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编读“清宫扬州御档”系列丛书的探索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4
第2l卷第3期2008年9月潍坊教育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W E IFA N GE D U C AⅡ0N A L C O L L E G Evd.21N o.3sw.2008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谈《清宫秘档》的价值曾剑1,张新丽2(1.潍坊教育学院中文系;2.青州市建设局,山东青州262500)摘要:明代大学士邱溶认为,历史档案的作用是“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
”本文以大型文献纪录片《清宫秘档》为材料,比较近几年来在银屏上出现的“清宫戏”,举例指出这些影视作品有违历史真实的地方,并结合历史档案的价值探讨了抢救、保护历史档案的重要性。
关键词:《清宫秘档》;清宫戏;价值;历史中图分类号:G279.294.9文献标识码:A因为教授《档案管理学》课程,同时也是处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笔者认真地观看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利用我国珍藏的一千多万件清朝原始档案,历时两年拍摄完成的25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官秘档》。
笔者认为,这是一部集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清朝历经260余年,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传闻轶事,从清兵入主中原到溥仪退位,几乎每一位皇帝和贵妃、权臣身后,都留下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自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一个王朝的背影》面世后,重新引起了人民对那个毁誉参半的末代封建王朝的兴趣,各类清官戏“你方唱罢我登场”,使清史越来越模糊不清。
面对这种情况,档案界、史学界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还清史本来面貌”的口号。
坐落于故宫西侧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是收藏明清档案的中央级综合性档案馆,共收藏明清两朝历史档案1000多万件。
为了澄清历史事实,矫正野史传闻和戏说杜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联合其他几家单位,共同拍摄了大型电视纪录片<清官秘档》,将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公诸于世。
电视片以清王朝由盛而衰的260多年的历史为线索,围绕顺治出家、太后下嫁、雍正继位、乾隆身世、光绪之死等25个野史秘闻中流传最广的清官故事,揭开了大量的有关清王朝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谜团,使人们从亦真亦幻、亦庄亦谐的“戏说”和“野史”中解脱出来,从而认识到历史的本来面目。
探索发现清宫秘档观后感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北京的清宫秘档展览,这是一场关于清朝历史的精彩展示。
在这次参观中,我不仅了解了清朝封建王朝的制度与生活,还深刻体会到了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进入展览馆,我首先被展览设计所吸引。
馆内以典雅的背景音乐为伴,灯光柔和而细致地照明,让人仿佛穿越时光,踏入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每个展柜都以不同的主题呈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清宫秘档中的珍贵文物和相关历史知识。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蔚为壮观的皇帝御容所深深吸引。
展柜里陈列的温州籍画家郑燮的画作《圣祖御容》栩栩如生,呈现出清朝皇帝的风采。
通过这些画作,我不仅看到了皇帝的庄严形象,还了解到了清朝帝王们的生活仪式以及令人向往的帝国。
而在关于清朝宫廷的生活与制度展示区,我了解到清宫是封建王朝的中心,宫廷生活极具特色。
清帝权力的核心是“内廷”,神秘而庞大。
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众多的妃嫔和贵妇们静静生活其中。
展柜陈列的一件件文物无不映衬出这一场内外有别的世界。
在展示区的角落里,我还了解到了宫廷的服饰文化。
清代的服饰以丰富多样、质地考究著称,展柜里的服饰展示着独特的艺术美感。
细腻的绣花、巧妙的剪裁,都透露出宫廷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清宫秘档展览对于历史与文物的保护工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展柜旁的说明牌上,我了解到每一件展出的文物在展览前都进行了复杂的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
展览的组织者还借此机会向观众普及了文物保护的知识。
这种注重文物保护的态度让我深感自豪,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参观完清宫秘档展览,我意犹未尽,丰富的展示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深深地体会到历史文化的重要性,这些珍贵的文物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历史与传统的桥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的文化传承感到骄傲。
参观清宫秘档展览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决心。
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后代,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宫廷档案记载的光绪盐法志纂修回眸清代扬州纂修光绪《两淮盐法志》的这段历程,不仅有益于我们加深了解《重修两淮盐法志》的具体纂修过程,同时对于发扬优良传统文化,稽古振今,推进新时期地方志工作深入开展,也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标签:光绪盐法志;清宫扬州御档“食货乃八政之一,而盐又食货之一也。
”《周礼》载掌盐政之官名为“盐人”,春秋战国时设官对食盐征税,汉武帝时实行食盐专卖。
历代政府通过制度、法令、则例等,来管理食盐的生产、转运、销售、征税等一切事务,通称盐法。
盐法上关国课,下裕民生,在古代社会的国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两淮”曾是清代最大的盐产区,下辖30个盐场,所产之盐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
两淮盐业一直都是清政府的财政支柱性产业,为国家提供了巨额税收,时称“全国赋税之半来自盐课,而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
“两淮盐赋实居天下诸司之半,良法美意,居在可稽。
惟旧志撰次无体,纪叙未周,不可以训。
”两淮盐法志自明朝起就开始纂修,嘉靖《两淮盐法志》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刊印,由两淮巡盐御史杨选、两淮都转运盐使陈暹修,举人史起蛰、张榘撰。
全书共12卷,约30万字,是目前完整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两淮盐法志》,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夫盐法以足国用,而盐志以佐盐法,二者相为表里”。
清政府高度重视两淮盐业,5次组织人员纂修《两淮盐法志》。
清朝的5部《两淮盐法志》记载了当时的盐务状况与盐法政策,是当时政府在两淮地区管理盐务、实施盐政、组织食盐的生产、运输、销售、征税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当时许多重大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也是后人研究两淮盐业史的重要文献。
扬州作为两淮盐区的总部,自然成为朝廷官修专业志书——盐法志的最佳之地。
据《清宫扬州御档》有关记载,乾隆、嘉庆及光绪三朝盐法志(前两次修志详情未见档案史料记载)都是在扬州完成编修,新编辑的《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中也有记载光绪《重修两淮盐法志》编纂具体情况的奏折。
一、回眸清代扬州数修盐法志清代纂修两淮盐区盐法志的传统从康熙朝开始。
探寻清宫纂修《四库全书》史料体味一场文化盛宴作者:郝晓蔚张丽娜赵卫利来源:《北京档案》2016年第05期清宫档案中存有与纂修《四库全书》有关的史料共1580件,研读这些史料可以探寻到乾隆年间编纂《四库全书》的艰辛历程。
这部历史巨著的编修,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最大的文化工程。
它不仅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大发展,而且对于教育、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数学、地理、天文、医学、军事、考古等诸多领域的人才辈出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其编纂历程可谓是一场文化盛宴。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问世至今已两百多年,犹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从现存的清宫纂修《四库全书》奏折的档案史料中,可以探寻到当时编纂《四库全书》工程的艰辛、浩大。
一、清朝帝王对编纂《四库全书》的重视清朝经过百余年的恢复和发展,到乾隆中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政权比较稳固,政治局势相对稳定,为《四库全书》的纂修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充裕的物质条件。
清初的几代君主都十分重视编纂典籍,尤其是乾隆皇帝对《四库全书》的纂修倾注了极大热情和精力。
从采访遗籍,开馆修书,到编纂体例、收书标准的确定,乃至《四库全书》缮竣后的审阅定稿,乾隆皇帝无不亲与筹划,最后裁定。
诚如《钦定四库全书凡例》所言:“是书卷帙浩博,为亘古所无。
然每进一编,必经亲览,宏纲巨目,悉秉天裁”。
现存清宫纂修《四库全书》的各种史料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嘉庆九年(1804年),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乾隆帝为纂修《四库全书》及禁毁书籍所颁发的谕旨及嘉庆帝为办理空函书籍所颁发的谕旨;各地督抚及学政、盐政等奏报的关于征缴、查禁书籍的奏折、奏片、咨呈、书目清单,如《乾隆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署理浙江巡抚熊学鹏奏购访遗书情形并进呈书目折》;军机大臣及四库全书馆总裁、总纂等官员关于编纂、审阅、覆校《四库全书》情形以及对各级纂校人员进行考核、议叙奖赏、记过罚俸和缮写舛误情形的奏折、奏片、信函、清单等,如《乾隆四十三年九月十四日寄谕署两江总督萨载等详查徐食田陶易有无捏改呈首月日情节》的奏折;此外,还有同治、光绪年间有关抖晒、清查文津阁全书的奏折和书目清单,以及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名单的史料等,共计1580件之多。
魏怡勤(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扬州,22512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本着对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尊重与思考的态度,多次提出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服务,形成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借鉴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众多的名人、名胜资源,无疑是值得今人去努力挖掘,加以借鉴和利用的宝藏。
近十年来,扬州的档案部门创新工作思路,整理挖掘清史档案资源,以编辑出版“清宫扬州御档”系列丛书为先导,十年内先后编纂出版“御档”系列丛书四部。
继而以“御档”丛书为载体,在扬城掀起了一股股读用清史的热潮,经过十年不懈努力,编纂、解读“御档”取得丰硕成果。
一、内外合作,攻坚克难,创意编纂“清宫扬州御档”丛书早在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里,笔者有幸参与了编辑出版清代扬州宫廷档案的筹划工作。
那年头,借着倡导党和国家机关为社会服务、为基层服务的一泓清流,各地档案方志部门纷纷开动脑筋,开始将目光投向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上。
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较为深厚的城市,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致力于将档案里记载的文明历史展示给今人,不失为挖掘与借鉴历史经验好动意。
令人遗憾的是,历史上的扬城战事频仍,仅近代就经历清军入城以及太平天国等战乱,本地官府保存流传至今的明、清档案几乎是空白。
而清代的扬州凭借盐务之利,富可敌国,一度成为闻名于世的大都市,皇家档案里定会有所记载。
基于此,寻求档案资源的触角,自然伸向了位于北京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
接着,带着创意和设想,扬州市档案局主要领导亲自出马,进行了解、调研、商榷,一来二去,收获颇丰。
在一史馆鼎力支持下,中央和地方的两级档案部门达成共同编辑出版“御档”史书的共识。
2009年伊始,经多位专家学者遴选,与扬州相关的皇家宫廷档案奏折(数码件)分批送抵扬州,市档案部门及时组织专门班子,对大量原始档案史料首先进行有序整理,形成检索体系。
年初,组织了数名扬州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对进馆的清宫御档进行初步的解读,添加属类、行文日期、责任者及其官职爵位、批阅者等关键信息,并为每一件奏折撰写内容提要。
经过初步解读和分类整理之后,每一件奏折由原本的几张图像转化为具备丰富内涵的信息,可以进行精确的分类、筛选、统计和检索。
至此,一个从多角度还原清代扬州社会情况的“御档全息数据库”初步建成。
2009年夏,扬州大学副校长周新国率领多名史学教授,集中对清宫扬州御档逐件解读遴选,从中选出240多件清代各朝具有代表性的奏折,汇编成《清宫扬州御档选编》。
经过近半年的编辑,2009年末,一函六册线装书《清宫扬州御档选编》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清宫扬州御档”编纂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战告捷后,2010年初,《清宫扬州御档》一书的编辑工作又拉开序幕。
与《选编》一书不同的是,《清宫扬州御档》把编辑的重心放在了求全上,力求从历史跨度、内容、人物等各方面,全方位展示清代扬州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情况,涉及的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其定位也由精致向厚重、由特色向全面转变。
8月,“清宫扬州御档”编纂工程被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正式立项,“项目成果纳入清史工程《档案丛刊》序列予以出版”。
时隔一年,2010年秋,正值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一部18册的《清宫扬州御档》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外壳统一采用“国标”清史工程《档案丛刊》的样式,朱红漆布封面,刷金书脊,硬壳精装,极具历史厚重感,有十年编读幸成为全国第一部以省辖城市命名的清代宫廷档案专集。
也是地级市档案部门中编印出版的体量最大的清史档案丛刊。
《清宫扬州御档》正式出版后,扬州市政府专门召开了“盛清社会与扬州高端学术研讨会暨《清宫扬州御档》首发式”,近百位有关领导、海内外著名清史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仪式。
二、多措并举,宣介研读,初步揭示清宫御档多元文化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学习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一贯重视历史借鉴。
他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
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源自皇家宫廷珍藏的清宫御档,每件朱批奏折,既是清代扬州的地方史料,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个体,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发挥其应有作用,这是摆在该书编者和读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和《清宫扬州御档》分别出版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时任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在收到样书后,语重心长地叮嘱档案部门:一部好书如不加以利用,仅作为摆设,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
按照市委领导的要求,档案部门牵头,多形式、多途径、多角度展开了宣传、推介和解读工作。
2010年以后的数年里,扬州的主流媒体和省、国家有关专业报刊为之作了集中宣传与推介,取得了良好效果。
扬州电台数次在品牌栏目《绿杨城郭》中约请该书相关编者,就《清宫扬州御档》的概况、特色及书中内容作简介和点评;《扬州日报》新辟《扬州御档》专栏,不惜投入大量篇幅,刊载了10多篇解读该书内容的专稿,如《扬州马氏与〈四库全书〉》《康熙年间,扬州试种双季稻》《为民谏言的扬州言官季开生》等。
这些文章的刊出,不仅在扬城形成了较大的轰动效应,也对普及地方文史知识,发挥档案方志宣传教化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扬州晚报》《扬州时报》等纸媒,则通过采访、专题报道等形式,多次刊载推介文章。
《中国档案报》《江苏地方志》等专业报刊,还先后刊发“御档”解读文章。
扬州电视台及“中国扬州网”等多家官方网站,针对“清宫扬州御档”开展的宣介活动,及时作了动态报道,一同为扬城兴起的“御档热”推波助澜。
多家媒体的宣传推介,使《清宫扬州御档》一书的社会认知度及其影响力在几年里不断扩大,也有力促进了该书内容的宣传、解读、利用进程。
《清宫扬州御档》出版后,市档案部门充分利用自办《扬州史志》杂志,及时新增《清宫御档》栏目,主动约请扬州的知名学者、文史工作者、爱好者撰稿,连续数年不间断,已累计刊载专题文章50多篇。
2014年,省档案局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档案与建设》上开设了《御档看扬州》专栏,全年12期,共刊载各类“御档”解读文章36篇,文字总量超过16万字。
此举有效地在全省范围里集中宣介了“扬州御档”书籍的内容,广泛展示出清代扬州的人文、经济和社会的多个层面,其特殊的宣介形式和产生的良好效果可见一斑。
近年来,多位文史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对“御档”的解读,先后公开发表了百余篇解读专文,涉猎诸多清代扬州的相关史实、事件及社会现象,广泛揭示了该书的多元文化价值。
由于该书选材于清代宫廷档案,其内容真实记录了清代扬州人民从事各项社会活动、社会生活,堪称清代地方历史文化之大观。
由于该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仅具有极高的存史价值,还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利用价值。
它对于今天的人们多角度、多层面深入了解和研究清代扬州地域文化、名人文化、饮食文化、方志文化乃至廉政文化、民俗著名清史专家戴逸先生(中)翻阅《清宫扬州御档》文化等,并借以研究清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人们知道,扬州的刻书印刷业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到了清代,随着盐商的崛起,与经济、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书籍刻印业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轰动朝野的《全唐诗》《佩文韵府》和《全唐文》等古籍巨著分别于康熙、嘉庆年间在扬州刊刻而成。
在《御档》中,有数十件奏折对《全唐诗》等多部古籍巨著在扬州编校、刻印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事件的过程,分别作了详细的记载,其内容翔实可靠。
《御档》一书的廉政教育功能也十分难能可贵。
很多人知道,早在清乾隆帝第二次南巡前,两淮盐政高恒在扬州主持修建了一座风格独特的五亭桥,后因两淮盐引弊案告发,他获罪被诛。
从《御档》以及《续编》多份奏折中可知高恒的上辈、同辈以及晚辈中,不乏达官贵人。
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善恶分明,抑或可以作为今天廉政教育的典型教材。
高恒的父亲高斌,一生为官多职,可堪朝廷重臣,值得为今人称道的还数他致力治河一事,多份奏折记载下他治理河务的业绩。
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72岁的高斌卒于任上。
后被乾隆帝追授内大臣衔,入祀贤良祠,谥号“文定”。
而高恒之子高朴,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不久任兵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一年(1776)他被派往叶尔羌办事,暗中指使当地平民开采玉石,索要金宝,仅仅两年之后,便有人揭发他在叶尔羌存银一万六千余两,金五百余。
乾隆帝下诏将高朴逮捕诛杀,其下场与其父同样。
此案成为清朝贩卖玉石案例最典型、规模最大的一个。
高恒堂兄高晋,乾隆初年曾署两淮盐政、兼管江宁织造。
乾隆二十六年(1761)迁江南河道总督,73岁时卒于河南治理黄河工地。
阅读多份御档件可知,一个家族仅在乾隆一朝即出两名河督,而且都是为民造福的治河行家,得到朝野的广泛认可,实属罕见。
同样出自高氏家族,同在乾隆朝,高恒、高朴父子却身居要职,先后因贪腐被诛杀。
廉与贪、善与恶,在御档中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统筹兼顾,编读同步,历十年完成四部“御档”系列丛书《清宫扬州御档选编》和《清宫扬州御档》分别出版后,推介和解读“御档”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为将成果向社会各界作广泛展示宣传,2015年8月,在扬州开展2500周年城庆活动之际,《〈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一书的编辑工作按计划如期进行。
该书汇集了数十位专家、教授、文史学者以及档案工作者5年来撰写的文章80篇,近50万字。
其中,扬州大学专门组十多位历史专业的教师和在读博士、硕士生撰写专稿。
书中所收录文章,内容涵括对诸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解读,突显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清宫扬州御档研读的新成果。
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对“清宫扬州御档”深度阅读利用,通过作者不同的视角,读者还可以更广泛了解清代扬州社会的方方面面。
这也是扬州档案对地方文史研究作出的又一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解读文集》还被扬州城庆组委会列入献礼书籍之一,在城庆日当天的发行仪式上作了专门宣介。
2016年夏,市档案局接到市委宣传部门关于续编扬州御档的任务。
带着已成功编辑出版《选编》《御档》两部史书以及《解读文集》的经验和体会,2017年初开始,编辑班子就从收集资料入手,外赴南京大学、南京图书馆,近访扬州大学、扬州图书馆,还将征集资料的范围延伸至台北故宫博物院,先后将海内外相关高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院(馆)的近2000件各类清宫奏折陆续征集进馆,奠定了《清宫扬州御档续编》一书的编辑基础。
在半年多时间里,编辑人员挂图作战,经常放弃假日休息,加班加点,确保了编校各阶段计划落实。
此间,扬州大学、广陵书社派员全程参与,多项举措不仅有力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还从诸多环节上确保了成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