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果芹不同密度播种试验
- 格式:pdf
- 大小:136.67 KB
- 文档页数:3
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对镇油7号油菜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葛永申;张丽佳;杨军;岳绪国【摘要】以甘蓝型常规油菜镇油7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一穴双苗栽培方式对其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以明确镇油7号最佳产量水平下的最适种植密度水平和栽培方式.结果表明:最适种植密度18万株/hm2时,镇油7号一穴双苗栽培方式比对照一穴一苗栽培方式可获得更高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单株角果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每角粒数与种植密度变化趋势不明显.【期刊名称】《江西农业学报》【年(卷),期】2018(030)012【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油菜;种植密度;栽培方式;产量【作者】葛永申;张丽佳;杨军;岳绪国【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 212400;江苏省句容市农业委员会,江苏句容 212400;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212400;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句容 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4长江流域是我国冬油菜主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生产带,常年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的前列[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成本增加,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油菜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导致农民种植油菜的积极性逐年下降[2-4]。
通过改进栽培方式来提高油菜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是提高油菜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镇油7号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高产稳产、优质双低、广适性强、株型紧凑、角果排列密、适合机械收获等特点[5]。
2017年9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131094.6)。
本试验在立足前人高效栽培的基础上[6-8],对油菜传统栽培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一穴双苗的栽培方式对株型紧凑型油菜品种镇油7号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以及油菜成熟期相关农艺性状的表现,为镇油7号不同栽培方式下选择最适栽培密度,探索不影响产量前提下提高油菜效益的新途径。
芹峰淮山栽培密度试验一、引言淮山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它的营养价值丰富,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而芹峰淮山则是淮山的一个优质品种,因为其形状似芹菜而得名。
在淮山的栽培过程中,密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关系到淮山的生长情况和产量。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栽培密度对芹峰淮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淮山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2.1 试验地点和时间本试验选择位于南方地区的农田作为试验地点,时间为春季淮山的种植季节。
2.2 试验材料选用芹峰淮山种子作为试验材料,确保选取的种子品质优良。
本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立3个不同的处理组,每个处理组设立3个重复。
处理组之间设置合适的隔离地带,以防止干扰。
设置不同的栽培密度作为试验处理,包括每亩600株、每亩800株和每亩1000株。
在试验过程中,需测定淮山的生长状况、叶面积、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等指标,并对不同处理组的淮山产量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栽培密度对芹峰淮山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生长状况方面,每亩1000株的密度下,淮山的生长状态较为疏松,株间距较大,对光照和空气流通有利,而每亩600株的密度下,淮山的生长情况较为拥挤,株间竞争激烈。
而每亩800株的密度则处于两者之间,生长状态较为均匀。
在地下部分生物量和产量方面,每亩1000株的密度下,淮山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和产量相对较高,而每亩600株的密度下,淮山的地下部分生物量和产量相对较低,每亩800株的密度处于两者之间。
综合考虑每亩800株的密度下,淮山的生长状态均匀,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适中,地下部分生物量和产量均较好。
每亩800株的密度为最佳的栽培密度。
四、结论本试验探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芹峰淮山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亩800株的密度为最佳的栽培密度。
在淮山的种植过程中,应选择每亩800株的密度,以获得更好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本试验的结果能够为淮山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淮山产业的健康发展。
花生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试验总结作者:焦丽萍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2期泰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了提高花生产量,探讨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条件下花生的增产潜力。
摸索出适合当地的栽培方式与密度,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安排了四种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一、试验地基本情况本试验落实在县农研所二号地,土壤为棕色生草风沙土,肥力一般,前茬玉米,亩施有机无机复合肥20公斤(养分含量:N.P.K=30%,有机肥20%)。
5月18日播种,播法采用开沟,浇水,人工等距点播,每埯播两粒已催芽的种子,埯距15厘米,覆土3~5厘米,然后镇压。
生育期间灌水三次,分别于5月28日,6月15日,7月10日进行沟灌,二铲二趟,8月10日拔大草一次,9月29日收获。
二、田间设计及试验处理采用对比法,不设重复,小区行长15米,每个处理小区面积39平方米,总试验面积156平方米。
供试花生品种:大白沙采用四种不同栽培方式与密度:1、65厘米垄上单行(CK)2、85厘米垄上双行3、97.5厘米垄上双行4、130厘米垄上三行三、田间调查及室内考种结果四、综合项目结果分析亩产量高低依次为:85厘米垄上双行(205.1)>130厘米垄上三行(191.4)>97.5厘米垄上双行(184.6)>65厘米垄上单行(167.5)。
不同栽培方式对百果重有一定的影响,百果重最高的是65厘米垄上单行为175.0克,最低的是130厘米垄上三行为170.3克。
不同栽培方式对百仁重影响不显著。
五、结论通过试验,从田间生长情况,增产幅度及栽培管理诸因素分析,85厘米垄上双行增产幅度大,并且便于栽培管理。
可以小面积示范。
但在耕种机械方面还需与本栽培方式配套,以便适于机械播种及管理。
不同密度对吉密豆1号大豆株型、群体生态和产量性状的
影响的开题报告
标题:不同密度对吉密豆1号大豆株型、群体生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研究背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可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油脂和大豆异黄酮等营养物质。
但目前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存在严峻的挑战,其中密植种植是一种有效提高大豆产量的方式。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密度对吉密豆1号大豆株型、群体生态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 分析不同密度下吉密豆1号大豆的株高、株径、茎秆直径、叶片数量等株型特征的变化规律。
2. 测定不同密度下吉密豆1号大豆的叶面积、冠幅、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群体生态指标的变化情况。
3. 比较不同密度下吉密豆1号大豆的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株数等产量性状的差异。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密度设置不同的处理组,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进行种植,并进行以下各项测定和比较。
1. 株型特征的测定:测量吉密豆1号大豆植株的株高、株径、茎秆直径、叶片数量等指标。
2. 群体生态指标的测定:测定吉密豆1号大豆植株的叶面积、冠幅、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生态指标。
3. 产量性状的测定:将采摘下的大豆实验样品称重,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计算千粒重、株数等产量性状指标。
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为大豆种植中优化种植密度、提高大豆产量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密度下大豆植株生态、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对于大豆种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芹峰淮山栽培密度试验
为了探究芹峰淮山的最佳栽培密度,本试验设计了不同密度的种植方案,比较了不同
密度下的产量、单株株高和根重等指标,从而确定最佳的栽培密度。
实验选取了3个不同密度,分别为20×60cm(每亩8333株)、30×60cm(每亩5556株)和40×70cm(每亩3571株),每个密度下都种植了100株芹峰淮山。
在相同的肥料、耕作等条件下,记录生长期间所需的时间和施肥情况,最终测定了每个密度下的产量、单
株株高和根重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芹峰淮山的产量存在显著差异。
当种植密度为20×60cm时,
每亩产量为2708.3kg;当种植密度为30×60cm时,每亩产量为3454.4kg;当种植密度为40×70cm时,每亩产量为2500.0kg。
密度越大,每株的生长空间缩小,导致产量的下降;密度越小,每株的生长空间增大,有利于养分和水分的吸收,产量有所提高。
单株株高方面,密度为20×60cm时为63.8cm,密度为30×60cm时为68.2cm,密度
为40×70cm时为73.8cm,随着密度的减小,每株的生长空间增加,单株株高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本试验认为,在栽培芹峰淮山时,最佳种植密度为30×60cm。
在该密度下,可获得最高的产量和较高的单株株高,同时也有适宜的生长空间和充分的养分供应。
这对
于实现稳定高产、优质优量的芹峰淮山种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芹峰淮山栽培密度试验引言:淮山是一种常见的早熟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
淮山的栽培密度对于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了探讨不同栽培密度对芹峰淮山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栽培密度试验。
实验设计:本次试验选取了芹峰淮山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不同的栽培密度处理。
具体设计如下:1. 控制组:每亩栽培密度为500株;2. 低密度组:每亩栽培密度为750株;3. 中密度组:每亩栽培密度为1000株;4. 高密度组:每亩栽培密度为1250株。
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随机布置在田间。
在整个生长期间,我们对植株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等进行了观测和记录。
实验过程:1. 播种阶段:在选择合适的试验田地后,我们对土壤进行了合理施肥和翻耕。
然后,按照设计好的栽培密度,在土壤上开沟,进行了精确的播种工作。
2. 生长期间管理:在整个生长期间,我们进行了及时的浇水、施肥和除草等管理措施,确保芹峰淮山的良好生长。
3. 收获阶段:在淮山成熟后,我们进行了收获工作,并进行了产量和品质指标的测定和记录。
实验结果:1. 生长情况:在生长期间,我们发现不同栽培密度处理下,芹峰淮山的生长情况有明显差异。
低密度组的植株生长较为健壮,中密度组次之,而高密度组的生长情况相对较差。
2. 产量表现:在收获阶段,我们对不同处理组的淮山进行了产量统计。
结果表明,低密度组的产量最高,中密度组次之,而高密度组的产量最低。
3. 品质评估:在对收获的淮山进行品质评估时,我们发现低密度组的淮山块大、外观好、味道甜,而高密度组的淮山块小、外观较差、味道较苦。
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栽培密度对芹峰淮山的生长情况、产量和品质均有明显影响。
低密度组的生长情况良好,产量高,品质优异;而高密度组的生长情况较差,产量低,品质较差。
2. 在实际生产中,应合理设置芹峰淮山的栽培密度,避免过高的密度导致植株之间竞争过度,影响产量和品质。
不同育苗方式及种植密度对辣木生长的影响周明强;刘清国;班绣文;李松峰;龚德勇【摘要】对辣木(PKM1,印度传统种,非洲种)进行了育苗试验和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育苗试验中,1%促根壮苗剂浸种4 h出苗率最高为86%,比对照高20%;其次是1%的多菌灵,浸种4 h出苗率为80%,比对照高14%.辣木作蔬菜栽培以株行距为1.5 m×1.5 m种植密度为宜,过稀过密都会影响辣木的产量和产值及种植效益.【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38)003【总页数】3页(P56-57,60)【关键词】辣木;育苗;种植密度;产量【作者】周明强;刘清国;班绣文;李松峰;龚德勇【作者单位】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贵州,兴义,56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82.39辣木(Moringa olei fera Lan.)又称鼓槌树、奇迹树、牛奶树等,系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ns)的多年生常绿或落叶小乔木。
辣木的花、叶及根均可用于医治肿瘤,辣木叶含有大量的 VA 、VB 、VC及钾、钙、铁、蛋白质等,其中,蛋白质含量约43.5%,是牛奶的2倍,有“超级营养植物”之称,辣木种仁含油量平均达40%左右,呈淡黄色,具坚果味,其脂肪酸种类与橄榄油相似,辣木嫩果荚是最有价值和应用最广的部分,辣木果荚带芦笋味,营养价值高,富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
辣木原产印度西北部的亚喜马拉雅山地区,现广泛被亚洲、非洲、美洲等的热带南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引种栽培。
一般树高可达8~12m,树龄可达20年以上,主要以嫩枝、叶、花、嫩豆荚和种仁为收获物供人们栽培利用[1-4]。
不同种植密度对安豆203形态及r产量性状的影响郑丽敏;杨慧凤;周青;王凤菊;陈亚光;张志民;暂凯;牛永锋;徐淑霞【摘要】试验通过15,18,21和24万株/hm2不同密度处理,结果表明,以21万株/hm2密度栽培,大豆产量最高,因此安豆203在大田生产中以21万株/hm2的密度栽培较为适宜.【期刊名称】《大豆科技》【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3页(P26-28)【关键词】安豆203;种植密度;农艺性状;产量【作者】郑丽敏;杨慧凤;周青;王凤菊;陈亚光;张志民;暂凯;牛永锋;徐淑霞【作者单位】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455000;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种植密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亩株数,株粒数和百粒重3个方面,对于同一个大豆品种而言,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种植,如果种植密度发生变化,3个要素也随之变化,为了研究安豆203的种植密度和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关系,对安豆203进行了不同密度试验,为安豆203合理密植,充分发挥增产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点试验设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柏桩试验田,土质为壤土,肥力中上等,前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方法试验设15,18,21和24万株/hm2四个密度处理。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重复间留走道1 m,5行区,小区行长8.33 m,行距0.4 m,小区面积16.7 m2。
施底肥磷酸二铵(18-18-26)50 kg/667m2,6月13、14日整地区划,6月15日播种,播后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
种植密度对不同茴香品种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作者:钟辉丽胡敏常鑫胡健泰董立盛王小欢许欢来源:《甘肃农业科技》2022年第05期摘要:以9个民勤地方茴香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不同茴香品种株高、茎粗、分枝数、结实花序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确定不同民勤地方茴香品种的最佳密度。
结果表明,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割茬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3.3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3 819.05、3 990.48 kg/hm2;东润大粒高秆晚熟茴香、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小粒高秆晚熟茴香和小粒高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均为14.85万株/hm2,产量分别为 4 361.90、5 238.10、4 695.24、3 980.95 kg/hm2;酒泉小粒高秆早熟茴香、东湖大粒高秆早熟茴香和大粒矮秆早熟茴香的最适种植密度为16.50万株/hm2,产量分别为5 228.57、4 180.95、4 352.38 kg/hm2。
关键词:茴香;密度;地方品种;产量中图分类号:S567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463(2022)05-0059-05doi:10.3969/j.issn.1001-1463.2022.05.015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Growth and Yield of Different Fennel VarietiesZHONG Huili 1, HU Min 1, CHANG Xin 1, HU Jiantai 1, DONG Lisheng 2, WANG Xiaohuan 3, XU Huan 4(1. Wuwei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ation Centre, Wuwei Gansu 733000,China; 2.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nd Popularization Centre of Tianzhu Tibetan Autonomous County, Tianzhu Gansu 733200, China; 3. Township Government of Zhongxing Minqin County,Minqin Gansu 733300, China; 4. Township Government of Donghu, Minqin County, Minqin Gansu 733300, China)Abstract:Nine local fennel (Foeniculum vulgare) varieties from Minqin county were used as the materials to study the effect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on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number of branching, fruiting inflorescence number, 1 000-seed weight and yield of different fennel varieties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ies for different local fennel varieties of Minqin. Results showed that planting density of 133 500.00 seedling/ha for big grain, high-stem, late-ripening fennel and cutting fennel was optimum which achieved fennel yields of 3 819.05 and 3 990.48 kg/ha, respectively. 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for Dongrun big grain, high-stem,late-ripening fennel, big grain, high-stem, early-ripening fennel, small grain, high-stem,late-ripening fennel, and small grain, high-stem, early-ripening fennel was 148 500.00 seedling/ha which achieved fennel yields of 4 361.90, 5 238.10, 4 695.24, and 3 980.95 kg/ha,respectively. The optimum planting density for Jiuquan small grain, high-stem, early-ripening fennel, Donghu big grain, high-stem, early-ripening fennel, and big grain, dwarf stem,early-ripening fennel was 165 000.00 seedling/ha which achieved fennel yields of 5 228.57, 4 180.95, and 4 352.38 kg/ha, respectively.Key words: Fennel; Density; Local variety; Yield种植密度是决定茴香产量的重要因子,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茴香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