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诵读、品读的诵读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通过把我意象,品味意境,从而感受词人凄苦而深沉的愁情。

过程与方法:诵读、赏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听读、诵读、品读的诵读教学法,让学生逐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把我意象,品味意境,从而感受词人凄苦而深沉的愁情。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歌罢)好,歌曲听完了,知道这首歌曲叫什么吗?《月满西楼》,那你们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李清照)对,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

二、作者及作品风格介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婉约词派的代表,其词被称为易安体。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于是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苦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三、朗读《声声慢》

(一)用心朗读,初步感知全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让学生自己朗读一到两遍,初步感受全词

2.请一位同学按照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理解给同学们朗读一遍(老师纠正字音)。

(二)用心听读,再次感知全词(播放朗读)

范读听完后问:同学们,听完后,你能听出女词人在诉说些什么吗?试着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愁)非常好。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我们初次听出的愁,齐读《声声慢》,试着进入词作中去感受词人的“愁”情。

(三)用心品读,深入感受词人的愁情

1.根据抓“情点”(直接抒情的话)的方法,找到《声声慢》的抒情点。(直抒胸臆的句子) 学生回答: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落点是一“愁”字。最能概括作者情感的,也是词眼。品读技巧一:抓情点

2.如何入愁,找出奠定全文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问①“寻寻觅觅”你觉得李清照在寻觅什么?李清照当时的境况怎样?该怎么读?

当时的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她可能在寻觅儿时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富有生活,甜蜜的的爱情,从前与丈夫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还有捎来锦书的大雁,但却又不知该到哪里去找。你想象一下她在当时寻寻觅觅的时候眼神是怎样的?中心不定,如有所失,才会去寻寻觅觅。(应该读出一种缓慢、迷茫的感觉。)

问②“冷冷清清”诗人她寻找到什么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又该怎么读?

这一路寻寻觅觅走来,历经沧桑,结果呢?却是四壁凄冷,仍是孤苦一人。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应是轻读、降调。)

问③“凄凄惨惨戚戚”寻觅后词人的心境是怎样的?该怎么读?

处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寻觅后词人内心只有无尽的伤痛。内心悲怆万分。(一定要读出内心中无法倾泻的苦闷。一字一顿,一字一悲。)

(诵读14字:要想象在冷清凄凉的环境中,词人若有所失、恍恍惚惚、孤独徘徊,读出凄苦、惆怅寂寞,也要符合“慢”的词牌)

品读技巧二:抓情感的基调。

3.借何写愁?

①除直抒胸臆外《声声慢》中还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学生回答: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

②词人因“愁”借用了哪些意象?

学生回答:因“愁”借用了“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四、分析意象句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酒真的很淡吗?

不是的,古人有为驱寒消愁而饮酒的习惯。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从此词中“浓睡不消残酒”句可见酒力是非常大的,酒性是非常烈的。如今酒性依旧是非常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深、太浓、太多、太重了,借酒消愁愁更愁。因此,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深、太浓、太多,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心境是何等的凄苦。秋风更是渲染愁情,更添凄凉。

因天气寒冷,因难以将息,因内心愁苦,词人本欲借酒驱寒消愁,但是淡酒无力,怎能抵挡得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的侵袭,又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最后只能是更寒更冷,与其说是身冷,不如说是心冷。(读出那淡酒无力消除的深、浓、多、重的愁情。)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为什么雁过,词人要伤心呢?

词人本欲借酒消愁,可谁知“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起自己阵阵伤心。正当伤心之时,猛然抬头看见天空中的大雁,那不正是曾经为她和丈夫赵明诚捎信过的大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如今,大雁依旧,人却已去,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词人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而出。(要读出词人内心的的沦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痛,读出词人难以抑制的满腹忧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词人仰望天空过雁,勾起沦落之愁、亡国之恨、丧夫之痛,低头俯视满地黄花又如何呢?

往年,菊花盛开之时,丈夫在世之时,此人一定会和丈夫一起采摘来装点案头,可如今,丈夫故去,自己四处漂泊,再也没有当年“东篱把酒黄昏,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有的只是任凭堆积的花儿憔悴、衰败,有的只是“人比黄花瘦”的憔悴与孤苦。黄花,即菊花,写出了词人的憔悴与孤苦。(读出词人的憔悴与孤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词人借“梧桐、细雨”的意象渲染出什么气氛?

此句用细雨敲打的响声来渲染凄凉的气氛。黄昏冷雨绵绵不断地敲打在梧桐上,更让人觉得愁思难断。秋雨梧桐叶落时,正是词人断肠时“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原本就是最能牵愁惹恨的事物,正所谓梧桐叶落,秋色愁人。再加上细雨霏霏,更添新愁。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正是如此。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