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383.06 KB
- 文档页数:10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自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6.1朝拜太阳神此图反映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景。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6.2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物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长。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环境遭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逃避自然的惩罚。
尽管当时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例如,在古代中国,逐步有了保护生物和因地制宜等主张。
案例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神秘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12月~次年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近代以前,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表层,重点在于描述和记录地理现象和地理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学逐渐形成并在不断深化。
本文将围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探讨地理学在人地关系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
一、早期人地关系的认知早期人类认知地理环境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体验和直观感受上。
在远古时期,人们选择居住地的标准主要包括地貌、气候、水源等基本要素。
在无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这种认知方式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生存需求和传承文化的范围,欠缺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人地关系的理论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成立了人地关系的理论。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无论在西方世界还是中国,人地关系学说都有了重要的发展。
其中,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策尔提出了人地关系学说,被誉为现代人地关系学的奠基人。
他强调了人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紧密联系,并探讨了其影响范围和机制。
三、现代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现代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人地关系研究为我们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有助于指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只有正确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才能避免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2. 对于人类行为与地球变化关系的研究:人地关系研究不仅关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考察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通过研究人类行为与地球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应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提供科学依据。
3. 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人地关系研究关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互动过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地理基础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地理环境是人类生计的空间。
人类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素来与环境休戚与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计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度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不过取决于技术手段,还会碰到“人地关系”思想的限制。
人类社会在早期的采集渔猎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并且发展缓慢,改造环境的能力稍微,环境对人类的限制作用较强。
那时,人类与环境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平衡关系,人类对环境既敬重又依赖,把所有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概括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此图是,公元前9 世纪的石碑,上面刻着美索不迭米亚人的太阳神——萨玛斯正在接受礼拜。
图 6. 1 朝拜太阳神此图反响的是东汉时期三狩猎、生产的情况。
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
下半部是收获图,描述农民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反响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
图 6. 2 弋射、收获进入农业文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使食品供应变得牢固和可靠,人口开始迅速增添。
人类开始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与环境的抗衡性明显加强,环境碰到破坏。
在这一时期,人类还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地进行迁移,以此闪避自然的处分。
尽管当时天数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是人类对人地关系还是有了科学的萌芽。
比方,在古代中国,逐渐有了保护生物和就地取材等主张。
案例 1玛雅文明的消失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 2500 年就开始有文字记录,其成就反响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到高妙的玛雅文字上。
玛雅文明为什么会奇特地消失了呢?据文字记录,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 ( 每年 12 月~次年 3 月 ) 用原始的石斧除掉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以前进行烧荒,尔后种植玉米等作物。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材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地理教学的核心部分,基于前面学习的不断深入与铺垫,地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必然。
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主要从过去、现在、未来即以追溯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直面环境问题、探索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线索展开教学。
因此,它是本书的总结和升华,目的是通过本章学习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行动,充分认识到人类与环境协调统一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前面所学的人口、城市、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文地理的知识,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已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因此,如何由理论知识上升为切身的体会并付诸行动去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回顾过去,了解现在,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践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该具备的态度和责任;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材料,概括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在学生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资料,使学生能够认识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对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分析,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局部和全体的关系等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果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人地关系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分析“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北大仓”还原成“北大荒”,反映了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二、讲授新课学习主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转承】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课标要求课标解读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知道: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掌握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和分布差异。
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应用:根据有关资源,分析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新知全解·合作探究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情境导入][诗词中的地理]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荀子·王制》思考探究:1.诗句中体现了什么思想?2.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提示1.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2.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经历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自主学习]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依赖与_____自然,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_____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_______,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两者间的________增强。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_________”的口号,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两者间全面呈现________,人地矛盾__________。
崇拜 平衡 不协调 对抗性 征服自然 不协调 迅速激化新知全解·合作探究课时演练·水平测试[合作探究]1.下图所示为人类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填空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四图中正确反映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模式图是________图。
(2)人类社会对环境关系中,属输出、输人方向错误的是________图。
(3)四图中强调了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未提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图。
(4)四图中只强调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的是________图。
【答案】(1)D(2)A(3)B(4)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的理解程度,具体考查图中箭头所表示的含义。
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密切联系、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具体表现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两进箭头),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出到环境中去(两出箭头),周围环境又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上下两箭头)。
得出答案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箭头所表述的上述含义。
二、综合题。
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A.农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B.医疗技术水平提高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全球气候变暖,更适合人类的生存(2)在原始文明时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_________;在人类发展的四个阶段中,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图中B位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原因是_______促进了城市化,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有_________。
(4)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时代。
【答案】(1)A(2)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环境文明时代(3)工业化交通拥挤、住房紧缺、失业率上升、环境恶化等(4)工业文明【解析】题目比较基础,基本上考查了教材的内容。
结合整理相关知识点如下表,对照即可回答。
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据图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a、c、b、d(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传统发展模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
【解析】第(1)题,臭氧层空洞主要是大量排放氟利昂导致的;大量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会导致酸雨;过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滥伐森林导致森林锐减。
第(2)题,图中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从人口压力、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3)题,主要针对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4.读可持续发展联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可持续发展包括________发展、________发展和________发展,三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立追求生态持续,必然导致________。
如果单纯强调经济发展,没有把环境利益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势必出现________________,潜伏着________和________的问题。
(3)以________为基础,保持________________是国家和民族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根本。
【答案】(1)社会持续经济持续生态持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2)经济崩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高速经济发展的状况环境破坏生态危机(3)生态持续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性【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情况。
图示告诉我们,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在内的复合概念;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包括三大系统,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而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2)题,我国的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某中学课外活动小组在"世界环境日"当天,整理出了两则材料,刊登在校报上,引起了全校学生的共鸣。
材料一关于鱼类的漫画。
左图为图1,右图为图2。
图1 小鱼的哀求图2 也得用保护伞呢材料二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科学小组,历时4年完成了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
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报告警告世人,若按照目前人们的行为继续下去,到2048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有90%会完全消失,大海将变得死气沉沉。
(1)材料一中,图1、图2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2)针对图1中老汉的做法,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怎样的政策?(3)材料二中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答案】(1)图1反映了过度捕捞,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由小孩的担心还可以看出这种做法也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图2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部分海域的季节性休渔政策。
(3)可信。
措施:①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②实行休渔政策;③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
【解析】第(1)题,由图中两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不难得出答案。
第(2)题,图①中老汉的做法是过度捕捞,我国政府已制定并实施了休渔政策。
第(3)题,当前人们的过度捕捞行为有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我们可以通过发展养殖及保护海洋环境等措施来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发展。
6.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
a.臭氧层空洞b.全球变暖c.酸雨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答案】(1)由左到右,由上到下是a c b d,如下图所示:(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内调作。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面临的问题。
(1)氟氯烃的排放会导致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酸性气体排放导致酸雨;滥伐导致森林锐减。
(2)全球性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对环境过度索取以及过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的。
(3)最根本的还是控制人口数量。
另外,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内调作等措施可以适当减缓。
7.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B.医疗技术水平提高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全球气候变暖,更适合人类的生存(2)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列举两例日常生活中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的行为。
【答案】(1)A(2)特征:人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行为:不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资源;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不使用野生动物制品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不同文明时代的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1)问,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粮食供应变得稳定和可靠,人口迅速增加。
第(2)问,环境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可持续发展,即人地和谐发展;列举行为时要注意题干中的“符合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要求”等。
8.读漫画《地球:啊!我支持不住了!》,回答有关问题。
(1)这幅漫画所揭示的全球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
(2)这幅漫画示意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的。
(3)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应该走____________道路。
(4)这种开发利用违反了可持续发展中的__________原则。
【答案】(1)人口增长过快(2)对立(3)可持续发展(4)持续性【解析】原始文明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为原始型,其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进入农业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迅速增加。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发展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人地关系全面出现不协调。
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和谐发展,因此也是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时代。
9.阅读关于PM2.5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10μg/m3。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采样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严格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
第(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去分析。
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
第(4)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从降低排放量和吸收污染物两个角度去分析。
10.读下面框架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①臭氧层空洞;②全球变暖;③酸雨的序号写在图中相应位置(每个序号限填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