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_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关于动点问题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5
1用函数知识求解动点问题,需要将问题给合几何图形的性质,建立函数模型求解,解要符合题意,要注意数与形结合。
2.以一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要充分运用方程、转化、函数以及数形结合等思想研究解决,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例题1:如图,直线1l 的解析表达式为33y x =-+,且1l 与x 轴交于点D ,直线2l 经过点A B ,,直线1l ,2l 交于点C .(1)求点D 的坐标;(2)求直线2l 的解析表达式;(3)求ADC △的面积;(4)在直线2l 上存在异于点C 的另一点P ,使得ADP △与ADC △的面积相等,请直接..写出点P 的坐标.例题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已知点A (0,6)、点B (8,0),动点P 从点A 开始在线段AO 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O 移动,同时动点Q 从点B 开始在线段BA 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 移动,设点P 、Q 移动的时间为t 秒.(1) 求直线AB 的解析式;(2) 当t 为何值时,△APQ 的面积为524个平方单位?当堂巩固:如图,直线6y kx =+与轴、y 轴分别交于点E 、F ,点E 的坐标为(-8,0),点A 的坐标为(-6,0)。
(1)求k 的值;(2)若点P (x ,y )是第二象限内的直线上的一个动点,在点P 的运动过程中,试写出△OPA 的面积S 与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3)探究:当点P 运动到什么位置时,△OPA 的面积为278,并说明理由。
课后检测: 1、如果一次函数y=-+1的图象与轴、y 轴分别交于点A 点、B 点,点M 在轴上,并且使以点A 、B 、M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的点M 有( )。
A .3个B .4个C .5个D .7个2、直线与y=-1与两坐标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点C 在坐标轴上,若△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 最多有( ).A .4个B .5个C .6个D .7个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直线1y x =+与334y x =-+交于点A ,分别交x 轴于点B 和点C ,点D 是直线AC 上的一个动点.(1)求点A B C ,,的坐标.(2)当CBD △为等腰三角形时,求点D 的坐标.5、如图:直线3+=kx y 与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43=OA OB ,点C(,y)是直线y =+3上与A 、B 不重合的动点。
初二数学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初二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在考试中往往占据一定比例。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1. 确定坐标系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首先需要确定直角坐标系,以方便分析和计算。
我们需要确定两个坐标轴,一般情况下可以选取x轴和y轴。
确定坐标系后,可以将物体的位置表示为一个点的坐标。
2. 分析物体的运动轨迹在动点问题中,物体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关键的概念。
我们需要分析物体的运动,找出它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它的轨迹。
在确定运动规律时,可以注意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
3. 确定物体运动的起点和方向在解决动点问题时,需要确定物体的起点和方向。
起点通常是物体的初始位置,方向则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起点作为坐标系的原点,方向则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方向确定。
4. 利用向量分析物体的运动在解决动点问题中,向量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
我们可以用向量表示物体的运动,从而更方便地分析和计算。
可以用向量表示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向量计算可以用向量加减法和向量点乘等运算法则。
5. 利用几何图形分析物体的运动在解决动点问题时,几何图形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
特别是对于平面内的运动,可以用几何图形分析物体的位置和运动。
可以利用几何图形分析物体的速率、方向和加速度等物理量。
总之,在解决初二数学中的动点问题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解题过程中需要细心、认真,尤其是在涉及到向量和几何图形的计算时,需要注意计算细节,以免出现错误。
八年级动点问题解题技巧和方法嘿,同学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八年级的动点问题。
这动点问题啊,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跑到那儿,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咱先来说说解题技巧。
遇到动点问题,可别慌,就把它当成是在和你玩捉迷藏的小伙伴。
你得静下心来,仔细观察它的行动轨迹。
比如说,它是沿着直线跑呢,还是在一个图形里蹦跶。
这就像是你知道了小伙伴喜欢藏在哪个角落一样重要。
然后呢,咱得把那些不变的量给找出来。
就好比是游戏里的固定规则,不管这个动点怎么调皮,这些不变的量就是你的法宝。
你抓住了它们,就等于抓住了解题的关键。
再讲讲方法。
画个图那是必须的呀!把题目里的条件都在图上标出来,这样不就一目了然了嘛。
就好像给这个调皮的小精灵画了个活动范围,你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一举一动。
还有啊,设未知数也是个好办法。
给这个动点取个名字,让它不再神秘。
然后根据题目里的关系,列出方程或者不等式,这就像是给小精灵套上了个小笼子,让它乖乖就范。
咱举个例子吧,就说一个动点在一个长方形里跑来跑去。
那咱就先把长方形的边长啥的都标清楚,然后看这个动点是怎么跑的。
要是告诉你它的速度,那咱就能算出它在一定时间内跑了多远。
再结合其他条件,是不是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啦?动点问题其实没那么可怕,就像你第一次骑自行车,觉得很难,但多骑几次就熟练啦。
只要你多练习,多琢磨,就一定能把这个小精灵给收服。
同学们,想想看,要是你能轻松搞定动点问题,那得多有成就感啊!以后再遇到这种题,你就可以胸有成竹地说:“哼,我可不怕你这个小精灵!”别小看了这些解题技巧和方法,它们可是你在数学世界里的秘密武器呢!加油吧,让我们一起征服动点问题这个小调皮!动点问题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每一个题目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困难重重,但别灰心,就像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总会爬到山顶的。
而且,当你解决了一个难题后,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同学们,别害怕动点问题,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
所谓“动点型问题”是指题设图形中存在一个或多个动点,它们在线段、射线或弧线上运动的一类开放性题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动中求静,灵活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键:动中求静.数学思想:分类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注重对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能力的考查。
从变换的角度和运动变化来研究三角形、四边形、函数图像等图形,通过“对称、动点的运动”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来探索与发现图形性质及图形变化,在解题过程中渗透空间观念和合情推理。
选择基本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以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图形在动点的运动过程中观察图形的变化情况,需要理解图形在不同位置的情况,才能做好计算推理的过程。
在变化中找到不变的性质是解决数学“动点”探究题的基本思路,这也是动态几何数学问题中最核心的数学本质。
二期课改后数学卷中的数学压轴性题正逐步转向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向发展.这些压轴题题型繁多、题意创新,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容包括空间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从数学思想的层面上讲:(1)运动观点;(2)方程思想;(3)数形结合思想;(4)分类思想;(5)转化思想等.研究历年来各区的压轴性试题,就能找到今年中考数学试题的热点的形成和命题的动向,它有利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对策,把握方向.只的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解题素养,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更明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导向.本文拟就压轴题的题型背景和区分度测量点的存在性和区分度小题处理手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专题一: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一、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微专题——动点问题1一、单选题1.如图,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3,则PQ的最小值为()A.2B.3C.4D.52.如图,已知Rt△ABC,∠C=90°,点D在AC上,CD=3,BD平分∠ABC,点P是AB 上一个动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PD>3B.PD≥3C.PD≤3D.PD=33.如图,在△ABC中,∠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AD=3,若P是BC上的动点,则线段DP的最小值是()A.3B.2.4C.4D.54.如图所示,在△ABC中,∠ABC=68°,BD平分∠ABC,P为线段BD上一动点,Q为边AB上一动点,当AP+PQ的值最小时,∠APB的度数是()A.118°B.125°C.136°D.124°5.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4,AD=6,延长BC到点E,使CE=2,连接D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CD→DA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以A、B、P为顶点的三角形和△DCE全等时,t的值为( )A.1B.7C.1或2D.1或76.如图,在△ABC中,∠ACB>90°,△ABC的面积为18,AB=9,BD平分∠ABC,E,F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E+EF的最小值为( )A.4B.6C.7D.97.如图,四边形ABCD中,∠A=90°,AD=5,连接BD,BD⊥CD,垂足是D且∠ADB=∠C,点P是边BC上的一动点,则DP的最小值是()A.2B.3C.4D.5二、填空题10.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C=∠D=90°,动点动点Q以3cm/s的速度从点B止移动.设移动的时间为t(与△PAB全等.12.如图,CA⊥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三角形与点A、B、C组成的三角形全等.13.如图,OP平分∠AOB,PC⊥OA值为.14.如图,∠ACB=90°,AC=/秒的速度沿射线AC运动,点Q秒时,△ABC与以点P,Q,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三、解答题1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5,0),B(0,5).点C为x轴正半轴上一动点,过点A作AD⊥BC交y轴于点E.(1)如图①,若C(4,0),求点E的坐标;(2)如图②,若点C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且OC<5.其它条件不变,连接DO,求证:DO 平分∠ADC.16.已知:△ABC中,AC=CB,∠ACB=90°,D 为直线BC上一动点,连接AD,在直线AC右侧作AE⊥AD,且AE=AD.(1)如图,当点D在线段BC上时,过点E 作EH⊥AC于H,连接DE,求证:EH=AC;(2)如图,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连接BE交CA的延长线于点M.求证:BM=EM.17.如图,△ABC的两条高AD与BE交于点O,AD=BD,AC=6.(1)求BO的长;(2)F是射线BC上一点,且CF=AO,动点P从点O出发,沿线段O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B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沿射线AC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点P到达点B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当△AOP与△FCQ 全等时,求t的值.18.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1)如图1,线段AD,BC交于点E,连接AB,CD,判断AD+BC与AB+CD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2,OC平分∠AOB,P为OC上任意一点,在OA,OB上截取OE=OF,连接PE,PF.求证:PE=PF;(3)如图3,在△ABC中,AB>AC,P为角平分线AD上异于端点的一动点,求证:PB−PC>BD−CD.19.如图,在△ABC中,D为AB的中点,AB=AC=10cm,BC=8cm,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方向以每秒3cm的速度向点C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C出发,沿CA方向以每秒3 cm的速度向点A运动,运动时间是t秒.(1)在运动过程中,当点C位于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上时,求出t的值;(2)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使△BPD和△CQP全等,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0.在△ABC中,AC=BC,∠ACB=90°,D是射线BA上一动点,连接CD,以CD为边作∠DCE=45°,CE在CD右侧,CE与过点A且垂直于AB的直线交于点E,连接DE.(1)当CD,CE都在AC的左侧时,如图①,线段BD,AE,DE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2)当CD,CE在AC的两侧时,如图②,线段BD,AE,DE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3)当CD,CE都在AC的右侧时,如图③,线段BD,AE,DE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你的猜想,不必证明.参考答案:1.B【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出当PQ⊥OM时,PQ的值最小,根据角平分线性质得出PQ=PA,求出即可.【详解】解:当PQ⊥OM时,PQ的值最小,∵OP平分∠MON,PA⊥ON,PA=3,∴PQ=PA=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垂线段最短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能得出使PQ最小时Q 的位置.2.B【分析】连接DP,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解答即可.【详解】解:连接DP,如图所示:∵∠C=90°,BD平分∠ABC,∴当DP⊥AB时,DP=CD=3那么当DP不垂直AB时,DP>CD=3,∵垂线段最短,∴PD≥3,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垂线段最短,熟知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题的关键.3.A【分析】由垂线段最短可知当DP⊥BC时,DP最短,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当DP⊥BC时,DP的值最小,∵BD平分∠ABC,∠A=90°,∵BD平分∠ABC,∠ABC=∠ABC ∴∠ABD=∠CBD=12∵BP=BP,∴△PBQ≌△PBE(SAS),∵∠AEB=90°,∠CBD=34°∴∠APB=∠AEB+∠CBD=∵BD平分∠ABC,PE⊥AB,EF⊥∴PE=EF,∴CP=CE+PE=CE+EF的最小值.即CE+EF的最小值为4,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关键是将CE+EF的最小值为转化为CP,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7.D【分析】根据等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BD=∠CBD,再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DP⊥BC时DP最小,然后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P=AD.【详解】解:∵BD⊥CD,∠A=90°.∴∠ABD+∠ADB=90°,∠CBD+∠C=90°,∴∠ABD=∠CBD,由垂线段最短得,DP⊥BC时DP最小,此时,DP=AD=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判断出DP最小时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8.D【分析】当△EAP与△PBQ全等时,有两种情况:①当EA=PB,AP=BQ时,△APE≅△BQP②当AP=BP,AE=BQ时,△AEP≅△BQP,分别按照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求解即可.【详解】当△EAP与△PBQ全等时,有两种情况:①当EA=PB,AP=BQ时,△APE≅△BQP,∵AB=10cm,AE=6cm,∴BP=AE=6cm,AP=4cm,∴BQ=AP=4cm;∵动点P在线段AB上,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向点B运动,∴点P和点Q的运动时间为:4÷2=2s,∴v的值为:4÷2=2cm/s;②当AP=BP,AE=BQ时,△AEP≅△BQP,∵AB=10cm,AE=6cm,∵BD平分∠ABC,∴∠N′BM=∠NBM,在△MBN′与△MBN中,{BN′=BN∠N′BM=∠NBM,BM=BM×AB×CN′,此时S△ABC=12×4×CN′,可得6=12可得CN′=3,∴CM+MN的最小值为3,故答案为:3.∵AB=AD,∠ABP=∴BP=AQ,∵AQ=AB−BQ=8−3t,BP=t,∴8−3t=t,∴t=2s,当点Q在边AD时,不能构成△QAD,当点Q在边CD上时,如图2,AB+AD+DQ=3t,BP=t,∴DQ=3t−16.要使△PAB和△QAD全等,只能是△PAB≌△QAD,∴BP=DQ,∴t=3t−16,∴t=8s,故答案为:2s或8s.【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本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11.5【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BF=∠A,由ASA证明△BEF≌△AED,得到AD=BF,最后由BF+CD=AD+CD=AC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BF∥AC,∴∠EBF=∠A,∵E为AB中点,∴BE=AE,在△BEF和△AED中,{∠EBF=∠ABE=AE∠BEF=∠AED,∴△BEF≌△AED(ASA),∴AD=BF,∴BF+CD=AD+CD=AC=5,故答案为: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2.0或2或6或8【分析】首先分两种情况:当E在线段AB上和当E在BN上,然后再分成两种情况AC=BE和AB=EB,分别进行计算,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①当E在线段AB上,AC=BE时,△ACB≌△BED,∵AC=4cm,∴BE=4cm,∴AE=AB−BE=4cm,∴点E的运动时间为4÷2=2(秒);②当E在BN上,AC=BE时,△ACB≌△BED,∵AC=4cm,∴BE=4cm,∴AE=AB+BE=12cm,∴点E的运动时间为12÷2=6(秒);③当E在线段AB上,AB=EB时,△ACB≌△BDE,这时E在A点未动,因此时间为0秒;④当E在BN上,AB=EB时,△ACB≌△BDE,∵AB=8cm,∴BE=8cm,∴AE=AB+BE=16cm,∴点E的运动时间为16÷2=8(秒),综上所述,当点E经过0秒或2秒或6秒或8秒时,由点D、E、B组成的三角形与点A、B、C 组成的三角形全等,故答案为:0或2或6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3.3【分析】过P作PE⊥OB交OB于E,当D于E重合时,PD=PE最小,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过P作PE⊥OB交OB于E,∴当D于E重合时,PD=PE最小,∵OP平分∠AOB,PC⊥OA,∴PE=PC=3,∴PD的最小值为3,故答案:3.【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垂线段定理,掌握定理是解题的关键.14.1或3或4【分析】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根据已知条件分△ABC≌△PQC,△ABC≌△QPC,两种情况,根据AC=PC=4和BC=PC=2列方程求出t值即可.【详解】解:∵AC=2BC=4,∴BC=2,设点P运动时间为t秒,∵∠ACB=∠PCQ=90°,PQ=AB,∴当△ABC≌△PQC时,AC=PC=4,∴|4−2t|=4,解得:t=0(舍)或t=4;当△ABC≌△QPC时,BC=PC=2,∴|4−2t|=2,解得:t=1或t=3;综上:1秒或3秒或4秒时,△ABC与以点P,Q,C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故答案为:1或3或4.【点睛】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关键是找到所有符合题意的情况.15.(1)点E 的坐标为(0,4);(2)见解析【分析】(1)可证明△AOE≌△BOC(ASA),从而得出OE =OC ,进而求得;(2)过O 作OM ⊥DA 于M ,ON ⊥DC 于N ,根据△AOE≌△BOC ,得S ΔAOE =S ΔBOC ,从而得出OM =ON ,进而得证.【详解】(1)解:如图,∵AD ⊥BC ,AO ⊥BO ,∴∠AOE =∠BDE =∠BOC =90°,∴∠OAE +∠ACD =90°,∠OBC +∠ACD =90°,∴∠OAE =∠OBC ,∵A (−5,0),B (0,5),∴OA =OB =5.在△AOE 和△BOC 中,{∠OAE =∠OBC OA =OB ∠AOE =∠BOC,∴△AOE≌△BOC(ASA),∴OE =OC ,∴点C 坐标为(4,0),∴OE =OC =4,∴E (0,4);(2)证明:如图,过O作OM⊥DA于M,ON⊥DC于由(1)知,△AOE≌△BOC,∴SΔAOE=SΔBOC,AE=BC,∴1 2×AE×OM=12×BC×ON,∴OM=ON,{∠AHE =∠C ∠AEH =∠DAC AE =DA,∴△AEH≌△DAC(AAS),∴EH =AC .(2)如图,作EF ⊥CM 交CM 的延长线于点F ,∵∠F =90°,∠ACD =180°−∠ACB =90°,∠DAE =90°,∴∠F =∠ACD =∠MCB ,∵∠FAE +∠CAD =90°,∠CDA +∠CAD =90°,∴∠FAE =∠CDA ,在△FAE 和△CDA 中,{∠F =∠ACD ∠FAE =∠CDA AE =DA,∴△FAE≌△CDA(AAS),∴EF =AC ,∵AC =CB ,∴EF =AC =BC ,在△BMC 和△EMF 中,{∠MCB =∠F ∠BMC =∠EMF BC =EF,∴△BMC≌△EMF(AAS),∵BM =EM .【点睛】此题考查了同角的余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难度较大,正确地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7.(1)6∵∠BOD=∠ACD,∴∠AOP=∠ACF,∵AO=CF,∴当OP=CQ时,△AOP≌△FCQ∵∠BOD=∠ACD,∴∠AOP=∠FCQ,∵AO=CF,∴当OP=CQ时,△AOP≌∴t=4t−6,∵AD是∠BAC的角平分线,∴∠EAP=∠CAP,在△APE和△APC中,{AE=AC(3)过点C作CF⊥CE,交AB于点F,如图,先证明△CBF≌△CAE,得到BF=AE,CF=CE,然后证明△DCE≌△DCF解题即可;【详解】(1)过点C作CF⊥CE,交AB延长线于点F,如图.∴∠ECF=∠ACB=90°.∴∠FCB=∠ECA.∵AE⊥AB,∴∠EAB=90°.∵∠CBA=∠CAB=45°,∴∠CBF=∠CAE=135°.∵BC=AC,∴△CBF≌△CAE(ASA).∴BF=AE,CF=CE.∵∠DCE=45°,∠ECF=90°,∴∠DCE=∠DCF=45°.∵CD=CD,∴△DCE≌△DCF(SAS).∴DE=DF.∵BD+BF=DF,∴BD+AE=DE.故答案为:BD+AE=DE.(2)图②的猜想:BD−AE=DE.证明:过点C作CF⊥CE,交AB于点F,如图②.∴∠ECF=∠ACB=90°.∴∠CBF=∠CAE.∵AE⊥AB,∴∠EAB=90°.∵∠CBA=∠CAB=45°,∴∠CBF=∠CAE=45°.∵BC=AC,∴△CBF≌△CAE(ASA).∴BF=AE,CF=CE.∵∠DCE=45°,∠ECF=90°,∴∠DCE=∠DCF=45°.∵CD=CD,∴△DCE≌△DCF(SAS).∴DE=DF.∵BD−BF=DF,∴BD−AE=DE.(3)过点C作CF⊥CE,交AB于点F,如图∴∠ECF=∠ACB=90°.∴∠FCB=∠ECA.∵AE⊥AB,∴∠EAB=90°.∵∠CBA=∠CAB=45°,∴∠CBF=∠CAE=45°.∵BC=AC,∴△CBF≌△CAE(ASA).∴BF=AE,CF=CE.∵∠DCE=45°,∠ECF=90°,∴∠DCE=∠DCF=45°.∵CD=CD,∴△DCE≌△DCF(SAS).∴DE=DF.∵BD−BF=DF,∴BD−AE=DE.故答案为:BD−AE=DE.【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一、动点问题概述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物体或点在特定条件下的运动轨迹和位置变化。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关于动点问题的题目,通过对动点的运动进行分析和建模,从而得出数学解决方案。
在八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动点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尤其是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学习中,动点问题的应用更是凸显出其重要性。
二、三角形全等的概念1. 三角形全等是指在平面解析几何中,两个三角形在形状和大小上完全相同。
当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相等,对应角度相等时,我们就可以认为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2.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全等的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面积相等。
三、动点问题与三角形全等的联系1. 在动点问题中,三角形全等常常被用来描述动点的运动轨迹。
一个动点在平面内作定点旋转、平移等运动时,可以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来描述动点的位置变化。
2. 通过观察动点在三角形内的运动,我们可以将动点与三角形全等的概念进行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动点问题和三角形全等。
四、动点问题三角形全等的举例分析1. 假设动点A在平面内作匀速直线运动,点B、点C分别为该平面内两个定点,且直线AB与BC共线,以BC为直线方向。
如果C到A的距离等于B到A的距离,根据三角形全等的性质,我们可以推断出△ABC与△ACB是全等三角形,即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和三个角都相等。
2. 再做一个动点问题的三角形全等的举例,如果A、B、C三个点共线,并且A点到B点的距离等于B点到C点的距离。
那么,如果D是AC 上的一个任意一点,那么我们可以得出△ABD与△BCD是全等三角形。
五、动点问题三角形全等的解题方法在解决动点问题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观察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轨迹,分析三角形的形状和位置变化。
2. 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建立动点与三角形全等的关系。
3.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和要求,构建方程或等式,求解动点问题与三角形全等。
六、动点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应用举例1. 在解析几何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动点问题:一个点以一定的规律在平面内作运动,问它经过的点的轨迹是什么形状?这种问题就可以通过分析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八年级数学上学期之动点问题(精品)(精编)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点在平面上的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本文将介绍八年级数学上学期中的动点问题。
动点问题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点在平面上的运动和位置的变化。
动点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和代数的关系,同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八年级数学上学期中,我们学习了很多与动点有关的内容,例如:点的坐标、平面直角坐标系、直线的方程等。
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复杂的动点问题。
下面我将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八年级数学上学期中的动点问题。
假设有一辆汽车从A点出发,沿着直线行驶,经过B点到达C点。
汽车在A点的速度是20 km/h,在B点的速度是30 km/h,在C点的速度是40 km/h。
已知A点与B点的距离是100 km,B点与C点的距离是150 km。
现在我们要求汽车从A点出发到C点所需要的时间。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汽车从A点到B点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20 = 100 / t1,其中t1表示从A点到B点所需要的时间。
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t1 = 5小时。
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汽车从B点到C点所需要的时间。
根据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的公式,我们可以得到:30 = 150 / t2,其中t2表示从B点到C点所需要的时间。
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得到t2 = 5小时。
最后,我们将汽车从A点到B点所需要的时间和从B点到C点所需要的时间相加,即可得到汽车从A点出发到C点所需要的总时间:t = t1 + t2 = 5小时 + 5小时 = 10小时。
所以,汽车从A点出发到C点所需要的时间是10小时。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动点问题的解题思路:首先确定每一段路程所需要的时间,然后将这些时间相加,得到总的时间。
这个思路可以应用于更复杂的动点问题中。
在解决动点问题时,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数学工具,例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和直线的方程。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专题 5 特殊平行四边形中的动点问题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1 . 如图,在矩形中,的最小值为( ),动点 满足,则点 到 两点距离之和A.B.C.二、解答题2 . 定义:如图(1), , , , 四点分别在四边形们称菱形为四边形的内接菱形.动手操作:D. 的四条边上,若四边形为菱形,我第1页共4页(1)如图 2,网格中的每个小四边形都为正方形,每个小四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由 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大正方形,点 、 在格点上,请在图(2)中画出四边形的内接菱形;特例探索:(2)如图 3,矩形,形,求 的长度;拓展应用:,点 在线段 上且,四边形是矩形的内接菱(3)如图 4,平行四边形,,,点 在线段 上且,①请你在图 4 中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内接菱形,点 在边 上;②在①的条件下,当 的长最短时, 的长为__________3 . 如图所示,在中,,,,点 从点 出发沿 方向以每秒 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匀速运动,同时点 从点 出发沿 方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 运动的时间是 秒,过点 作于点 ,连接 、 .(1)求证: (2)四边形; 能够成为菱形吗?若能,求出 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3)当 ________时,为直角三角形.4 .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为坐标原点,矩形的顶点、,将矩形的一个角沿直线折叠,使得点 落在对角线上的点 处,折痕与 轴交于点 .第2页共4页(1)求线段 的长度; (2)求直线 所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3)若点 在线段 上,在线段 上是否存在点 ,使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5 .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 OABC 是长方形,O 为原点,点 A 在 x 轴上,点 C 在 y 轴上且 A(10,0),C(0,6),点 D 在 AB 边上,将△CBD 沿 CD 翻折,点 B 恰好落在 OA 边上的点 E 处. (1)求点 E、点 D 的坐标; (2)求折痕 CD 所在直线的函数表达式; (3)请你延长直线 CD 交 x 轴于点 F,点 P 是坐标轴上一点请直接写出使 S△CEP= S△COF 的点 P 的坐标.第3页共4页一、单选题1、二、解答题1、参考答案2、3、4、第4页共4页。
动点问题专项练习
1、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O是原点,A,B,C三点的坐标分别为A(18,0),B(18,6),C(8,6),四边形OABC是梯形,点P,Q同时从原点出发,分别作匀速运动,其中点P沿OA向终点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点Q沿OC,CB向终点B运动,当这两点有一点到达自己的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1)求直线OC的解析式.
(2)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秒.如果点Q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试写出点Q的坐标,并写出此时t的取值范围.(3)设从出发起,运动了t秒.当P,Q两点运动的路程之和恰好等于梯形OABC的周长的一半,这时,直线PQ能否把梯形的面积也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如有可能,请求出t的值;如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2、如图1所示,在△ABC中,点O在AC边上运动,过O作直线MN∥BC交∠BCA内角平分线于E点,外角平分线于F点.试探究: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
3、如图2所示,在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直角梯形,OA∥BC,BC=14cm,A点坐标为(16,0),C 点坐标为(0,2).点P、Q分别从C、A同时出发,点P以2cm/s的速度由C向B运动,点Q以4cm/s的速度由A向O运动,当点Q停止运动时,点P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0≤t≤4).
(1)求当t为多少时,四边形PQAB为平行四边形.
(2)求当t为多少时,PQ所在直线将梯形OABC分成左右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2,求出此时直线PQ的函数关系式.
巩固提高:
1.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90°,AD=24cm,AB=8cm,BC=26cm,动点P从A开始沿AD边向
D以1cm/s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CB边向B以3cm/s的速度运动.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外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等腰梯形?
(3)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QCD为直角梯形?
2. 如图,△ABC中,点O为AC边上的一个动点,过点O作直线MN∥BC,设MN交∠BCA的外角平分线CF于点
F,交∠ACB内角平分线CE于E.
(1)试说明EO=FO;
(2)当点O运动到何处时,四边形AECF是矩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3)若AC边上存在点O,使四边形AECF是正方形,猜想△ABC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如图,直角梯形ABCD中,AD∥BC,∠ABC=90°,已知AD=AB=3,BC=4,动点P从B点出发,沿线段BC向点
C作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D出发,沿线段DA向点A作匀速运动.过Q点垂直于AD的射线交AC于点M,交BC于点N.P、Q两点同时出发,速度都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Q点运动到A点,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
(1)求NC,MC的长(用t的代数式表示);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PCDQ构成平行四边形;
(3)是否存在某一时刻,使射线QN恰好将△ABC的面积和周长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4)探究:t为何值时,△PMC为等腰三角形.
4. 如图,在矩形ABCD中,BC=20cm,P,Q,M,N分别从A,B,C,D出发沿AD,BC,CB,DA方向在矩形的
边上同时运动,当有一个点先到达所在运动边的另一个端点时,运动即停止.已知在相同时间内,若BQ=xcm(x≠0),则AP=2xcm,CM=3xcm,DN=x2cm.
(1)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两边,以矩形的边(AD或BC)的一部分为第三边构成一个三角形;
(2)当x为何值时,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以P,Q,M,N为顶点的四边形能否为等腰梯形?如果能,求x的值;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5. 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90°,AB=14cm,AD=15cm,BC=21cm,点M从点A开始,沿边AD向
点D运动,速度为1cm/s;点N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运动,速度为2cm/s、点M、N分别从点A、C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
(1)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平行四边形?
(2)当t为何值时,四边形MNCD是等腰梯形?
6. 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C=90°,BC=16,DC=12,AD=21,动点P从点D出发,沿射线DA的
方向以每秒2个单位长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B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B运动,P、Q分别从点D、C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B时,点P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设△BPQ的面积为S,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
(2)当t为何值时,以B、P、Q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7. 直线y=- 34x+6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B两点,动点P、Q同时从O点出发,同时到达A点,运动停止.点Q沿线
段OA运动,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P沿路线O⇒B⇒A运动.
(1)直接写出A、B两点的坐标;
(2)设点Q的运动时间为t(秒),△OPQ的面积为S,求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当S= 485时,求出点P的坐标,并直接写出以点O、P、Q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M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