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哪里回收购全面胜利万岁
- 格式:ppt
- 大小:280.00 KB
- 文档页数:8
武汉市红色教育基地景点介绍1、武汉革命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2000年11月正式成立。
武汉革命博物馆现有毛泽东1927年撰写的《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有周恩来、董必武、张平化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等,均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8:30-17:002、八七会议会址全国20个“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之一。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依托八七会议旧址而建,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
纪念馆于1978年8月7日正式成立对外开放,1980年5月由邓小平同志在北京题写“八七会议会址”馆名,7月来馆指导会址复原工作。
由于八七会议在中共党史中独特而重要的历史地位,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00-17:003、武昌起义门首义胜利的开端起义门原名“中和门”,是武昌城十大古城门之一。
1911年,武昌首义胜利后,中和门被誉为“首义胜利的开端”,并于1912年改名“起义门”。
但1913年,段祺瑞任湖广总督时,又恢复了“中和门”原名。
“中和门”城楼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被毁,城门在解放前也濒于倒塌,仅存门洞。
新中国成立后,“起义门”的名称得以恢复,1956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9:00-17:004、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中国第一红街”—武汉市武昌区都府堤20号,是中共创始人之一毛泽东、陈潭秋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原为1918年创办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7年在此召开,同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四大也在此召开。
纪念馆于2006年筹建,2007年11月建成开放,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文化 工运足迹1927年的武汉,弥漫着激荡、炽热的革命气氛。
当年1月1日至3日,武汉人民举行庆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大会。
3日下午2点,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在江汉关前演讲。
眼见群众越聚越多,英帝国主义伺机挑衅,调集大批水兵,以刺刀刺向手无寸铁的民众,刺伤30多人。
英帝国主义制造的这起“一三”惨案,激起武汉工人和民众的熊熊怒火。
以工人阶潮涌江汉关——探寻95年前工人运动先驱留下的红色印记文_欧阳吟子 图_王宏勋级为主力军的武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武汉国民政府支持下,与英帝国主义展开了坚决斗争。
他们掀起反英高潮,一举夺回汉口英租界,赢得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
巍巍江汉关,百年潮涌地。
自1924年落成,江汉关大楼既是老汉口旧租界区地理位置上的起点,也是武汉地标性建筑,更是见证武汉百年风云变幻的历史纪念碑。
近日,我们走进有着深厚历史蕴涵和故事的江汉关,探寻95年前工人运动先驱留下的红色印记。
群情激奋,英勇抗争江汉关大楼坐落在武汉市江岸区花楼街道沿江大道129号,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汇处。
来到大楼跟前,我们立即被它鲜明的建筑艺术风格吸引。
“江汉关大楼融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英国钟楼建筑形式,是近代武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缩影,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
”江汉关博物馆馆长单宏均介绍道。
走进大楼一层展厅,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时光墙,记录了自1840年以来工友 2022.1251武汉不同时期的风貌。
快速转动的时针,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1927年的武汉。
1927年1月,国民政府正式宣布在武汉办公。
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相继来到武汉。
一时间,国共两党重要人物云集江城,武汉成为举国闻名的革命“赤都”。
为庆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北伐胜利大会,自1月1日起,一连3天,武汉各界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1月3日下午2时,江汉关大楼前,聚集了庆祝的工人群众。
一旁与英租界毗连的空地上,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宣传队员正在发表演讲。
您见过当年毛泽东为接收汉口汉阳起民解放军档案馆、草的电报手稿吗?您了解武汉解放前夕解中央档案馆、解放放军颁布的“警备训令”吗?……昨日,武汉军画报社、湖北省市档案馆迎来50岁生日,首发《武汉解放档案馆、武汉市博档案文献图集》,收录约300幅珍贵图片资物馆、武汉市革命料,其中近1/3为首次公开发表。
博物馆、湖北省军《武汉解放档案文献图集》分“黎明之前”、“武汉解放”、“江城新生”三个专题,用图片生动展现了武汉解放并走向新生的全过程。
该图集编纂历时十个月,武汉市档案馆T作人员先后到中国人毛泽东为汉口解放—]所书电报手稿亮相74年前首版国歌老唱片被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2009年12月14日上午,热心市民程皓先生专程赶到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将其家藏的《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捐赠给该馆。
唱片封套上有百代公司的金鸡标志,唱片编号为34848b。
专家冯树华先生确认,这是《义勇军进行曲》的首版编号。
上海知名唱片研究专家冯树华表示,《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留世数量极为稀少,有很大的收藏和保护价值。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最早作为《风云儿女》电影的主题曲问世。
1935年,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田汉编剧的电影《风云儿女》。
可在当年2月,田汉被国民党逮捕入狱。
“电通”公司决定请孙师毅把田汉的文学剧本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并请聂耳为电影谱写主题曲。
聂耳在短时间内将《义勇军进行曲》曲谱谱好,由贺绿汀请当时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担任乐队指挥的苏联作曲家阿龙阿甫夏洛莫夫配器,《风云儿女》的主题曲就此诞生。
同年5月,影片《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也让《义勇军进行曲》唱彻中华大地,激发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198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确定《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摘自《东早报》/作者:储静伟)“照片的价值无法估计!”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馆长、胡耀邦同志故居管理处主任寻司农激动地表示。
武汉最值得一去的红色旅游景点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色旅游景点,让我们一同走进,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首先要提到的是武昌红巷。
这里集中了一系列的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如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等。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庄重肃穆,馆内陈列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资料,生动地展现了中共五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而毛泽东旧居则是毛主席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住所,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走进这些地方,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革命先辈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也是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
它是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而建立的专题性博物馆。
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
馆内珍藏着许多与辛亥革命相关的文物和图片,详细地展示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那场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的艰辛与壮烈。
武汉革命博物馆同样值得一游。
它由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和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合并而成。
这里全面地展示了武汉地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风貌和革命精神,是了解武汉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也是武汉红色旅游的重要一站。
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紧急关头及时地向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斗争方向,反对政治上的“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革命中前进了一大步。
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介绍,让人们深入了解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除此之外,还有施洋烈士陵园。
施洋是一位著名的劳工律师,为工人阶级的权益奔走呼号,最终英勇就义。
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是人们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在武汉的这些红色旅游景点中,我们能够亲身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无畏精神。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珍贵邮票<全面胜利万岁>的介绍
这套邮票是在“文革”期间未能发行的邮票,邮票名称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简称为“文革全面胜利”邮票。
邮票图案为毛泽东主席身着蓝灰色中山装,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挥手致意,林彪手持《毛主席语录》跟在身后;城楼下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工农兵群众手持《毛主席语录》欢呼;邮票下部横框内印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全面胜利万岁”字样。
右边票边上印有“中国人民邮政”、“8分”,票幅为60毫米×40毫米,影写版。
关于这套邮票的设计、印制情况以及发行计划,邮票发行部门始终未透露过,为何印好后未公开发行,至今仍是个谜。
这种邮票是由河北石家庄邮局流出的,流出数量甚少,大约为10~20枚,十分珍贵。
1997年11月21日’97第二届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1枚“文革全面胜利”
(带下厂铭)新票以25万元(人民币)拍出;1件“文革全面胜利”邮票四方连(带下厂铭)以100万元(人民币)成交。
湖北政协2018年第12期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习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彰显了坚定的改革决心,昭示了不变的开放信念。
在大会上有一位老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他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他的一生都与改革开放后蜚声天下的汉正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于1996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他是全国个体工商户的传奇性代表,他是汉正街市场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郑举选。
命运多舛百折不挠1940年6月,郑举选出生在湖北省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进行抗日战争的时期。
郑举选六岁那年,他的五个兄弟姐妹先后去世。
他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下来,却双目致残,视力变得极为微弱,仅能看见微光,面部也留下了疤痕。
新中国成立后,他全家搬到商贩云集的汉正街。
郑家的祖辈曾经在汉正街上摆过摊,可以说是一个商贩世家,但他很早就知道,做生意不能只靠传统和经验,还必须靠文化和知识。
因视力的原因,他在学习中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勤和汗水。
初中毕业后,由于视力太差,他不得不停止高中学习,转而随父亲经商。
1958年,郑举选18岁。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到当时的硚口区三曙合作商店打工,老板嫌弃他视力不好,只给他最低的工资,并派他外出推销。
他没有抱怨,努力工作,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推销规律,在商店的红旗竞赛中获得优胜。
六十年代初期,他开始在武汉老三镇市场摆摊经营小百货。
因为善于经营,生意日渐红火。
他在汉正街上售卖毛主席像章等一系列周边产品,一跃成为汉正街销售毛主席像章的最大批发点,但因派系斗争,他被迫停止生意。
随后,他发现武汉市生产的用于家具的铰链供不应求,于是委托曾经的生意伙伴从长沙进货到汉口来卖,缓解武汉的市场需求,却被打上“投机倒把”“长途贩运”的罪名,扣上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再次被迫停止经营。
为养家糊口,1972年郑举选改行卖冰棍。
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都坚持每天推车走几十公里,往返于批发和销售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