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运动中的女性
- 格式:ppt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12
卢梭与启蒙运动卢梭思想对启蒙运动的贡献与局限卢梭与启蒙运动:卢梭思想的贡献与局限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思想变革的运动,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为启蒙运动的推动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卢梭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本文将探讨卢梭思想对启蒙运动的贡献和局限,并评估其影响。
一、卢梭思想对启蒙运动的贡献1.1 反对专制主义观念卢梭坚决反对专制主义观念,主张人民的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国家权力应该来自于人民,并主张建立一种社会契约,使统治者因为被统治者的授权而执政。
这与启蒙运动中其他思想家,如洛克(John Locke)的社会契约论相呼应,为整个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2 倡导普遍教育卢梭强调普遍教育的重要性,他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并提出了教育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观点。
他的著作《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张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感性和理性能力,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种对教育的重视与启蒙运动的普及教育思想相契合,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1.3 引发社会契约论的广泛讨论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对统治者合法性的质疑,并强调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
这一理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激发了更多人对政治权力及社会契约的关注。
正是通过这种思想的传播,启蒙运动得以在政治领域推动对专制主义观念的反思和改革。
二、卢梭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局限2.1 抵制理性主义启蒙运动主要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卢梭则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他认为,理性可能会导致对自然和真实情感的压抑,使人们远离自然状态。
卢梭主张回归自然本性,批判了启蒙运动中过度理性主义的倾向。
然而,这也使得他与其他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产生了分歧,限制了他在运动中的影响力。
2.2 对现代民主的负面影响卢梭主张让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但他对于民主制度的建议却带有一定的矛盾和限制。
历朝女性在各种规条的约束下,承受重大的压力。
妇女于社会上的地位低微,饱受歧视。
然而,历史上亦出现一些女性主动反抗礼教的现象。
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历经多次社会变革,妇女地位状况亦发生巨大变化,相对古时而言,现今中国女性的地位状况已大为改善。
近代以来,经过维新和多次社会文化变革,妇女地位状况发生巨大变化:从清末的“放足”(即不缠足)、“启智”(即办女学,书报等),以至辛亥革命妇女参政。
民国建立后,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婚姻自主、妇女解放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妇女在社会上,遍及参政、从军、任教、从艺、做工等领域。
当时第一部民法规订婚约应由当事人自行订定。
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包办婚姻、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婚姻家庭制度。
1953年第一部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方面,均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1992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不论从立法和事实,妇女在教育、就业、参政等男女平等进展很快。
1995年又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可见妇女的地位相对古代已大为提高。
欧洲启蒙运动以前,古希腊雅典城邦社会奉行男尊女卑的等级制,排斥妇女参与政治,女性在家需服从父亲和丈夫,此思想以“二元论”为依据。
古罗马也以此规定性别特质,但罗马的贵妇可影响教会和法律,取得较多权利,这有别于儒家认为妇女干政会扰乱家国秩序。
启蒙运动中关于性别的两种观点,以卢梭为代表的认为男女生而有别,妇女是低等性别,应服从男人意志,在家生儿育女,培养理想公民的主张,比男女平等的看法占上风。
玛丽‧沃尔斯通克拉芙特在《为女权一辩》中,批驳卢梭的偏见,她拥护法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
妇女积极参与法国大革命,要求与男人平等权利,但遭到拒绝并镇压妇女对人权的要求。
欧洲工业革命将“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定型,中产阶级妇女成为家庭妇女和男人的附属品,“真正女性的崇拜”和维多利亚时代的“禁欲主义”要求妇女严守道德。
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变迁近代中国社会的女性地位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女性在家庭、教育和职场等各个领域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变迁可以归结为自主意识觉醒、法律保障和社会发展三个主要因素。
自主意识觉醒是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在封建社会,女性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人格和意识。
然而,随着近代洋务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地位和角色。
著名的清末女性启蒙运动家康慕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通过撰写文章和发起女性解放运动,鼓励女性追求独立和自主权利。
她的努力唤醒了许多女性的意识,逐渐引发了一股女权意识的浪潮。
法律保障也对近代中国女性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旧中国,女性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妇女地位低下,饱受歧视和虐待。
然而,近代的法律改革为女性争取了平等的地位。
例如,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规定男女平等,并取消了妇女被卖买婚姻的合法性。
此后,女性逐渐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婚姻权利、财产权利和教育权利。
这些法律保障为女性争取了合法权益,为她们赢得了更多的自由和平等。
另外,社会发展也对女性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化是女性地位变迁的背后推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封建观念开始失去地位。
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和受教育水平都取得了显著进步。
女性不再局限于家务劳动,她们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实现自我价值。
然而,尽管近代中国女性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平等现象。
在职场上,女性的晋升机会相对较少,工资待遇也普遍较低。
尤其在某些老龄行业和传统观念坚守的地方,女性在职业发展上遇到了更多的困难。
此外,婚姻家庭问题也是女性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传统观念下,女性仍然被期望扮演传统的妻子和母亲角色,对职业发展和个人自由产生了限制。
女性参政的历史进程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女性参政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进程,其发展明显落后于时代。
从人类社会演进趋势看,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是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男女平等程度的重要标准。
没有女性的参与,民主政治只能是一句空话。
从时代发展趋势看,世界的可持续性发展、人口、环境及和平问题都为妇女广泛参政提供了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女性参政的历史考察原始社会初期,女性曾在家庭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
“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血缘关系的演化,人类社会逐渐由母权制时代过渡到父权制时代,最终使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尽管人类学研究已经确认了母系社会的存在,父权制却一直是家族组织的传统模式。
同样,政治也一直是男人们的活动,为男人们所垄断”。
(莱斯利・里普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85页,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演变,社会政治体制也从原始民主转向寡头专制,政治的斗争性内涵日益凸现,社会管理职能逐步退居次要地位,同时,战争和男子对武器的垄断更使得女性成为社会变革的被动承受者,导致“男尊女卑”等级制的强化。
从此,许多时间内,政治竞技场几乎只向男性开放,妇女无权问津。
尽管历史上也出过一些女皇,但这都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极个别女性随机登上政治舞台的特殊现象,是封建专制与君主世袭的产物,而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女性参政。
在此之后,女性一直委身于父权制的统治之下,直到18世纪末期,妇女解放的宣言才开始逐步唤醒世界女性,也惊醒了世界男性。
由于数百年的传统习惯的影响,妇女一直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因此,争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跻身于政治舞台一直是妇女解放运动的首要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世界妇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19世纪英国的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为妇女冲破传统的束缚、走向社会,赢得独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史上最强十大女性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
李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有近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这位女性皇帝导演的。
她一生的功过,经受一代又一代人的评说,其中有褒扬也有贬抑。
2、埃莉诺——是一个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妇女在欧洲和世界在中世纪盛期。
埃莉诺成为一个独立的统治者自己的权利得到了阿基坦公爵夫人和普瓦捷伯爵称号。
3、慈禧——是最强大的中国女人,慈禧可能比武则天更强大。
她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和保守的领导者。
4、哈特谢普苏特——是最强大的女性之一,在古代世界。
她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和她第五次统治埃及的时间比历史上任何其他的女人据信许多埃及古物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哈特谢普苏特是古埃及最成功的君主之一。
5、叶卡捷琳娜二世——也被称为凯瑟琳大帝,她统治着俄罗斯的过去和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地理,她的统治持续了34年或开始,直到1796年去世为止。
6、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历史上最强大的女人!维多利亚的帝国覆盖1420万平方公里,横跨六大洲,大英帝国是最大的殖民帝国在19世纪在历史上最大的。
维多利亚统治了400至458亿人在她的统治。
维多利亚激发了世界潮流的“维多利亚时代”之称。
7、伊丽莎白女王——第一个真正成功的绝对统治权!她从未结婚,也常常被称为“处女女王。
”伊丽莎白将是最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记忆。
她还记得战胜西班牙无敌舰队,建立在英国新教,罗马天主教取代。
8、伊莎贝拉——被认为在西班牙历史上最强大的皇后!她是赞助哥伦布的航行到西半球,开创了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独立和统一的西班牙王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她在1504年去世。
9、玛丽亚特里萨——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她的父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六世,玛丽亚特里萨也是在启蒙运动的参与者。
她大力推动教育和自由的政治。
她成立于布鲁塞尔皇家科学文学与皇家学院和她的支持,要求医学研究的维也纳大学获得的金钱以更有效的医疗系。
10、皇后西奥多拉——是最有影响力和强大的女性之一,西奥多拉死于癌症。
卢梭的女性教育观[摘要]《朱莉,或新爱洛伊丝》是卢梭-的四大名篇之一,它既是一部文学名著,也是一部教育名著。
通过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卢梭塑造了朱莉这个完美的女性形象,阐释了他的女性教育思想。
他从自然主义哲学出发,在女性的爱情、婚姻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影响力的见解。
反思卢梭的女性教育观,对促进当代女性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爱洛伊丝卢梭女性教育观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于1761年发表了这部以书信体写成的爱情小说《朱莉,或新爱洛伊丝》。
爱洛伊丝是法国十二世纪人;她和她的教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她叔父的反对和暴力干预。
两人虽未能结为眷属,但仍互相依恋,书信往还,直到阿贝拉死后为止。
爱洛伊丝和阿贝拉相爱的故事,哀艳动人,得到了卢梭的同情。
因此,他把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朱莉比做爱洛伊丝,将他的小说取名为《朱莉,或新爱洛伊丝》,用醒目的标题,表明书中的女主人公朱莉和十二世纪的爱洛伊丝在爱情上有相似的不幸遭遇。
书中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所表现出的美好品德,以及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从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作者对女性教育的观点。
一、卢梭女性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卢梭主张自然主义哲学观,认为一切应“回归自然”,这为他的女子教育观定下了一个基调——教育要依托天性实施。
这对当时封建专制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但卢梭并没有摆脱法国传统男权社会女性观的影响,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妇女的一切教育都应和男子相关连。
他一方面赞美女性,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和“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两性本来是平等的:但他所说的男女平等却远非大革命中妇女所要求的平等权利,而是绝大多数男性革命者心目中合理的性别秩序观。
他认为女性是天然依附于男性的,只要做好“贤妻良母”便可。
在卢梭眼里,女性是没有独立地位的,其女性观本质上是传统的、保守的,没有脱离法国传统女性观的窠臼。
(一)男女异同的性别观。
卢梭认为女性对男性的服从不是由于社会或经济原因,而是一种大自然的馈赠,这是一种不可抗逆的自然法则。
第41卷第2期2021年4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2Apr.2021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思想动因浅析李昭莹(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启蒙运动打开了英国现代思想的大门,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女性教育问题做了较多论述,基于他们主张女性接受教育的原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平等主义”和“功能主义”。
平等主义者认为女性在智力上与男性平等,女性应该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功能主义者提出对女性进行理性教育,可以使她们成为更好的妻子和母亲,使家庭受益,甚至可以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们在女性教育问题上提出的观点,成为了现代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女性主义中图分类号:G776;K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2-0061-06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2.012启蒙时代是一个优秀思想诞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事件增加了人们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他们将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幸归结于女性教育的不足,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体制,建立一个男女平等的教育制度。
国内学界对英国启蒙时代女性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少,但也并非完全空白。
例如,对玛丽·阿斯特尔(Mary Astell)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等人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想均有研究。
国外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较为深入,波士顿大学教授阿里亚尼·切尔诺克(Arianne Chernock)的《培养女性:英国启蒙运动晚期男性对智力平等的追求》一文,关注了男性在18世纪英国女权主义活动中做出的思想贡献。
米歇尔·科恩(Michele Cohen)的《“思考、比较、结合、方法化”:启蒙时期英国女孩的教育》则对启蒙运动时期女性教育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
启蒙运动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启蒙运动起源于哪个国家?A. 英国B. 法国C. 德国D. 意大利答案:B2. 以下哪位思想家不属于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伏尔泰B. 卢梭C. 马克思D. 孟德斯鸠答案:C3. 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宗教改革B. 理性主义C. 封建主义D. 社会主义答案:B二、填空题4. 启蒙运动时期,_________ 被称为“启蒙运动之父”。
答案:伏尔泰5. 孟德斯鸠在其著作《论法的精神》中提出了_________ 的理论。
答案:三权分立三、简答题6. 简述启蒙运动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答案: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对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提倡科学和教育,反对迷信和专制,为民主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启蒙思想家们的观点,如分权制衡、社会契约论等,成为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基石。
7. 解释“社会契约论”的基本概念。
答案:社会契约论是一种政治哲学理论,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同意。
根据这一理论,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利,通过一种隐含的或明确的契约,将一部分权力交给政府,而政府则有责任保护人民的利益。
四、论述题8. 论述启蒙运动如何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答案: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经验主义,推动了科学方法的发展。
它鼓励人们质疑传统观念,通过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来探索世界。
这一时期,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如牛顿的力学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等。
同时,启蒙运动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人的本质、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为后来的社会科学奠定了基础。
五、案例分析题9. 分析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答案:启蒙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启蒙思想家的理念,如自由、平等和民主,激发了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决心,最终导致了美国的独立。
在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批判了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威,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沙龙: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曾咏柳(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6)[摘要]沙龙作为各种新思想和新文化的交流传播中心,在启蒙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沙龙女主人作为沙龙的组织者,是整个沙龙的核心人物。
沙龙的场所由女主人提供,宾客和话题由女主人决定,女主人甚至对当时男性的事业及社会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作为沙龙中的倾听者和协调者,她们通过观察和倾听沙龙中的讨论提升思维能力和礼仪修养,通过和有识之士沟通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识与能力。
女主人们通过沙龙这一媒介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法国语言、文学和思想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揭开了女性社会角色的新篇章。
同时,沙龙作为启蒙运动时期法国女性教育的重要场所,促进了法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沙龙文化;法国启蒙运动;法国女性;女子教育[作者简介]曾咏柳(1982—),女,湖南邵东人,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法系讲师,主要从事法国教育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1)48-0017-04[收稿日期]2021-09-16德娜·古德曼在《法国启蒙运动文化史》中指出:“法国启蒙运动文化史同时也是男女平等的历史,因为它挑战了把智力活动当作男性专有才能的观点。
启蒙文学界主要的活动是文雅谈话和书信,最能对其进行说明的社交机构是巴黎沙龙。
”[1]沙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7世纪传入法国,18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9世纪慢慢衰落。
沙龙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场合,成为启蒙思想传播的有利空间。
“在那个时代,妇女像男子一样活跃,有着一样的追求,使用同样的武器,这武器就是巧妙的言谈,迷人的风度,若隐若现的魅力,体察入微的感知,对时机准确的辨识,以及取悦、索求和获取的技巧。
”[2]18世纪的法国素来被称为“女性至高无上的时代”[3],沙龙女性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
一、沙龙在法国的兴起沙龙文化于17世纪传入法国,最初的沙龙由法国贵族女性举办,宾客皆为贵族名流,主要讨论话题为古典文学和贵族法语。
/民国初年北京的女子住宿学校中,学生正在课堂上接受教育,由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甘博(Sidney D.Gamble)摄于49仃年至1919年间回首百年,中国女性有两次“遭遇解放”,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里在男性先驱者们的疾呼呐喊中被“启蒙”、被“解放”;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法律制度保障中被“解救”、被“解放”。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之间横亘着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但这距离似乎又在“五四”的“精神解放”中一夜跨过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身解放”中一夕消弭了。
然而,制度可以提供保障,观念的进步却不可一蹴而就,浮出历史地表不过百余年的中国新女性走过的是一条更为崎岖、艰险的道路,她们既要与男性共同承载民族家国的命运,又要独自探索女性心灵的成长。
COVER STORY书山有路前仆后继教育“启蒙运动”:民国新女性的诞生文I 李响r j 起晚清女子,我们会想到缠扌宅足,卑怯,空洞的双眼;提J 人二到民国女子,我们想到的是 旗袍洋装,干练知性,自信明亮的眼 神。
从晚清到民国,大概是中国女性 形象转变最剧烈的时代。
究其根源, 让女性脱胎换骨的“神药”很大程度上 是教育和学识。
据清末《警钟时报》记载,创办于1904年的浙江黄岩女校有种“奇效”,女孩在这“受半年教育,即能脱去弱虫奴隶态度,具独立自强气 象”。
教育赋予很多民国女性独特的魅力。
她们与中国历代“才女”气质不同, 这不同在于她们还将所受的教育应用 于社会,实现自身价值。
兴女学,行胎教民国女性之魅力还要追溯到晚清以来女子教育的厚积薄发。
教会女学随教会进入中国,为帷 幔重重的闺阁照入一线天光。
中国大 陆出现的第一家女学为19世纪30年 代美国公理会传教士在广东所建,此 后直至20世纪后半叶,教会都是兴办 女学的主力军。
女学也成为晚清华洋 冲突的关键矛盾点之一。
女子有才、 女子抛头露面甚至上体育课,无一不 与保守价值观相悖,乡间时常有女学 遭到举报和抗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