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47
第6课求谏1.通读文章,疏通文意,掌握“正、藉、任、后、幸、纵、业”等实词的含义;积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
2.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3.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贞观政要》以唐太宗君臣论政的言论为主,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求谏》即是其中一章,作者记录了很多唐太宗论述求谏的言论,这些言论非常系统,是唐太宗在借鉴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深刻认识。
他一方面认识到帝王一人执政的不足,强调大臣进谏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大臣进谏。
吴兢(670—749年),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
他所撰写的《则天实录》记述了张昌宗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世董狐”。
吴兢一生修史,成就巨大,修编有《隋史》《唐书》《唐春秋》《则天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实录》《贞观政要》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是《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过去的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上疏,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上疏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谏官制度是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起到了重要作用。
《贞观政要》就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和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
1.反复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节的主要内容。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第2节从君臣两方面阐述了怎样的君臣关系?(2)第3节中,唐太宗的话主要阐述了哪两层意思?(3)第4节中,唐太宗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4)第5节从哪些方面阐述了纳谏的必要性?(5)第6节从君臣两方面阐述进谏和纳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6)对唐太宗“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的话应怎样理解?3.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
贞观政要·求谏(2)原文|翻译|全文【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明智的君主能时时反省自己的过失,并且不断加以改进,然而昏庸的君主总是力图掩饰自己的短处,蒙蔽视听。
像隋炀帝,他自以为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又拒绝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了。
大臣虞世基不敢直言,或许这算不上什么大罪过。
商代的时候,箕子假装发疯来保全自己,孔子还评价他仁义。
后来隋炀帝被杀,虞世基难道就该一同去死吗?杜如晦说:君主身边有敢于直言的大臣辅佐,虽然自己治国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
孔子曾经赞扬过忠臣史鱼,说:卫国的大夫史鱼真耿直啊,国家有道义的时候他直言进谏,国家失去道义了,他还以死相谏。
虞世基怎么能因为隋炀帝无道,不接受忠言,就闭口不提意见呢。
他身居要职,却苟且偷生,不肯辞官隐退,这和箕子装疯离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过去晋惠帝的皇后贾后要废掉愍怀太子,司空张华非但不据理力争,反而阿谀顺应贾后,苟全性命。
直到赵王伦起兵废掉贾后,派使者捉拿张华时,张华说:贾后废太子的时候,我不是不想阻止,只是怕贾后不会采纳我的意见。
使者说:太子没有罪却被废掉,你贵为三公,怎么不站出来说话?即使你的意见不被接受,你又为什么不辞退归隐呢?张华无言以对,于是他被斩杀,株连三族。
古人说得好:危难却不扶持,倾倒却不支撑,用这样的宰相有什么用呢?所以君子虽然面临危难却依然能坚守节操。
身居高位的张华既然不能成全自己的节操,而保全自己的性命,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已经不复存在。
同样虞世基身为宰相,在该进言的时候却保持沉默,他的确该死啊!唐太宗听后很赞同杜如晦的观点,说:你说得对。
君主必须有忠臣辅佐,才能够自身平安,国家太平。
隋炀帝难道不是因为身边没有忠臣,看不到自己的过失,才使得罪恶和灾祸越来越大而导致灭亡的吗?如果国君行为不当,臣下又不尽职,只知道阿谀奉承,苟全性命,凡事只知道说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是昏庸的君主,臣子就是阿谀的臣子。
《求谏》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培养概括能力。
4.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2、积累一些实词词义,特别是固定搭配。
训练翻译技能。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三课时课前准备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博大)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沿着王土的边涯)”的诗句,是封建社会里形容皇权至高无上的惯用语,处在这一格局塔尖上的是地位无比尊贵的君主,包括立法权、政权、财权和军权在内的所有国家权力都高度集中在君主手中,一人听断,由此极易产生个人专断。
为了防止君主个人专断的弊病,封建的思想家们为君主想出了一套行为规范,称为“君道”,包括个人修养、君臣关系、君民关系等方面。
《求谏》一文所论及的君主纳谏问题就属于君臣关系的范畴,而我们所熟悉的“君舟民水”的言论则是君民关系的范畴。
这些思想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上下堵塞、政务失常的产生,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
但这些思想毕竟要依赖于君主个人才能产生作用,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君主个人贪欲膨胀,任情喜怒时,这些思想就都成为脆弱无力的说教了。
二、文化背景(见课件)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思想2、唐太宗的故事3、《贞观政要》的相关知识三、研习课文(一)研习课文第一段1、让学生读第一段,结合学案上的相关练习解决本段重要文言知识2、师生一起疏通文言翻译3、提问:唐太宗说这番话的主旨是什么?希望忠臣发现君主过失就“极言规谏”。
(唐太宗在这段论述中道出了自己对于理想的政体运作模式的设想──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相互配合,这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是有一定说服力。
但是,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皇帝和臣子的地位并不是对等的,这种政体运作模式能否顺畅进行,主要取决于皇帝一方。
唐代-吴兢《求谏(高中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求谏(高中课文版)唐代-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求谏》教案济源六中赵功平教学目标:1、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2、了解唐太宗到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3、积累文中的“藉、寻、刍荛”等文言词汇。
教学过程一、《求谏》产生的文化背景。
1.谏官制度中国古代,皇帝的独断专行可以说完全是制度化的,皇帝批阅百官奏章疏报,直接决定国事,然后交付有司执行办理。
其信息来自呈奏章的官员,但决策仅仅由皇帝本人进行。
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制,由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门下省掌出纳帝命,拥有对中书省的草诏的审核权;尚书省负责具体贯彻政令。
但皇帝独断的决策方式从未废弃。
明太祖朱元璋时,甚至废除了丞相和中书省,自己亲自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进行决策。
两千年间,皇帝直接批阅文武百官的奏章疏报,是朝廷决策的基本方式之一。
百官的奏章疏报和朝议,是大臣发表政见的机会。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朝廷还设立了专门的谏官。
唐初,政治比较开明,贞观以后,谏官尤为皇帝所倚重。
唐代的谏官各有分工,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阙、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如果遇到重大的军政事务,就在朝日御前会议上提出;若只是一般政事,则可以随时以书面形式上奏。
唐制规定,在宰相入宫内与皇帝研讨政事之时,谏官亦可以同入参加讨论;而当谏官与皇帝研讨政事时,则可以无须先通知宰相,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谏诤系统行使监督职能之路的畅通。
唐时出现清明盛世,与谏官职权的提高有一定关系。
以后,谏官制度又有所变化,不过,大臣对皇帝的规劝权实际上有所缩小。
谏官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的有益补充,言路通畅对于国家政事的顺利流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今的有识之士都从各个方面论证过纳谏之益,历史也证明了纳谏可以减少君王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而拒谏饰非则可能带来国家覆亡的危险。
吴兢曾上疏玄宗极言“夫帝王之德,莫盛于纳谏”,一方面说“自古上圣之君,恐不闻己过,故尧设谏鼓,禹拜昌言”,另一方面说“不肖之主,自谓圣智,拒谏害忠,桀杀关龙逢而灭于汤,纣杀王子比干而灭于周,此其验也”。
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求谏|贞观政要|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求谏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主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政要》)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