求的基材不使用。
二、复合厚薄不均原因主要有:1、T型模口温度设定不当。
对策:调整T型模口设定温度。
2、T型模口的模隙不均匀。
对策:调整T型模口的模隙。
3、T型模头模口粘脏。
对策:停机清理模口。
三、复合起皱复合起皱的原因:1、复合硅胶辊损伤或圆度不好。
对策:打磨或更换复合硅胶辊。
2、导辊不平衡。
对策:检查、调整各导辊,使导辊平衡。
3、线速度过低。
对策:提高线速度。
4、张力太小。
对策:增大张力。
5、原材料的问题。
对策:更换原材料。
四、复合膜透明度差复合膜透明度差的原因:1、挤出机挤出温度太低,造成树脂塑化不良。
对策:根据树脂性能特点及实际生产情况来设置和控制相应的挤出温度,保证树脂塑化良好,这是提高复合膜透明度的前提条件之一。
2、冷却钢辊表面温度太高,冷却效果太差,使复合膜透明度大打折扣。
对策:适当降低冷却水的温度及冷却钢辊的表面温度。
一般来说,冷却水的温度控制在20℃以下,冷却刚辊的表面温度控制在60℃以下。
3、基材本身的透明度不好。
对策:更换透明性好的基材。
五、复合膜凝胶及鱼眼斑。
原因:1、挤出机温度设置不当,特别是模头和树脂的温度太低,造成树脂塑化不良,使熔融树脂出现鲨鱼皮现象或者类似鱼眼状的斑痕。
对策:将挤出机的挤出温度和树脂的温度调整到适当值,保证树脂塑化良好。
2、树脂中含有水分,影响树脂的塑化状况。
对策:对树脂进行搅拌或烘干,去除其中所含的水分,使树脂能够充分塑化。
3、树脂中温进熔融指数或密度不同的其他树脂,使树脂塑化不好或塑化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