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研读《内经》的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934.14 KB
- 文档页数:27
中医毕业论文内经和思想的医学价值和意义10月8日导言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内经是中医的重要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智慧。
本论文旨在探讨内经和思想在中医领域中的医学价值和意义。
一、内经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内经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石,它集中体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和诊断治疗原则。
内经通过对阴阳、五行、脉络、经络等概念的阐述,形成了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
例如,《灵枢经》中详细介绍了脉络的分布和功能,为脉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此外,内经还提出了“藏象”理论,即人体内脏与外部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内经中的医学思想对中医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内经中的诸多医学思想,如辨证论治、调摄阴阳平衡等,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原则,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症状、脉象和舌苔等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内经中提出的辨证施治方法,为中医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此外,内经还强调了个体的阴阳平衡,并提出通过调节饮食、起居和情志等方面来维护平衡状态。
这些思想在中医防病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内经的思想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有借鉴意义内经中的许多理论和思想,如患者的整体观念、病因的多元性等,在现代医学领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现代医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这与内经中的思想不谋而合。
内经中还强调了病因的多元性,这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多因素影响的认识相符。
因此,通过对内经的研究和应用,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想,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结论综上所述,内经及其思想对中医的理论体系、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内经中的知识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掘中医的瑰宝,并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1. 王亚南, 汪传芳. 《黄帝内经》医学思想的医史研究[J]. 济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25(2): 50-54.2. 郭洪文.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观与现代医学[J]. 知识导报,2015(13): 40-41.。
《黄帝内经》的心理学思想及对养生学的贡献《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分《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总结了当时我国的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吸收了多学科知识的成就,内容涉及哲学、天文学、数学、化学、历法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渗透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1]。
本文仅就其基本观点、医学心理学思想,以及对养生学等方面的贡献进行初步的探讨。
1基本观点《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内经》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2]。
1.1“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3],即神必须依附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4];“得神者昌,失神者亡”[5],说明“神”可以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
正因为神为形之主,所以神在病因、治疗、防病、养生方面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破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6]。
心困恐惧和思虑太过而伤及所藏之神,神伤则会时时恐惧,不能自主,久而大肉削瘦,毛皮憔悴,气色枯夭,死亡在冬季。
《内经》中提到的“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功能,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
由此精神对形体的反作用是明显的。
但是否“死于冬”,笔者认为其科学性还需探讨。
1.2“天人相应”观《内经》将人的身体视为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人的生理现象的变化与自然界变化一般原理的一致性。
诊法常以平旦出处:素问.脉要精微论平旦,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时。
原理:平旦之时,人体之气血安静调匀,未受其他外来因素干扰,在体内环境相对平静,脉象最能反映体内真实情况。
张琦:“平旦寅时,脉大会于寸口,藏腑之盛衰可以察知也。
”滑寿:“平旦未劳于事,是以阴气未动,阳气未耗散。
”数则烦心出处:素问.脉要精微论数,指快速、数脉。
其脉率较快。
烦,烦躁,烦闷,烦热,心烦之类。
大脉数脉为热,有虚实之分。
数而有力的为实热,数而无力的为虚热。
无论虚热或实热,都可出现烦心的症状。
不言数则有热,而言烦心。
临床上数脉与烦心症状往往同时出现。
关系密切。
如发热病人多为数脉,因邪盛,故烦躁不安。
再如阴虚火旺病人脉细数,有五心烦热的症状。
再比如气喘病人脉数,气喘胸闷,有烦闷感;甲亢病人有脉数,心悸,烦热感等。
大则病进出处: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象满指而大,脉大而宽。
一般气血旺盛时亦可出现。
多见于身体健壮的男子,其脉大而缓。
疾病过程中见到大脉,说明邪气盛,病势方张,病情在发展。
大脉见于实证,说明其为热性病,如阳明经证,其脉洪大,说明病情较盛实。
当然,大脉并非只意味着实证。
如出血病人脉应细弱,说明脉证相符,逐渐血能止;若见大而弦数,说明血还未止,还要继续出血。
相关文献:《难经〃17难》:“病若吐血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下利病人,脉象应虚。
若见大脉,为利未止。
《灵枢〃五禁》:“病泄脉洪大,是二逆也。
”虚见大脉,《金匮》亦有记载:“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说明虚证见脉大为虚劳。
所以,大脉可见于实证,亦可见于虚证。
丹溪提出,见到大脉,“外伤当作邪胜,内伤当作虚治,合二者观之,皆病势方张之势也。
”涩则心痛出处:素问〃脉要精微论涩脉,脉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虚,主气血虚少。
若为实证,主气滞血瘀。
心痛时,多见涩脉。
如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心痛而脉涩,或气滞血瘀,心血瘀阻,亦可见心痛,手足青至节,朝发夕死,夕发朝死。
等真心痛的情况。
对黄帝内经的评价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通常被认为是由古代的众多医学家在长时间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医学理论和经验的集大成者。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包含162篇文章,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如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药物等。
以下是对《黄帝内经》的一些评价:
1.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古
代中医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
津液等,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黄帝内经》不仅总结了丰富的
医疗实践经验,还对这些经验进行了理论化的总结
和提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
3.强调整体观念和预防为主:《黄帝内经》提出了“治
未病”、“上工治未病,其次治欲病,其次治已病”
等预防为主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
导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
4.文化价值深厚:《黄帝内经》不仅在医学上有着极高
的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化和社会内容,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影响深远:《黄帝内经》对后世中医学以及世界医学
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
产,至今仍对现代医学和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
总的来说,《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瑰宝,其深刻的医学理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研究中医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三中医药古籍文献与图书馆建设研究435说”是其创新精华,如果中医的眼科手术一直是作为技术传承的话,此篇论文则标志着眼科手术学的成熟。
该书保存了一些中医眼科失传的理论和技术,对中医眼科学的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丛书收录的本草著作亦有独到的价值。
如《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成书于1582年,早《本草纲目》11年。
其特色是精心节取前人本草之要旨,同时阐发了作者临床用药之心得;该书的本草图数量超过了《证类本草》。
一些药物的最早记载见于本书,例如一般认为关于“鸦片”的最早记载是《本草纲目》中的“阿芙蓉”,但《太乙仙制本草药性大全》已列有“鸦片”一条。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未被《本草纲目》引用,从而增强了其研究价值。
中国医籍中方书的数量最多,据我们统计,孤本医书中方书的数量也相当大。
《中医古籍孤本大全》收录的方书也达十数种。
且各具特色,以《济世碎金方》为例,该书不仅记录了较多的家传经验方,同时还保留了相当多的走方医的经验方。
赵学敏的《串雅》被认为是最早记录走方医的著作,《济世碎金方》比《串雅》早166年,不仅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许多过去未能见到的经验医方,也为考察历史上的走方医提供了重要史料。
以上所举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著作,《中医吉籍孤本大全》收录的其他一些著作或在临证、医理上、或在中医文献学方面有较高价值。
此处不能枚举。
我们相信,随着调研、整理工作的深入,还会有更多学术价值、版本价值均高的中医古籍被发掘出来,影印出版,被广大的研究者利用。
从《黄帝内经》的研究发展谈中医古籍的学术研究意义张家玮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学术发展过程中,相继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著名的医家,流传下一部又一部珍贵的著作。
大量中医古籍的传世,为我们研究与深化中医药学理论,借鉴与提高临床治疗经验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使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在加强中医古籍保护和拯救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中医古籍的学术整理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充实与提高以往已经掌握的理论与临床知识。
今天,我们来聊聊《黄帝内经》的科学性和时代意义很多人认为《内经》充满臆断,水平低下,错误百出。
这表面上是对的,实际犯了简单化的错误,在生硬地剥离历史。
一旦我们努力回到《内经》的时代,尽量复原当时的场景,就能发现,《内经》是在当时的环境下,由富有责任感,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一部分人的精妙创造。
人们考量了当时所有可能的条件:天地、万物、自然环境;人们驾驭了当时可能的文明创造,无论哲学观点,还是思想理论,还是时代看法;人们充分理解了当时的医学,无论治疗经验,还是具体药方,还是治疗工具;人们从王公贵族那儿获得支撑,从思想大师那儿获得启发,更从黎明百姓那儿获得灵感。
人们在诸多元素之间进行组合、延展、匹配、整合,以发掘可能性;人们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进行归纳提炼,发现纷繁存在后面的本质规律。
然后,在哲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生命这个中心,发扬整体观精神,构建了当时的医学大厦。
《内经》是通透的,它有效地整合了整个时代的资源;《内经》是成功的,它圆满地完成了当时的历史使命。
人们做到了那时候的最好,后人对《内经》的一致认可就是明证。
我们对当下的生命研究感到满足,认为它是科学的,因为我们使用时代最先进的方法,获得了最大可能性。
对比看《内经》,不也是在当时的科技环境下,做到了最大可能性吗,如果是这样,它是不是科学的。
如果我们否认《内经》的科学性,那再过一百年,后人会不会否认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创造?《内经》对当下的价值,是内容上的指导,更是精神上的鼓舞。
如果我们认同,人会长时间地保持某种一致性,无论身体上的,还是思想上的,就能明白这样说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明白,互联是人类的生存法则,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下,就能明白这样说的意义所在。
智慧的古人们,那些富有创造力的中医大师,他们带给我们的绝不只是枯燥的古代医书,更是关于生命的理解,与时俱进的品质,因势利导时代的能力,这是中医更宝贵的财产。
《内经》的评价,其实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是把古今对立,依靠当下的先进性审视古往,着眼于那些愚昧不堪的东西,很容易地就打败古人;还是融汇古今,借鉴古往的力量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篇一论《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一、背景与意义《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对于研究中医学术、哲学思想、古代文化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新审视《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本质,还能够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二、相关文献综述与领域现状自古至今,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的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涉及到医学、哲学、文化等多个领域。
目前,随着中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提高,对于《黄帝内经》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国际学者的关注。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1. 学术价值医学理论:《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多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医学体系。
如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都是中医理论的基石。
哲学思想:《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不仅是医学的基础,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现代生态学、环境学都有指导意义。
文化价值:《黄帝内经》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多个层面,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现实指导意义养生保健:《黄帝内经》强调“治未病”,注重养生和预防。
它提出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序、不妄作劳等养生原则,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仍有指导意义。
医学实践:虽然现代医学与中医有很大的不同,但《黄帝内经》中的一些治疗原则和方法,如针灸、推拿、草药等,在实践中被证实是有效的。
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可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跨学科思考:《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可以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例如,现代医学越来越注重身心并治,这与《黄帝内经》中的观念不谋而合。
四、结果与讨论从学术角度看,《黄帝内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建立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还在于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从现实指导意义来看,它为我们提供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医学实践的参考,以及跨学科思考的可能。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内经》的成书和地位、《内经》的教材、学习的意义、课程的安排本人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王洪图,有幸与大家一起来学习《黄帝内经》这门课程。
我就想先介绍一下这门课程的有关的情况,或者说我们学习这门课程的情况,《黄帝内经》是我们国家中医学的第一部经典著作。
内容是博大精深的,所以学习起来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我今天和各位讲的,大致是讲到大学本科生的层次。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下达的教学计划,本科生的《内经》课程是72小时,当然又允许各个学校可以有些放松,所以我给各位讲的《内经》课是准备讲80学时,我们这次课所使用的教材,是使用21世纪课程教材,这个《内经讲义》是由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这个教材当时设计的时候,是从70到100学时之间,所适用的对象是大学五年制的本科生和七年制的也就是本硕连读的学生共同使用的,也就是所说的五七共用的教材。
就是这个教材(笔记者插图:)我讲课的时候就按这个教材的顺序,但是由于这本书是本硕连读的,所以有些内容我们讲不了那么多,特别是这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下篇的内容我们基本上不讲,这是使用的教材的情况。
《黄帝内经》这门课的性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经有过规定,当然是在专家们论治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本科生的后期提高课,所谓后期,我想是在大学教育整个课程系列当中,它是排在相对靠后的阶段,也就是说在学过一些基础,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甚至于学了某些临床课的时候,才开的课程,是后期。
提高,也就是它是在理论方面提高,临床方面提高,还有在学生的知识面方面,甚至于学习方法方面的提高,所以我想提高应该包括那样几方面,因此这门课的性质是后期提高课。
下面我就想介绍一下,《黄帝内经》这门课的,再有进一步的一些情况,也就是说大学本科,当然据我所知现在中医的研究生,绝大多数的专业也要学习《内经》课,有一些中医专业的博士生还要学习,还要上《内经》课。
为什么在中医各个层次上的学习当中,都要学习《内经》课呢?这也就是说《黄帝内经》这部书,《黄帝内经》这门课在我们整个中医学,在我们整个中医教育当中,它所处的地位问题,所以,有关这个问题我想给各位作一个初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