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安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学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6
《环境土壤学》试卷 共26页 第1页 《环境土壤学》试卷 共26页 第2页安徽师范大学20 -20 学年第 学期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土壤学》期末考试试卷(A )(时间 120分钟)1. 土壤圈2. 土壤原生矿物3. 土壤质地4. 土水势5. 土壤环境容量6. 土壤污染1. 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中位置处于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交接面上最富有()的( )或覆盖层。
2. 构成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晶格的基本结构单位名称请在下图中加以标注。
3. 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介质,土壤的主要物质组成包括( )、有机质、土壤生物、()和土壤空气。
4. 按照土粒大小将土壤颗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
尽管各种粒级制之间有所不同,但大致都将土壤颗粒按大小分为石砾、( )、粉粒和( )四组。
5. 土壤水分含量是表征土壤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
土壤含水量有多种表达方式,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质量含水量;(2)( )含水量;(3)( )含水量和(4)土壤水储量。
6. 土壤空气与近地表大气组成的主要差别有以下几点:(1)土壤空气中的( )含量高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的O 2含量低于大气;(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 )气体。
7.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直接参与( ),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2)控制(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顶层氧 中心硅 底层氧( )顶层氧 中心铝 底层氧( )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8.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土壤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是物质的()大循环与()小循环矛盾统一的结果。
9.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阳离子交换反应称之为阳离子交换作用。
安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学》复习题安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学》复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C )A. 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发展B. 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C.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人类可以征服自然D. 要注意代内、代际公平及空间与中间的公平2.以下不属于环境教育的特征的是( A )A.严密的逻辑性B.广泛的社会性C.跨学科的综合性D.手段的多样性3. 首次提出“环境教育”一词的人是(D )A.雷切尔·卡逊B.杜威C.卢梭D. 托马斯·普瑞查4. 率先颁布《环境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政府在推动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的国家是( C )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中国5. 下列不属于环境教育评价类型的是( D )A. 诊断顶评价B. 形成性评价C. 终结性评价D.反馈性评价6.下列不会直接构成对探究性教学影响的因素是( C )A.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B.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C.教学场所的选定D.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引导策略7. 《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该书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惊世骇俗的预言,强烈地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A )A. 雷切尔·卡逊B. 约翰·杜威C. 托马斯·普瑞查D. 卢卡斯8. 环境教育诞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中,保证了环境教育诞生应具备的所有理论条件的理论基础是( D )卢梭的自然教育主义B.杜威的教育思想 C.英国的自然学习 D.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9. 下列不属于空间维度环境教育的是( B )A. 学校环境教育B. 儿童环境教育C. 家庭环境教育D.社区环境教育10.环境教育目标不包括( D )A.知识目标B.态度目标C.意识目标D.情感目标11.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未来》一书,首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该书发表于( D )A.1949年B.1962年C.1978年D.1987年12.下列不属于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是( A )A.野外观察型B.描述解释型C.验证假设型D.设计发现型13. 下列属于空间维度环境教育的是( D )A. 儿童环境教育B. 中学环境教育C. 终身环境教育D. 学校环境教育14.探究引导策略是环境教育教学重要策略之一,倡导以问题为中心,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的特点是( A )A.挑战性B.严密的逻辑性C.专业性D.全面性15. 在环境教育教学策略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是( A )A. 讲演并重策略B. 探究引导策略C. 野外考察策略D. 模拟游戏策略16.目前基础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模式。
2014年环保工程师考试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基础知识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环境概念范畴的是()。
A.大气B.矿藏C.野生动物D.自然保护区2.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
A.环境功能的不同B.环境范围的大小C.环境要素的不同D.环境要素的形成3.下列关于环境质量对人类的价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人类健康生存的需要B.它是人类生活条件改善和提高的需要C.它是维持自然系统良性循环的需要D.环境质量的价值是绝对的4.下列关于环境容量和容许排放量,说法错误的是()。
A.容许排放量满足环境目标值的某地区容许排放的某种污染物的总量B.容许排放量与环境目标值相对应C.环境容量就是容许排放量D.环境容量分为总容量(即绝对容量)与年容量5.下列关于环境系统与环境要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系统是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B.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C.环境系统是否处于稳态和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无关D.环境的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6.环境质量由()组成。
A.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B.环境结构和环境背景C.环境状态和环境背景D.环境状态和环境目标7.在环境保护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是()。
A.大气目标B.敏感目标C.水目标D.噪声目标8.将环境污染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其依据是()。
A.污染物的形态和性质B.环境系统所属类型C.环境要素D.污染源所处的社会区域9.关于环境质量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质量指数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数值B.环境质量指数表征着环境质量整体的优劣C.环境质量指数既可以用单个环境因子的观测指标计算得到,也可以由多个环境因子观测指标综合算出D.环境质量指数只能由多个环境因子观测指标综合算出10.关于环境质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B.环境质量是只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状态C.环境质量包括环境结构和环境状态两部分D.环境质量分为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11.下列()不是确定环境目标的基本原则。
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108小题.每题1.0分,共108.0分。
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可以对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规定( )。
A 地方环境标准样品标准B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 地方环保基础标准D 地方环保方法标准【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考核对制定地方标准的有关规定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五类环境标准,其中可以有条件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2题下列哪一项不是工程分析应遵循的技术原则( )。
A 体现政策性B 具有针对性C 应为各专题评价提供定量而准确的基础资料D 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第3题环境影响报告书经( ),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A 批准前B 批准过程中C 批准后D 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后【正确答案】:C【本题分数】:1.0分第4题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 )。
A 判断功能B 预测功能C 选择功能D 决策功能【正确答案】:D【本题分数】:1.0分第5题对于二级评价项目,对其所在地区气象资料的调查期间,至少应为最近( )年。
A 1B 2C 3D 4【正确答案】:C【本题分数】:1.0分第6题在下列哪些区域,不得新建排污口( )。
A 农业用水区域B 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C 运河D 重要渔业水域【正确答案】:B【本题分数】:1.0分第7题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应当编制( ),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
A 环境影响报告书B 环境影响登记表C 环境影响报告表D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第8题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 当类比对象与研究对象在工程特征、排污特征以及环境特点具有相似性时,方可应用类比法B 物料衡算法主要适用于有组织污染物排放源强的确定C 资料复用法就是可以直接应用已批复报告书中的监测数据D 物料衡算法确定的污染物源强于实际监测得到的源强吻合,无偏差【正确答案】:A【本题分数】:1.0分【答案解析】该题考核对应用类比法的条件的掌握情况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采用此法时,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之间的相似性与可比性。
《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PDF)《环境科学》部分复习题参考答案要点1、怎样理解“环境”的基本概念,简要介绍环境的功能和特性概念:从环境科学的角度看,环境即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即人类生存与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的功能:(1)为人类生存和繁衍提供必须的资源。
(2)环境的调节功能。
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环境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调节作用,使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保持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
(3)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还为人类提供许多服务,像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等等。
(4)环境的文化功能。
优美的自然环境又是艺术家们创作和美学倾向的源泉。
环境的特性:包括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环境的资源性与价值性。
(1)整体性与区域性。
环境的整体性是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个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
环境的区域性是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
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
环境变动性指的是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3)资源性与价值性。
环境的资源性是指环境就是一种资源。
这是因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环境。
既然环境是一种资源,所以环境的价值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2、怎样理解“环境问题”、“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承载力”这几个概念?环境问题:任何由自然或人类引起的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有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素质的好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15 分)1. 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02 NOx HC 0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 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 永久性听力偏移:如果长期暴露在较强噪声(90 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就会导致听力永久丧失,这就是噪声性耳聋, 也叫永久性听力偏移。
5.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 分)1. 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是采用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方法。
2. 水体污染的人为源按人类活动方式可分为(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3. 大气污染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与人为源,人为源又分为(移动源)和(静止源)。
4. 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5.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地理因素包括(山谷风)和(海陆风)。
6. 水体中某些藻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如氮磷过剩)会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这种现象若发生在淡水中称(水华),若发生在海洋中则称为(赤潮)。
6. 人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强度范围约为(0〜120dB)。
低于20Hz 的声波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选项,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 分,共10分)1. 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E F )。
A. 海啸B. 全球温室效应C. 火山喷发D. 地方缺碘性甲状腺肿E. 水旱灾害F. 噪声污染2. “九五”期间,我国确定的“三河” “三湖” “两区” “一市”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其中三河指的是( A C D )。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课程代码272336)一、名词解释1、堆肥化参考答案: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的生物过程。
2、逆温参考答案:指对流层中某层次出现气温上热下冷的现象。
3、中位径(d c50)参考答案:指粒子群中将颗粒质量平分一半时所对应的颗粒的粒径。
4、富营养化参考答案: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5、农业退水参考答案: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
6、水环境容量参考答案: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称纳污能力。
7、污泥负荷参考答案:指单位时间单位微生物质量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kgBOD5/(kgMLVSS·d)。
8、物理性污染参考答案:物理环境中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光、热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仪器设备,造成的污染或异常,就是物理性污染。
9、热解参考答案: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油脂和燃料气的过程。
10、自养型微生物参考答案: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1/ 20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11、容积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kgBOD5/(m3·d),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器容积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
12、废物固化参考答案: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基材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13、理论烟气体积参考答案:燃料在供给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且生成的烟气中只有CO2、SO2、H2O、N2这四种气体,此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为理论烟气体积(又称湿烟气体积)。
14、表面水力负荷参考答案:单位为m3/(m2·d),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污水流量。
一、填空(共12题,每空1分,共24分)1、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的。
2、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作用主要通过两种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用于大气上的力有多种,其中引起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气污染源按其几何形状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体按照类型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三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来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指标COD是指_________________。
8、盐基饱和度大的土壤,其酸碱性一般呈__________________。
9、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基本类型。
10、城市垃圾资源化系统可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是在1979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布后才建立起来的。
12、在多数情况下,天然水中起决定电位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3分,共30分)得分阅卷人1、污染负荷比2、水体富营养化3、光化学烟雾第2 页共4 页4、环境规划5、半衰期6、噪声7、固体废物8、可持续发展9、土壤环境背景值10、生物多样性三、简答(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得分阅卷人1、简述固体废物的危害。
第3 页共4 页2、用图例的方式说明河流水对污染物的推移、分散和衰减过程。
3、简述土壤胶体的性质。
4、简述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及其特点。
环境与人类健康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类的生存要依赖我们的环境。
环境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1)环境的整体性;(2)环境资源的有限性(3)环境资源的区域性(4)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5)危害环境的时滞性2.环境激素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环境激素和人工合成激素3.生物入侵的方式有自然入侵、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4.环境对于生物体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环境具有提供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和文化功能功能5.1988年5月10日,武汉陆家街发生地陷,造成水泥电线杆、大树及十多间房屋都相继陷入泥中。
这是大量抽取_地下水_而招致恶果的典型例子。
6.环境健康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 汽车尾气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污染来源。
8. 生态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和生物多性减少9. 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按其功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0. 很多的化学污染物具有三致作用,三致作用指的是致突变、致畸、和致癌。
11. 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其污染主要来源包括生活性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交通性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源12. 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通常有呼吸道、接触皮肤和伤口和消化系统二、选择题1.自然环境中的淡水绝大部分分布于A. 冰川 B. 河流与湖泊 C. 地下水 D.海洋2.20世纪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属于A.大气污染; B.噪音污染;C.重金属污染;D.有机农药污染3.下列气体污染物中会造成酸雨的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 C.甲烷D.一氧化碳4.环境是由其各个要素组成,下列不是环境要素的是A. 温度 B.光照C.矿藏D.外来物种5.全球变暖的原因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哪个气体不是引起温室效应的物质A. 氩气B. 二氧化碳 C.氟利昂 D.甲烷6.下列农药中,属于已经被禁止使用的有机氯类农药的是 A. 扑草灭 B.马拉硫磷C.波尔多液D.DDT7.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作业下列各个答案哪个符合所问的题意:1. 以下不属于环境教育课程物资资源的是: DA. 学校图书馆B. 自然保护区C. 污水处理厂D. 教师2. 下列属于形式维度环境教育的是: BA. 终身环境教育B. 课堂环境教育C. 家庭环境教育D. 社区环境教育3.不能直接体现高等师范院校担负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职能的优势的是: BA.科研优势 B.财力、物力优势 C.师资培训优势 D.业务指导优势4. 带领学生考察受污染河流采用的是哪种环境教育教学策略? CA. 讲演并重策略B. 探究引导策略C. 野外观察策略D. 模拟游戏策略5. “历次世界大战与环境污染”属于以下哪个学科的环境教育学科渗透? CA. 语文B. 政治C. 历史D. 地理6. 下列不属于空间维度环境教育的是: AA. 学校环境教育B. 儿童环境教育C. 家庭环境教育D. 社区环境教育7. 下列不属于环境道德基本要求的是:CA. 所有人都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的权利B. 地球上所有物种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C. 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世界D. 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8. 学前分析不包括: DA. 学习需要分析B. 学习内容分析C. 学习者分析D. 学习结果分析9. 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CA. 发展的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发展B. 人类的行为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C.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工具,人类可以征服自然D. 要注意代内、代际公平及空间与中间的公平10.下列不属于环境教育的特征的是:AA.严密的逻辑性 B.广泛的社会性 C.跨学科的综合性 D.手段的多样性11.首次提出“环境教育”一词,并在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上使用的是:AA. 托马斯〃普瑞查B. H.R.亨格福德C. 约翰〃杜威D. 让〃雅克〃卢梭13.二十世纪世界十大环境污染公害事件中,日本熊本的水俣病事件属于( B )污染A.放射性污染B.有机农药污染C.重金属污染D.微生物性污染14. 环境教育诞生的思想理论基础中,保证了环境教育诞生应具备的所有理论条件的理论基础是:D A.卢梭的自然教育主义 B. 杜威的教育思想 C. 英国的自然学习D. 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15.设立自然保护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 B A.供人们游玩,发展旅游事业 B.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C.供人们狩猎 D.更好发展农牧业生产16. 在环境教育教学策略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是: AA. 讲演并重策略B. 探究引导策略C. 野外考察策略D. 模拟游戏策略17.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次明确给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该书发表于:D A.1949年B.1962年 C.1978年D.1987年18. 《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该书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惊世骇俗的预言,强烈地震惊了整个世界。
这本书的作者是: AA. 雷切尔〃卡尔逊B. 约翰〃杜威C. 托马斯〃普瑞查D. 卢卡斯19.下列属于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是: B A.只有一个地球B.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C.促进低碳经济 D.环境与居住21. 我国学校环境教育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重新定向阶段和创建绿色学校阶段,其中发展阶段的时间段为: DA. 1949 ~ 1959B.1963 ~ 1973C. 1973 ~ 1983D. 1983 ~ 199220.下列不属于环境教育原则的是: BA.批判性原则 B.多样性原则 C.整体性原则 D.生态性原则24.环境教育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并与之相渗相融相通,体现在多个方面,但不包括:DA. 理念相通B. 目标相合C. 内容相依D. 教学方法相同25.下列观点中,具有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生态观的是: CA. 人是地球的主人,是自然的主宰B. 人定胜天C.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D.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26.下列不会直接构成对探究性教学影响的因素是: C A.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B.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 C.教学场所的选定 D.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引导策略23. 基本流程为“准备—观察—记录—解释—总结”的综合实践活动属于以下哪种综合实践活动类型:A A. 描述解释型 B. 验证假设型 C. 设计发现型 D. 综合运用型27.人类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环境保护事件是1972年6月在瑞典召开的:DA. 资源保护与利用科学会议B. 生物圈会议C. 内华达会议D. 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28. 率先颁布《环境教育法》,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政府在推动环境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责任的国家是:C A. 英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29. 下列关于环境道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BA. 要尊重自然,不损害必须的自然过程B. 人类可无限制的利用自然资源C. 不能危及地球上的生物及其遗传能力D. 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样地30. 下列属于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是: DA. 组织班级活动B. 教学设计C. 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D. 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31. 芜湖市的垃圾分类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
下列属于不可回收垃圾的是:DA. 报纸B.塑料袋C. 玻璃杯D. 菜叶22.下列观点中,具有遵循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参天化育”的生态观的是:CA. 杀鸡取卵B. 竭泽而渔C.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D. 焚薮而田12. 下列不属于环境教学策略特点是:B A.可操作性B.启发性C.灵活性 D.调控性32. 目前基础环境教育主要采用学科渗透的环境教育模式。
下列属于环境教育在交叉学科中的渗透的是:B A. 环境教育在物理学科中的渗透 B. 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渗透C. 环境教育在历史学科中的渗透D. 环境教育在美术学科中的渗透填写完成下列各个空白:1. H.R.亨格福德博士的四层次环境教育目的生态学基础生态学基础水平、概念意识水平、调查和评价水平、环境行为技能水平。
2.环境教育的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验、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和真实评定。
3.环境教育的教学设计对环境教育的效果作用很大,对环境教育进行设计需要遵从一些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有:注意设计的系统性;注意设计的程序性;注意设计的可行性;注意设计的反馈性;注意设计的主体性;注意设计的生态性;注意设计的实践性;注意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野外观察教学策略在环境教育中的意义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发展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及态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
5.环境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一些素质要求,这些素质要求主要有:环境意识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6.环境教育的目标要素包括意识目标、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技能目标和实践目标。
7.环境教育教学策略的特点是指向性、可操作性、灵活性、综合性、调控性和层次性。
8.环境教育与传统学科的联系体现在理念相通、目标相合和内容相依。
9.环境教育的评价类型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0.环境教育学的目标因素包括意识目标,知识目标,态度目标,技能目标,实践目标。
11.环境教育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素质包括组织教育活动技能、组织教学活动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技能。
12.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轨迹中,环境教育创立时期是 1975-1979 。
解释下列名词或辨析下列概念:1.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指有关学习者学习的现有的知识水平与预期达到的知识程度之间的差距,环境教育学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即指学习者在未接受环境教育之前与接受环境教育之后,其自身关于环境知识、技能、意识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
3.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分层次的概念,其基本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
4.讲演并重策略所谓讲演并重策略,是为了解决环境教育问题,实现环境教育教学目标,完成环境教育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模型、地图、图片,或者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技术如幻灯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有组织、有系统地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环境领域的知识和概念,以此促进学生环境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
5.探究引导教学策略探究引导策略是教师在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以具体的环境问题为案例,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开展6.档案袋评价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由于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在环境教育学科渗透教学中,理科课程所采取的渗透途径和的手段,对文科、交叉学科、艺术类课程而言没什么可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样,文科等课程所采取的渗透途径和的手段,对理科而言也没什么可值得借鉴的地方。
2.“生态文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环境教育未来致力的实践体现,它与国际上所倡导的环境教育向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的理念和含义大同小异,基本是一样的。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讲演并重策略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优点:1、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控制作用,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速度、进度和难易程度。
2、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大量抽象化、概括化了的内容传递给学生。
3、环境领域涉及面广,层次复杂,对它的理论学习,必须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演来进行科学的分析、概括、整理和逻辑论证。
4、在教师讲授时结合演示可以讲学生难以看到或根本无法看到的环境现象、环境情景、进行直观形象地再现,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环境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环境认识。
5、教师可以有目的的进行环境意识、环境道德、环境行为的教育。
缺点:1、以教师为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2、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容易使学生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原因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而导致教育失败2.在采用学科渗透式进行环境教育时,应处理好哪些问题?答: 要更新教育观念要整合教育目标;要把握教学原则;要纳入评价体系;要拓展教学资源。
3.探究引导策略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①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采用探究引导策略的教学的开端,整个教学过程都离不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