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救生设备的设计配置要领_蒋炳成
- 格式:pdf
- 大小:127.66 KB
- 文档页数:4
船舶救生设备的配置标准是什么
说起船舶救生设备,直观其意也就是说经过某些技术的应用在航行的船舶上所设置的以为了救助在海上遇到危险的海上工作人员而
特别提供的保证海上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保障和帮助救助的所有船舶
设备的统称。
那么,船舶救生设备的配置标准是什么呢?
对货船:除对长度85米以下的货船,每舷配备的救生筏,其总容量为船上人员总数的100%。
如果这类救生筏不能迅速地转移到任何一舷降落下水,则应配备附加救生筏,使每舷可用的总容量能容纳船上人员总数的150%。
救生衣的配备数量:船上人员每人配备一件,驾驶室和机舱各值班人员每人增设一件。
客船上还应附加配备船上总人数5%的救生衣。
救生圈的配备:是按船舶种类及船体长度配置——不能说按船舶结构配备。
救生浮具的配备:主要在I类航区航行的客船上配置,按船员和旅客总数的3%配置。
根据1974年国际公约83年修正案的新规定,在远洋船舶所配备的救生筏(即甲型筏),其红降落伞火箭应增加为4支,并另增配橙黄烟雾2支。
所有海船均应备有供救生艇、筏用的手提无线电台,平时保存于驾驶室或电台内,在弃船救生时,按部署表规定由专人携带进艇、筏内。
国际航行的客船,如船上总人数超过199人但不足1500人,至少要有一艘机动救生艇设置无线电台,该电台装于艇内的专门舱室内,备有专用电池电源,而且艇的发动机应有供电池再充电的发电机。
救生艇手提电台:是一种手摇供电的小型无线电台,装于玻璃纤
维制的容器内,外壳涂以橙黄色,能自15m高处投入水中不致损坏且能浮于水面,总重量不超过23公斤。
船舶消防救生设备要求
船舶消防救生设备的要求因船型、用途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部分要求:
- 从事非短途国际航线的客船,每船舷救生艇总容量应该能容纳船上所有人员数量的50%,此外,船上应该配备能容纳船上人员总数25%的救生筏。
- 货船每船舷救生艇的总容量应该能容纳船上人员总数的100%,此外,还要配置一个或者多个救生筏,能容纳所有船上人数。
- 如果货船配置的是自由降落下水的救生艇,其容量应该能容纳船上人员总数。
- 如果救生艇或者救生筏距离船首或者船尾距离大于100米,还应该配备1只救生筏尽可能靠前或者靠后放置。
- 油船、化学品船、气体运输船,应该配备耐火救生艇以取代全封闭救生艇。
- 救生艇、救生筏,应该2名船员在5分钟内可以完成降落和登乘准备工作。
- 吊艇索应该有足够长的距离,在最轻载状态航行的时候,横倾20度、纵倾10度,可以使得救生艇救生筏到达水面。
- 机动救生艇,当拖带一只25人的救生筏时候,静水中船速至少2节。
机动救生艇当坐满全部成员和属具后,在静水中速度至少6节,并且备有不少于24小时的燃料。
- 按照规定,客船所有救生艇救生筏,在发出弃船信号后30分钟内,可以搭载全部成员和属具降落水面;货船所有救生艇救生筏能在发出弃船信号后10分钟内,搭载所有人员和属具降落水面。
- 救生艇应该能在平静的水面上,前进航速5节时候,安全降落下水。
集装箱船总体设计中的船舶救生设备在集装箱船的总体设计中,船舶救生设备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船舶规模的增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船舶救生设备的设计与配置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集装箱船总体设计中船舶救生设备的重要性、主要设备及其布局、技术创新等方面。
首先,船舶救生设备在集装箱船总体设计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作为海上运输工具,集装箱船在航行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意外情况,如火灾、沉没等。
因此,合理配置有效的救生设备对于保障船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在船舶设计初期,就应当充分考虑救生设备的布局和性能,确保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启用并发挥作用。
其次,集装箱船的船舶救生设备主要包括救生艇、救生筏、救生衣等。
救生艇通常安装在船舶的甲板上,通过升降装置或者吊装设备进行启用。
救生筏则可以通过气体充填或者自动充气装置快速展开,提供给船员和乘客一个相对安全的避难场所。
此外,救生衣作为个人救生装备,应当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配置,并保证船员和乘客能够轻松穿戴并保持在水面上漂浮。
在救生设备的布局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船舶结构和空间利用率。
救生设备的位置应当便于船员和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到达,并且不影响船舶的正常操作。
此外,救生设备的数量和容量应当根据船舶的载客量和航行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确定,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满足逃生和求救的需要。
随着船舶技术的不断创新,船舶救生设备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例如,一些船舶救生设备采用了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救生等功能,提高了救生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一些新材料和结构设计也为救生设备的轻量化和紧凑化提供了可能,进一步提升了船舶的适航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集装箱船总体设计中的船舶救生设备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配置和创新设计,可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适航性,保障船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救生设备将会迎来更多的创新和改进,为海上运输带来更多的安全保障。
船舶救生设备管理概述1. 引言船舶救生设备是指在海上遇到危险情况时,用于保障船员人身安全和实现船舶紧急避难的设备。
对于船舶救生设备的管理,是船舶安全管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本文将从船舶救生设备的定义、重要性、管理原则和具体管理要求等方面进行概述。
2. 船舶救生设备的定义船舶救生设备是指在海上紧急情况下,用于保障船员人身安全和实现船舶紧急避难的设备。
主要包括救生艇、救生筏、救生衣、救生圈、救生腰带等。
这些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要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国际公约和规则,以确保其安全可靠。
3. 船舶救生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船舶救生设备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合理有效地管理船舶救生设备可以保障船员人身安全,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援。
合格的船舶救生设备不仅是船舶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船舶获得国际航行证书的必备条件。
4. 船舶救生设备管理的原则船舶救生设备管理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4.1 安全第一原则船舶救生设备的管理必须以安全为第一原则。
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着确保船舶救生设备的安全可靠展开,包括设备的选购、安装、维护和更新等。
4.2 法规合规原则船舶救生设备的管理必须符合国际和国内的法规要求。
各国都有自己的航海法规和安全标准,船舶救生设备管理必须以此为基础进行,确保符合相关的法规要求。
4.3 有效性原则船舶救生设备的管理必须保证其有效性。
管理措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援。
4.4 可持续性原则船舶救生设备的管理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船舶救生设备需要定期检查、保养和更新,确保其性能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应对紧急情况。
5. 船舶救生设备管理的具体要求为了有效地管理船舶救生设备,以下是船舶救生设备管理的一些具体要求:5.1 设备选购与安装船舶救生设备的选购和安装必须符合国际和国内的法规要求。
在选购设备时,应该选择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设备,并确保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船舶安全救生设备导言:船舶安全救生设备对于保障船员和乘客的安全至关重要。
船舶在航行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风险和危险,如火灾、意外碰撞、意外倾覆等。
因此,合理使用、维护和更新船舶安全救生设备是确保船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基础。
本文将从船舶装备检测与维护、救生设备配备要求和应急演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
一、船舶装备检测与维护1. 船舶装备检测流程在船舶安全救生设备的检测与维护工作中,需要制定一套科学而完整的流程。
该流程应包括设备检查前的准备工作、设备检查和测试、问题识别与记录、设备维护和修复、记录与报告等环节。
在每一环节都要有相应的人员和工具配备,并确保操作规范和高效。
2. 船舶装备维护标准船舶安全救生设备的维护标准应明确规定在不同情况下的维护要求。
例如,每日维护应包括设备的外观检查、功能检测、标志和指示器的清洁和可读性检查等。
而每季度或年度维护则应更加全面,包括设备的焊接、紧固件、密封件、电气元件的检查和更换,以确保其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二、救生设备配备要求1. 救生艇、救生筏等逃生设备船舶上应配备足够数量的救生艇、救生筏,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所有乘员和船员都能尽快得到安全疏散和救援。
不同类型的船舶应根据其乘载人员的数量和性质,确定配备的逃生设备的数量和容量。
2. 救生衣、救生圈等个人救生装备在船舶上,每一个人都应配备个人救生装备,如救生衣、救生圈等。
这些装备应根据船舶类型和适航区域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规格和材料制作,并确保有足够数量的配备。
此外,救生装备的存放和放置位置应明确规定,以便乘员和船员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方便地使用。
三、应急演练1. 应急演练的目的和内容应急演练是船舶安全救生设备的有效使用和应对紧急情况的关键。
船舶所有人应定期组织和进行应急演练,以提高乘员和船员的应急能力和反应速度。
应急演练的内容应包括逃生演练、救生设备的使用演示、救援队伍协同作战演练等多个方面,确保演练全面、真实和有效。
救生器材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救生器材管理,保证船舶安全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条例》及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制定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船舶的救生器材的配备、维护和管理。
第三条救生器材是指船舶上为应急救生所配备的供船员和乘客使用的设备和装备。
包括但不限于救生衣、救生圈、救生艇、救生筏、救生梯等。
第四条船东、船舶经营者应建立健全船舶救生器材管理制度,确保救生器材齐全、完好、有效,以确保船舶在遇险情况下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和救生。
第二章救生器材的配备第五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配置,具体配备标准应根据船舶的类型、载质量、航行区域、航行季节等因素进行确定。
第六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应当按照国际和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选用和配置,并且应当具备相应的检验证书和合格证明。
第七条救生器材的配备要求应当在船舶检验时进行合格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救生器材应当立即进行更换或修理。
第八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分区域配置,且在易燃易爆区域、高温区域及其他特殊场所应当额外配置救生器材,以满足安全需要。
第九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应当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第十条船舶的救生器材配备清单应当定期进行更新,确保与船舶实际情况相符,并且应在船上进行明显标识和公示。
第三章救生器材的维护管理第十一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应当由专业人员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第十二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定期的检验和测试,记录检验结果并备案。
第十三条船舶的救生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损坏或失效,应当立即进行修理或更换,并且记录维修情况并备案。
第十四条船舶的救生器材维护管理应当建立相关的文件档案,记录救生器材的清单、定期检查记录、定期维护记录等。
第十五条船舶的救生器材维护管理应当建立专门的责任人,负责对救生器材的维护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船舶救生设备的设计配置要领探索作者:邵秀红国玉强王亮来源:《科技探索》2014年第03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船舶事业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但是,目前据媒体所报道出的船舶事故事件却比比皆是,令人恐慌,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
本篇文章最主要是按照 SOLAS/ 2009 出台的修正案和船舶中的LSA规则,并与笔者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和工作历程,以目前国内外的船舶救生设备的发展情况为基础,简要对我国的船舶组成及船舶上的配置要领作论述。
关键词:船舶救生设备设计配置1.引言在一九九九年年末,位于山东省的烟大汽车轮渡公司旗下的客滚船“大舜”号,曾经遇到过在渤海海湾附近发生船舶翻覆的悲惨实践,当时船上一共有三百零二名人员,事件发生之后,仅剩余二十二名人员还有幸存,其余人员全部遇难。
这一海上事故的发生震惊的整个社会,与一九一二年的《坦泰尼克》号“冰海沉船”事故所导致的一千多人死亡的事件之间许多相似之处。
船上的救生系统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则是一例。
2.船舶救生设备的组成一九一二年的《坦泰尼克》号“冰海沉船”事件的发生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不仅如此,在一九一二年的《坦泰尼克》号“冰海沉船”之后的第二年内,也就是在一九一四年的时候,国际海事组织(国际英语简称为IMO)的前身也就是现在的国际政府兼海事组织(英语上简称为IMTO)就及时制定出了第一个有关于国际海上安全的法律法规(即一九一四年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国际上简称为“SOLAS”公约)。
在“SOLAS”公约中,有明文规定了用以规范和指导船舶海上航行安全的详细说明。
在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并随着船舶技术的飞速发展,“SOLAS”公约经过了很多次的修订之后,已经形成了很多种演变之后的版本了。
目前,在国际上相关最有效的版本就属一九七四年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说起船舶救生设备,直观其意也就是说经过某些技术的应用在航行的船舶上所设置的以为了救助在海上遇到危险的海上工作人员而特别提供的保证海上工作人员生命安全保障和帮助救助的所有船舶设备的统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