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病情说明指导书
- 格式:docx
- 大小:24.86 KB
- 文档页数: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前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2007)、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会(2008)、美国神经病学学会(2008)和Barany学会(2015)分别发表了BPPV相关的诊疗指南或标准。
随着眩晕诊疗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临床证据、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涌现,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有BPPV 诊疗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在参考借鉴国外最新指南的同时,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定出台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以期规范、完善国内BPPV 的诊疗工作。
定义BPPV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常具有自限性,易复发。
流行病学BPPV检查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导致不同时期的流行病学数据差异较大,目前为止报道的年发病率为(10.7-600)/10万,年患病率约1.6%,终生患病率约2.4%。
BPPV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男女比例为1:1.5-1:2.0,通常40岁以后高发,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
临床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可按照病因和受累半规管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BPPV:病因不明,约占50%-97%。
2.继发性BPPV: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性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特发性突聋、中耳炎、头部外伤、偏头痛、手术后(中耳内耳手术、口腔颌面手术、骨科手术等)以及应用耳毒性药物等。
二、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其中嵴帽结石症约占6.3%。
2.外半规管BPPV(水平半规管BPPV):约占10%-30%。
根据滚转试验(roll test)时出现的眼震类型可进一步分为向地性眼震型和离地性眼震型,其中向地性眼震型占绝大部分。
202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1流行病学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俗称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
迄今为止,BPPV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清楚,多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
Mizukoshi等报道日本的年发病率约为10.7/10万,但该研究仅纳入了急性期就诊的患者。
Froehling等通过病历联网系统推算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发病率约为64/10万,但发病后没有就诊的患者未被纳入。
德国一项人群横断面研究报道,BPPV年患病率为1.6%,终生患病率为2.4%,年发病率为0.6%,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
2临床表现短暂的视物旋转或不稳感,多发生在患者起卧床及翻身的过程中,有时出现在抬头和低头时;3检查(一)基本检查后半规管BPPV诊断的关键——Dix-Hallpike试验(二)可选择的检查1.眼动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2.前庭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有助于判断BPPV与其他前庭感受器的共病状态,分析病因和判断预后。
3.听力学检查:原有的稳定的听力下降不影响BPPV诊断。
如果眩晕伴有新近出现的听力下降则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
正常的听力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排除其他耳科疾病,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听神经瘤等。
4.影像学检查:颞骨CT有助于排除中耳、内耳的炎性病变或结构异常导致的位置性眩晕。
内耳-桥小脑角内听道MRI能帮助了解有无占位性病变(如听神经瘤)、有无结构异常,能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病例提供诊断线索。
5.平衡功能检查:用于评价姿势稳定性,为制定康复策略、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6.病因学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病因,了解发病机制。
包括钙离子代谢和骨质疏松的指标,如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游离钙离子水平、骨密度测量,以及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历书写范文患者基本信息姓名:_____性别:_____年龄:_____职业:_____就诊日期:_____主诉患者因“突发眩晕,与体位改变明显相关,反复发作”前来就诊。
现病史患者于_____(具体日期)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眩晕症状,感觉天旋地转,持续时间短暂,约数秒至数十秒不等。
眩晕发作与头部位置改变密切相关,如躺下、起床、翻身、低头或仰头时容易诱发。
每次发作时患者自觉恶心,但未呕吐。
无耳鸣、听力下降、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其他不适。
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个人史患者出生并生长于本地,否认疫区、疫水接触史,否认毒物、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吸烟史_____年,平均_____支/日;饮酒史_____年,平均_____ml/日。
家族史患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体温:_____℃,脉搏:_____次/分,呼吸:_____次/分,血压:_____mmHg。
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表情自然,言语流利。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出血点及蜘蛛痣。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_____mm,对光反射灵敏。
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
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无抵抗,甲状腺无肿大。
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_____肋间锁骨中线内_____cm 处,无震颤,心界不大,心率_____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水肿。
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言语流利,对答切题。
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一、概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是一种常见的
内耳平衡障碍的疾病,主要特点是短暂的眩晕发作,由头部位置改变引起。
眩晕通常与特定的头部位置有关,如翻身、低头或抬头等动作。
本文将介绍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二、临床表现
1.眩晕症状: 眩晕通常发作在特定的头部位置改变时,持续时间较短,
可能伴随头晕、恶心,有时伴有耳鸣。
2.头位性眼震: 在特定头位时可出现眼球迅速的无自主性颤动。
3.平衡障碍: 患者在特定头位时可能感到平衡不稳。
三、诊断
1.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眩晕发作的情况,包括发作触发因素、
持续时间等。
2.头位试验: 通过特定的头位试验可以诱发眩晕症状,帮助医生做出诊
断。
3.听力检查: 排除其他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
四、治疗方法
1.姿势训练法: 医生会教患者一系列头部位置变换的动作,帮助耳石回
流至正确位置。
2.药物治疗: 包括镇静剂、抗晕药等,用于缓解眩晕症状。
3.手术治疗: 对于顽固性的眩晕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五、预后
大多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经过治疗后能够完全康复,有少数病例可能
发生复发。
六、结语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但容易治愈的内耳疾病,及时诊断和有效治
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一种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旋转性眩晕,特别是头部改变位置时。
本文将详细介绍BPPV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由于内耳中的钙结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引起的。
半规管是内耳的一部分,起着平衡和空间定位的作用。
当钙结石脱落时,会干扰半规管正常的运动,导致眩晕感。
BPPV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但与年龄相关,老年人更容易患上。
BPPV的典型症状是眩晕发作时头部改变位置。
例如,当你转动头部、抬头或低头时,会感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
这种眩晕通常只持续几秒钟到几分钟,但可以重复发作。
有些人还可能伴有恶心和呕吐等症状。
这种眩晕会影响日常生活,使人感到不适和困扰。
确认BPPV的诊断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医生可能会进行头位试验来触发眩晕发作,以确定是否患有BPPV。
此外,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如眼震检查,来进一步确认诊断。
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重置钙结石的位置,使其返回到内耳的恒定腔。
这些头部动作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埃佐法(Epley maneuver)、哈纳法(Semont maneuver)和原位耳顶转位法(Liberatory maneuver)等。
这些动作的目的是通过重力帮助钙结石重新定位,从而减轻眩晕症状。
在进行头部动作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经历一些短暂的眩晕发作。
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
通常,经过几个疗程后,眩晕症状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突然转动头部,以免触发眩晕发作。
除了头部动作治疗,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缓解BPPV的症状。
例如,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服用抗晕动药物,如安定类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减轻眩晕感和恶心。
但是,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治愈BPPV。
对于患有BPPV的患者来说,预防复发也非常重要。
他们应避免头部剧烈活动和过度疲劳,以减少症状的发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概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又名“耳石症”,是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前庭病变。
常具有自限性,而被称为“良性眩晕”。
本病是最为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眩晕疾病,其病因较为复杂,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耳部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
英文名称: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其它名称:耳石症相关中医疾病:眩晕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发病部位:头部,耳常见症状:眩晕、眼球震颤主要病因: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耳部或其他全身系统疾病检查项目:体格检查、钙离子检查、血糖检查、血脂检查、尿酸检查、性激素检查、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CT 检查、MRI 检查重要提醒:经常出现眩晕的患者在外出时可以携带一根拐杖,以免突然诱发眩晕而摔倒。
临床分类:1、按病因分类(1)特发性 BPPV。
(2)继发性 BPPV。
2、按受累半规管分类(1)后半规管 BPPV:最为常见,约占70%~90%。
(2)外半规管 BPPV:约占10%~30%。
(3)前半规管 BPPV:少见类型,约占1%~2%。
(4)多半规管BPPV:为同侧多个半规管或双侧半规管同时受累,约占9.3%~12%。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特点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病因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基本病因:1、目前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
2、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多继发于其他耳科或全身系统疾病。
最常见的原因是头部外伤和前庭神经炎,另外梅尼埃病、突发性聋、中耳或内耳的感染和手术,长期卧床等也可造成继发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3、全身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和本病发生有关。
危险因素:暂无资料。
诱发因素:头位改变如起卧床、头前倾、头后仰、床上翻身和快速转头等,可诱发眩晕发作。
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症状症状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典型症状:1、眩晕(1)眩晕多为旋转性,少数为漂浮感,但无耳鸣、耳闷和听力下降。
(2)眩晕和眼震在保持头位不变后很快消失,单次发作持续时间常为数秒至数十秒,极少超过1分钟,再次变换头位时症状再现,发作过后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昏和轻度不平衡感。
(3)整个发病过程可为数天至数月,少数达数年,多自然缓解,但可复发,间歇期长短不一。
常有诱发动作。
2、其他症状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头晕、头重脚轻、漂浮感、平衡不稳感以及振动幻视等症状。
伴随症状:暂无资料。
病情发展:暂无资料。
并发症:该疾病无明显并发症。
五、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检查预计检查: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首先会对其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然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以便于明确病因,可能还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平衡功能检查。
有时可能还需要进行 CT 或 MRI 检查,但这两项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体格检查:1、Dix-Hallpike 试验(1)是为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 BPPV 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
(2)检查时,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转向一侧45;医生位于患者侧方,双手持头,迅速移动受检者至仰卧侧悬头位,头应保持与矢状面成45。
观察30秒或至眼震停止后,头部和上身恢复至端坐位,然后,进行向对侧的侧悬头位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表现及眼震特点判断患者病变的部位。
2、滚轮试验(1)是水平半规管 BPPV 的特异性检查。
(2)检查时,患者需仰卧于检查床上,在医生帮助下迅速向左或右侧转头,观察1分钟或至眼震停止,然后再转向对侧继续观察。
如为水平半规管 BPPV,患者立刻出现(无潜伏期)旋转性眩晕和水平眼震。
向地性眼震为管石症,通常持续30~60秒;离地性眼震提示为嵴帽结石病,持续时间1分钟。
实验室检查:通过钙离子、血糖、血脂、尿酸、性激素等相关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病因。
影像学检查:包括 CT 或 MRI 检查,但这两项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可为部分不典型或难治性的位置性眩晕提供诊断线索。
病理检查:暂无资料。
其他检查:1、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听力学异常改变,但半规管结石症如继发于某些耳源性疾病,则可出现患耳听力异常。
2、前庭功能检查主要包括可选择冷热试验、旋转试验甩头试验、前庭肌源性诱发电位和姿势描记检查,可用于判断前庭功能障碍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中枢代偿情况。
3、平衡功能检查主要包括静态或动态姿势描记、平衡感觉整合能力测试以及步态评价等。
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诊断原则:医生在诊断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时,常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如患者是否有过头部外伤等,并了解眩晕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及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等,还需要与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等疾病导致的眩晕相鉴别,最后结合相关的检查一般可以诊断。
诊断依据:1、相对于重力方向改变头位后出现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或头晕(通常持续不超过1分钟)。
2、位置试验中出现眩晕及特征性位置性眼震。
3、排除其他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中枢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迷路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后循环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心理精神源性眩晕等。
鉴别诊断:1、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炎的患者主要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起,可出现强烈的眩晕,常会突然发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表现。
但本病的眩晕通常与头位改变无关。
2、梅尼埃病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患者的眩晕可持续数小时,同时还可伴有波动性、渐进性听力下降,耳鸣以及耳胀满感。
但眩晕的出现于头位改变无关,因此可以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兼备。
3、前庭神经偏头痛前庭神经偏头痛的眩晕一般可以持续数分钟或数天,且常会伴有头痛的症状。
易于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徐昂鉴别。
4、突发性聋突发性聋的患者多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胀感,在听力下降前或后可出现眩晕感,多为旋转性眩晕,少数出现颠簸、不稳感,可伴有冷汗、恶心、呕吐。
该病听力下降明显,且眩晕一般不会反复发作,因此可以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鉴别。
七、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治疗原则: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性,目前该病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是耳石复位,部分患者也可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对因治疗:暂无资料。
对症治疗:暂无资料。
急性期治疗:暂无资料。
放化疗:暂无资料。
物理治疗:暂无资料。
心理治疗:暂无资料。
中医治疗:暂无资料。
其他治疗:前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物理训练方法,通过中枢适应和代偿机制提高患者前庭功能,减轻前庭损伤导致的后遗症。
前庭康复训练可作为 BPPV 患者耳石复位的辅助治疗,用于复位无效以及复位后仍有头晕或平衡障碍的病例,或在复位治疗前使用以增加患者对复位的耐受性。
如果患者拒绝或不耐受复位治疗,前庭康复训练可以作为替代治疗。
一般治疗:1、耳石复位治疗耳石复位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良好。
(1)Epley 法:是目前治疗后半规管 BPPV 最常用的手法。
该法通过依次改变患者头位,使耳石在重力作用下移动,从后半规管排出。
治疗时患者需要坐于治疗床上;头向患侧转45;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位,头垂于床边;头向健侧转90,此时相当于健侧的Dix-Hallpike 位;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一起继续向健侧翻转90,使其侧卧于治疗床上,此时头部偏离仰卧位达135;恢复坐位,完成一个治疗循环。
上述每一体位至少保持30~60秒或维持到眼震消失为止。
整个治疗过程需要反复进行,直到任意位置均无眩晕和眼震出现后再重复2~3个循环。
(2)Lempert 法:又称 Barbecue 翻滚法,用于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2、耳石复位仪可作为一种复位治疗选择,适用于手法复位操作困难的患者。
药物治疗:原则上药物并不能使耳石复位,但当合并其他疾病时,或复位后有头晕、平衡障碍等症状时,可给予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等。
相关药品: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手术治疗:适用于极少数手法复位后仍迁延不愈,对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较大影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可考虑行半规管堵塞术。
治疗周期:治疗周期一般为一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预后一般预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为自限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倾向,但自愈时间有所区别,不过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但该病可反复发作,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危害性:1、眩晕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
2、年纪大的患者容易因为眩晕而摔倒。
自愈性:本病具有一次程度的自愈性,自然病程数天至数月,很少超过一年,一个月内自愈者约有50%。
治愈性:通常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改善症状。
治愈率: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治疗使症状缓解。
根治性:本病容易复发。
转移性:暂无资料。
生存周期:暂无资料。
后遗症:暂无资料。
复发性:本病可反复发作。
九、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日常管理日常总述:耳朵内部有小的碳酸钙结晶,当某些因素作用,这些结晶可导致内耳的液体发生晃动,人就会感到在移动,但其实人体处于静止。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部分患者仍处于病因不明的状态(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也有部分患者继发于其他耳部或全身系统性疾病(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术后护理:暂无资料。
复诊须知:暂无资料。
特殊护理:1、患者在进行复位之后,需要采用强制性体位,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45,将头部垫高成直立位,持续时间为48小时,期间避免侧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可采用颈托进行固定,在洗漱或进食的时候可以坐起,头部微向前倾,注意避免头部过大幅度的后仰、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