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论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第3章效用论3.1 复习笔记一、效用论概述1.效用的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评价,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一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否具有效用,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有消费这种商品的欲望,以及这种商品是否具有满足消费者欲望的能力。
2.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1)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具体的效用量之间的比较是有意义的。
(2)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仅是次序概念,而不是数量概念。
在分析商品效用时,无需确定其具体数字或商品效用多少,只需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来说明各种商品效用谁大谁小或相等就足够了,并由此作为消费者选择商品的根据。
(3)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比较差异:①假设不同。
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
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
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
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来表示。
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
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得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
基数效用论表达式为MU i/P i=λ;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MRS XY=MU X /MU Y=P Y/P Y。
相同点: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他们推导的需求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二、边际效用分析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公式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效用论的名词解释效用论(Utilitarianism)是一种伦理学理论,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它强调以最大化利益或幸福为目标来指导行为。
效用论的核心概念是“效用”(utility),即人们根据一定标准来衡量和评估某种行为的结果所带来的利益或满足感。
效用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边沁对功利主义进行了首次系统的阐述,并将“最大化幸福”作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穆勒在他的《功利主义》中进一步发展了效用论,并提出了“质量层次”的观点,认为不同人的快乐有不同的价值。
根据效用论的理念,任何行为都应该通过评估它的结果来确定其道德价值。
如果某种行为能够最大化幸福或利益,就应该被认为是道德正确的。
反之,如果某种行为会导致不幸或削减利益,就应该被视为道德错误的。
然而,对于效用论的实践运用,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首先,如何准确地衡量和比较不同人的幸福或利益是个问题。
每个人的体验和需求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种行为,对不同人而言带来的效用也会有所不同。
这个问题又引申出了其他许多争议,例如是否应该考虑到长期和短期效用、个人和集体效用之间的权衡等。
其次,效用论在追求最大化幸福的同时,是否会忽视了一些重要的道德价值,如公平和正义等。
有人认为,过分强调效用可能导致对少数群体的剥夺和不公平的结果。
针对效用论的这些争议和困扰,一些学者提出了改进和修正的观点。
比如,有人主张将效用论与权利主义相结合,认为幸福不仅仅是关于效用的最大化,还应该兼顾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
还有人提出了“规则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应该制定一些通用规则来指导行为,而不是仅仅看待某个具体行为的效果。
综上所述,效用论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和行为准则,强调以最大化利益或幸福为目标来指导行为。
它的核心概念是“效用”,即通过评估行为结果的利益或满足感来确定道德价值。
一、主要概念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与需要的能力与程度。
(参见P51)基数效用是指按1、2、3等基数来衡量效用的大小,这是一种按绝对数衡量效用的方法。
(参见教材P51)总效用(T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与。
(参见P51)边际效用(MU)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参见P51)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差,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所得好处的总与。
(参见教材P52)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参见教材P52)序数效用是指按第一、第二与第三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序数或等级,这是一种按偏好程度进行排列顺序的方法。
(参见教材P55)无差异曲线是指用来表示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相同满足与谐的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
(参见教材P5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是指消费者为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而需放弃另一种商品消费数量。
(参见教材P57)预算线也称消费者可能线,是指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参见教材P59)收入——消费曲线是指由于收入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
(参见教材P62)价格消费曲线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化所引起的最佳购买的均衡点的连线。
(参见教材P62)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高的商品。
(参见教材P63)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应水平。
(参见教材P63)概率-----指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种可能性是指一种后果将来发生的可能程度。
效用论
效用理论
“效用”是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是指钱或物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或者解释为人们由于拥有或使用某物而产生的心理上满意或满足的程度。
效用理论认为人们的经济行为(比如投资、买彩票、购物等)之目的是为了从增加货币量中取得最大的满足程度,达到最大的价值观念,而不是仅仅为了得到最大的货币量,也不是因价格低则加大需求量,价格高则不买或少买,而是愿意出高价,买名牌,从中获得自信、炫耀性的满足
总效用: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种或几种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总和。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边际效用学派所揭示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在现实消费中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其基本内容为: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消费数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为取得一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他取得该商品而支付的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案例
有一个旅行家计划横穿大沙漠,然而在前行的途中不幸遇上了大风沙,迷失了方向.两天之后,旅行家出发时携带的水已经喝完.虽然口
中干渴难忍,但是只能忍住直到寻找到水源.转眼又过了两天,旅行家觉得喉咙中似乎是要冒出火来,但是此时身上只剩下干粮了.突然他发现有一个商队路过,急忙求救.却没想到队的主人是个吝啬鬼.队长提出,如果想要喝水必须要拿出身上的东西来换.队长拿出第一杯水,旅行家拿出价值500元现金换了.喝下去之后,虽然口渴有了缓解,但是仍然难受,,于是他又拿出400元买了第二杯然后以300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三杯,拒绝以更低的价格购买第四杯了.问清方向后,,他花了1000元买了一桶水,这时,队长提出以1000元再卖给他一桶,旅行家犹豫了.一桶水如果没有意外,足够他走出沙漠了.但是为了防止意外,他还价后以800元的价格买下第二桶.当队长提出以更低的价格卖出第三桶的时候,他坚定的拒绝了。
走出沙漠之后,看见有人以5元的价格出售一杯水的时候,他觉得太贵了。
分析
为什么他只愿意付出更少的钱购买后来的水呢?在他喝下第一杯水的时候,他已经是好几天没喝水了,所以第一杯水有效的缓解了他的干渴,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效用。
喝下第一杯水之后,他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干渴了,所以第二杯水给他的效用显得没有第一杯大了。
第三杯亦然。
当他喝下三杯水之后,他已经不渴了,如果继续喝下去,不但不仅不会给他带来快乐,反而会让他觉得撑,觉得痛苦,此时这杯水带来的效用也就是负值了。
后来购买桶装水也是同样的道理,第一桶水可以帮他保住生命,所以有着极大的效用。
第二桶水可以帮组他抵挡意外,但是效用就没有第一桶水那样大了。
虽然第三桶第四桶。
更加便宜,但是对他已近没有什么价值了,不仅不能给他带来好处,反而会使得他前进的速度减慢,也就是说给他带来的效用是负值了。
这也就是边际递减规律。
为什么在沙漠中他付出500元购买一杯水觉得很值得,走出沙漠后却觉得5元一杯都很贵了呢?在沙漠中,他十分干渴,队长卖给他的那杯水可以救他的命,生命是无价的,所以他心里愿意为其付出的价格很高。
但是走出沙漠之后,那杯水对他的意义不大了,他愿意为之付出的价格就低于5元了,此时消费者剩余是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