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99.00 KB
- 文档页数:14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一.适应症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5.研究某些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二.穿刺置管途径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返回1.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
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集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集合成上腔静脉。
通常多项选择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
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
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
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
送管方法有两种: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成人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
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
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
CVC置管护理配合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O是指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导管,可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大量快速静脉输液、输注高渗或强刺激性药物、血液透析等。
【适应证】治疗1.外周静脉穿刺困难。
2.需长期输液治疗。
3.大量、快速扩容通道。
4.胃肠外营养治疗。
5.药物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
6.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术。
监测1.危重患者抢救和大手术期行CVP监测。
2.Swan-Ganz(气囊漂浮)导管监测进行肺动脉压(PAP)和肺毛细血管契压(PCWP)测量工具。
3.PICCO监测(肺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禁忌证】绝对禁忌证1,同侧颈内置管和起搏导线置管。
2.广泛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3.同侧动静脉造痿管。
4.穿刺局部有感染、蜂窝织炎。
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
相对禁忌证1.凝血功能障碍。
2.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
3.下肢畸形、关节功能障碍。
4.胸廓畸形、锁骨骨折有明显的畸形愈合。
【目的】1.可以用来直接快速输注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进行治疗。
2.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血液净化、化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
3.CVC置管可以保护患者的外周静脉,避免因输注大量的血管刺激性药物而给患者带来的血管损伤,可减少反复经外周静脉穿刺输液带来的痛苦。
4.CVC置管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临床护理人员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发布,赵庆华著作《危重症临床护理实用手册》,对CVC置管的适应证、禁忌证、技术方法、危害及并发症都做了详细的描述。
2.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发布,赵庆华著作《危重症临床护理实用手册》,参照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及重要文献。
【准备】1.用物准备:中心静脉导管(单腔、双腔或三腔)1套,无菌导管穿刺包1套或缝合包1个,无菌隔离衣,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1包,2%利多卡因1支,20ml及5ml注射器各1个,透明贴膜1个,0.9%NS100ml,肝素1支,输液物品等。
监护室中心静脉置管规范流程㈠适应证1.快速静脉输液、输血或血液制品补充血容量,快速给药。
2.血流动力学监测(测量中心静脉压)或肺动脉导管。
3.为长期胃肠道外营养提供途径。
4.血液透析、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治疗。
5.给外周静脉差的病人提供静脉通路。
6.长期给药:如肿瘤病人输注化疗药物.7.特殊用途(如安装心脏起搏器等).8.抽除气栓.㈡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为穿刺部位的感染、创伤或静脉血栓形成;有严重出凝血功能障碍时,慎用锁骨下静脉部位穿刺,最好在其纠正后再行穿刺。
㈢位置可用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头静脉和腋静脉.㈣操作流程主要介绍右颈内静脉插管(Seldinger法).1.病人评估和准备、物品准备、导管检查和准备。
2.病人头转向左侧,轻度后仰,置病人于Trendelenburg位(垂头仰卧位),但病人有颅内高压、严重肺动脉高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呼吸困难不应取此体位.3.术者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手套,皮肤消毒铺单,显露锁骨上切迹、锁骨、下颌骨下缘、胸锁乳突肌外缘和乳突,定位于乳突与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连线的中点,可由胸锁乳突肌内侧进入颈内静脉(前路法)或在胸锁乳突肌二头顶点的内侧进入(中央法),避免误穿颈外静脉。
4.用1%利多卡因1-2ml局部浸润麻醉,手指轻柔地扪及颈总动脉,在动脉外侧将引导针与皮肤成15°-30°进针,大致指向同侧腋窝(前路法)或乳头(中央法)直至回抽出静脉血。
5.拔除引导针,再用18G穿刺针(或经静脉套管)以相同部位、角度和深度刺入。
当进入血管或置管时,用注射器抽吸血液应顺畅;松开、然后拔除注射器(抽吸再次证实)。
在心电监护下通过穿刺针或套管置入导丝,沿导丝拔除穿刺针(或套管),可用刀片将穿刺口扩大.一边轻按压住穿刺口皮肤,一边沿导丝送入扩张套管,旋转扩张套管可能有利于置入。
然后一边送入中心静脉导管,一边拔除导丝,导管和输液端口排除残气后,用肝素化盐水冲洗.固定导管于皮肤上,盖好敷料。
中心静脉置管术一、适应症与禁忌症二、准备 1、患者准备 ● 谈话签字 ● 实验室指标 ● 选择合适的穿刺路径并发症 不同穿刺路径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气胸(%) <0.1-0.2 1.5-3.1 NA 血胸(%) NA 0.4-0.6 NA 感染(‰) 8.6 4 15.3 血栓形成(‰) 1.2-3 0-13 8-34 误穿动脉(%) 3 0.5 6.25异位风险 低风险 (穿过右心房,至下腔静脉) 高风险(上行至颈内静脉,甚至穿至对侧锁骨下静脉)极低风险 (腰静脉丛)2、物品准备● 医生:口罩、帽子、手术衣● 中心静脉穿刺套装:穿剌针、注射器、扩张器、金属导丝、C V P 导管(单腔、双腔、多腔) ● 治疗包:消毒、铺巾、手套、缝针、敷料● 药品:络合碘、2%利多卡因、肝素钠、生理盐水 三、操作● 1、流程(Seldinger 技术) ● 体位、定点● 开包、检查、安装 ● 消毒、铺巾● 局麻:2%利多卡因2ml● 试穿:探明位置、方位、深度● 穿刺:保持负压、进入静脉,突破感,回血通畅,呈暗红色,压力不高 ● 置入J 型导丝、退出穿刺针、导丝留置血管内 ● 扩张器阔开皮肤● 沿导丝置入导管、退出导丝● 封管:回抽血顺畅,先以NS 5-10ml 脉冲式推入,再以肝素盐水1-2ml 推入 ● 缝扎固定导管、覆盖敷贴 2、路径颈内静脉:前路、中路、后路锁骨下静脉:锁骨上路、锁骨下路 股静脉: 其他:颈内静脉(右侧) 1、解剖适应症禁忌证大量、快速扩容通道穿刺局部皮肤有感染者 长期输液治疗(化疗、高渗、刺激性)、长期静脉营养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者血液净化广泛上腔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估计手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大手术。
重症肺气肿及呼吸急促者 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嵌压等) 有躁动不能配合者 无法建立外周静脉通道颅外属支●起源于颅底,位于颈内A之后,沿颈内A和颈总A后外侧下行,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段位于胸锁乳突肌内侧,颈内动脉后方;中段位于胸锁乳突肌两下组成的三角之后;下段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之后。
医院麻醉科中心静脉穿剌置管术技术规范【适应证】1. 严重创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
2. 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3. 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4. 大量输血和换血疗法。
5. 需长期输液、静脉高营养治疗或静脉抗生素治疗。
【禁忌证】1. 血小板或其它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剌,以免误伤动脉,引起局部巨大血肿。
2. 局部皮肤感染者应另选穿剌部位。
3. 血气胸患者避免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穿剌。
【穿剌途径】可根据操作者熟练程度分别选用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
【颈内静脉穿剌置管术】1. 穿剌置管工具:包括穿剌针、导引钢丝、扩张器、中心静脉导管等,成人选用16G或18G穿剌针,婴幼儿可选用20G或22G穿剌针。
根据需要可选用成套单腔、双腔或三腔导管。
2. 进路及定位:(1)中间进路: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穿剌进针,必要时使患者抬头,则三角显露清楚。
肥胖和颈部粗短病人较难定位,可先摸及锁骨上切迹,然后沿锁骨外移确定锁骨头。
在三角顶点定位时,左手指触及内侧的颈动脉,进针时可以避开。
(2)后侧入路: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中下1/3交界处,经锁骨上5cm(2~3横指)或颈外静脉跨过胸锁乳突肌交点上缘进针,针头指向骶尾,向前对准胸骨上切迹,针轴与矢状面及水平面呈45度角,与额平面呈15度角,在5cm左右应能进入颈内静脉。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过深,以免损伤颈总动脉。
(3)前入路:在胸锁乳突肌前缘中点进针,针干与皮肤呈30~40度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静脉。
3. 步骤:(1)平卧、去枕及头后仰,头转向穿剌对侧40度左右,头低位15~20度,必要时肩后垫高。
常规消毒铺巾,穿剌点局麻。
(2)常选右侧中间入路,可先用6.5号普通针试穿。
(3)边进针边抽回血,抽到静脉血即表示针尖位于颈内静脉。
如穿入较深,针已对穿颈内静脉,则可慢慢退出,边退边回抽,抽到回血后,减小穿剌针与额平面的角度(约30度),当血液回抽和注入十分通畅时,固定好穿剌针位置。
规范医院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确保医疗安全。
2.范围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人员。
3.定义(无)4.标准4.1适应症4.1.1围术期患者4.1.1.1术前存在严重创伤、脱水、休克、失血量较大、急性循环功能衰竭等。
4.1.1.2行较大手术、手术复杂或手术时间长、预计术中有体液或血液丢失。
4.1.1.3手术本身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显著改变。
4.1.1.4术中需实行血液稀释或控制性降压。
4.1.1.5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困难或患者需要迅速补充血容量,而外周静脉通路不能满足补液需要。
4.1.1.6术后需长期输液或静脉抗生素治疗,以及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4.1.1.7其他如预计术中出现空气栓塞发生率较高或需要抽吸气栓等。
4.1.2非围术期患者4.1.2.1需长期输液的患者。
4.1.2.2 缺乏外周静脉通路倾向的患者。
4.1.2.3 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等患者。
4.1.2.4 输注高渗性或黏稠性液体、如肠胃外营养液、脂肪乳等患者。
4.2禁忌证4.2.1穿刺部位存在感染4.2.2凝血功能障碍患者为相对禁忌4.2.3对于患有上肢静脉综合征,近期安装过起搏器的患者不能通过上肢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而应选择股静脉4.3病人准备4.3.1术前了解病史,核对确认医嘱,查看相关化验报告。
4.3.2 向患者说明操作目的及配合操作须注意的事项、术前消除紧张心理,有利于更好的配合操作。
4.3.3患者签署《深静脉置管术知情同意书》。
4.4物资准备4.4.1中心静脉导管包,中心静脉穿刺敷料包4.4.2 无菌物品:无菌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1支、5ml注射器1支、无菌手套等。
4.4.3 其他必需品:碘伏、2%利多卡因1支、纱布、缝合针、缝合线、敷贴等。
4.5操作要点4.5.1中心静脉穿刺径路: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其中以颈内和锁骨下最为常用。
4.5.2 操作前进行有创操作核查4.5.3操作流程4.5.1.1颈内静脉径路:在患者两肩胛间下垫一薄枕,头略偏向对侧,颈部伸展,然后置头低15°~30°屈氏位,避免头过度后仰和向对侧偏,以保证穿刺时不易进入空气。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用于在体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以便提供药物、营养或监测中心静脉压力等。
以下将对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定义和目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简称CVC术,是一种通过体表穿刺途径将导管插入中心静脉腔内的操作。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输液输血、应用刺激性药物或高浓度药物、进行血液透析,以及监测中心静脉压力及血液动力学监测。
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本步骤1. 术前准备在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医务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体征,并与患者充分沟通,解释术前操作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
此外,还需要准备必要的器械,例如穿刺针、导管、注射器、消毒剂等。
2. 静脉穿刺医务人员应通过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中心静脉穿刺部位,一般常用的穿刺点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穿刺时需要对皮肤和周围组织进行充分消毒,然后用穿刺针刺穿皮肤和血管,最后将导管插入血管内。
3. 导管定位在插入导管后,医务人员需确定导管的位置。
可以通过X射线检查或使用超声引导等方法来确保导管正确置入中心静脉。
4. 固定导管一旦导管确定位置准确,医务人员需将导管固定在患者体表上,防止意外脱落或移位。
通常使用固定带或透明贴膜进行固定,保持导管稳定。
5. 术后护理术后,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局部情况,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还需要定期更换导管固定带和注射器,保持术后创面清洁干燥。
三、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风险和并发症尽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种常见的操作,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1. 感染:穿刺操作可能导致皮肤和血管的感染,特别是在无菌操作不到位的情况下。
2. 血胸:错误穿刺或多次穿刺可能导致血胸,即气胸和胸腔积血。
3. 血栓形成:导管内壁和血管内膜摩擦可能导致血栓的形成,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
4. 穿刺点出血:穿刺操作可能导致局部出血,尤其是在患者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情况下。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
中心静脉压(CVP)是衡量左右心排出回心血的能力和判断有效循环血容量的指标,现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一.适应症
1.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血管手术
2.估计术中将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较大的非体外循环手术
3.严重外伤、休克以及急性循环衰竭等危重病人的抢救
4.需长期高营养治疗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
5.研究某些麻醉药或其他治疗用药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6.经静脉放置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
二.穿刺置管途径
目前多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放置导管至中心静脉部位。
常用的穿刺部位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可用贵要静脉或股静脉。
<<返回1.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是腋静脉的延续,起于第1肋的外侧缘,成人长约3~4cm。
前面是锁骨的内侧缘,在锁骨中点稍内位于锁骨与第1肋骨之间略向上向内呈弓形而稍向内下,向前跨过前斜角肌于胸锁关节处与颈内静脉汇合为无名静脉,再与内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
通常多选用右侧锁骨下静脉作为穿刺置管用。
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
⑴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对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
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
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角,与冠状面保持水平或稍
向前15°,针尖指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
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
送管方法有两种:
①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成人16~14号,儿童20~18号)直接穿刺。
当穿中静脉后再向前推进3~5mm,而后退出针芯,将注射器接在外套管上回抽有静脉血时,可缓慢旋转向前送入;如回抽无回血,可缓慢后撤同时回抽,当抽到回血时即停止后撤,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
②钢丝导入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金属穿刺针及相应型号的钢丝和导管。
穿刺方法同前,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
如果导管较软可先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送扩张器前先用尖刀片将皮肤针眼扩大),而后撤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
导管送入的长度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即可。
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用皮肤保护膜加固。
用缝针固定时下针的方向应与导管平行,不可横跨导管以免将导管扎破。
锁骨上路进针在穿刺过程中,针尖前进的方向实际上是远离锁骨下动脉和胸膜腔
的方向前进,所以较锁骨下进路为安全。
此进路不经过肋间隙,送管时阻力小,用外套管穿刺时可直接将套管送入静脉,到位率比锁骨下路高。
也可以经此路放置Swan-Ganz导管和肺动脉导管或心内膜起搏器。
⑵锁骨下路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
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骨上缘)进针。
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
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并反复测试其通畅情况,确定在静脉腔内时便可置导管。
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仍无回血时,不可再向前推进,以免损伤锁骨下动脉。
此时应徐徐向后退针并边退边抽,往往在撤针过程中抽到回血,说明已穿透锁骨下静脉。
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到皮下而后改变方向(针尖在深部时不可改变方向,以免扩大血管的损伤)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方法徐徐前进,往往可以成功。
送导管的方法基本上与锁骨上路相同,但由于此进路要通过肋间隙,用外套管针时往往送套管时较困难,阻力较大,常需要借助钢丝引导。
另外此进路
穿刺过深时有误伤锁骨下动脉的可能。
如果针干与胸部皮肤角度过大有穿破胸腔和肺组织的可能。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锁骨下进路置管到位率较低,导管可进入同侧颈内静脉、对侧无名静脉。
据观察此进路的到位率小儿为32.3%,成人为84%。
心脏手术时撑开胸骨时可能影响导管的位置。
<<返回2.颈内静脉起源于颅底,颈内静脉全程均被胸锁乳突肌覆盖,上部位于胸锁乳突肌前沿内侧,中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前缘的下面和颈总动脉后外侧,下行至胸锁关节处于锁骨下静脉汇合成无名静脉,再下行与对侧无名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进入右心房。
成人颈内静脉较粗
大,易于被穿中。
右侧无胸导管而且右颈内静脉至无名静脉入上腔静脉段几乎为一直线,右侧胸膜顶较左侧为低,故临床上常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尤其是放置Swan-Ganz导管更为方便。
颈内静脉穿刺的进针点和方向根据个人的习惯各有不同,一般根据颈内静脉与胸锁乳突肌的关系,可分别在胸锁乳突肌的前、中、后三个部位进针。
⑴前路病人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起,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
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颈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0.5cm处进针,针干与皮肤成30~40°角,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
常在胸锁乳突肌中段后面进入颈内静脉。
此路进针造成气胸的机会不多,但易误入颈总动脉。
⑵中路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
顶点,颈内静脉正好位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
如果试穿未成功,将针尖退到皮下,再向外偏斜10°左右指向胸锁乳突肌锁骨头
以内的后缘,常能成功。
若遇肥胖、短颈或小儿,全麻后胸锁乳突肌标志常不清楚,定点会有一些困难。
此时可利用锁骨内侧端上缘的小切迹作为骨性标志(此切迹就是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附着点)颈内静脉正好经此而下行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穿刺时以左手拇指按压,以确认此切迹,在其上方约1~1.5cm处进针(此处进针又称为低位进针点),针干与中线平行,针尖指向足端,一般进针2~3cm即可进入颈内静脉。
若未成功再将针退至皮下,略向外侧偏斜进针常可成功。
⑶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 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
针尖不宜过分向内侧深入,以免损伤颈总动脉,甚至穿入气管内。
以上三种进针点一般以中路为多,因为此点可以直接触及颈总动脉,可以避开颈总动脉,故误伤动脉的机会较教少。
另外此处颈内静脉较浅,穿中率较高。
此外应指出,由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相距很近,为避免误伤动脉在正式穿刺前必须先用细针试穿,以确定穿刺的角度和深度,而后再正式进行穿刺。
穿刺成功后。
置入导管的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返回3.股静脉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穿刺时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其内侧约2~3cm处进针,针尖指向头侧,针干与皮肤成30°,一般较易成功,置管方法与锁骨下静脉相同。
但由于距下腔静脉较远故置管的位置不易达到中心静脉,所测得的压力受腹腔内压力的影响,往往高于实际中心静脉压。
如果从针腔内送入较长的导管可达到中心静脉,但导管在血管内行程较长,留置时间久,难免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现已很少采用,除非在某些特殊病情如巨大胸主动脉瘤或布加综合征时采用。
术后应及早拔除,以减少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