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在变迁中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132.50 KB
- 文档页数:4
宁波,这座因为历史而绚丽、因为现代而繁华的城市,其前世今生的变迁和发展,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在宁波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感慨的历史痕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个角度,深度探讨宁波城市的前世今生,带您了解这座城市的丰富内涵和多元魅力。
一、宁波的前世1. 宁波的历史渊源从史前时代至今,宁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良渚文化。
在古代,宁波是海洋贸易的重要港口,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宁波还是我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
这些历史渊源赋予了宁波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2. 宁波的文化传统尚德宁波人文旅游区囊括了鼓楼文化、茶韵文化、白鹿洞书院文化等诸多历史文化资源,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一阁,则是宁波古代文化的载体与见证。
宁波的前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传统,无论是建筑风格、文学艺术还是民俗风情,都展现了城市的深厚历史底蕴。
二、宁波的今生1. 宁波的经济发展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宁波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可谓快速而稳健。
作为我国著名的开放城市和港口城市,宁波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港口、制造业、商贸和物流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宁波还是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各类创新企业和产业也在这里蓬勃发展。
2. 宁波的社会变迁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宁波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城市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也得到了大幅改善。
城市文化、教育、医疗等事业也日益繁荣,为居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
三、个人观点作为宁波的文稿写手,我对宁波城市的前世今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
在我看来,宁波作为一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传统与创新并存。
它既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着生机勃勃的经济活力,更有着蓬勃发展的社会和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
城市发展中的旧城与新城的更替发展摘要:在我国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过程中,旧城的改造与新型城市化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一个城市发展历程中,对城市的翻新是维持城市生存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不可忽略对城市的新建。
改造旧城与新型城市化是一所城市的新鲜血液,是城市蓬勃发展的基石。
但是在旧城改造与新型城市化的交替发展中,二者的关系既密切相关又问题重重。
本文就旧城改造与新型城市化的更替发展问题进行逐一探讨并提出几点对策,希望对城市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城市发展;旧城改造;新型城市化前言近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发展城市,建设繁荣、发达、富裕的城市成为国家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心愿。
目前,在建设城市方面我国确实有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乡镇成功转向以城市为主的新型城市化,提升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品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边缘地区的经济有了增长的趋势。
除此之外,在建设城市过程中,旧城改造也是不了忽略的。
将旧城进行翻新、扩大、优化,可以加大城市的繁荣昌盛。
旧城改造与新型城市化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大力度推进二者的进程势在必行。
1.新型城市化与旧城改造的基本概况1.1二者的具体内容我国将以人为本放在主要地位,立足于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城市化建设。
在城市的建设中,新型城市化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新提出的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的规划,并且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进行转移。
此规划可以充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且可以加快社会进程。
在社会的变迁以及国家的发展中,新型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反映现象。
因此,加大力度建造新型城市是我国发展城市的重要途径。
同时,在城市化建设中,对旧城的改造也是一项重大措施。
旧城改造既为将局部或整体地将老城市的全部进行更新,例如建筑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生活服务等。
也就是说,将老城市经过改造,成为焕然一新的新城市。
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比如将道路系统进行完善或更新、将城市的环境优化、改善城市的居住条件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之变迁作者:来源:《创富指南》2009年第04期历史如螺旋,进化日趋上。
30年前,谁能料到广东能在20世纪后20年独领风骚,15年前,谁又能猜到今日上海之繁荣奢靡,同样的,谁又能猜到15年后哪座城市将成为中国的明星之城?中国改革开放史,哪里政策松动,哪里先见春光。
以30年为界,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城市变迁的脉络。
城市中心的短暂游离,而最终又归之为传统的北京上海,是时代的巧合,又是历史的必然。
1975年:北京是大脑上海是双手明星城市:北京这一年“文革”虽已接近尾声,政治依然是中国城市生态的主题。
毫无疑问,北京是众望所归的政治中枢与指挥中心,是伟大领袖工作与居住的地方,是亿万青少年全国大串联的目的地,是边陲乡民心中红太阳升起的地方。
因为赋予了超级沉重的政治含义,北京是这时中国唯一的明星城市,光环最多,也最炫目。
尽管城市缺乏魅力,但那时几乎所有中国城市都毫无魅力可言。
“文革”中,如果说北京为脑,那上海就是“文革”行动的双手。
全国武斗的第一枪是上海首先打响的,“四人帮”中的张春桥、姚文元与王洪文都直接发迹于上海,江青也与上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当她在北京遭受挫折,总要移师上海以图反扑。
以至于当时有“全国保上海,上海保北京”之说。
1985年:北京为头颅深圳为双足明星城市:深圳在整个1980年代,深圳是当之无愧的明星城市。
而这座曾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现代化城市,其实充当的是中国开放政策的小白鼠。
即使到了1985年,邓小平在肯定了深圳经验之后,也仍然强调深圳还是一个实验品——成功了自然可以推广到广州、上海,失败了也没关系,毕竟深圳5年前还是渔村。
深圳这座移民城市,因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灵活的政策、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其成为新兴企业的创业首选地。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的诞生、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土地拍卖神州第一槌、大亚湾核电站破土兴建、率先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深圳经济特区证券交易所成立等等为天下先的举措,使深圳成为中国人才流动的大本营。
北宋时期城市形态的变迁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城市建设的创意与方法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也决定了城市的不断变革。
在这期间,城市的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本文将会从人口增长、城市规划与建筑、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角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人口增长首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增长的支持。
北宋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学者们估计,在北宋中期,汴京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40万人,这是前代任何一个城市所没有的。
此时,汴京已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人口数量的空前增长,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城市的发展趋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二、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规划与建筑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在北宋时期,城市规划与建筑出现了许多新特征,一方面,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规划的变革也对建筑有所影响。
城市道路的变化是城市规划改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北宋时期,城市的主要道路呈规则的网格状布局,大小相同的街道井然有序地排列。
这使城市交通变得更加畅通,居民可以更方便地出行。
与此同时,城市道路逐渐被拓宽,相应的建筑物也逐渐升高。
建筑物的外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城市建筑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第一种是土木工程,这种工程主要是在城市墙、河堤、桥梁等方面得到了应用,庙宇与官署也使用了这种技术。
其次是砖石建筑,这成为了宋代建筑的主要技术。
通过使用砖石技术,建筑结构在强度与美观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最后是压轴瓦,许多官署、寺庙等建筑物都使用了这种材料。
三、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的角色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通过政策、行政、税收等手段对城市进行管理和监督。
在北宋时期,政府对城市管理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这使得城市的发展趋势得到了积极的影响。
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发挥也十分重要。
在城市规划的制定中,政府领导了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决策规划的实施周密考虑,确保了规划的实施效果。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一、背景介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经济等方面综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历程。
二、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凝聚了政治权力的表现和社会秩序的体现。
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的位置选择,通常优先选择具备保护功能的地理条件,如水源相对充足、地处战略位置等。
其次,城市规划还包括城墙的建设、道路的规划、主要建筑物的布局等。
城墙作为城市的界限和防御的重要工事,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城市建筑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形式多样,充满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城市内的建筑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居民住宅等。
宫殿作为统治者居住和管理朝政的场所,通常坐落在城市的中央,雄伟壮丽。
庙宇作为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场所,不仅在城市中起到了宗教引领的作用,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园林则以山水意境为主,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居民住宅则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多样化并适应当地的气候、地形等特点。
四、城市经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离不开繁荣的经济活动。
在商代、秦汉时期,城市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产品的进出口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宋代以后,城市经济逐渐多元化,冶炼、制造、贸易等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唐宋时期,城市经济达到了巅峰,以长安和开封为代表的都市成为东方经济发展的中心。
五、城市文化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中国古代的城市文化饱含着丰富的内涵,如酒楼茶馆的繁华、戏曲的盛行、文人雅士的荟萃等。
这些文化现象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也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六、城市演变与古代城市的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政治经济的转型,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一些古代城市经历了繁荣与衰落的循环,如长安、开封等。
而一些古代城市则在历史中渐渐沉寂,如丝绸之路上的吐鲁番、敦煌等。
然而,这些城市所留下的建筑遗迹和文化瑰宝,仍然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学者,成为了当地的重要资源。
写南京的民谣歌曲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
1.《南京》:这是由音乐人李志创作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南京的历史和文
化,以及城市的变迁和发展。
2.《南京下的雨》:这是由刘小天创作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南京的
雨景和城市的美景,以及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记忆。
3.《山阴路的夏天》:这是由赵雷创作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南京的山阴路
和夏天的景象,以及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追忆。
4.《热河》:这是由李志创作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南京的热河路和城市的
发展,以及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情感和思考。
5.《秦淮》:这是由黄小峰创作并演唱的一首歌曲,歌词中描述了南京的秦淮河
和历史文化的悠久传承。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民谣歌曲,这些歌曲通过旋律和歌词的方式,将南京的历史、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情感融合在一起,传递出一种特别的美感和力量。
从城市化到城郊化——美国纽约百年变迁回顾到纽约来的国内朋友常会问起纽约市有多大面积和多少人口。
实际上,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一是行政区域上的小纽约,如果按照纽约市政府的官方统计,纽约市面积为930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
二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大纽约地区除纽约市所属的曼哈顿、布朗克斯、布鲁克林、昆士和斯坦腾岛5个区外,还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的26个县市,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
纽约作为世界特大都市之一,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
由于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所以纽约又自封为世界的首都。
同其他美国城市一样,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的,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
工业革命加速城市化进程纽约市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
其实,合并建市的设想早在1898年之前就已经萌发,但真正落实却等了很长时间,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士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
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
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基本上是伴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历程。
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
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
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的回顾论文报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回顾一、引言随着近代以来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速,城市成为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其城市化进程同样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和转型,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经验。
本文将围绕近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展开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和回顾性总结来探讨中国城市发展的演变和规律。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转型近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体现了中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从19世纪末期的开埠以来,满清政府逐渐为了促进对外贸易、融入国际市场而陆续开放多个港口。
以此为契机,中国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转型,城市化进程逐步得以展开。
1.1 传统城市的衰落中国传统城市的衰落源于其繁华与凋亡的原因。
封建主义的剥削压迫和人民贫困的生活状态,促使着个体商贩和手工业者逐渐走向衰落。
传统城市商贾阶层的财富逐渐流向西方列强在中国控制的港口城市。
1.2 引进外国经济模式与城市创新西方列强的来临,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式。
如1898年湖南张謇创建了江南制造局,成功引进了洋务运动和西方工业,并嫁接在传统社会背景之上,为中国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此时,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一次创新性的工业革命。
1.3 城市贫困问题的产生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新帝国主义时代,外国势力在中国开展侵华政策,中国城市正逐渐陷入分裂和贫困的困境中。
同时,政府财政压力增大,传统的土地税和盐税也无法维持现代城市规模的财政支出,城市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三、近代城市发展中的政府角色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政府在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城市的变迁和转型,离不开政府投入和协调。
2.1 政府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国政府为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满足城市人口的居住需求,制定了许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例如,上海进城规划,定于1927年至1930年;香港英国殖民政府落实知事梁士诒中学区拨地计划,打通新披香隧道,开辟新地盘,提高了香港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在变迁中发展
作者:雷怡安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4年第02期
新型城镇化·中心城区篇
已多久没有见过阳光从屋前掠过,张海燕记不清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屋前的马路变得又宽又平,李建国却一年年都记着。
当四周像变魔术一般建起了座座高楼时,他们却依然守着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屋。
这里,500多户人共用着仅有的几间厕所、浴室,这里晴天被称为“灰街”,雨天被称为“稀街”,这就是成都市成华区西林六组、七组,它们被人调侃为“城中村”。
虽然这里几十年前确实是农村,生于斯长于斯的也都是农民,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身份早已由农民转变为城里人,但是发展的滞后,让城乡“二元结构”的模式一直桎梏着住在这里的人们,新型城镇化在他们那里依然是个模糊的名词,直到2013年,这一切开始有了改变。
北城的那些人
2012年“北改”以前,这样的“城中村”依然存在。
住户张海燕从出生就住在这里,一住就是四十几年。
由于当时的农民身份,张海燕一家在这块土地上自己修建了房屋,家里五口人住着两层共200多平方米的房子。
那时,四周都是农田、平房,而自己家却有两层的大房子,张海燕很得意。
和张海燕有同样感受的是李建国,十多岁时他搬到了西林六组,家里也建起了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房屋没有装修,但却宽敞。
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四周的农田渐渐被一栋栋高楼取而代之。
高楼的修建,不仅让夕阳和朝霞从此离开了西林六组,也让这里的人们心理有了变化。
张海燕和李建国心里的优越感早已被不断前进的时代变化剥夺得一干二净。
虽然他们的身份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但住房的日益老旧,让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是城里人了。
他们依然住在几十年前修的老屋里,500多户人家每天要排队上厕所、洗澡。
夏天洗澡的人多,李建国说他经常从下午6点排到晚上10点才洗得到。
房屋的陈旧以及线路的老化和排水系统的不便,导致这里经常电压不稳、污水横流。
“只要下雨,雨水倒灌,老年人就出不了门。
”张海燕说。
更无奈的是,张海燕上高中的女儿一次都没让同学到家里来玩儿过。
她问过女儿原因,女儿说:“家里条件太差,不好意思喊同学来。
”这话让张海燕心痛。
“十多年前就听说这一片要拆,但每年希望都破灭。
”张海燕说自己都死心了。
没想到2012年2月,成华区街道办领导告诉他们,这里将原地返迁,以后大家可以住进电梯公寓了。
这个消息对于整个西林六组、七组500多户居民来说可谓是一件天大的喜讯。
早就想搬出这个“城中村”的住户们对于搬迁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因为所有人都忍受够了,住进楼房是成为城里人的真正标志。
成华区街道办工作人员和社区人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都穿梭于500多户居民家中,给他们讲解政策、分析利弊,虽然其中也遇到了因种种原因扯皮的事情,但由于所有人的终极希望都是住进新楼房,所以2012年3月底,所有住户顺利签约了,这里成为了成华区“北改第一签”。
虽然新房要到2014年8月才正式完工,但是住在过渡房里的张海燕、李建国对现在的生活相当满意。
“我们的新房共有18层,以后住进去后,我要好好装修,然后发到微信上告诉所有朋友:这是我温馨的家。
”李建国畅想着未来的新生活,嘴角自然地向上扬起。
张海燕也期待着新生活:“自己大半生都那样过去了,后半生一定要在新房子里好好过。
”
他们的期待是有底气的,因为据街道办工作人员介绍,每户人家一人可分得35平方米的面积,每家的住房面积都达到了90平方米以上。
另外,新房外的大型超市、银行、医院、九年义务制学校正在新建,学校以后会和成都四、七、九其中一所学校联合办学,在政策上更会首先考虑搬迁住户。
作为成都“北改第一签”的西林六组、七组,他们的搬迁给整个成华区棚户区改造带来了美好希望,新型城镇化开始一步步融入老百姓生活中。
北城的角色
在推进成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北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它涉及的195平方公里规划面积、3300亿元总投资金额、2万家个体商户、百万居民可看出,“北改”成为了实现目的的必经之路。
而作为“北改”重头的成华区,“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成华区是发展的新模式”。
城北片区发展相对落后,群众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其经济根源在于城市业态相对低端。
经济的发展是区域发展的重要一笔,商业圈是实现经济圈发展的具体形态。
正是看到了“北改”给商业发展带来的先机,成华区在两年里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重庆的协信集团就是其中一家。
打造大型综合体的协信集团在入驻成都时,也考察过其他的区域,但最后选择了成华区,就是看重了这里的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
姚伟是从重庆直接调过来的协信员工,2000年他来过成华区,当时的他对这里感觉很差,“到处是旧厂房、低洼房子”。
两年前再来考察,这里的变化让他惊讶,高楼已经拔地而起,整个区域的商业气氛也正在形成。
而更重要的是,“北改”对于入驻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更让他们坚定地将第一个项目投资在成华区。
从拿地成本到企业税收减免,“北改”对入驻企业的支持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招商引资方面,推进办给我们这些企业提供了许多便利和实惠。
”协信策划部主管陈昌立说。
为服务企业设立的成华区幸福里商业步行街一站式企业服务站更是得到了企业的称赞。
“现在企业只需要将资料拿给服务站,就不用操心办理的事了。
”建设路商圈推进办发展规划科科长黄刚说。
在这之前,入驻企业需要拿着资料跑很多家才能办理相关手续,现在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站,企业再也不用将时间花费在这上面了。
北改前,成华区是成都中心城区唯一没有五星级酒店入驻的区域,两年的“北改”政策也吸引了希尔顿五星级酒店、卡尔森瑞德丽笙五星级酒店的入驻和兴建。
2012年以来,“北改”成华片区共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91个,完成投资76亿元,开工建设600万平方米,商业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
将成华区从以前的低端路线打造为中高端路线,这是成华人的心愿。
成都的优先条件
“北改”只是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更大的发展紧随其后。
《成都市2012年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检测报告》显示,成都中心城区的城镇化率在“北改”前达到了90%以上,而“北改”大大提升了成华区和金牛区的区域基础设施和居民生活质量,使得中心城区的新型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达到了96.7%。
新型城镇化并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成都市2012年启动的“北改”项目就是契合了这个主题,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难题的同时,将宜业宜居、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放到了首位。
面对良好机遇,成都市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多项政策。
2013年年初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市域城镇体系、着力提升城镇化质量、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
2013年12月29日至30日,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
要坚持走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打造中西部地区最具承载能力、带动效应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群。
在“探索中国新未来—全球财经领袖对话财富成都”活动日,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知名经济学家蔡继明对成都新型城镇化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变成千万(城镇)人口的城市里边,成都恐怕是最有条件的”。
(责编: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