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47
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摘要心肌炎在儿童时期比较常见,及时诊治非常重要。
近20年来,儿童心肌炎的临床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了进一步更新、完善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方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心肌炎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新近的研究结果,对以往的儿童心肌炎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提出了"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其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心肌炎临床诊断、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心肌炎病理学诊断标准以及儿童心肌炎分期等,以期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水平。
心肌炎在临床及病理学上被定义为病变范围主要限于心肌的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螺旋体、原虫等)、过敏或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
在心肌炎中,病毒性心肌炎最为常见,病原体包括肠道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B组)、腺病毒、流感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及细小病毒B19等。
鉴于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从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临床症状到休克、心力衰竭、甚至猝死),而其病理诊断(心内膜心肌活检)在临床中应用并不广泛,心肌炎的诊断始终为临床难题[1]。
1997至2002年及2006至2011年日本2次全国临床调查资料显示,儿童心肌炎年发病率分别为0.26/100 000及0.3/100 000[2,3]。
因此,对儿童心肌炎的及时诊治非常重要[4]。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以后经过多次修订,最近一次儿童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发布于2000年[5]。
上述诊断标准在我国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20年来,围绕儿童心肌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6,7,8,9,10,11]。
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童心肌炎的诊断水平,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心肌炎协作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医师分会儿童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组织全国相关专家根据国内外新近的研究结果,对原来的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提出"儿童心肌炎诊断建议(2018年版)"。
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评价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心脏疾病,常见于病毒感染后。
病毒性心肌炎会导致心肌损伤和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导致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目前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主要是以控制病毒感染和减轻心肌损伤为主,其中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作为治疗手段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进行评价。
磷酸肌酸钠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能量物质,可以增加心肌细胞对氧气的利用率,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排出量,对心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有关,因此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的组合可以通过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和减轻氧化应激来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着理论上的合理性。
1.临床观察一项由国内一家儿童医院进行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 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效果较好。
在该研究中,共有100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被纳入观察对象,其中50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50例患者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 治疗,治疗周期为14天。
结果显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心功能恢复速度较快,心肌酶及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2.心电图改善心电图是评价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另一项研究显示,采用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后,心电图改善明显。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儿的心电图异常改善率达到80%,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心电图的改善表明心肌损害得到缓解,心功能得到改善,这对于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疗效明显磷酸肌酸钠联合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肌的损害,加快心肌损伤的修复,有着明显的疗效。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观察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脏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针对这一疾病,临床治疗非常重要,下面我们将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观察进行探讨。
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及时的诊断非常重要。
临床医生在接诊患儿时,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感染过病毒,有无发热、咳嗽、咽痛等感染症状。
还需要进行身体检查和心电图等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是否为病毒性心肌炎。
在明确诊断后,医生需要对病情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和症状,进行相应的对症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发炎和保护心肌细胞。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和对症支持疗法。
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抗炎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症支持疗法则可以帮助患儿缓解症状,如血管扩张剂可用于改善心脏血液循环,利尿剂可用于缓解心脏负荷等。
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重视营养支持和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可以导致心肌功能下降,患儿常常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情况,所以需要及时补充营养,保证患儿有充足的营养摄入,帮助恢复心肌功能。
也需要保证患儿有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和身体过度消耗,有利于病情的稳定和康复。
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观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估。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相关检查项目,评估疗效和病情的变化。
如果出现治疗无效或者病情加重的情况,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甚至可以考虑转诊到相关专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对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观察非常重要,医生需要根据患儿具体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并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和疗效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保证患儿尽快康复。
儿童心肌炎诊断标准2023版儿童心肌炎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
该疾病会导致心肌组织发炎,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为了更准确地诊断儿童心肌炎,医学界不断更新诊断标准。
以下是2023年版的儿童心肌炎诊断标准的详细内容。
1. 临床表现:- 儿童出现心脏症状,如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
- 儿童可能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
- 儿童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等。
2. 心电图(ECG)检查:- ECG可能显示心律失常,如ST段改变、T波倒置等。
- ECG可能显示心肌损伤的特征,如Q波增宽、QRS波群增宽等。
3. 心肌酶谱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可能升高。
- 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和肌红蛋白(Myo)可能升高。
4. 心脏超声检查:- 心脏超声检查可能显示心脏结构异常,如心室扩张、心室功能减退等。
- 心脏超声检查可能显示心肌壁运动异常,如心肌收缩力下降等。
5. 心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
- MRI检查可以检测心肌组织的炎症程度和分布。
6. 心脏活检:- 心脏活检是确诊儿童心肌炎的“金标准”。
- 心脏活检可以直接观察心肌组织的炎症情况。
根据以上诊断标准,医生可以综合评估儿童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超声、心磁共振成像和心脏活检结果来确定儿童是否患有心肌炎。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心肌炎的预后至关重要,因此,医生应该密切关注儿童的心脏症状,并进行必要的检查。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性炎症,称为病毒性心肌炎。
目前已证实能引进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有柯萨奇、埃可、脊髓灰质炎、流感、副流感、腮腺炎、麻疹、风疹、皰疹病毒等。
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各年龄均发病,但以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多见,好发于夏秋季。
多数病例在起病前1~2周或同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驱病史。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似“感冒”样表现,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病因多病毒都可以引起人心肌炎,其中肠道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多见,最近研究资料表明,腺病毒是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病因之一。
临床表现1.发病前1~3周或数天有上感、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前驱症状。
2.精神差、苍白、乏力、多汗、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疼痛。
3.症状严重时可有浮肿、气促、活动受限等心功能不全表现。
4.少数可突发心衰、肺水肿、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
5.心脏大小正常或增大,心音减弱,第一心音低钝,甚至胎心音或奔马律。
6.心率增快、减慢、频发早搏。
7.个别病例心前区可听到Ⅰ-Ⅲ级收缩期杂音,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体征。
8.严重病例可有气促、发绀、肺部湿啰音、肝肿大、浮肿等心衰体征和脉细微,血压下降、皮肤花纹、四肢厥冷等心源性休克表现。
检查本病需与单纯侵犯心肌的风湿热鉴别时可加查C-RP、ASO。
轻症病例除做心电图检查外,其他特需检查、可选检查可不必做,因为轻症病例仅有心电图改变、或血清梅早期有改变外,其他检查专案大多正常。
鉴别诊断1.风湿热性心肌炎多见于5岁以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有前驱感染史,除心肌损害外,病变常累及心包和心内膜,临床有发热、大关节肿痛、环形红斑和皮下小结,体检心脏增大,窦性心动过速,心前区可听到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
抗链“O”增高,咽拭子培养A族链球菌生长,血沉增快,心电图可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小儿心肌炎的症状与治疗心脏周围组织出现炎症,心肌局部位置感染炎症,症状不断向心肌周围组织、细胞扩散,最终导致心肌坏死。
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来源,儿童是心肌炎高发人群,心肌炎发病原因较多,如病毒感染,儿童症状表现各有不同,症状较轻者胸闷头晕,症状较重者出现心律失常等现象,发现孩子患有心肌炎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
因此患有心肌炎要及时用药,防止病情加重。
1小儿心肌炎有哪些症状?1.1急性期儿童发病时间较短,一般患病时间在半年内,症状较多且患病者症状变化较快。
患病初期儿童症状较轻,多表现为精神不济经常想睡觉,伴随出汗心悸等现象,观察患儿脸色比较苍白,检查心肌律动情况,听到心尖第一心音中有杂音掺杂在内,且音色低钝,有时会出现收缩不规律情况。
中型症状患者较少,发病比较突然,除具有轻型症状外,还伴随心前区疼痛症状,部分发病患者有呕吐现象,检查心脏发现其跳动不正常,有时跳动速度慢,有时跳动速度快。
患病者情绪暴躁,经常出冷汗,手脚冰凉并伴有口周发绀现象。
检测其心脏极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情况,患者血压处于较低水平,高压和低压相差较小,肝部有增大现象。
急性发病儿童症状严重者比较少见,病症从轻到重只需短短两天,不及时抢救极易出现休克现象。
乏力症状明显,头晕伴随呕吐症状,心前区有明显压迫感,患儿感觉疼痛难忍,压迫感较重者会感觉自身呼吸困难,身上不断冒冷汗。
若婴儿爆发心肌炎,会不断哭闹,手足软弱无力。
患儿面部完全没有血色,很难探测到脉搏和血压,第1心音检测时基本听不见,肺部罗音且伴随肝部增大,严重的会导致肺水肿,危及患儿生命。
1.2迁延期此阶段紧接在急性期之后,患儿身体时好时坏,症状迅速发生又逐渐消退,病情反复不定。
对患儿做心电图或者进行X射线扫描,发现症状迁延不愈,随着病情的加重,疾病活动越来越频繁,多见于半年以上患者。
1.3慢性期慢性症状在儿童患者中比较常见,炎症具有较长潜伏期,很多儿童检查出心肌炎时已经患病一年。
部分患儿是炎症一直潜伏,但多数患儿是急性病症未根治,再加上休息不好,导致间隔一段时间病症又爆发。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座谈会主持人张乾忠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儿科参加座谈会的专家(按姓氏笔划为序)马沛然教授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儿科王琍副主任医师首都儿科研究所田杰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孙锟教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陈新民教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儿科汪翼教授山东大学临床医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儿科杜军保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杜忠东副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中心李小梅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李渝芬主任医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儿科吴铁吉主任医师首都儿科研究所金梅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儿科易岂建副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周同甫教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心脏科桂永浩教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钱永如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黄国英教授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韩玲主任医师北京安贞医院儿科座谈内容1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问题2 各项指标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3 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分型及各型临床特征4 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原学诊断5 病毒性心肌炎的鉴别诊断6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及几个具体问题张乾忠教授:目前在儿科临床上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病例较多,各级医院的儿科医生在实际工作中都感到本病的诊断和治疗尚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我国“小儿VMC的诊断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虽然几经修订,但基本上仍属于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掌握和执行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标准也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如何科学正确评价标准中各项常用指标的变化(如心电图改变、心肌酶谱升高等)及临床意义是一个重要和实际的问题。
不能正确评价标准是导致日常工作中发生误诊或漏诊的主要原因之一。
既然诊断儿童VMC缺乏特异性指标,那么采用排除诊断法就不可忽视,诊断VMC时应认真进行鉴别诊断,以除外类似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对VMC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上也出现了一些新进展,尤其是免疫治疗方面,了解这些新进展对提高儿童VMC的诊治水平十分重要。
暴发型心肌炎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救治病死率很高;同时其早期症状不典型,有时主要表现为心外症状,故易发生误诊和漏诊,由此引发的医疗纠纷偶有发生。
儿科医生应该提高对暴发型心肌炎的认识和警觉性,力争做到早期诊断,并及时给予正确积极的救治。
根据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并经过一些专家论证,最后确定就“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和治疗”的选题进行讨论。
这次之所以采取“专家座谈会”的形式,一是为了创造条件能让更多的专家有机会参加讨论,也便于读者能较全面地了解专家们的各种观点和认识;二是讨论的问题可以多一些、具体一些,更贴近临床实际,对今后临床工作能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这次讨论会除邀请一些老专家外,还有一部分中青年专家参加,下面请各位专家就这次讨论的问题各抒己见,发旨时应力争结合临床实际,多介绍一些本单位及个人的经验和体会,也可介绍一些新进展。
但要避免纯理论性讨论,以便使读者阅后能有较大收获,对今后实际工作有较大的帮助。
1 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问题马沛然教授:VMC甚为常见,1996年7—8月,吉林省东丰县发生VMC的暴发流行,共发生225例,占同期住院患儿的71.4%,死亡3例。
随机抽取39做血清病毒学检查,柯萨奇病毒B1阳性者占87.5%,柯萨奇病毒B4阳性者占12.5%,此次流行由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和吉林省儿科研究所证实。
VMC在婴儿室的流行国内外也均有很多报告。
VMC 虽很常见,但国际上无统一诊断标准,而国内虽多次制订和修订诊断标准,但对诊断标准仍有很多重要的不同观点,在这里我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第一,制订VMC诊断标准的难点。
有些疾病(如伤寒)只要血培养伤寒菌阳性或血中伤寒抗体(菌体抗原“0”,鞭毛抗原“H”)显著升高即可确诊,但VMC缺少这种特异诊断指标。
理论上心内膜下心肌活检(EMB)可作为确诊指标,实际上由于设备、技术条件所限和EMB有一定的危险性,不可能广泛开展。
此外,1984年所制订的达拉斯(Dallas)VMC病理诊断标准也不够具体、细致,再加上操作时出现的伪差较多,因此EMB对VMC诊断价值受到很大限制。
国内外所有VMC的诊断标准都是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心脏器械检查所见进行综合制订。
由于设备条件、临床经验及研究深度不一,因此对VMC诊断认识也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新的检查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对诊断标准进行不断修订是必要的。
国外VMC的诊断标准比较简单、不具体,只罗列了VMC的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器械检查的几条异常所见,而没有具体说明具备哪些异常可诊断为VMC,因此不实用。
只有1984年Goodwin提出的诊断标准比较细致和具体,他列出了6项临床症状,每项1分;体征、实验室与器械检查6项,每项3分;病毒抗体滴度1项,6分;共30分,20—29分为疑似VMC,30分可确诊为VMC。
此标准的主要缺点是疑似VMC标准太宽,确诊VMC则太严。
我国制订的VMC 诊断标准比较全面、细致、具体,并且根据新的诊断技术和临床经验不断修订,要优于国外的标准。
纵观国内外VMC的诊断标准,最主要的问题是都没有以EMB为基础。
至今尚无一位专家,对大样本的临床诊断为VMC的患儿以及一定数量的健康儿童都进行EMB检查并进行对比,并由此制订出VMC的临床诊断标准。
就是说至今没有制订出这样一个诊断标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EMB检查结果也符合病理诊断标准;不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EMB检查结果都不符合病理诊断标准。
目前的诊断标准都是根据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制订的,因此有不同的观点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我国1994年VMC诊断标准存在的问题。
1978年我国首次制订VMC诊断标准,经多次修订,1994年5月在威海再次修订后形成1994年VMC诊断标准(简称1994年标准),经过几年临床应用,有些医生提出这个标准有不足之处,归纳起采有以下几方面:(1)较复杂,有些医生记不清;(2)诊断标准较宽,可能存在误诊;(3)次要指标中,患儿症状指标表述不清,体征指标缺少特异性,化验指标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在其他疾病亦可增高,这些是造成诊断扩大的主要原因;(4)在心肌或血液的标本中分离出来的病毒或病毒抗体,在明确病毒病原的诊断方面价值相同,但心肌标本较难获取,因此不甚合理。
第三,对1999年VMC诊断标准的看法。
由于对1994年标准有不同看法,在1999年全国儿科心血管学术会议上全体代表与专家经过两次热烈讨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制订出1999年诊断标准(简称1999年标准),发表于《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第2期,此诊断标准应用了3年,很多医生对此标准也有很多意见,现将本人对此标准的评价归纳如下。
1999年标准有以下优点:(1)诊断标准中取消了只有少数医院能开展并且属于半定量性质的核素检查;(2)去除了无心电图异常就不能诊断VMC的条件,1999年以前的所有诊断标准中都把心电图异常作为诊断的必要条件。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超声心动图没有广泛开展,心肌酶学检查只有特异性不高的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几项,如果没有心电图异常,只根据症状与体征诊断VMC,可能误诊的病例很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广泛开展,同时对心肌病变有特异性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重(cTnl)或肌钙蛋白T(cTnT)等化验也相继开展,而VMC有心电图异常的只有50%左右,如果再把心电图异常作为VMC诊断的必要条件,必然造成大量病例漏诊o(3)把频发早搏呈联律列为心电图显著改变,把低电压(新生儿除外)列为心电图显著改变。
1999年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VMC缺少特异性诊断指标,诊断只能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器械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而上述检查结果异常在诊断中的价值不同。
因此,应该把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分开,诊断标准中的正确性要重于诊断标准的简便化,把VMC诊断这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必然会影响结果的正确性。
(2)诊断标准中完全取消病史、症状和体征,完全依靠化验和器械检查,不符合一般疾病的诊断规律。
(3)诊断标准过严,4条中必须具备2条才能诊断,有的重型VMC已经出现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不一定都有CK-MB或cTnI升高。
因此有时VMC已很严重,但可能仍不符合1999年诊断标准,从而造成有些病例的漏诊。
(4)发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很重要,但未列入诊断标准。
在确诊依据第1条虽提出发病同时或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的证据支持诊断,但有或无此病史均不影响诊断,因此形同虚设。
(5)心肌酶中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LDH,对心肌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特异性,成人内科一直把此项指标列为心肌病变指标,而1999年标准中将之完全排除在诊断标准之外,造成一些病例漏诊。
(6)心电图的窦性心动过缓,部分后果严重,恢复较难,也未列入诊断标准。
(7)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或左室后壁颗粒变粗、回声增强、局部肌肉变薄、运动减弱都是心肌病变的表现,但未列入诊断标准。
(8)取消了疑似VMC的诊断,而实际上有不少病例仅有部分VMC的表现,而不完全符合VMC的诊断标准,多年来疑似VMC这一诊断名称,只能称为VMC待排除或VMC(?),在1999年诊断标准中只提出凡不具备确诊依据的病例,应给予必要的治疗或随诊,根据病情变化、确诊或除外VMC,这类病例很多,而在未确诊前应如何诊断,1999年标准未能提及,实际上国外有疑似VMC的诊断(probably myocarditis),Dallas诊断标准中称为临界心肌炎(borderline myocarditis)。
(9)1999年标准中把病毒病原学诊断分为二级,由于EMB只能在个别病例中开展,绝大多数病例不能取得心肌标本,国内几乎所有VMC患儿诊断都是根据血中病毒抗体或PCR法查病原,因而国内所有VMC 患儿的诊断都只能是考虑系病毒所引起,而无确诊病例。
第四,对VMC标准修订的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1994年和1999年标准都有不足之处,今后诊断标准应取二者之长,使诊断标准更为完善,提出以下建议:(1)恢复1994年标准中划分的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因为VMC的异常表现对诊断的价值大小不等,不应为求简便化而放弃正确性。
具备2项主要指标或1项主要指标、2项次要指标即可诊断。
(2)仍取消1994年标准中的核素检查异常。
(3)把1994年标准中第2条症状与体征合并为1条。
(4)心电图显著异常中加入显著窦性心动过缓(运动员除外)。
(5)在1994年标准中保留α-HBDH和LDHl。
(6)在次要指标中增加超声心动图显示室间隔或左室后壁有颗粒变粗、回声增强、局部肌肉变薄、运动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