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印度河与恒河流域
- 格式:docx
- 大小:20.14 KB
- 文档页数:5
印度的胜地恒河信仰与生活的象征恒河,是印度最重要的河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神圣的河流之一。
它在印度人的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一条神圣的河流,代表着印度文化、宗教和生活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恒河在印度的信仰和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一、恒河的宗教意义在印度教中,恒河被视为母亲般的存在,被认为是由神圣女神迦梨比诃的化身形成。
印度教徒相信,沐浴于恒河水中可以洗去所有的罪恶,净化心灵。
每年有数百万的教徒前来恒河沐浴,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此外,恒河还是众多印度教朝圣之地的集结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
不仅在印度教中,恒河在佛教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佛教徒相信,恒河是释迦牟尼佛在成道前所沐浴的地方,也是佛教胜地之一。
故而,恒河亦是佛教徒朝拜和参与宗教仪式的地方。
二、恒河的文化意义恒河不仅在宗教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也在印度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恒河流域是印度历史上许多古代文明的诞生地,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印度教起源地。
恒河沿岸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古迹,如喜马拉雅山脉、瓦拉纳西城等,这些地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此之外,恒河还是印度文化的象征。
绵延不绝的河水被许多文学作品描绘,成为了许多艺术品的灵感来源。
恒河流域的音乐、舞蹈和文学作品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印度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恒河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影响恒河是当地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农民还是渔民,他们依赖恒河的水源进行生产和生活。
恒河水灌溉着这片土地的农田,使其具备了肥沃的条件。
同时,恒河还是当地居民的重要交通方式,许多人乘船在恒河上工作、出行。
此外,恒河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河水中的鱼类是当地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而河岸的沙子和石头也被用作建筑和修建庙宇。
因此,恒河对于当地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实用意义。
结语在印度的胜地恒河信仰与生活的象征。
它不仅在印度宗教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在印度文化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亚主要河流知识点总结一、印度河印度河起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的昆仑山脉,流经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最终注入阿拉伯海。
印度河全长约3180公里,流域面积约为108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地区的第二大河流,仅次于恒河。
印度河在藏南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的交界处形成了世界上最深的峡谷——印度河峡谷,是世界自然遗产。
印度河是南亚地区的重要水系,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沿岸地区是南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摇篮,印度教圣地瓦拉纳西和古城哈拉帕都位于印度河流域。
此外,印度河及其支流为河流流经地区的灌溉、农业生产、航运和发电等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是南亚地区的重要的水资源。
二、恒河恒河是南亚地区最大的河流,被尊为印度教的圣河,被万千信徒视为神圣的河流。
恒河发源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的甘地里冈冰川,全长约2500公里,是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天然水道,流经印度北部的恒河平原,注入孟加拉湾。
恒河流域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河流流域之一。
恒河在印度教文化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视为清洁和智慧的象征,被印度教信徒称为“母亲恒河”。
恒河沿岸有许多圣地和古城,如瓦拉纳西、阿拉哈巴德、哈里杜瓦尔、达拉莫、恒河三河口等城市都位于恒河流域,是印度教信徒朝圣的圣地。
此外,恒河也是南亚地区的重要水系,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又称雅鲁藏布江或雅鲁藏布江,是南亚地区第三大河流,发源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地区,是喜马拉雅山最大的支流,流经西藏自治区、印度和孟加拉国,最终注入孟加拉湾。
雅鲁藏布江全长约2400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4.7万平方公里。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它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沿途穿行于世界上最深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被誉为“世界第一佳峡”。
雅鲁藏布江流域地貌多样,气候环境复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恒河,位于印度次大陆,是印度教徒心中的“圣河”。
它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流经印度、孟加拉国,最后注入孟加拉湾。
自古以来,恒河在印度文化、历史和宗教信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那么,关于恒河的由来的传说,你知道多少呢?传说在很久以前,印度次大陆曾发生过一场巨大的洪水。
这场洪水几乎淹没了整个陆地,使得生灵涂炭。
这时,天神梵天(Brahma)降临人间,他用自己的身体化作了一座巨大的山岳,挡住了洪水。
这座山岳就是现今的喜马拉雅山脉。
洪水退去后,梵天看到了满目疮痍的大地。
为了拯救苍生,梵天用他的右手中指在地面上划开了一道口子,于是清澈的泉水从地底涌出,这便是恒河的源头。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脉出发,流经印度次大陆,洗净了世间的罪恶,使得大地重现生机。
在印度教信仰中,恒河是女神莎拉尼(Saraswati)的化身。
她被认为是智慧和艺术的象征。
信徒们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可以洗净一生的罪孽,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
因此,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徒来到恒河,进行神圣的沐浴仪式。
此外,恒河还是印度历史上诸多文明的发源地。
自古以来,恒河流域便孕育了印度河文明、摩诃婆罗多文明、吠陀文明等。
这里诞生了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吠陀经》等众多宗教经典。
可以说,恒河是印度文化的母亲河。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恒河的水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河水变得污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如今,人们正努力保护恒河,让这位“圣河”重现昔日的清澈与美丽。
总结:恒河的由来是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故事。
作为印度文化的象征,恒河见证了印度次大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保护这位“圣河”,让它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造福人类。
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古国印度与恒河文明印度,作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古国,拥有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恒河文明,则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文明之一。
本文将以恒河文明为切入点,探讨印度古国的辉煌与影响。
恒河文明,也被称为古印度文明或印度河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都市文明之一。
它起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兴盛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繁盛于上古印度次大陆时期。
恒河文明的发展地区位于今天的印度河流域,包括了今天巴基斯坦和印度的部分地区。
恒河文明的核心城市是哈拉帕文明,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之一。
哈拉帕文明拥有完善的城市规划、排水系统和大型公共建筑。
这些建筑遗迹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恒河文明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宝贵资料。
在恒河文明中,农业是支撑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们利用恒河流域的肥沃土地进行农耕,种植小麦、大麦、大豆和棉花等作物。
同时,他们还养殖牛、鸡和水牛等家畜。
这种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恒河文明带来了相对富足的生活条件。
恒河文明的社会组织以城市为基础,形成了相对集权的政治体制。
城市被认为是政治、经济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城市管理者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来统一管理。
此外,文明中的社会等级分明,分为君主、贵族、士兵和劳动者等不同阶层。
宗教在恒河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人们崇拜自然力量,并且将恒河视为神圣的河流。
他们相信,通过沐浴在恒河中,可以洗清身心的不洁,获得心灵的净化。
此外,一些宗教的标志物,如莲花、蛇和奉献火,也在文明的艺术作品和雕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恒河文明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它的灭亡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不断侵扰的外部势力有关。
随着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恒河文明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恒河文明已不复存在,但其对印度和整个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恒河文明的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对后来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其次,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在印度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印度教、佛教等。
论古代印度文明
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的原因
印度河是亚洲南部著名大河之一,全长约2900千米,流域面积117万平方千米。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冈底斯山岗仁波齐峰北坡,源头称狮头河,向西经克什米尔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绕过南迦峰北侧,切穿喜马拉雅山西缘,南折流入巴基斯坦。
进入旁遮普平原,以下为印度河中游,自米腾果德以南为下游,受苏莱曼山脉和沙漠夹持无大支流汇入,于特达附近注入阿拉伯海。
河名出自梵文Sindhu(信度)之拉丁语式拼法Indus--即“河流”之意。
河流总长度2900~3200公里。
印度河文明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和定居社会主要文明之一。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年平均降水量约300mm。
从河源至河口,印度河地区年降雨量在125~500mm之间。
除了巴基斯坦山区部分外,印度河流域均在次大陆最干燥的地区。
西风冬季扫过上印度河流域,带来102~204mm的降雨量--这对于小麦和大麦的生长极为重要。
流域山区降水形式主要是雪。
印度河水的一大部分是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融雪及融化的冰川提供的。
季风雨(7~9月)提供其馀水量。
印度河流域气候包括信德和下旁遮普的半沙漠气候与科希斯坦、罕萨(Hunza)、吉尔吉特、拉
达克及西藏的严酷高山气候。
印度河地表径流一部分来自高山融雪,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前者变化较少,后者随气候而变化,但年径流量的变化也不大【1】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前1750年。
古代印度的文明首先在印度河流域而不是恒河流域萌芽是容易理解的。
其中地理位置的差异起了很大作用,印度河流域靠近中亚并接近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四大文明起源之一的两河流域文明,而恒河流域则因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南地区崎岖的地形而与四大文明之一的华
夏文明远远相隔离。
而且当时的华夏文明主要集中在北方,而南方发展较缓慢,这样就更加无法与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相联系了。
再者中亚及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具有侵略性的扩张往往能起到联系不同地区
和传播先进文明的作用。
虽然据考察,哈拉巴文化文字至今无法解读,印度河史前文化的创造者尚无定论,大概在他们中间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蒙古利亚人和达罗毗荼人【2】,这些人种都与两河流域文明无关联,但印度河流域相对恒河流域的地理优势却是毋庸质疑的。
另外印度河流域比恒河流域气候更加干燥,大约处于干旱与半干旱区之间,这样的气候条件更适于食物的保存,对于远古人类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而气候较为湿润的地方食物容易腐烂,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都产生在有大河的地区而气候却相对干旱的原因。
直至今日,哈拉巴文化的衰落仍然是一个谜。
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其一是外族入侵说。
但是这些入侵者却并没有在
入侵之后长期占据该地区,如果这些入侵者就是后来创造吠陀时代文明的雅利安人,那也应该是几个世纪之后的事情了,这个假设显然与事实不符。
另一说法则认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灭亡是由于一场突发的洪水造成的。
有的学者认为,《百道梵书》所记载的当洪水毁灭世界之时,只有人类的始祖摩奴一人在神鱼的启示和帮助下造船得救,也许,这可能就是对印度河文明毁灭的一个回忆。
对于规模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也不一定是不可信的,也许2010年7月的巴基斯坦特大洪水就是一个历史的重演。
恒河位于印度北部,是南亚的一条主要河流。
恒河源头巴吉拉蒂河和阿拉克南达河,发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横越北印度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理河,而主要的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帕德玛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Meghna)。
恒河干流坡降很小,河面宽阔,所以流速缓慢。
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达印度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
【3】
恒河流域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河系。
水的补给在一定程度上依靠7∼10月西南季风带来的雨,以及4∼6月热季中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成的流水。
恒河流域降水与西南季风相伴,但也随6∼10月间起源于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而来。
只有少量降雨发生在12∼1月间。
【4】
印度河流域文明之后,雅利安人侵入,印度进入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是印度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滤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以吠陀为主,所以称作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开始出现。
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为了解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国家逐渐出现,取代了以前的民主制的军事机构。
早期的雅利安人活动于上、中游和恒河上游一带。
到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逐渐向东向南扩展,分布于整个恒河流域以至那巴河流域。
伴随着政治统治而来的是文化思想的控制,婆罗门教为等级深严的种姓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但到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婆罗门教对维护原有的等级制度已无能为力。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4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
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
【5】印度教徒视恒河为圣河,认为以恒河圣水沐浴可以净罪。
在赫尔德瓦尔、安拉阿巴德和瓦拉纳西等沿河圣城,每年都举行盛大的沐浴节。
【6】由于圣水沐浴节与恒河这两个词与印度宗教传统的紧密联系,许多人已认为它们是同意词。
因为圣水沐浴节是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恒河也就被看做是最伟大的宗教河。
多少年来,恒河在印度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恒河流域较之印度河流域地理环境和气候都更加适合人类
居住,加上远古的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和曾经的辉煌都被后来的印度居
民所遗忘,印度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也便随之东移。
除却恒河流域在自然环境上的优势,恒河流域的繁荣与发展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是分不开的。
“后来者居上”,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域上的兴衰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
这是恒河流域文明繁荣的必然性,而印度文化在恒河的悄然生根则是它的偶然性。
所以古代印度文明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的发展足迹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自百度知道:印度河。
参考资料:<<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第83页。
摘自维基百科。
摘自谷歌:恒河。
参考资料:塔帕尔著、林太译:《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参考资料:高善必:《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商务印书馆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