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1
- 格式:ppt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42
唐代-吴兢《求谏(高中课文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求谏(高中课文版)唐代-吴兢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求谏》原文和翻译译文《《求谏》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求谏》原文和翻译译文《求谏》原文和翻译原文:太宗威容俨肃①,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②。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③,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④其狂瞽⑤。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⑥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
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
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①韦挺、中书侍郎②杜正伦、秘书少监①虞世南、著作郎②姚思廉等上封事③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④,不免孥戮⑤。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朕又闻龙可扰⑥而驯,然喉下有逆鳞。
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
”仍赐绢⑦有差。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①,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1《求谏》学案(1)(人教版高二选修)《求谏》是元稹的一首诗,也是唐代苏东坡一首应詹绰《郡斋雪》诗求他谏诤的诗。
成全了朋友的实言,苏东坡才赢得了自己忠诚坦白的美名。
本次学案中,我们将深入了解《求谏》这篇诗歌,探究它的意蕴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诗歌鉴赏《求谏》全诗为十二句绝句,描述了朝廷腐败,官员贪赃枉法的现象,感慨朝政腐败,弱化了人性,让人们的良知变得冰冷。
诗句铿锵有力,尤以笔锋为犀利。
如“乱离残照里,断烟微茫,杳杳滔江祀;危坐抚孤鸾,湍急千峰,翻酣放浪骖。
”这些描写精致的词句都表现出了朝政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然而,诗的后两句“忆昨霜天,故人题赠在,云霄风月辨。
济世谟言,无翼勇猛,壮心不已,惟谁与争?”,却给出了对于正确治政的强烈呼吁,并表达了苏东坡的坦率和执着。
相较于《郡斋雪》中对诤言利国的呼吁,苏东坡此时的主张更加具体。
这两首诗配合阅读,正是一梦两解,仿佛是苏东坡对于政治理念的再度理性思考。
二、现实意义苏东坡以《求谏》回应朋友诤言的事,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这个时代需要“真诚,流血与泪水”。
所以,一个好的文臣必须有谏诤听从者的观念,并且始终对于社会的大事保持警醒的心态。
同时,这样的态度也类似于当下中国的现实情况。
面对国家现状的种种不利,我们也必须立足于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静待机会去反应。
即:“多积善果,少做奸德;同仁相助,宜共度过难关”,可以此为“求谏”的注脚。
三、启示随着时代变迁,不同的政治与文化氛围会让人们的人生经历变得不一样。
如果你正处于一个充满困难且牵动人心的时期中,也请记得来信苏东坡求助。
我们可以从《求谏》中感悟到,对待问题不要忽视朋友或同僚的心声,不要因为职场上的一点小得意而掩盖了自己的不足,在深夜里静下心来,感慨自己的成长历程,并立足于过去,评判现在,规划未来。
所以,“求谏”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有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