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16.95 KB
- 文档页数:3
IVD( 体外诊断)行业是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到体外诊断试剂和设备。
体外诊断是指在体外进行的诊断检测,包括临床实验室检测、急诊检测、分子诊断等。
以下是IVD行业发展的一般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初,体外诊断的概念逐渐形成,最早的试剂和设备开始应用于实验室诊断。
这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基本的生化分析和血液学检测。
2.(免疫学的引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免疫学的发展推动了IVD行业的进步。
ELIS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技术的应用使得检测范围更加广泛。
3.(分子诊断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分子诊断技术的突破。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的发明和应用成为体外诊断的重要工具,使得基因检测和病原体检测变得更为精准。
4.(自动化与数字化:21世纪初,IVD行业经历了自动化与数字化的革命。
自动化的实验室设备和数字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数据管理能力。
5.(个性化医疗的兴起:进入21世纪后期,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IVD行业逐渐朝向个性化医疗迈进。
个体基因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成为临床决策的重要因素。
6.(新技术的涌现:当前,IVD行业正不断涌现新技术。
包括高通量测序、液体生物标志物检测、纳米技术等在内的新技术正在改变诊断和监测的方式,使得检测更为精准、快速、便捷。
7.(全球市场的扩张: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和对早期诊断的重视,IVD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亚太地区、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成为IVD企业关注的热点。
8.(面临的挑战与机遇:IVD行业面临着监管要求的提升、数据安全性的关切、技术标准的制定等挑战。
同时,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IVD行业也有望在癌症早期诊断、慢性病管理等领域找到更多机遇。
总体而言,IVD行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基础生化分析到免疫学、分子诊断的发展,再到自动化、数字化和个性化医疗的转变。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需求的提升,IVD行业仍然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
酶联免疫法(ELISA)和化学发光法(CLIA)是两种常用的免疫分析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抗体、激素等。
它们在实验室和临床诊断中广泛应用。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基于酶催化反应的免疫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如微孔板)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形成三明治复合物。
当加入底物时,酶会催化底物发生反应,产生可检测的信号,通常是颜色变化或荧光强度。
通过测量这些信号,可以定量待测物的浓度。
酶联免疫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样本的检测。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激素、药物、病原体等。
常见的酶联免疫法包括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等。
化学发光法是一种基于化学发光反应的免疫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待测物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然后加入标记有发光物质的抗体或抗原,形成三明治复合物。
当加入触发剂时,发光物质会被激发并产生光信号。
通过测量光信号的强度,可以定量待测物的浓度。
化学发光法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快速等优点,适用于微量和痕量分析。
它可以用于检测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激素、药物、病原体等。
常见的化学发光法包括间接法、夹心法和竞争法等。
总的来说,酶联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都是常用的免疫分析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选择哪种方法取决于待测物的特性、检测要求以及实验室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和步骤一、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酶联免疫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浓度。
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将酶标记的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再利用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检测的产物,从而实现对抗原或抗体的检测和定量。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 免疫吸附:将待测物(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如酶标板、磁珠等)上,使其与固相载体结合。
2. 阻断: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需要在免疫吸附之前或之后对固相载体进行阻断处理,通常使用牛血清蛋白(BSA)或牛血清白蛋白(BSA)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3. 特异性结合:加入特异性抗体与待测物进行结合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结合: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该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二抗-抗原-抗体复合物。
5. 底物反应:加入底物,该底物受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测量的产物。
常用的底物有TMB(三甲基苯胺)、ABTS(2,2'-联氨基丙烷磺酸)等。
6. 反应终止:加入适当的反应终止液,停止底物反应过程。
7. 测量:通过光度计或荧光计测量产物的光吸收或荧光强度,以反映抗原或抗体的浓度。
二、酶联免疫反应的步骤酶联免疫反应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表面处理:将固相载体(如酶标板)表面进行处理,以增强待测物的吸附能力和特异性结合。
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吸附、化学共价结合、亲和结合等。
2. 阻断处理:为了防止非特异性结合,需要对固相载体进行阻断处理,通常使用牛血清蛋白(BSA)或牛血清白蛋白(BSA)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3. 特异性结合:加入待测物(抗原或抗体),与固相载体上的特异性抗体进行结合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 二抗结合:加入酶标记的二抗,该二抗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二抗-抗原-抗体复合物。
5. 底物反应:加入底物,该底物受酶的催化作用产生可定量测量的产物。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单分子免疫)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又称为单分子免疫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的先进技术。
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加准确地检测和定量分析微量目标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进步。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的核心是单分子免疫技术,它利用高灵敏度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将目标物质与酶标记物结合,通过酶催化反应的产物生成的荧光或颜色信号来间接测定目标物质的含量。
与传统的酶联免疫方法不同的是,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能够在单个分子水平上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度,能够在低浓度的目标物质中进行可靠的检测。
其次,它可以检测多种不同的目标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此外,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还具有样本处理简便、操作灵活和结果可视化等优点。
在研究领域,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表达和定量、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细胞信号通路的调控等方面。
它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
在临床领域,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它可以用于早期癌症的诊断、药物治疗效果的监测、感染病原体的检测等。
由于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在样本处理和分析过程中减少了人为误差,因此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诊断结果,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尽管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在科研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技术的复杂性和仪器设备的昂贵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普及。
此外,对于一些复杂样品的处理方法和分析标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总之,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作为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技术,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将会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检验技术的新进展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近年来,基因检测、免疫组化和生化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和改进,给医学检验技术带来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从不同类别的技术,介绍医学检验技术的新进展。
一、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是指通过分析人体DNA中的遗传信息,对人体疾病风险和基因型进行检测和分析。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式。
1. 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将DNA样本进行全片段或者目标区域的高通量测序,以获取个体基因组信息,并对基因的变异、突变和载体等进行分析。
随着二代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应用,该技术的分析速度和精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基于基因测序技术的癌症遗传突变检测,成为肿瘤早期筛查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2.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是通过在芯片上固定大量的探针,来快速、同时地检测多个基因或者SNPs位点的技术。
因此,基因芯片技术也叫做基因微阵列技术。
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高效和高信息含量的特点,可用于快速、准确地分析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机制等方面。
3.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用于扩增DNA序列的方法,具有高敏感、高特异性和高效率的特点。
PC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突变、基因表达、DNA序列分析等方面。
特别是在感染病和遗传疾病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PCR技术也是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二、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检测细胞或组织内特定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水平的技术。
它通过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利用染色等手段可对样本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和检测。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和组织的病理诊断、病理生理学等方面。
1. 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特定的抗原结合,通过观察发出的荧光信号的方式,来检测和定位细胞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
免疫荧光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尤其适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酶联免疫法和pcr
酶联免疫法(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两种常用的
生物医学实验技术,它们在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制药等领
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酶联免疫法。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用于检测
特定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的方法。
它利用抗体与待测分子结合的原理,通过酶的作用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ELISA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例
如检测HIV抗体、肿瘤标志物等。
它也被用于科研领域,用于检测
蛋白质相互作用、测定蛋白质浓度等。
接下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PCR是一
种用于扩增DNA片段的技术。
它通过循环反应使得特定DNA区段在
体外被放大,从而能够在实验室中大量复制特定的DNA序列。
PCR
在基因组学研究、医学诊断、法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病毒检测中,PCR可以被用来检测病毒的DNA或RNA,
从而帮助诊断疾病。
两种技术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ELISA对于蛋白质的检测具有
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不能用于检测DNA或RNA。
而PCR能够扩增
特定的DNA序列,但对于蛋白质的检测能力有限。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通常会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或临床需求选择合适的技术。
总的来说,酶联免疫法和PCR都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实验技术,它们在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希望这样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物医学的发展,免疫诊断技术逐渐成为医疗领域中重要的技术之一。
它不仅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的病毒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表现出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对免疫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种类、应用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概述。
一. 发展历程免疫诊断技术来源于20世纪初提出的免疫学原理。
20世纪50年代,有学者开始利用血清抗体的特异性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和测定血清蛋白。
60年代,产生了放射免疫分析的概念,并成功合成放射性标记物。
70年代通过多克隆抗体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免疫诊断技术得到重大改进。
随着免疫学、生化分析和微电子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免疫诊断技术也逐渐升级到基于生物芯片、光学和随机位点等技术。
二. 原理免疫诊断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病原体产生或被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来确定感染的情况。
其基本原理是将迟缓的免疫反应加速的将抗体或抗原标记成可定量检测的特异性指示物质,如酶素、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材料等,再利用免疫反应指示试剂对其进行检测。
免疫诊断技术不仅能够检测人类免疫反应,还能检测异种动物及环境中的有机物、无机物等物质。
三. 种类免疫诊断技术种类众多,主要包括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荧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Immunoassay,简称FIA)、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immunoassay,简称RIA)、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ting)、免疫荧光分析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简称IFA)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酶联免疫法。
ELISA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很多不同的抗体或抗原,具有稳定,容易制备,重现性好等优点。
四. 应用1. 检测疾病与药物免疫诊断技术在检测疾病和药物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和步骤酶联免疫反应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
它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通过酶的催化作用使其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本文将介绍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和步骤。
一、原理酶联免疫反应的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反应的物质,抗体则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分子。
在酶联免疫反应中,一种特定的抗体被固定在固相(如微孔板)上,待测样品中的抗原与固相上的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然后,另一种与抗体结合的酶标记抗体被加入,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最后,通过添加底物使酶催化产生可测量的信号,从而确定待测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的数量。
二、步骤1. 准备试剂和设备:包括微孔板、抗体、酶标记抗体、底物、洗涤缓冲液等。
确保试剂和设备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符合要求。
2. 固相吸附:将特定的抗体溶液加入微孔板孔中,使其在孔壁上吸附。
然后,将孔壁上的未结合抗体洗涤掉,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3. 样品孔加样:将待测样品加入微孔板中,与固相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对于检测抗体,待测样品即为抗原;对于检测抗原,待测样品即为抗体。
4. 酶标记抗体加样:将与酶标记抗体结合的抗体加入微孔板中,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这种酶标记抗体通常与较早加入的抗体具有不同的特异性。
5. 洗涤:将微孔板中的未结合抗体和其他杂质洗涤掉,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洗涤缓冲液的成分和洗涤次数应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调整。
6. 底物加样:将含有底物的溶液加入微孔板中,酶催化底物产生可测量的信号。
底物的选择应根据酶的特性和实验要求进行。
7. 反应停止:通过加入反应停止剂,终止酶催化反应。
反应停止剂的选择应根据底物和酶的特性进行。
8. 信号检测:使用光谱仪、荧光仪或比色计等仪器检测底物催化产生的信号。
信号的强度与待测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9. 数据分析:根据信号的强度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酶联免疫法原理
酶联免疫法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目标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浓度。
其原理是利用特定抗体与目标蛋白质或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再借助酶的催化作用,将目标物与酶的反应产物相关联,通过测量反应产物的信号强度来间接测定目标物的存在和浓度。
酶联免疫法的步骤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预涂板:将具有特异性的抗体或抗原预先涂覆在微孔板的表面上,形成抗原或抗体捕获层;
2. 孵育:将待检测样品加入微孔板中,样品中的目标物与捕获层上的抗体或抗原结合,形成特异性复合物;
3. 洗涤:通过洗涤步骤,去除未结合的样品成分,减少背景干扰;
4. 二抗结合:加入与目标物结合的抗体标记物,这种抗体与目标物不同的抗体结合,形成“夹心”结构;
5. 再次洗涤:去除未结合的二抗成分,减少背景干扰;
6. 底物添加:加入底物,底物与酶结合,酶的催化作用使底物产生可测量的信号,例如颜色变化;
7. 反应停止:通过加入反应停止剂,停止底物与酶的反应;
8. 信号检测:使用仪器测量底物的信号强度,常见的方法包括吸光度测定或荧光测定;
9. 数据分析:根据测得的信号强度,通过对照样品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目标物的浓度。
酶联免疫法通过将酶的催化作用与特异性抗体或抗原结合,能够高灵敏度地检测目标物,并且可同时处理多个样品,因此在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能够高灵敏地检测目标蛋白或物质。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酶的催化活性和化学发光反应的特性,实现了对生物样品中微量目标物质的定量检测。
在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中,首先需要制备特异性的抗体。
抗体是一种能够识别并结合特定目标物质的蛋白质,可以通过免疫动物来产生。
在动物体内注射目标物质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这些抗体可以通过特定的方法提取和纯化,用于后续的实验操作。
在实验进行时,将待检测样品和特异性抗体加入反应管中,使抗体与目标物质结合。
随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二抗,该二抗能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成复合物。
HRP是一种常用的酶标记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
经过一系列洗涤步骤,将含有HRP的复合物与底物结合。
底物是一种能够与HRP发生化学反应并产生发光的物质,常用的底物有辣根过氧化物和3,3',5,5'-四甲基苯基二胺(TMB)。
在底物的催化下,HRP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光信号。
光信号的强度与待检测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成正比。
通过光学检测仪器,可以将发光信号转化为可见光,并进行定量分析。
常用的仪器有酶标仪、荧光分析仪等。
根据发光信号的强度,可以确定待检测样品中目标物质的浓度。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它在肿瘤标志物检测、生物药物质量控制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生物分析技术,通过利用酶的催化活性和化学发光反应,实现了对生物样品中微量目标物质的定量检测。
该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有效手段。
酶学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酶学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酶学是关于酶的研究,它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化学、生物学等多个方面,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酶学分析技术是基于酶的催化作用,对生物样品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一种方法。
在生物医学中,酶学分析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酶学分析技术的常见方法1.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ELIS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常见酶学分析技术。
它基于酶的催化作用,对生物样品中含有的各种生物分子进行测定。
ELISA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抗体、荷尔蒙等生物分子,在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效果和研究关键生物过程方面都有应用。
2. 荧光定量PCR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一种基于酶的催化作用,对DNA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技术。
它可用于检测DNA中的遗传变异、基因表达水平等生物分子。
这种技术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因此可以成为分子诊断和定量检测的重要手段。
二、酶学分析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癌症诊断肿瘤细胞分泌的抗原可以通过血液等生物样品进行检测。
ELISA技术可以依靠酶的催化作用,对癌症标志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同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癌症基因的突变,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 心血管疾病诊断心肌酶是心肌组织损伤和坏死的标志物,可通过ELISA技术进行检测。
而B型钠尿肽、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疾病标志物,也可以通过酶学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定性检测。
这些检测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治疗效果。
三、酶学分析技术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1. 药物筛选大量的化合物需要进行药物筛选,以确定其对特定疾病的疗效。
酶学分析技术可用于面对大量样品的快速筛选,检测药物对特定酶的抑制和激活作用,为药物开发提供了更加快速有效的手段。
2. 药物代谢评价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代谢过程,可影响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
酶学分析技术可用于研究药物与特定酶的相互作用,分析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IA,简称“酶免试验”)是一项现代医学临床检验基本的、常规的检测技术。
尽管在90年代初期,由于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为代表分子生物学水平技术的发明,人们纷纷预测,酶免试验将被更高灵敏度、数百万级信号放大的、病原体水平检测的核酸放大试验(NAT)所取代。
但由于免疫临床标志物(抗原/抗体)具有无法替代的临床意义,以及酶免试验具有操作简便、技术可靠,特别是,90年代末期ELISA检测系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检测过程的自动化得到了显著提高与完善,因此,酶免试验再也没人怀疑将被淘汰,而成为传染病血清学标志物(如肝炎、艾滋、致畸病原Torch)、肿瘤标志物及内分泌等各种临床免疫指标检测的主导技术。
支持酶免试验技术的进步,酶标板检测仪器朝着二个方向快速发展。
一方面,侧重酶免试验的光学检测系统----酶标仪,到90年代末已达到至臻完美状态;随着纳米技术微量加样的发展,酶标仪将很容易由检测传统的96微孔板,转化为检测384微孔板,甚至1536微孔板,达到更高的检测效率。
另一方面,侧重酶免试验处理过程技术----酶标分析系统,到90年代末也已充分发展;随着多任务软件,如O/S2,Unix及Windows NT等操作平台的完善,满足现代实验室GMP/GLP要求的全自动酶标分析系统,正在世界各种实验室普及。
应当指出,在发达国家全自动酶标分析系统的进步,是由法规要求严格、酶免试验结果至关重要的血站实验室需求推动的。
这是因为,不同于临床病人检测结果,仅是医生诊断的参考数据,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判定,将直接决定血液的安全性。
以日本为代表的“全面实验室自动化”(TLA)运动,对于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产生了巨大的需求。
在90年代初期,手工酶免试验操作曾经成为TLA的主要障碍。
目前,由于全面实验室自动化具有标准化、高效率、高质量的自动化与网络化特征,正成为临床实验室发展
的新趋势。
酶免试验自动化与网络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全面实验室自动化不再是一种模型。
了解这些技术进步将有助于高效临床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一、样本处理自动化
根据美国临床病理学院(CAP)的调查报告,实验室误差(ERROR)产生原因的79%因素,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样本处理不当造成的。
区别与其他临床检验技术针对于每一反应单元对应于一份标本,酶免试验的样本处理必须基于批量化操作----96孔酶标板。
第一代多功能(Robotic)样本处理机,是由瑞士哈美顿(HAMILTON)公司开发于1985年上市的Microlab 2200。
这是一台基于机械臂运动和稀释分配器(Diluter)原理,采用8或12根固定距离的特弗隆探针,由BASIC程序控制的样本处理机。
随着酶免试验的普及,基于稀释分配器原理的样本处理机得到快速发展,先后有数家厂商开发了十余种样本处理机,以满足实验室液体处理需要。
如瑞士哈美顿公司的Microlab 4000等。
1989年,哈美顿公司独树一帜地开发上市了以专利技术的可抛弃塑料活塞注射器(Micro-syringe)原理的批量样本处理机Microlab AT,试图满足更快的加样(12针)、无污染地加样、主动抛弃可能失去精度的加样针、屏弃不可预测的管路污染与稀释等实验室需求。
1997年,该公司将AT系列增强改进为Microlab AT plus 2型。
这种原理的酶标板样本处理机,具有全面的标本质量监测系统、加样质量保障系统和全过程控制(Total Process Control)系统,是唯一获得美国FDA许可,用于血液筛查实验室的产品。
在中国自1996年开始引进AT样本处理机,迄今为止已有100余台。
样本处理自动化的最新技术进步,是以瑞士哈美顿公司于2000年8月推出的第五代斯达尔全自动随机式批量样本处理机(Microlab StarTM Automatic Robotic Batch Sampler)为标志的。
其主要技术特征是:
---采用专利的压缩导入-O形环扩张(CO-RE)核心技术,实现标准加样枪的智能化、自动化
---理想的加样体系----气动置换加样原理ADP的实现
---实现任意加样动作同时使用不同的加样头(抛弃型加样尖和永久型探针)
---实时实现液体双传感(△C-△P)技术
---全方位液面传感应用
---活性洗涤工作站(Active Wash Station),是提高加样速度的关键
---最多同时16独立通道处理系统
---智能增强的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