桶装饮用水微生物超标原因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3
饮用水水源部分超标指标原因分析及对策饮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而饮用水的水源质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饮用水水源出现了超标指标的情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下面将对超标指标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超标指标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类。
自然原因中,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化导致了雨水的异常,降水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水源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使水质超过正常范围。
此外,地质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某些地区的岩石中可能含有较高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在水源中溶解后超过安全标准。
另一方面,人为因素也是造成饮用水水源超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的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导致水源中污染物超标。
农业中的农药和化肥使用不当,也会使饮用水水源含有农药残留和营养盐的指标超标。
另外,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不当处理也会导致水源受到污染。
针对饮用水水源超标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强对水源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同时,加强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确保入河水质符合相关标准。
此外,推广农业生产中的绿色化理念,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对水源的污染。
此外,公众也应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节约用水,减少废水的排放。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防止污染水源。
同时,个人也应加强对自身水源的治理,安装净水设备,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
总之,饮用水水源超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自然和人为因素。
加强监测和管理,改善水质,减少污染是解决超标问题的关键。
政府、公众和个人应共同努力,保障饮用水水源的安全性,维护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饮用水水源部分超标指标的情况愈发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超标指标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首先,自然原因是导致饮用水水源超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测与分析【摘要】本文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多管发酵法分别测定了几种市面上常见和家庭中经常自制的泡菜中的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并检测饮用水中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0种家庭常用桶装饮用水中,有1种品牌的细菌总数超标,有1种品牌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均超标。
并且桶装饮用水的细菌总数随着时间的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特别在6d 后增加更明显。
【关键词】玉溪桶装饮用水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存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对人们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以前人们主要以自来水和井水为饮用水,现今,桶装饮用水由于其口感舒适、饮用方便等优点,已代替自来水和井水成为一种新型的家庭饮水方式。
桶装饮用水主要品种有纯净水、山泉水、矿泉水及矿物质水四大类[2]。
它们是以干净的天然泉水、来自地表或地下的天然水为水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包装后到市场上销售的产品,而水源长期暴露于自然条件下,容易受到污染,有许多致病细菌存在其中,被人们饮用,会引发痢疾、伤寒、霍乱、肠炎等肠道疾病。
若桶装饮用水的加工处理、包装、生产环境等环节不引起重视,致病菌很可能随之存在于上市后的桶装饮用水中。
而在其市场需求量大增的同时,桶装饮用水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3]。
目前,国内桶装饮用水的管理尚较薄弱,据玉溪新闻网报道[4]:面对市场上种类繁多、价格不一的饮用水产品,一些厂商为了以低成本赚取高利润,在水加工环节上想尽一切办法节约成本,并且回收利用水桶的同时造成本身的污染,使饮用水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为了解玉溪市家庭常用桶装饮用水和在饮用过程中微生物情况,笔者于2010年4月对红塔区销售的10种品牌桶装饮用水进行了微生物检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水样取自不同家庭的10种品牌桶装饮用水(处于饮用状态的第2天),分别编号为1、2、3、4、5、6、7、8、9、10。
在饮水机的冷水端出口用灭菌三角烧瓶接取各500ml中间流水,立即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
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问题为何相对严重简介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微生物污染问题在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样品中占比较高,桶装水当中的铜绿假单胞菌的问题相对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行业,约占65%水厂企业出现了铜绿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问题。
四川省达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道达州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66.67%,包装饮用水新国标(GB19298-2014)中,明确规定微生物卫生指标里面的铜绿假单胞菌是必检项之一,在饮用水中不得检出。
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菌,该菌为专性需氧菌,成长温度范围25~42℃。
因其对营养要求比较低,在各种水、空气中广泛存在。
同时因对普通消毒剂、干燥、低压紫外线等理化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所以对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存在较大健康风险,容易引起急性肠道炎、脑膜炎、败血症和皮肤炎症等疾病。
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是从何而来的?据文献报道NO.1水源水污染可能是成品水污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原因。
但水源污染不易发现,只有严重污染时才可被发现,因此保证水源安全是控制桶装饮用水安全的首要环节。
NO.2如蓄水池水和制水间的废水中常含有大量铜绿假单胞菌。
用蓄水池水或者废水洗刷桶体、桶盖及车间地面,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桶体、桶盖和空气的主要原因。
NO.3包装材料的清洗消毒也是容易污染的环节,尤其是回收桶的清洗消毒不规范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
NO.4灌装车间空气洁净度,操作人员二次污染,是引起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又一类突出原因,如操作人员裸露手臂,未戴口罩,鞋靴消毒时间过短等均可导致外源性污染。
奥克泰士德国进口消毒剂桶装水企业普遍使用二氧化氯,臭氧,甚至乙酸等作为日常生产消毒,才出现无法控制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危机。
而奥克泰士作为德国进口消毒剂,对于铜绿假单胞菌完全具有彻底杀灭能力,杜绝了传统消毒方式无法杀灭的各种弊端。
其成分为食品级过氧化氢银了子复合型溶剂,德国原装进口,具有无色无味、无毒无残留、无腐蚀性,无耐药性的特性,产品经过欧盟EMAS检测认证、IFS国际食品标准检测认证、ISO9001\ISO14001管理体系认证、德国莱茵TUV认证等。
饮用纯净水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防控建议作者:陈梦周静来源:《商品与质量·消费视点》2013年第09期摘要:根据今年省、市两级组织的瓶(桶)装饮用纯净水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和监督抽查结果分析:饮用纯净水不合格项目主要为电导率超标和菌落总数超标。
本文就饮用纯净水不合格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防控建议。
关键词:纯净水;不合格;防控饮用纯净水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的水为原料,通过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蒸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工方法制得的,密封于容器中且不含任何添加物可直接饮用的水[2]。
纯净水生产原料单一,设备要求也相对简单,生产企业较多,大多数是管理不规范的小企业,纯净水总体合格率不高,特别是夏季,既是饮用纯净水生产和消费的旺季,同时也是不合格率较高的季节。
本文对纯净水不合格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不合格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按照饮用纯净水执行标准《瓶装饮用纯净水》GB17323-1998[3]和《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17324-2003[4],纯净水容易不合格项目主要是电导率和菌落总数超标。
(一)电导率超标电导率是评价纯净水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纯净水纯净程度的一项特征性指标。
电导率超标原因:(1)消毒剂残留。
部分企业使用二氧化氯代替臭氧对原水进行消毒,后道工序未能很好地去除掉所加入的二氧化氯;(2)对生产过滤设备的清洗保养不足。
企业未定期及时地对过滤设备、反渗透膜进行反向清洗,导致过滤设备中存在过多悬浮物、胶体、微生物和细菌等,对滤料和滤膜造成侵蚀,使过滤的阻隔力大大降低,使纯净水成品中的杂质含量过高,导致电导率超标。
(3)有些企业偷工减料,用自来水或地下水直接灌装。
(二)菌落总数超标菌落总数的多少,反映了纯净水受污染的程度,虽然它不一定代表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但菌落总数较多,则污染致病菌的几率也相对较大,反映出生产企业的卫生状况差。
造成该项目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1)生产车间未启用杀菌和空气净化设备,未对生产车间、生产设备和器具定期消毒清洗;(2)部分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没有设臭氧杀菌工序,单纯依靠消毒剂和紫外线杀菌无法彻底灭菌;(3)生产前后工序如前处理、罐装线、成品库之间未有效隔离,再有就是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差,不注重个人卫生,造成交叉污染;(4)有些企业添加消毒剂或使用臭氧杀菌时未能很好地控制使用量,达不到充分杀菌的要求;(5)纯净水桶和盖清洗、消毒不严。
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目的:分析桶装饮用水在进行微生物检验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方法:选取我疾控中心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微生物检验科抽检的200例水样,使用细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
分析在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桶装水检验不合格率为29%。
结论:所使用的检验方法不够精准,应该在检验时更加注重污染菌的分类检查。
标签: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验;问题与对策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饮用水时选择桶装水,桶装水的质量问题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1]。
本文以我疾控中心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微生物检验科抽检的200例水样为例,使用细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并对检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疾控中心2013年6月至2014年11月微生物检验科抽检的200例水样。
检测水样中细菌总数及总大肠菌群。
根据我国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验指标规定为检测标准,一项不合格即为样品不合格。
1.2 微生物检验指标[2]根据我国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检验指标,即《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GBI9298-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GBI7324-2003)、《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1995)指标,对桶装饮用水微生物情况进行检验,要求:饮用天然矿泉水大肠菌群/(MPN100ml)≤0、菌落总数/(cfu/mL)≤50;瓶(桶)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大肠菌群/(MPN100ml)≤3、菌落总数/(cfu/mL)≤50、酵母/(cfu/mL)≤10、霉菌/(cfu/mL)≤10、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大肠菌群/(MPN100ml)≤3、菌落总数/(cfu/mL)≤20、酵母/(cfu/mL)≤不得检出、霉菌/(cfu/mL)≤不得检出、致病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得检出。
生活饮用水游离余氯合格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生活饮用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而其中的游离余氯和微生物的含量则直接关系到水的安全性和健康度。
游离余氯是一种常见的消毒剂,微生物则是指细菌、病毒等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在合格的情况下保证了供水的安全性,但当游离余氯合格而微生物却不合格时,可能会造成供水的不安全。
以下将从水源、供水系统、消毒过程和人为因素四个方面探讨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
首先,水源污染是导致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源的各类污染物如工业废水、农业污染、生活废水等,不仅包含了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质,还可能寄生着各类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即使在供水厂进行了初步处理和过滤,但若水源本身的污染严重,则难以彻底清除其中的微生物污染物。
例如,农村地区的饮用水源可能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导致供水中微生物含量超标。
其次,供水系统的老化和破损也是引起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之一、供水系统主要包括自来水管网和水处理设施,若长时间未进行维护和清洁,水管中可能会积存大量的污垢和污泥,形成养菌环境,使微生物有更多繁殖的空间。
特别是供水管网老化、破损导致的局部漏水,不仅影响了游离余氯的浓度分布,还为微生物的进一步滋生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消毒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也可能导致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
消毒一般采用氯气或次氯酸钠进行,过量或不足的消毒剂都会影响水中的余氯浓度,从而导致微生物含量超标。
此外,消毒剂的接触时间、浓度和环境温度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消毒的效果,若操作不当,则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残留和生长。
最后,人为因素也是造成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之一、人们对于水源的保护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质的好坏。
若个别居民和工厂对废水排放不加控制,或私拉乱接水管从而污染水源,也会导致供水中微生物的含量超标。
此外,若居民在使用和储存水源时不注意卫生,或将食物垃圾等杂物倒入水流中,也会对水体中的微生物含量产生影响。
生活饮用水游离余氯合格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首先,水源污染是导致生活饮用水微生物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水
源可能被排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残留物等物质污染,从而导致微
生物数量超过标准限值。
这些污染物会引起水中微生物的繁殖,例如细菌、病毒、霉菌等,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其次,自来水厂的消毒过程可能存在问题。
自来水厂在处理生活饮用
水时通常会进行消毒操作,其中常用的消毒剂是余氯。
然而,消毒剂的浓
度和接触时间不足以完全消灭水中的微生物,尤其是在水质较差或污染较
严重的情况下。
此外,水厂的消毒设备操作不当、设备老化等也会导致消
毒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
此外,管道老化也是饮用水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之一、随着管道使用
时间的延长,管道内部容易形成水垢、污垢等附着物,提供了微生物滋生
的场所。
这些附着物作为微生物的滋生基质,会使微生物数量超过标准限值。
此外,管道老化还可能导致管道破裂或渗漏,引入外部污染物,更进
一步导致游离余氯合格但微生物不合格的情况。
总之,生活饮用水中游离余氯合格微生物不合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水源污染、自来水厂消毒不到位、管道老化等都可能导致微生物数量超过
标准限值。
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提高水
源保护,加强自来水厂消毒操作,定期更换管道等,以保证生活饮用水的
质量。
桶装水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小知识一、什么是桶装水铜绿假单胞菌?桶装水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水源细菌,也被称为假单胞菌属。
它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杆菌,可以在自然界的土壤、水体以及人和动物的消化道中被发现。
桶装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可能是源自生产过程中污染的,也可能是由于储存和消费环节中的不当操作导致的。
二、为什么桶装水中出现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1.生产环节污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人员或原材料的污染而进入桶装水中。
2.储存条件不当:桶装水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措施控制温度、保持卫生等,将增加细菌繁殖的机会。
3.消费环节操作不当:在使用桶装水时,如果使用的容器或设备没有经过正确的清洁和消毒,也会增加细菌污染的风险。
三、影响健康的风险铜绿假单胞菌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例如脂溶性色素、花青素和多糖。
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危害。
如果人们长期饮用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桶装水,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健康问题:1.肠胃问题: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引起胃肠道感染,导致腹泻、呕吐和腹痛等症状。
2.呼吸道问题:一些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与呼吸道感染有一定的关联,可能引起咳嗽、喉咙痛和痰液增加等问题。
尽管大多数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并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免疫力较弱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铜绿假单胞菌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健康风险。
四、如何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以下是一些预防桶装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方法:1.选择正规厂家和可靠品牌的桶装水供应商,确保其生产环节符合相关标准。
2.在购买桶装水时,检查桶装水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相关质量认证信息。
3.储存桶装水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日晒和高温环境。
4.使用桶装水时,使用清洁消毒过的容器和设备,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较长时间。
五、如何处理发现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的桶装水?如果发现所购买的桶装水经过检测不合格,可能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停止饮用污染的桶装水,并将其存放在封闭的容器中。
桶装水的微生物检测发布时间:2023-06-02T05:24:31.6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1月2期作者:曹铸1 王颖2[导读]桶装水的微生物检测曹铸1 王颖2(1乐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乐山614000;2峨眉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峨眉山614200)桶装水,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饮用水来源之一,一直以来桶装水的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从我国近些年有关部门对桶装水的专项抽检结果看出,桶装水抽检不合格现象比较突出。
微生物指标是现阶段评价桶装水安全的关键性指标之一,其中大肠菌群超标便是桶装水中最为普遍的一类问题。
一旦人们喝了微生物超标的桶装水,将容易引起呕吐、腹泻等各种身体不适症状,甚至导致生命危险。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从桶装水的外观、口感上来辨别桶装水质量以及是否安全,这时开展微生物检测便显得尤为重要。
1.桶装水微生物超标的原因导致桶装水微生物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多种多样,总体来看主要和自然水源被污染以及生产企业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等因素有关,对桶装水行业健康发展带来极大阻碍。
首先,当前我国因为自然水源受到污染而造成桶装水抽检不合格的现象比较常见,从水利部有关调查数据看出,2013年国内没有达到应用水源标准的水体在湖泊、省界水体、地下水中占比分别达到了68.1%、37.7%和77.1%。
其次,目前桶装水的生产成本相比于其他食品行业要明显更低,存在大量小微企业的情况,这也导致桶装水的生产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导致桶装水生产出现质量问题。
2.国家对桶装水微生物检测的相关标准我国政府为了确保每位居民都能够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不断颁布了各项桶装水的生产检验标准,例如《食品安全国家安全标准 包装饮用水》《瓶装饮用纯净水》等,并对其中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等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具体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
例如在针对大肠菌群的微生物检测中,按照《食品安全国家安全标准 包装饮用水》的有关标准,开展微生物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安全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计数》中提出的平板计数法。
桶装饮用水微生物超标原因探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桶装饮用水逐渐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单位改变了传统的饮水习惯,开始接受在饮水机上加装桶装水的饮水方式。
桶装饮用水以其无杂质、洁净、方便的优点赢得了百姓的喜爱,但其实际的质量状况特别是卫生状况如何是令人关注的问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桶装饮用水主要包括纯净水、饮用矿泉水、矿物质水、山泉水、天然饮用水等,其中纯净水有两项国家标准,分别为GB 17323-1998《瓶装饮用纯净水》和GB 17324-2003《瓶(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饮用矿泉水有一项国家标准,为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其他种类桶装饮用水目前尚无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一般会参照类似产品的国标来制定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中对桶装水有微生物指标的规定,其中菌落总数有数值的要求(指纯净水),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荚膜梭菌中的若干种)则要求不得检出。
国家标准对桶装水(指纯净水)的菌落总数要求是比较高的,其数值为≤20cfu/mL,即每毫升样品水中的菌落数要小于或等于20个,超过20个即为不合格产品。
执行企业标准的各类型饮用水的菌落总数要求同样都是比较高的,一般其数值会规定在50 cfu/mL以内。
对于饮用水,特别是桶装水(18.9升/桶左右),每毫升50个以下的菌落数是一个较为严格的标准。
较低的菌落总数可以反映出桶装水从生产条件到成品均具有好的卫生状况,对人体健康无害,能够放心饮用。
但实际上,从历年的各类型产品监督抽查的结果来看,桶装水的微生物指标超标较为普遍,状况不容乐观。
由生产环境、生产工艺设计、人员操作等多方面分析,出现微生物指标超标的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一、臭氧通气量不够。
桶装水在生产过程中要有灭菌工序,灭菌方式主要有臭氧灭菌法,即向半成品水罐中通入臭氧气体(O3),利用臭氧的氧化性杀灭微生物;或者紫外线灭菌法,即让加工后的水缓慢流过紫外灯管,利用紫外线的灭菌作用来杀灭微生物。
由于臭氧灭菌法灭菌效果要好于紫外线灭菌法,所以目前生产企业多采用臭氧灭菌法,或在采用臭氧灭菌法的基础上再辅以紫外线灭菌法,用于灌装之前水的灭菌。
当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会造成水中的臭氧通气量不够:①臭氧发生装置出现故障。
②装置的气、水混合环节设计不合理,如通臭氧的管子漂浮在储水罐的上部,使上部的水可以与臭氧混合,而水罐中部及下部的水却无法与臭氧充分混合;或在流水的水管中,不能以高的压力通入臭氧,使臭氧没有完全进入水中并混合。
③臭氧流量数值设定过小,或较细小的通气管置于很大的储水罐中,使得通气量与水量不匹配,甚至在通臭氧灭菌的同时,水罐中的水处于边进边出的流动状态中,这样臭氧无法对水起到灭菌作用。
当臭氧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对水真正起到灭菌作用时,水中的微生物依然存活,则检测指标必然会出现超标。
二、桶的内壁清洗与外壁清洗未分开,内、外洗的水混合在一起。
目前国内的桶装水基本都不是一次性包装,其水桶均为企业收回并经刷洗后反复使用,所以洗桶就成为了桶装水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序,直接关系到成品的卫生与安全。
洗桶分为内洗和外洗,一般是先进行外洗,即洗去桶壁外侧面的尘土和污物,然后进行内洗,即对桶内壁进行彻底清洗。
大部分情况下内壁比外壁洁净程度要好,相应地清洗用的水比洗外壁的水要干净,变污的速度慢,清洗后
的洁净要求要高很多。
有些企业在水槽或洗桶机内同区域进行外洗和内洗,一般是外洗后又进行内洗,外洗的水与内洗的水混合在一起,致使桶(尤其指内壁)会“越洗越不干净”。
不够洁净的桶是成品水微生物超标的一个重要诱因。
三、洗净的桶又用毛刷刷洗,而毛刷并不洁净。
此外,经不洁净毛刷刷洗后,水的喷洗无力。
有些企业在工序设计上存在画蛇添足的现象,比如将水桶进行外洗和内洗之后,桶已经洁净,符合卫生要求,但是在其后又增加了一次机器洗桶,即由喷嘴向水桶内喷水,同时有毛刷伸入水桶内进行旋转,以洗刷桶的内壁。
毛刷是由多束尼龙纤维捆扎制成,虽然是清洁用工具,但是其结构本身易藏污纳垢,往往并不够洁净,如果企业没有加强对毛刷本身的清洁,就会使得本已经干净的桶又受到污染。
经过毛刷的刷洗,特别是不洁净毛刷的刷洗后,水桶内一般会再有水进行喷洒冲洗,但是这种冲洗往往水压较小,冲洗力量不够,这时水桶内壁就确实受到了由洗刷而带来的污染。
对于第二和第三两方面内容,桶在刷洗和冲洗过程中,由于工序设计不当、清洗设备(如:洗桶机)本身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清洗设备上的部件(如:毛刷)清洗不及时,致使桶内壁的清洗不彻底,会造成微生物活体的残留,从而微生物指标超标。
四、灌装机上消毒液喷射冲洗时喷射力量不够大。
桶装水的灌装机上一般设有2~3个水槽,其中有一个用于存放消毒液,即洗净的桶放置在灌装机上灌水之前,要进行一遍或二遍的消毒液冲洗。
有些灌装机的喷嘴由于设备本身的功率、设计等原因,或使用者人为设定的原因,使出水压力较小或设定的出水量较小,从而喷射消毒液的压力不够大,貌似进行了冲洗消毒,实际上消毒液并没有完全喷洒到桶内壁上,没有能起到消毒作用。
五、清洗消毒过程中的消毒液浓度不够,或消毒液多日不更换。
有些企业的操作人员在配制消毒液时不是按照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进行工作,没有准确定量,致使配制的消毒液浓度过低,消毒作用不够;或者消毒液连续使用,多日不更换,在洗刷时,桶内残余水会将消毒液慢慢稀释,也可能桶内的尘土杂质使得消毒液的消毒作用减弱,不能够充分发挥消毒作用。
此外,灌装机上的水槽一般会设有盖子或挡板,有些企业一味图方便而将其去掉,使得水槽中的消毒液很快被污染,用这样的消毒液喷洒水桶内壁,消毒效果显然是不好的。
对于第四和第五两方面内容,桶在刷洗和冲洗过程中消毒液的作用欠缺,使得桶内壁的消毒不彻底,也会造成微生物活体的残留,从而使微生物指标超标。
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是桶装水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工序或工艺设计不够合理、管理疏漏等原因而导致的问题,是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由于这些问题,致使桶装水的微生物指标,尤其是菌落总数容易超标,出现不合格产品。
为了防止桶装水的微生物污染,应该加强水桶及盖子的清洗和消毒过程,其过程设计要合理、科学,不能流于形式,特别要重视清洗用水、消毒液及洗刷工具本身的洁净问题。
此外,对灌装之前水的灭菌方式、灭菌装置的设计要格外重视,要能够真正起到彻底灭菌的作用,定期要在灭菌后灌装前的部位抽取水样,进行过程检验,检测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值是否合格,以确认灭菌设备的灭菌效果是否正常,如果检测出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改进。
希望桶装水生产企业认真反思并总结本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问题及隐患,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加强管理,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做到让消费者放心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