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期与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2.21 KB
- 文档页数:4
试验研究2021.4北京地区多穗型小麦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孟范玉1佟国香2满杰1毛思帅1解春源2周吉红1(1.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2.北京市房山区种植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2400)摘要:以多穗型小麦品种轮选987和农大211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播种密度(基本苗)梯度,研究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两个品种成熟期亩穗数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基本苗增加对亩穗数的贡献率逐渐降低,籽粒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基本苗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高产,最高产量对应的亩基本苗均是30万,2个品种表现趋势一致。
关键词:多穗型小麦;产量;密度;北京地区根据对北京市房山、大兴、顺义和通州等4个小麦主产区276个监测点结果统计分析,部分地块播种时基本苗过大(最高的亩播种量达25kg,基本苗45万耀50万),冬前徒长严重,抗寒性下降,越冬死苗率增加,亩穗数下降;部分地块基本苗不足,特别是晚播(10月10日)地块小麦亩基本苗尚不足40万,冬季基本上没有分蘖产生,群体不足,影响最终产量。
本试验针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适宜的播种期内,设计不同的播种密度,研究其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便为生产提供指导。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供试小麦种分别是轮选987和农大211,均属于多穗型品种。
试验于2016-2017年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进行。
该地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明显,夏季盛行温暖的偏南风,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
小麦全生育期日均温为11.0益,降雨量为197mm。
土壤为沙壤土,0~20cm 土层含有机质24.8g/kg、全氮1.3g/kg、碱解氮94.2mg/kg、有效磷30mg/kg、速效钾108.0mg/kg o 1.2试验设计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
主区为品种,选用多穗型小麦品种轮选987和农大211;副区为播种密度,设计5个基本苗梯度,分别为25万/亩、30万/亩、35万/亩、40万/亩、45万/亩和50万/亩,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2.5m2(2.5mx5.0m)。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麦是世界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营养价值。
而播种密度作为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受到农业研究者的关注。
播种密度不仅会影响小麦的产量,还会对小麦的品质产生一定影响。
研究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影响因素及作物管理技术对播种密度的调控。
通过对不同播种密度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对比研究,旨在找出最适合小麦生长的播种密度,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本研究也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播种密度参考值,指导农民合理种植小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为进一步探究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素以及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播种的作物种子数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播种密度会对小麦产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但是过高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影响产量。
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播种密度可以增加小麦的穗数和结实率,从而提高产量。
适当增加播种密度可以使小麦植株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促使植株生长更加旺盛,从而增加每株小麦的产量。
但是当播种密度过高时,小麦之间的竞争会过于激烈,导致植株生长不良,甚至出现倒伏的情况,从而影响产量。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小麦品种、生长期、土壤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小麦产量的目的。
合理的播种密度不仅能提高小麦的产量,还能保证小麦的品质,为农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2 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影响小麦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姜朋;杨学明;张鹏;杨丹;张平平;姚金保;马鸿翔【摘要】在江苏六合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结果显示: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产量与群体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容重、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蛋白含量、饼干延展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大小、面团软化度和公差指数影响显著,但对饼干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
生选6号应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适宜密度为240万~300万/hm2。
%The effects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characters of wheat variety Shengxuan 6 were studied in Luhe, Jiangs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heat yield declined with the postponing of sowing date , and rose with the increase in density;the yield was very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pulation size , and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rain unit weight , protein content in grain , flour extraction rate , protein content in flour , and cookie spread ratio;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n the population size , paste softening degree and tolerance index of wheat , but the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ookie processing quality .The proper sowing date of Shengxuan 6 was from the end of October to November 10th, and its suitable density was 2400000~3000000 plants per hectare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4(000)007【总页数】5页(P5-9)【关键词】生选6号;播期;密度;小麦;产量;品质【作者】姜朋;杨学明;张鹏;杨丹;张平平;姚金保;马鸿翔【作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播期和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重要因素。
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食物安全。
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本文将在不少于2000字的篇幅内,进行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
一、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种植的小麦植株数量。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在实际种植中,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小麦适宜的种植密度有所差异。
根据过往的研究成果,种植密度与小麦的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存在一个最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
过低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土地利用率降低,蒸发量增加,光合作用效率降低等问题,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
而过高的种植密度则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养分和水分的供应不足,导致小麦的产量下降。
一般而言,适宜的种植密度是根据小麦品种、生长周期、土地类型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得出的。
在研究中,常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来比较不同条件下小麦的产量差异。
研究发现,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穗数、株高和小麦千粒重等指标,从而增加小麦的实际产量。
二、种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种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小麦的品质包括蛋白质含量、面筋质量、胶体含量等指标。
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小麦的食用价值和加工利用。
研究表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提高小麦籽粒中蛋白质含量。
此外,适宜的种植密度还可以改善小麦的养分分配和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小麦的品质。
然而,种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导致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从而影响小麦的品质。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来平衡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三、种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综合影响种植密度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需求不断提高,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变得越来越重要。
种植密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种植密度指导。
在种植密度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中,我们选取了大豆作为实验材料。
实验分为三个处理组:高种植密度组、中种植密度组和低种植密度组。
每个处理组分别设置了九个重复样本,总共27个样本。
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对实验地进行了充分准备,包括施肥、灌溉和土壤调理等。
首先,我们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大豆进行了生长观察。
在生长期间,我们每周测量了植株的高度、茎粗和叶片数量等指标。
结果显示,高种植密度组的植株高度较低,茎粗较细,而低种植密度组的植株高度较高,茎粗较粗。
这说明种植密度对大豆的生长有明显影响。
中种植密度组的植株表现出中等的生长状态。
其次,我们对不同种植密度的大豆进行了产量观察。
在收获时,我们随机选取了10株植株,并记录了每株植株的总产量。
结果显示,高种植密度组的大豆总产量最高,中种植密度组的总产量次之,而低种植密度组的总产量最低。
这表明高种植密度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的产量,但过高的种植密度可能会导致竞争激烈,限制了植株的生长和产量。
进一步分析结果发现,种植密度对大豆的产量影响主要表现在每株植株的结实数和粒重上。
高种植密度组的每株植株结实数最多,粒重最大;低种植密度组的每株植株结实数最少,粒重最小。
这表明种植密度对大豆的结实和籽粒的发育质量有明显影响。
高种植密度可以增加植株之间的竞争,促使大豆植株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进行更有效的生长,从而提高了产量。
综上所述,种植密度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增加产量。
然而,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可能导致产量的减少。
因此,在实际种植中,农民应根据具体作物的特性,结合土壤和环境条件,科学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实现最佳的生长和产量效果。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摘要以烟农19、淮麦20为品种材料,进行播期、密度试验。
结果表明:2个品种都较适合本地种植,播期在10月上旬,基本苗8~16万株/667m2比较适宜,群体质量高,穗粒结构协调,产量高;播期较晚,以主茎成穗为主,要增加基本苗,提高成穗数,增加产量。
关键词小麦;品种;播期;密度;产量中图分类号 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161-02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及水稻籼改粳收获期延迟等因素影响,小麦生产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技术指标已不适应大田生产要求。
为探明本地区主推品种的适宜播期,明确不同播期条件下宜采用的播量范围,进行了品种、播期、播量三因素裂区试验,以期为小麦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试验于2007~2008年在赣榆县沙河子园艺场进行,前茬花生。
10月1日施基肥,旋耕整地,挖沟整畦划区。
1.1试验设计试验设品种、播期、密度3个因素,小区排列采用三裂式裂区设计,以品种为主区,播期为副区,播量为裂区,随机排列。
供试品种设2个水平,分别是烟农19、淮麦20;播期设5个水平,分别是10月2日、10月8日、10月14日、10月20日、10月26日;密度设4个水平,分别为8万株/667m2、16万株/667m2、24万株/667m2、32万株/667m2。
1.2播种与施肥行距25cm,南北行向,人工播种,基施45%复合肥750 kg/hm2,苗肥施尿素48.75kg/hm2,拔节肥97.5kg/hm2、孕穗肥97.5kg/hm2。
共施纯氮225kg/hm2,n、p2o5、k2o比例为1∶0.5∶0.5,氮肥运筹为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
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1.3考察记载1.3.1生育时期。
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具体日期。
1.3.2群体结构。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新麦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摘要设立新麦18播期、密度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播期和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新麦18在10月12日播种、密度为225.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此时有效穗数为646.50万穗/hm2,每穗粒数为38.94粒,千粒重为41.6 g。
关键词新麦18;播期;密度;产量;产量结构小麦籽粒产量同时受基因型、环境和栽培措施及互作效应的影响[1],播期和种植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的2个主要因素[2]。
近年来涡阳县小麦播种期内天气或阴雨连绵或雨水过少,小麦播种出现或早或晚的情况。
播期与播量配合不好,难以获得合理的群体,直接影响最终产量。
为探明涡阳地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新麦18的适宜播期,明确不同播期条件下的适宜播量范围,特设计本试验,以期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于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前茬为大豆,土质为淤黄土。
10月4日耕地,犁后耙地。
供试小麦品种为新麦18。
1.2试验设计试验设播期、密度2个因素,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期设5个处理,分别为:10月6日(A1)、12日(A2)、18日(A3)、24日(A4)、30日(A5);密度设3个处理,分别为:112.5万根/hm2(B1)、225.0万根/hm2(B2)、337.5万根/hm2(B3)。
3次重复,小区面积20 m2。
1.3试验实施种子处理采用专用小麦拌种剂皖科甲柳酮(甲柳酮40%,三唑酮10%)拌种,10 g药拌10 kg种子。
开沟整畦划区,采用机械播种,播种后及时浇水。
试验田施纯氮225 kg/hm2,氮、磷、钾比例为1.0∶0.5∶0.5,氮肥运筹基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
其他管理同一般大田。
1.4调查方法小麦生育期内调查苗情动态及植株性状,成熟期取样室内考种,小区计实产。
试验数据用SA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新复极差多重比较。
晚播时间与密度对苏麦8号产量和磨粉品质的影响金鑫;刘洪进;杨力;李长亚;吴建中【摘要】为明确晚播条件下盐城地区小麦适宜的播种期和密度,本研究以苏麦8号为试验品种.设置11月12日、11月18日、12月5日3个播种期,播种量分10.0、12.5、15.0、17.5、20.0 kg/667 m2共5个水平,研究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磨粉品质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明显降低小麦的磨粉品质和产量,因此11月中旬大面积播种时,播种量控制在17.5 kg/667 m2较为适宜;12月初过晚播种,播种量控制在20 kg/667 m2以上较为适宜.【期刊名称】《大麦与谷类科学》【年(卷),期】2016(033)004【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晚播时间;密度;苏麦8号;磨粉品质;【作者】金鑫;刘洪进;杨力;李长亚;吴建中【作者单位】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盐城市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盐城市盐都区粮油作物技术指导站,江苏盐城 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1;S359播种期和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期播种可充分利用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使冬前积累足够营养,培育壮苗,这也是夺取高产的基础[1];推迟播期,会导致产量和加工品质下降[2-4]。
适宜密度可以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利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协调发展。
江苏里下河地区以稻麦两熟为主,小麦适宜播种期在10月底—11月初,但目前偏迟熟粳稻品种及直播稻种植面积过大,前作水稻腾茬普遍较迟,适期播种小麦面积小,晚播面积大,常年占小麦总面积的一半左右。
为了探究小麦晚播条件下如何通过调整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取得高产,开展了不同晚播时间与密度对小麦产量和磨粉品质影响的研究。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在种植作物时所使用的种子数量与种植面积的比例。
在小麦种植中,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1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据研究表明,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过大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下降。
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的浪费,导致小麦产量无法达到最大化。
为了取得较高的小麦产量,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尤为重要。
1.2 最佳播种密度的确定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小麦的品种、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有着不同的适宜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生长周期较长的小麦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最佳播种密度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来确定。
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一般推荐的小麦播种密度范围为每亩75-150公斤,具体数字还需要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将小麦的产量提高10%以上,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密度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外,播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籽粒充实度、品质指标(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从而提高小麦的加工价值和营养价值。
而过大或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的营养供应均衡,有利于籽粒的丰满和品质的提高。
适宜的密植可以促进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品质。
密度播期和氮肥用量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谭娟;王竟绍;董伟【摘要】对比分析了不同密度、播期及氮肥条件下小麦\"良星99\"产量与品质的差异,从而获得小麦适宜播期、密度及氮肥用量.结果表明,密度为影响小麦产量、穗粒数、亩穗数的重要因素,播期主要影响小麦产量与亩穗数,氮肥为影响小麦千粒重、亩穗数及籽粒蛋白含量、沉降值及湿面筋含量的关键因素.小麦\"良星99\"最佳播期为10月10日,适宜种植密度与氮肥用量分别为基本苗300万/hm2、氮肥375 kg/hm2.【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5【总页数】2页(P35-36)【关键词】小麦;产量;品质;密度;播期;氮肥用量【作者】谭娟;王竟绍;董伟【作者单位】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88;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88;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密度、播期及氮肥是决定小麦是否高产的三要素[1]。
播种过早不利于小麦出苗和安全越冬,过晚不利于小麦分蘖,单株分蘖少难以形成壮苗,致使产量减少[2-3]。
小麦合理的密度为225万~300万/hm2,密度过大不利于小麦生长,易造成小麦倒伏;密度过稀不利于光资源、土资源、水资源等充分利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降低会造成小麦减产。
氮肥不足时,营养不充分,小麦生长缓慢,形成的有效穗少,小麦产量降低;氮肥过大时,小麦生长速度快、贪青晚熟,易造成倒伏,小麦产量降低[4-7]。
鉴于此,笔者对比分析了不同密度、播期及氮肥用量条件下小麦品种“良星99”的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总结小麦适宜密度、播期及氮肥用量,为地方小麦优质高产栽培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在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丰乐种业试验田进行,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 ℃,降雨量近1 000 mm,日照2 100 h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