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9
2024年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意象与意境的构建”,详细内容涉及意象的概念、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意义、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2. 学会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其对诗歌整体意境的影响。
重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以及意象的分析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古代诗歌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描绘自然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意象的概念,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及其作用。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析另一首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5. 小组讨论(1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意象的概念2.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3.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古代诗歌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学生需选取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中至少三个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认识。
答案:学生需从意象的角度,谈谈自己在鉴赏古代诗歌时的体会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意象的概念,了解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作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其他时期的诗歌意象,如唐诗、宋词等,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意象与意境”部分,具体内容为第二节“古代诗歌意象例析”。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掌握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学会分析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意象的敏感度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艺术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含有丰富意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3. 知识讲解:(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
(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
(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
4. 实例分析:(1)展示一首古诗,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2)分析这些意象的寓意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并写出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内容:(1)意象的定义和分类(2)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及其寓意(3)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艺术效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静夜思》中的意象,并写出你的感悟。
2. 答案示例:《静夜思》中的意象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感悟: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和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意象使诗歌更具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古代诗歌意象例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章《古代诗歌欣赏》中的意象例析。
详细内容包括:意象的定义与作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分析,意象在诗歌创作与欣赏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的概念,掌握意象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习并分类记忆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能够分析其在诗歌中的运用。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重点:意象的定义、作用以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意象的定义、作用,并以实例进行说明。
3. 意象分类:介绍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山水、花草、季节、气象等,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4.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意象,并讨论其作用。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诗中的意象运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给定古诗词中的意象,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意象例析2. 板书内容:意象定义与作用常见意象分类及代表作品意象在诗歌欣赏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明月、霜、床、故乡。
意象作用:描绘出诗人夜晚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组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意象的分类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2. 教学过程: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方法的调整与学生的阅读拓展。
古典诗歌中常见形象的归纳一、自然形象与客观物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一)、植物类:1、梅花——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2、芳草:比喻离别的愁绪或表现生生不息、希望。
3、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4、梧桐: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7、松柏:象征孤直、顽强。
5、菊花: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8、桃花:象征美女的容颜。
6、牡丹:象征高贵、富贵。
9、杨花:象征飘零、离散。
二)、动物类:1、杜鹃——表哀怨、凄恻、思归或冤魂悲鸣。
例: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李白《蜀道难》)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2、杜鹃啼叫声像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引起人们的“乡愁乡思”。
3、乌鸦: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4、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
5、孤雁(孤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6、蟋蟀(促织):表示惆怅。
7、猿啼:表现凄厉、哀伤。
8、蝉: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
9、燕子: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
三)、乐器乐曲类: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2、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例: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四、送别场所:1、南浦:水边送别的场所。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代名词。
2、长亭:陆上的送别场所。
3、西楼: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一、草木类: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
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公开课诗歌鉴赏之意象教学设计打印《诗歌鉴赏之意象复习》教学设计十八连山镇雨汪中学:李迎凤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悟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一)意象的理解(二)意象的分类(三)通过意象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三、教学难点通过意象把握诗歌情感四、教学准备多媒体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吹奏葫芦丝让学生说出曲目名字并引出古诗词。
(二)进入课题同学们真棒,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众里学它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题还在一片迷茫处”,面对考试,我们该怎么办?这一节课,我们就从诗歌意象入手,去学习一点诗歌鉴赏的方法。
1. 解释意象的概念(ppt展示)2. 教师通过中外友人看月的对话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意象3. 意象的分类有哪些?(ppt展示)(1)表达思乡情切的意象(2)表达送别惜别的意象(3)表达哀怨凄悲的意象(4)表达贞洁气节的意象4.教师出示常见的意象词让学生小组形式交流归纳(让学生齐读)月亮鸿雁青鸟浮云杨柳长亭子规猿猴梧桐乌鸦夕阳流水松梅竹菊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的教学设计5.男女生分组比赛看到这些意象词回忆所学过的诗句看看那组回答的多,并从学生提到的古诗句中挑出一首古诗带领学生分析并讲解鉴赏意象的方法。
以《天静沙·秋思》为例问题(1)这首小令有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3)意象词在这首小令中展现了怎样的画面?(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练习考题,小试牛刀小组交流讨论考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首词的意象有。
2.意象的特点:。
3.。
4. 词中通过的气氛,表达了作者情感。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1. 本首诗的意象:。
2. 意象的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一、教学目标:1、回顾学过的诗歌,总结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特殊内涵。
2、分析具体诗歌中的典型意象,进而理解诗歌内容。
二、教学重点:目标 1教学难点:目标 2三、教学过程:(一)明确概念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就叫意象。
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二)常见意象及其内涵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望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3.以折柳表惜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唐李白《忆秦娥》)4.以“蝉”喻品行高洁。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宋姜夔《扬州慢》)“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唐杜甫《蜀相》)“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刘禹锡《乌衣巷》)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岁寒三友之一。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初中语文课教案:读懂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一、引言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学生们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来开拓视野、培养情感和审美能力。
而了解意象和象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阐释文学作品的内涵。
本篇教案将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与感悟。
二、分析1. 什么是意象和象征意象是指一种特定的形象、动作、色彩或场景,它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而且还能引起读者内心的感触。
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自然、人物、物体等的描写,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象征是指一种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或事物。
通过象征,作家可以通过外在的形象来暗示深层的内涵,以此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学习意象和象征的重要性学习意象和象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理解作家使用意象和象征的目的和意义,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增强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意象和象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定义和作用。
-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和象征的形式和意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象征,并理解其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 能够运用意象和象征的理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 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片,启发学生对景色中意象和象征的理解,并引发学生欲探索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和象征的兴趣。
2. 理论讲解简要介绍意象和象征的定义和作用,并列举一些常见的意象和象征形式。
同时,通过举例解释它们在实际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3. 文本分析选择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古代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葬礼》章节。
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意象和象征的具体运用方式,并培养学生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和解读能力。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象征爱情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2)表达思念之情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子规鸟即杜鹃鸟。
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理想追求惬意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生活气息田园生活追求漂泊哀伤飘零伤感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1)由于“柳”“留”二字谐音,故经常以此暗喻离别。
如:陆游《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以“宫墙柳”暗喻唐婉,抒发了两人离别后再难相见,可望而不可即的心里状态。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可见思念之深,忧愁之切。
(2)多种于檐前屋后,故象征故乡。
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杨柳的柳絮飘忽不定,常被诗人当作遣愁的凭借;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杜牧《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迎寒早开,美丽脱俗,诗词中梅花常常是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绝于尘世、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清丽淡雅,芳气袭人,欺霜傲雪,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如:元稹《菊花》“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表达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朱淑贞《菊花》“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白居易《咏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2)隐士的象征:自从被陶渊明先生去世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
陶渊明《和郭主簿》(是晋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正是体现了他对羡慕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3)斗士的象征:一改菊花隐逸者形象的,当然要数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得蝴蝶也不敢来,将来我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就要改变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
)。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其带有明显寓意和倾向性的诗作里,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
同时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菊花也成为战士的代表。
(4)伤感的象征:宋•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菊花,在她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用“瘦”字抒发内心对久别丈夫的感受。
(1)出淤泥而不染,故被视为处于浊世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如,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莲”意为“爱慕”,“子”是第二人称敬词“您”,即爱慕心上之人,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采用谐音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深长思念和爱情纯洁。
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常被看作有刚正节操的象征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
(1)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温庭筠《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2)象征高尚的节操与品性:梧桐是制作名琴的良木,而良琴是君子修身养性的伴侣,古代有“载桐引凤”之说,如“砌下梧桐叶正齐,花繁雨后压枝低。
报道不须鸦鸟乱,他家自有凤凰栖。
”赞美主人高洁、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在诗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如:苏轼《绿竹筠》“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表达清高脱俗的雅趣。
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刘兼《新竹》:“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表现了竹子的高风亮节。
(1)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 身份、地位的卑微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荒凉 偏僻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离恨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常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指愁思或情结,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新陈代谢希望 活力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人生的灿烂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象征美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高洁杨万里《兰花》春到兰芽分外长,不随红叶自低昂。
梅花谢后知谁继,付与幽花接续香。
富贵 美好刘禹锡《赏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 徐凝《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1)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蕴含诗人愁绪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3)蕴含时空的永恒如:李白《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表现了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4)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人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意如: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吕本中《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如:杜牧《秋夕》“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有剪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相吻合,故诗人常以水喻愁。
如: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抒写滔滔不尽的亡国之愁 白居易《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