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护理相关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13.83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脓性骨髓炎护理相关知识

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皮质、骨髓组织的炎症。感染主要源于3个方面:①血源性感染:身体其他部位化脓感染病灶的细菌经血行扩散;如上呼吸道感染、毛囊炎等。②创伤后感染:开放性创伤或手术后引起;③临近感染灶:周围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直接蔓延。

急性骨髓炎反复发作,病程超过10日即进入慢性骨髓炎,两者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一般认为死骨形成是慢性骨髓炎的标志死骨出现约需要6周。

一、急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β溶血性链球菌。

发病部位:儿童长骨干骺端骨滋养血管为终末血管,血流缓慢,易细菌滞留。(胫骨、股骨、肱骨等长骨的干骺端)。

(二)病理

基本病理变化是脓肿、骨质破坏、骨吸收、死骨形成,同时出现反应性骨质增生。

早期主要以骨质破坏为主,晚期主要以死骨形成为主。

(三)临床表现

1.全身:起病急骤,寒战、高热39℃以上。烦躁、惊厥,严重时休克或昏迷。

2.局部:患处持续性剧痛及深压痛,肌肉保护性痉挛、肢体半屈曲状。患肢局部红、肿、热、痛或波动感,活动受限,脓肿可穿破皮肤形成

窦道。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90%);血沉加快;血细菌培养(寒战、高热时取血);局部脓肿穿刺脓液细菌培养。

2.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无改变,2周后层状骨膜反应和干骺端稀疏,继之出现干骺断散在虫蚀样骨质破坏,骨皮质表面形成葱皮状、花边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2)CT:可见脓肿。

(3)核素骨显像:发病48小时内发现感染灶核素浓聚,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3.局部脓肿分层穿刺:在肿胀和压痛最明显处穿刺,逐层抽吸,不可一次穿入骨内,以免将软组织内的细菌带入骨内。

(五)处理原则:早期诊断与正确治疗是关键。

1.非手术

(1)全身支持治疗:降温、补液、营养、白蛋白、输血等。

(2)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一种选用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一种选广谱抗生素。药敏后用敏感抗生素,至少使用3周。

(3)局部制动:皮牵引或石膏固定。减轻疼痛、防止肢体挛缩畸形和病理骨折脱位。

2.手术:手术治疗宜早,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无效时行手术治疗。局部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引流,引流脓液控制病变发展。

(六)护理措施

1.引流护理:放置两条引流管,高处为冲洗管,输液瓶高于床面60~70cm,1500~2000nl抗生素溶液24小时持续冲洗,低处为引流瓶(负压引流)低于伤口50cm。引流管置管3周,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培养3次阴性,引流液清亮无脓,先拔冲洗管,3日后再拔引流管。

2.患肢护理:制动。制动肢体可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未制动部位进行功能锻炼,以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二、慢性血源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大多是急性骨髓炎迁延而来,少数由低毒病菌引起,发病时即是慢性过程。

(二)病理:基本病理变化是死骨、死腔、骨性包壳、窦道及瘢痕。骨骼破坏严重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静止期:多无明显改变,可见患肢增粗、畸形、窦道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及窦道。

急性发作期:红肿疼痛、压痛明显,已经暂时闭合的窦道破溃,流出臭味脓液或小死骨片,可出现肌肉萎缩、病理性骨折。

(四)辅助检查

X线:骨干失去原有外形,增粗、不规则、密度不均,可见密度增高的死骨。CT可显示脓腔和小型死骨。

(五)处理原则:手术治疗为主,原则是清除死骨和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和切除窦道。有死骨、死腔、窦道流脓者均应手术。慢性骨

髓炎急性发作时不做病灶切除,仅脓肿切开引流。

1.清除病灶:开窗—>吸脓—>清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

2.消灭死腔:①蝶形手术;②肌瓣填塞;③闭式灌洗;④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填塞;⑤缺损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