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消化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22.43 KB
- 文档页数:8
第八章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一、名词解释1.消化:2.吸收:3.咀嚼:4.胃排空:5.分节运动:6.化学性消化:二、填空。
1.消化系统包括和两大部分。
2.乳牙共颗,恒牙共颗。
3.较大的3对唾液腺的名称分别是、和,其中最大的唾液腺为。
4.小肠分为、和三部分。
5.胃可分为、、和四部分。
6.小肠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和7. 是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三、判断题。
1.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为口腔、咽、喉、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2.上消化道是指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
()3.胃是消化管膨大成囊状的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4.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
()5.肠一胃反射可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6.脂肪和盐酸均能抑制胃液分泌。
(T)四、选择题。
1.下列哪个部位不属于小肠?()A.空肠B.盲肠C.回肠D.十二指肠2.肝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A.肝小叶B.肝血窦C.胆小管D.肝板3.维生素B12在()被吸收。
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4.Ca的吸收部位主要在()A.十二指肠B.空肠C.回肠D.结肠5.上消化管是()以上的消化管。
A.食管B.胃C.十二指肠D.小肠6.胃排空的动力是()A.胃的运动B.幽门括约肌的活动C.促胃液素的作用D.胃内容物的体积7.水分及营养成分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在()A.十二指肠B.胃C.小肠D.大肠8.下列哪个部位不属于大肠()A.盲肠B.阑尾C.结肠D.回肠9.()是人体最大,血管极为丰富的实质性器官。
A.肝B.胰C.胃D.腹膜10.唾液腺不包括()A.腮腺B.胰C.下颌下腺D.舌下腺五、简答题。
1.简述消化期胃液分泌的特点…2.简述胆汁中胆盐的作用。
3.消化系统分哪几部位,其中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分别是哪些部位?4.胰液的成分及作用是什么?第九章能量代谢与体温一、填空1.新陈代谢包括( )与()2.机体的能量来源()()()3.体温包括()和()4.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主要以()()()的散热方式散热。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总结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供给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修复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消化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管和消化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阐述了消化吸收的过程和机理.以及消化吸收活动的调节机制。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依次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构成了消化吸收、运送食物及排出残渣的“流水作业线”。
消化腺分为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如胃腺、肠腺等,直接开口于消化管腔内。
大消化腺是独立存在的器官.有唾液腺、肝和胰,它们以导管与消化管相通。
消化腺是流水作业线上的“化工车间”,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性消化,以利于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的不同器官,特化出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充分体现了形态结构与功能的高度统一性。
如小肠内表面突起的环状襞、小肠绒毛、微绒毛等结构,扩大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
又如小肠的肌层有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是小肠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胃的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的协调运动,使胃像“搅拌机”一样将食团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以利于小肠对物质的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肝胰壶腹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控制着胆汁和胰液的排放,使流经的食糜与胆汁、胰液混合在一起同时进入小肠。
消化管不同的部位消化吸收的能力和消化吸收的速度不同。
三大物质的消化产物主要是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的。
三大物质吸收的形式不同。
糖类主要以单糖通过主动运转吸收;蛋白质以氨基酸通过主动转运吸收;脂肪以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在胆盐的协助下透过细胞膜进入上皮细胞内,并多以胞吐的方式释出细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中央乳糜管。
消化和吸收是密切配合、互相联系的生理过程。
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和消化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和吸收的生理功能。
第八章消化系统第八章消化系统问答题:1. 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消化方式?消化系统有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
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消化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其与消化也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2. 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
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
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为平滑及。
外膜由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者称纤维膜,分布于食管和大肠末端,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
分布于大、小肠。
3. 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倍。
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
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
4. 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
上方为胃小弯,下方为胃大弯。
为可分为4部。
即进贲门的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构成。
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叶。
在肝小叶中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
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
肝功能:(1)分泌胆汁。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在肝内进行,并贮存于肝细胞内。
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释放入血。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
肝中各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5. 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小肠壁分4层。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
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
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
扩大吸收面积。
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
是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出形成的。
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密集,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
在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
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
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肠腺:是由小肠上皮下限入固有层中所形成的管状腺。
腺管开口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
组成肠腺的细胞有5种:吸收细胞,内含多种酶,与消化有关;杯型细胞,分泌粘液;paneth细胞,内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杀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细胞,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激素。
6. 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进入肝的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故肝的血液丰富。
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分别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两者继续分支一并通入肝血窦。
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出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胆囊位于肝门右前方的胆囊窝内,胆囊借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通。
肝细胞分泌的胆汁首先进入胆小管,经小叶间胆管汇入左、右肝管,出肝门汇入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与胰管汇合,共同开口与十二指肠乳头。
开口出有肝胰壶腹扩约肌环绕。
平时该扩约肌收缩,胆汁经肝管、胆囊管入胆囊贮存。
进食后,胆囊收缩和扩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7. 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
胃运动的形式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和食管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为容量增大,称为容受性舒张。
它适应于摄入大量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大。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
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并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
以及协助运送食物入十二指肠。
蠕动:胃蠕动是朝幽门方向进行的环形收缩波,平均每分钟3次。
胃的反复蠕动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的运动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紧张性收缩。
当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易于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和转运减慢;相反,紧张性升高,小肠的转运作用加快。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管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分节运动可使消化液和食糜充分混合,并能增加与肠壁的接触,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进行。
此外,它还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蠕动:是环形肌和纵形肌都参与的一种波形活动。
小肠蠕动始于十二指肠,向大肠方向运行。
肠内容物借此向前推送。
但运行速度较慢,每分钟约1~2cm。
8. 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唾液中水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和少量无机盐。
唾液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并引起味觉;清除口腔中食物残渣,冲淡和中和进入口腔中的有害物质,对口腔其清洁和保护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有杀菌作用;粘蛋白可中何谓酸,并在胃酸作用下发生沉淀,附着与胃粘膜上,形成保护性屏障,以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的腐蚀作用;淀粉酶可分解麦芽糖。
胃液PH值0.9~1.5。
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消化酶。
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变性蛋白质,易于水解;抑制和杀灭细菌;引起胰泌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示和胨和少量的多肽及氨基酸。
黏液可润滑食物,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
内因子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
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胰液PH值7.8~8.4。
含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胃麦芽糖。
胰脂肪酶,在胆汁协同作用下,将脂肪分解胃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酸和胰蛋白酶本身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可被激活。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示和胨。
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
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
胆汁的消化作用主要通过胆盐实现。
胆盐作用:加强胰脂肪脉活性;和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滴,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便于脂肪分解。
小肠也是由小肠的肠腺及十二指肠腺所分泌的。
PH值7.6。
含多种消化酶,如肠致活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糖酶等。
由小肠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它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其他消化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或细胞内,对一些进入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继续起消化作用。
9.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
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
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
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
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
食物残渣进入大肠。
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
10.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怎样吸收的?单糖是糖类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
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吸收。
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
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在小肠内,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等,很快与胆盐形成混合成微胶粒。
携带脂肪的消化产物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的非流动性水层到达微绒毛。
并释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透过细胞膜进入粘膜上皮细胞。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并以胞吐形式释出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
中、短链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是水溶性的,可经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经门静脉进入肝。
11. 植物性神经对消化管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大部分消化器官(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扩约肌外)都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而副交感神经最为主要。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增强,蠕动加快,因而胃排空和肠内容物推进加速;能使胆囊收缩,胆汁排放;能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及少量小肠液的分泌。
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降低,蠕动减弱或停止,因而胃排空延缓,肠内容物推进减慢;对胆囊运动起抑制作用;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蛋白增多,对胃腺仅能使粘液细胞分泌。
因而胃液减少。
消化力减弱。
消化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他们对某一器官的作用往往是相互结颃的。
但在机体内,两者又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协调需要各及中枢的配合。
12. 试述胃肠激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
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主要作用是促进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多,而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的作用较弱。
还能促进胃窦运动。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
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
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水及碳酸氢盐,使胰液大量增加,而酶的含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