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语言起源与发展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5
语言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完整版引言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起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本能。
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不断演化至今。
本文将探讨语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并分析其重要性和未来趋势。
起源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祖先的原始沟通方式,最早可能是通过身体语言、表情和声音来传递信息。
随着人类大脑的发展,语言系统逐渐变得复杂起来。
早期的语言可能是基于简单的声音通信的,后来逐渐发展出词汇和语法规则。
形成语言的形成是由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演化而来的。
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面临着需要更有效地交流和协作的挑战。
因此,语言的形成是适应这个需求的结果。
语言通过符号系统和规则来组织思想和交流信息,使社会成员能够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发展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它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从最早的口头传承到书写文字的发明,再到现代的电子媒体和全球化的交流网络,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不断变化。
今天,全球有许多不同的语言存在,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特征。
重要性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是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工具,使人们能够相互理解、分享知识和经验。
语言也反映出一种文化和身份的认同,通过语言,人们能够传承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此外,语言还是思考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推动了文学、科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对语言的交流和理解产生了全新的影响。
未来,语言可能更加多样化和融合,同时也有可能出现新的语言形式和交流方式。
语言的发展将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连。
结论语言的起源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
语言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反映着社会和个人的认同。
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的进步,语言的形式和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演变。
我们应该重视语言的保护和发展,同时积极适应语言的变化与发展。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简史人类语言是一种独特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更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又神秘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语言的演变之路。
一、语言的起源人类语言的起源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虽然我们无法追溯到语言起源的具体时刻,但根据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推测。
最早的语言可能是由早期人类使用的非言语符号组成的。
这些符号可能是通过手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传达信息。
这种非言语交流方式在其他动物中也有类似的存在,比如猿猴的手势交流。
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我们开始使用声音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最早的语言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声音和声调的组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声音逐渐演变成了具有更复杂结构的词汇和语法。
二、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人类演化的早期阶段,语言可能是非常简单和原始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语言的发展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语言上的交流方式也有所不同。
这导致了语言的多样性,世界上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存在。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发展了书写系统,用于记录和传承知识。
最早的书写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当时人们使用楔形文字记录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书写系统。
例如,古埃及人使用象形文字,而古希腊人则发明了字母系统,这成为了现代欧洲语言的基础。
三、语言的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具有其他重要的功能。
首先,语言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
通过语言,我们可以表达和组织我们的思想,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其次,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反映了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习俗。
通过语言,人们传递和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此外,语言还具有社交功能。
通过语言,人们建立联系,分享信息,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
语言的使用也可以传递情感和感受,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鸣。
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语言学的知识点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人类语言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通过语言的运用,人类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交流和文化传承。
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的科学领域,对人类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学家对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尚无定论,但有几种主要的学说被广泛讨论。
一种学说是“口头言说假说”,认为语言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口头传承。
另一种学说是“手势假说”,主张人类起初使用手势和非语言的身体交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为口头语言。
还有一种学说是“神经本能假说”,认为人类天生就具备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产物。
二、语言的演化人类语言的演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早的语言是简单的非语言声音如咕咚声、尖响声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开始使用单词和短句来表达意思。
随着社会的进步,语言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抽象,人们开始使用语法规则和词汇来构建完整的语言系统。
语言的演化不仅受到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语言的分类世界上有数千种不同的语言,根据语言学的分类方法,可以将语言分为不同的语系。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语音系统的差异将语言划分为不同的语族,如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等。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言接触与变迁,有时候还会产生新的语言。
四、语言的功能语言不仅用于交流思想,还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信息。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包括信息传递、认知表达、社交互动、文化传承等。
语言的不同功能导致了语言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教育、媒体、法律等。
五、语言的演变语言是一门活的文化现象,不断发展和变化。
语言的演变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变化。
在语音方面,语音的产生和消失、语音的发音规则变化等都是语言演变的方面。
词汇的演变主要包括新词的产生、词义的扩展和缩小等。
语法的演变则涉及到词序的变化、词类的演变等。
六、语言的变体在不同的地域和社会群体中,语言会出现一定的变体,如方言、口音、语系内的区别等。
语言的起源与演变过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它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是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历史,而语言的演变过程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演变过程以及语言的未来发展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语言的起源关于语言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不同的理论。
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口头语言起源论”。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起源于人类的口头交流需求。
早期的人类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最初的语言系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言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的符号系统,具有词汇、语法等组成要素。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手语起源论”等不同的理论。
他们认为,早期的人类可能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等方式进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手语的交流系统。
这些理论虽然与口头语言起源论存在差异,但都反映了语言起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语言的演变过程语言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加,语言逐渐分化为不同的语言家族和语言类型。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和演变。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语言的接触和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会导致语言的借词、语音变化等现象。
例如,英语中的“tea”一词就是从中国的“茶”一词借来的。
这种语言接触和借词现象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此外,语言的书写系统也是语言演变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的人类通过刻画符号、象形文字等方式记录语言信息,逐渐形成了文字系统。
随着文字系统的发展,人类的语言交流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语言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语言的未来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言翻译、语音识别等技术将进一步普及和应用,促进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一些大语言如英语、汉语等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全球性的通用语言。
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一、语言的起源(一)语言产生的三个条件1、心理条件语言是由词和组词成句的规则构成的。
要掌握一种语言,首先必须掌握词,能掌握一个词的词义。
我们知道,词义具有概括性,因此要掌握语言,人就必须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
例如“瓜”。
同时,要掌握语言,还必须具备记忆能力、计划能力、学习能力。
先看记忆能力。
要掌握词汇和语法,要具有超强的记忆力。
再看计划能力。
说话人必须持续不断地预先做出计划,决定说什么,并对想说的东西进行组织,才能把话说得前后连贯一致。
最后看学习能力。
人类具有惊人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他能够学会复杂而难以掌握的事物上,还表现在学习的速度上。
与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通过模仿学会执行简单任务的速度要快得多。
举例来说,在日本鹿儿岛上的一小群短尾猴中,要使洗土豆和扔麦子这样的行为扩散开来,需要8年的时间。
与此相反,人类的婴儿出生不久就能进行模仿,而儿童通常到三岁时已经能说流利的母语了。
这是语言产生的心理条件。
2、生理条件要掌握一种语言,还应该能掌握一个词的音。
我们知道,词的音是由音位构成的。
一个词的音往往包含几个不同的音位。
而这些音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出来的。
因此要掌握语言,人就必须具备灵活发音的能力。
这是语言产生的生理条件。
3、社会条件要产生语言,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配合越来越频繁,相互之间产生了有什么非说不可的需求。
这是产生语言的社会条件。
在人类的祖先所生活的非洲东部大草原上,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强悍的食肉动物和它们的猎物如同军备竞赛般共同进化了数百万年。
早期的人类为了在那里生存下来,不得不依靠建立比有蹄类动物的种群更大、更有组织的社会性群体。
(二)语言起源的时间人类社会是在什么时间具备产生语言的三个条件从而产生语言的呢?据遗传学家、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大概是在距今五万年前的旧时器时代晚期,也就是晚期智人时期。
据古人类学家对古人类化石的研究,这个时期,智人的脑容量已经与现代人的脑容量基本相同,具备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智人的口腔和牙齿的构造也与现代人的基本相同,具备了灵活发音的能力。
语言学语言的起源与演变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仅仅是我们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方式,也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起源与演变,探究语言的规律和变化。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是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人们普遍认为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的进化过程中。
在人类通过进化从类人猿演化为智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交流的需求。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期人类的语言可能是通过简单的手势和声音发出来实现交流的。
这种原始语言主要是用来表示基本需求和传递简单的信息。
随着智人大脑的进化,人类开始使用更加复杂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思想和感情。
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语言系统。
二、语言的演变语言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语言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语言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今天的多样化的语言体系。
1.地理因素的影响语言的演变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随着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也各有特点,进而影响到语言的发展。
比如,气候干燥的地区,人们在交流时常常使用喉音较为丰富的语言;而在潮湿的地区,语言则更加音节丰富。
这些地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语言的特点和形态。
2.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也是语言演变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会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逐渐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语音规律。
例如,一些社会群体在交流时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语气柔和而委婉;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更加直接、直爽。
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中,使其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历史演变语言的演变也与历史的变迁息息相关。
历史事件的发生会对语言产生深远的影响,如大量的战争、迁徙、帝国扩张等都会导致不同文化群体的语言交流,进而促进语言的融合和演变。
历史事件对语言的影响可以是词汇的借用,也可以是语法结构的变化。
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通过研究语言的文字记录、声音记录和语言习惯等方式来推测和还原古代语言的形态和规律。
一,语言的起源语言的起源的两层意思:⑴具体语言的形成⑵人类语言的产生㈠恩格斯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⒈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⒉基本观点:劳动决定了产生语言的需要和可能,劳动创造了语言⒊劳动决定产生语言的可能的原因:⑴劳动促进人类发音器官的演化,使原始人能逐渐发出许多清晰的声音,为语言符号提供了必要的声音材料。
⑵劳动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使语言所必需的意义要素得以形成。
㈡关于语言起源的另外几种学说⒈手势说(gesture theory)代表人物:苏联马尔⒉摹声说(onomatopoeic theory)又称:汪汪说或布谷说代表人物:德国保罗⒊感叹说(exclaimation theory)又称:呸呸说代表人物:古希腊伊壁鸠鲁中国刘师培黎锦熙(叹词起源论)⒋社会契约说(social charter theory)也叫:社会约定论代表人物:古希腊迭奥多尔·西齐列斯基《世界史》:认为互相商定每一个事物记号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⒌劳动呼声说(labour shout theory)又称:咳唷说代表人物:法国语言学家诺瓦雷㈢探索语言起源的新途径⒈人与猿类的比较⒉儿童学说话⒊失语症:美国语言学家雅可布逊(R·Jackobson)二,语言发展的一般情况㈠马克思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⒈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和作为社会动物的人而存在和发展⑵语言是在发挥它的交际只能,也就是被人们的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得到发展⒉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但语言各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斯大林指出:①语言是随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发展的。
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
②语言中最主要的东西的它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
⒊不同语言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但构成语言发展的主要是差别。
⑴不同语言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和规定。
⑵各种语言之间存在差别。
第七章语言起源与发展一、内容提要导学:1、语言的起源理论2、语言的发展理论3、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分化和统一4、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部规律二、学习重点提示1、语言起源的代表学说和理论2、语言发展的方式3、语言发展的原因4、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三、重要名词概念语言接触双语现象借词洋泾滨语言克里奥耳语世界语地域方言社会方言亲属语言谱系分类一、语言的起源(关于人类语言起源的各种学说)(一)劳动说: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起源理论→从劳动角度作出科学的解释(二)手势说(三)摹声说(四)感叹说(叹词起源论)(五)社会约定论(六)咳唷说(吭育说/劳动呼声说)二、语言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二)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1、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1)语言的分化(2)语言的统一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1)语言的接触(2)语言的融合3、语言的分化与统一,接触与融合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二、语言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发展的理论1、P173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不能脱离社会+发挥交际职能2、P177语言发展不平衡→语言各要素中,语法发展最慢,词汇发展最快①②③3、不同语言的发展差异很大→原始语言应该是一致的,随着语言的发展,产生了不同语言4、P194政治经济的集中使方言成为共同语(如:北京话)二、语言的发展2、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书P178)第一,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不平衡(语音、语法、词汇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不平衡;第二,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同样的语言现象由于所处的条件不同,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第三,同一语言现象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的地区也可以不一样,它在有的地区不变,有的地区这样变,有的地区那样变,因而产生了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
为什么语言发展变化会有不平衡性特点呢?二、语言的发展(二)语言发展的具体表现语言发展包括个体要素的发展和整体系统的发展。
个体要素的发展:临时性变化历史变化整体系统的发展:共时变化历时变化(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1、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1)语言的分化→社会分化的结果P180 (语言随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语言分化的三种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书P180-188)A、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浯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①社会方言是因社会的分工而出现的语言分化,②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
③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④社会方言是因年龄性别职业文化阶级的差别引起的,差异比较小,⑤主要差异表现在词汇上。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B、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变体),主要差别是语音。
①地域方言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语言发展不平衡),差异比较大,②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③词汇语法也有表现。
④汉语的七大方言:汉语方言主要可分北方方言、无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
⑤方言——次方言——土语地域方言与共同语、其他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思考:社会方言与地域方言的异同?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
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
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虽然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是语音,但听得懂、听不懂不是划分地域方言的标准。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C、亲属语言和语言的谱系分类(书P188)①什么叫亲属语言?什么叫语言的―谱系分类‖?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它为亲属语言。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②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
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
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方言—次方言—土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
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③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1)共同点: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
(2)不同点:方言是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亲属语言是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
(3)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A、主要依据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
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
B、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2)语言的统一→方言统一成共同语(社会统一为前提)(书P190)①语言统一的原因有哪些?首先,一个地方割据的社会趋向统一时,原来的地域方言分歧就会妨碍全社会范围内的交际,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逐步走上统一。
其次,语言统一演变的特点。
首先是在某个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地位高于方言的其同交际语(―超方言‖),然后影响方言的发展,并通过共同语的推广、双语并存直至替代,完成语言的统一。
民族语言相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言差异缩小→社会统一,往来频繁→语言统一→民族共同语形成(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②什么是共同语?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什么?(书P193-197)(1)什么是共同语: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
因此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
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
(三)语言整体系统的发展(2)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普通话,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这主要是由政治原因决定的,其代表点北京近千年来一直是政治中心,同时又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就成为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3)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
规范化的一个原则和标准是―约定俗成‖。
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多种语言长期接触影响发展一种语言P198(1)语言的接触:借词和结构规则的借用借词:指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这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A、音译的借词①古时从外族借入:葡萄、师子(狮子)、和尚、魔(魔罗)。
②从英语借入:鸦片(opium)、扑克(poker)、咖啡(coffee)。
③从俄语借入:苏维埃(COBET)、喀秋莎(катюша)。
B、音译兼意译的借词:ice-cream——冰激凌(―激凌‖,音译;―冰‖,意译。
)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C、音译加意译的借词:beer——啤酒(―啤‖,音译;以―酒‖表示类属。
)D、照搬:WTO、OK、ID、IP结构规则的借用:A、词语的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往返借用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
借词虽然音义都借自外语,但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如telephone,汉语先音译为―德律风‖(délǜf ēng),后意译为―电话‖。
B、―五四‖运动以来,通过翻译,汉语里增加了一些所谓―欧化句式‖。
这是语言结构规则的仿造。
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词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词的内部形式: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规则的选择词的外部形式:词的具体读音仿译词:借入词的内部形式而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意译词:既不借入词的内部形式也不借入词的外部形式,只借入外来概念;借词:加入词的外部形式的外来概念词。
*借词属于外来词;意译词(含仿译词)属于本族词。
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2)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亲属语言或非亲属语言的融合)①定义: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②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书P206-207)A、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期的杂居生活。
B、一种语言能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不取决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是一个经济文化地位高的民族成为―胜利者‖。
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③语言融合的方式:A、自愿融合(合作方式):顺乎历史发展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
如北魏孝文帝拓跋珪禁讲鲜卑语。
B、被迫融合(斗争方式):为保持本民族语言进行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放弃本族语言,采用汉语。
如金世宗之于女真语。
④融合过程:语言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亲属语言的融合→语系共同语(以某种语言为基础)3、语言的分化与统一、接触与融合中出现的特殊现象3、语言的分化与统一、接触与融合中出现的特殊现象(1)双言现象: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同时使用一种语言及该语言的某一方言(普通话/方言)(2)过渡语现象:一种语言或方言混合,既不象共同语又不象方言(方言向共同语靠拢)形成方言色彩的普通话(如汉语南方普通话、北方普通话的区别)→不可能独立,逐渐改变(3)双语现象: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同民族语言共存。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方言有区别:双言现象→方言+共同语;双语现象→民族语+民族语2、语言的接触与融合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的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的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的现象。
在民族杂居地区,人们能够根据交际对象的差别和交际需要而会讲两种语言,即本民族语言和另一民族语言。
狭义的双语现象指不同民族可以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其实推而广之,同一种语言,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其实也是一种双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