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 格式:docx
- 大小:24.56 KB
- 文档页数:6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塑料产品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广泛,例如家居用品、玩具、电子产品外壳等等。
而塑料产品的结构设计对于产品的质量、外观和使用寿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外观结构、力学设计、成型工艺以及材料选用等方面探讨塑料产品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
一、外观结构设计1、造型设计造型设计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造型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美观度,还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舒适度。
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参考生产企业相应产品在外观造型上的优化。
同时还需要根据产品的实际使用要求,将造型与其他方面的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2、尺寸设计在设计产品尺寸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人体工学和使用习惯,以及使用场景等方面的因素。
同时我们还需进行模型的三维数据分析,以确认设计尺寸是否合适。
二、力学设计塑料制品的力学设计主要是针对产品的负载、疲劳、变形等方面进行的。
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产品的复杂性和耐用性。
1、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不同的塑料材料有着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于不同类型的塑料产品,我们需要根据其使用要求进行材料选择和使用,而且,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成本、可回收性、抗氧化性、耐久性等因素。
2、设计承载力设计产品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产品的承载力,以保证产品在使用时不会出现断裂、变形等安全问题。
一般来说,塑料制品往往具有大型面板或外壳,因此在考虑承载力时应注意加强框架约束,以消除塑料制品的变形或脆性断裂。
3、环境适应性设计塑料制品在不同环境下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产品的使用场景和用途等因素。
例如,某些塑料制品的要求比较高,需要符合精度要求;而另一些型号的产品需要涉及强化和额外验收等工艺,以防水或防腐等方面进行特殊处理。
三、成型工艺1、成型材料选择在选择成型材料时需要考虑到其强度、可加工性等。
常见的塑料成型方法有吹塑、注塑、压缩成型和挤出成型等,而不同的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2、模具结构设计模具对于塑料成型过程至关重要,因此,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复杂性、成本、加工时间等因素。
3c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3C产品结构设计是指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这些产品通常包括手机、电视、电脑等。
在进行产品结构设计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考虑,以确保产品的功能性、可靠性和用户体验。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注意事项:1. 功能布局和组织:产品的功能布局和组织是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设计师需要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合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和组织方式。
同时,还要考虑功能之间的关联和配合,以提高产品的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
2. 结构稳定性:产品的结构稳定性是指产品在各种使用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状态。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确保各个部件的连接和固定方式能够避免因振动、冲击等外力导致的松动或断裂。
此外,还要考虑产品在运输、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组件选材和工艺: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合适的组件选材和工艺选择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设计师需要根据产品的使用环境和特性,选择适合的材料和工艺,以达到产品的要求。
比如在手机的结构设计中,需要选择轻便、耐用的材料,并使用合适的组装工艺,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4. 散热和保护:由于3C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因此散热是设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布置散热器件、通风孔和散热通道,以提高产品的散热效果并保护内部电子元件、电路板等。
此外,还要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防尘、防水等防护问题,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5. 维修和拆卸性:对于一些3C产品,用户可能需要进行维修和更换配件。
设计师应考虑如何设计便于维修和拆卸的产品结构,比如使用螺丝连接代替焊接连接,设计可拆卸的零部件等。
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用户的维修和更换,也可以减少维修成本和时间。
6. 人机工程学:产品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是指将人体工效学、心理学和设计原则应用于产品的设计,以提高产品的人机交互性和用户体验。
在3C产品的结构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产品的便携性、人体工学形状、按键布局、界面设计等方面,以提高用户的舒适度和效率。
产品结构之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产品设计准则及机构安全规范是为了确保产品的结构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以保障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下面将从产品结构设计准则和机构安全规范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产品结构设计准则1.强调功能与性能的平衡:在产品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以便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的性能达到预期目标。
2.强化材料与结构的兼容性:选择适用的材料,确保其与产品的结构相匹配,既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又要考虑成本和制造工艺的可行性。
3.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在产品结构设计阶段,要注重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避免设计过度复杂或使用过多的零部件,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生产时间。
4.考虑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在产品结构设计中,要考虑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确保产品易于维修和保养,减少故障率,延长使用寿命。
5.强调设计的安全性:在产品结构设计中,要注重产品的安全性,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标准,确保产品结构设计的安全性,防止因结构问题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6.提高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在产品结构设计阶段,要考虑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以确保产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
1.强化机构的稳定性:机构安全规范要求在机构设计中注重提高机构的稳定性,避免机构在使用过程中因失稳而造成的安全隐患。
2.加强机构的承载能力:机构安全规范要求机构具备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够承受正常工作状态下的荷载和冲击,避免因承载能力不足造成的安全事故。
3.优化机构的布置和布线:机构安全规范要求在机构的布置和布线中注重优化,确保机构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干涉、碰撞等安全问题。
4.强调机构配合的精度要求:机构安全规范要求机构的运动配合精度符合设计要求,避免由于精度不足而造成的故障和事故。
5.提高机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机构安全规范要求机构具备高可靠性和安全性,通过采用可靠的材料和工艺,以及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质量控制,确保机构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减少应力集中: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避免应力集中的情况,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产品的断裂和损坏。
可以通过增加圆角、过渡半径和增加支撑结构等方式来减少应力集中。
2.提高结构刚度:塑料产品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结构刚度,以保证其在使用中不易变形和破损。
为了增加产品的结构刚度,可以采用加强筋、加厚结构和增加内部支撑等方法。
3.增加产品的抗疲劳性:塑料产品在长时间使用或重复加载下容易发生疲劳破坏。
为了提高产品的抗疲劳性,可以采用设计增加圆角和过渡曲线,同时避免锐角和过渡面等设计措施。
4.考虑产品的装配性: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应该考虑产品的装配性,使得产品易于装配和拆卸。
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拼接接口、预留装配空间和减小装配工艺难度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装配性。
5.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塑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坏或磨损,因此需要考虑产品的可维修性。
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易损部位的更换和修理,尽量采用可拆卸结构和标准化零件,以方便维修。
6.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要保证塑料产品在正常使用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够满足安全要求,避免出现塑料破裂、断裂和松动等情况。
可以通过增加防护结构、增加强度和使用合适的材料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
7.选择合适的材料:塑料产品的性能取决于所选用的材料。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塑料材料,考虑材料的强度、硬度、耐温性、耐化学性等指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和可塑性等因素。
8.结合生产工艺: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需要结合产品的生产工艺来考虑设计要求。
不同的生产工艺可能对产品的结构设计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注塑工艺需要考虑产品的模具结构和塑料流动性等因素。
总结起来,塑料产品结构设计需要考虑产品的强度、刚度、抗疲劳性、装配性、可维修性、安全性和材料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的塑料产品。
产品的结构设计1. 引言产品的结构设计是产品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个良好的结构设计可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
本文将介绍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实例,详细阐述如何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
2. 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2.1 安全性产品的结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性。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应能保证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采用合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以及合理的结构布局,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2.2 可靠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即产品在规定的使用寿命内能正常工作。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产品的寿命预测和可靠度分析,以确定产品的结构强度和耐久性。
2.3 可维护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考虑产品的可维护性,即产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方便、快速地进行维修和更换部件。
在结构设计中,应采用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零部件,以便于维护和升级。
2.4 可扩展性产品的结构设计应具备可扩展性,即产品在市场需求变化时能够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或产品升级。
在结构设计中,应考虑产品的模块化和接口设计,以便于添加新的功能模块。
3. 产品结构设计的方法3.1 系统分析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之前,需要进行系统分析,明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性能指标。
通过系统分析,可以确定产品的功能模块和功能模块之间的关系,为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3.2 结构布局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产品的结构布局。
结构布局包括产品的整体结构和各个功能模块的布局。
在结构布局时,应确保产品的结构稳定性和材料的合理利用率。
3.3 结构优化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时,可以采用结构优化的方法,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成本。
结构优化可以通过有限元分析和优化算法进行,以得到最优的结构设计。
3.4 材料选择在进行产品的结构设计时,需要选取合适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工艺要求和成本因素等。
合适的材料选择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实例分析:手机的结构设计以手机的结构设计为例,介绍产品结构设计的具体过程。
产品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产品结构设计是指在开发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将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好的产品结构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和生产周期。
以下是产品结构设计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充分了解产品需求在进行产品结构设计之前,必须充分了解产品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标、使用环境等。
只有全面了解产品需求,才能确定合适的结构设计方案。
二、确定模块化设计方案模块化设计是将产品拆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在设计时考虑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互联关系。
模块化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减少设计和制造的复杂度。
三、合理选择材料和工艺在产品结构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艺非常重要。
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成本和可用性等因素。
工艺的选择应考虑产品的制造难度、工艺流程和设备条件等因素。
四、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产品结构设计中,必须考虑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可靠性设计包括选择可靠的零部件和组装方式,考虑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故障率等。
安全性设计包括避免尖锐边角、防止电器触电、加强结构强度等。
五、注重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的外观设计是产品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好的外观设计可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外观设计应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人体工程学和审美要求等。
六、进行仿真和测试验证在进行产品结构设计之后,应进行仿真和测试验证。
通过仿真和测试可以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产品的性能和质量。
七、持续改进和优化产品结构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和优化的过程。
设计人员应及时关注市场和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产品的结构设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用户满意度。
产品结构设计是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充分了解产品需求、模块化设计、合理选择材料和工艺、考虑可靠性和安全性、注重外观设计、进行仿真和测试验证以及持续改进和优化,可以设计出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产品,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
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应注意事项塑料产品的结构设计是塑料制品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外观。
正确的结构设计可以提高塑料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并减少生产成本。
下面是塑料产品结构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事项:1.应用环境和用途分析: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产品的使用环境和用途进行认真的分析。
不同的应用环境和用途对产品的强度、耐腐蚀性、耐热性等性能需求会有所不同,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2.材料的选择:塑料产品结构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塑料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和特性,例如聚乙烯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而聚丙烯具有较好的耐化学腐蚀性能。
设计时需要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并考虑材料的可加工性、成本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3.结构强度设计:塑料产品的结构强度设计是保证产品正常使用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结构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受力情况,避免设计过程中出现应力集中或不均匀的情况,从而导致产品的损坏或失效。
可以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增加加强件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强度和刚度。
4.注塑工艺考虑:塑料产品一般采用注塑工艺进行生产。
在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注塑工艺对产品的影响。
例如,需要合理设计产品的壁厚和收缩率,以保证产品能够正常注塑,并且在冷却过程中不会产生过多的变形或应力。
此外,还需要考虑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以提高产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效率。
5.考虑工装和装配:在进行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工装和装配。
工装的设计应与产品结构相适应,并考虑成本、工艺和装配效率等因素。
此外,还需要考虑产品的装配方便性、可靠性和稳定性,以便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6.外观设计:塑料产品的外观设计是吸引消费者注意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需要考虑产品的外观要求,并合理安排产品的表面纹理、边角半径和接缝位置等细节,以提高产品的美观度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塑料产品结构设计是塑料制品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应用环境和用途分析、材料选择、结构强度设计、注塑工艺考虑、工装和装配、外观设计等。
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及厚度1.1、材料选择1.2、壳体厚度1.3、零件厚度设计实例2、脱模斜度2.1、脱模斜度要点3、加强筋3.1、加强筋与壁厚的关系3.2、加强筋设计实例4、柱和孔的问题4.1、柱子的问题4.2、孔的问题4.3、“减胶”的问题5、螺丝柱的设计6、止口的设计6.1、止口的作用6.2、壳体止口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6.3、面壳与底壳断差的要求7、卡扣的设计7.1、卡扣设计的关键点7.2、常见卡扣设计7.3、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及厚度1.1、材料的选取a. ABS: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LCD支架)等。
还有就是普遍用在电镀的部件上(如按钮、侧键、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
目前常用奇美PA-757、PA-777D等。
b. PC+ABS: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
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
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T65。
c. PC: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
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传动机架、镜片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PC2405、PC2605。
d. POM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
常用于滑轮、传动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e. PA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常用于齿轮、滑轮等。
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
材料代号如:CM3003G-30。
f. PMMA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小时后仍可透过92%的太阳光,室外十年仍有89%,紫外线达78.5% 。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
冲压件结构设计的注意事项冲压件结构设计是制造业中常见且重要的工作,它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在进行冲压件结构设计时,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需要考虑,这些注意事项将有助于确保冲压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材料选择:在进行冲压件结构设计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
材料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冲压件的力学性能和耐用性。
常用的冲压件材料包括低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等。
选择合适的材料要考虑产品的使用环境、要求的强度和硬度等因素。
2.孔洞和孔纹设计:在冲压件结构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计孔洞和孔纹。
孔洞的设计应考虑材料的应力分布,尽量减小应力集中。
孔纹的设计要考虑冲压件的连接方式和拆卸需求,以方便后续的组装和维修。
3.壁厚和型腔设计:冲压件的壁厚设计要符合力学强度和工艺性的要求。
壁厚过大会导致材料浪费和制造成本增加,壁厚过小会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型腔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冲压工艺的特点,确保冲压过程中材料的流动和变形。
4.凸缘和边缘设计:在冲压件结构设计中,凸缘和边缘的设计要考虑产品的装配和使用需求。
凸缘的设计要保证其与其他部件的连接牢固和密封性能。
边缘的设计要注意避免锋利的边缘或突起,以防止工人在操作时受伤。
5.流线型设计:在冲压件结构设计中,流线型设计可以降低空气阻力,减少能耗和噪音。
流线型设计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外观美观性,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加工工艺:在进行冲压件结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冲压工艺。
合理的结构设计能够提高冲压件的一次成型率和工艺稳定性,减少废品和二次加工的发生。
7.耐久性和可维修性:冲压件结构设计还应考虑产品的耐久性和可维修性。
耐久性设计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腐蚀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以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可维修性设计要求冲压件的拆卸和维修过程简单、方便。
8.成本问题:在进行冲压件结构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成本问题。
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降低材料和制造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冲压件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一个完整产品的结构设计过程产品的结构设计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它决定了产品的功能、外观和性能。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用户需求、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制造可行性等。
下面是一个完整产品的结构设计过程的示例,帮助您理解该过程的一般步骤和重要注意事项。
第一步:理解用户需求产品结构设计的第一步是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这可以通过访谈真实用户、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竞争产品来实现。
在这个阶段,需要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包括用户喜好、痛点、使用场景等。
这些信息将指导后续的设计决策。
第二步:确定技术要求根据产品的功能需求和用户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产品的技术要求。
这包括产品的尺寸、材料、性能指标等。
在这一阶段,需要考虑到技术可行性、设计可行性和成本效益。
通过与工程团队的合作,评估不同技术方案的优劣,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
第三步:制定设计方案根据用户需求和技术要求,制定产品的设计方案。
这包括产品的整体结构、功能模块、部件布局等。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详细设计,绘制草图、3D模型或原型,以便更好地理解产品的外观和结构。
第四步:进行设计验证在设计方案制定之后,需要进行设计验证。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计算机模拟、实验测试、用户反馈等。
目的是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性能。
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及时进行修改和优化。
第五步:优化设计在设计验证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成本、简化制造和提高用户体验。
在优化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并进行多次迭代,直至满足产品要求和用户期望。
第六步:确定最终设计在经过多次迭代和优化之后,确定最终的产品设计。
这包括产品的外观和结构。
在确定最终设计之前,需要再次进行设计验证,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性能的可靠性。
第七步:制定制造方案在最终设计确定之后,需要制定产品的制造方案。
这包括确定制造工艺、选材、制造流程等。
在制定制造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与制造商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设计可以实现制造和组装。
产品结构设计注意事项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一、结构设计材料及壁厚1、材料选择2、壳体厚度3、零件厚度设计实例二、产品结构设计脱模斜度1、脱模斜度要点三、产品结构设计加强筋1、加强筋与壁厚的关系2、加强筋设计实例四、产品结构设计螺丝柱和螺丝孔1、柱子的问题2、孔的问题3、“减胶”的问题五、螺丝柱的设计六、产品结构设计止口应用1、止口的作用2、壳体止口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3、面壳与底壳断差的要求七、产品结构设计卡扣应用1、卡扣设计的关键点2、常见卡扣设计第一章塑胶结构设计规范1、材料及厚度1.1、材料的选取a.ABS塑料:高流动性,便宜,适用于对强度要求不太高的部件(不直接受冲击,不承受可靠性测试中结构耐久性的部件),如内部支撑架(键板支架、LCD支架)等。
ABS电镀附着性能好,普遍用在产品电镀的零部件上(如按钮、侧键、装饰件)导航键、电镀装饰件等)。
目前常用奇美PA-757、PA-777D等。
b.PC+ABS塑料:流动性好,强度不错,价格适中。
适用于作高刚性、高冲击韧性的制件,如框架、壳体等。
常用材料代号:拜尔T85、T65。
c.PC塑料:高强度,价格贵,流动性不好。
适用于对强度要求较高的外壳、按键、传动机架、镜片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帝人L1250Y、PC2405、PC2605。
d.POM塑料:具有高的刚度和硬度、极佳的耐疲劳性和耐磨性、较小的蠕变性和吸水性、较好的尺寸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绝缘性等。
常用于滑轮、传动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件等,常用材料代号如:M90-44。
e.PA塑料:坚韧、吸水、但当水份完全挥发后会变得脆弱。
常用于齿轮、滑轮等。
受冲击力较大的关键齿轮,需添加填充物。
材料代号如:CM3003G-30。
f.PMMA塑料:有极好的透光性,在光的加速老化240小时后仍可透过92%的太阳光,室外十年仍有89%,紫外线达78.5% 。
机械强度较高,有一定的耐寒性、耐腐蚀,绝缘性能良好,尺寸稳定,易于成型,质较脆,常用于有一定强度要求的透明结构件,如镜片、遥控窗、导光件等。
常用材料代号如:三菱VH001。
2、结构设计壳体的厚度a.壁厚要均匀,厚薄差别尽量控制在基本壁厚的35%以内,整个部件的局部最小壁厚不得小于0.4mm,且该处背面不是A级外观面,并要求面积不得大于100mm²。
b.在厚度方向上的壳体的厚度尽量在1.2~1.4mm,侧面厚度在1.5~1.7mm;外镜片支承面厚度0.8mm,内镜片支承面厚度最小0.6mm。
根据产品不同壁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c.电池盖壁厚取0.8~1.0mm。
d.塑胶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见壁厚推荐值见下表。
塑料料制品的最小壁厚及常用壁厚推荐工程塑料最小壁厚小型制品壁厚中尼龙(PA)0.450.761聚乙烯(PE)0.60 1.251聚苯乙烯(PS)0.75 1.251有机玻璃(PMMA)0.80 1.502聚丙烯(PP)0.85 1.451聚碳酸酯(PC)0.95 1.802聚甲醛(POM)0.45 1.401聚砜(PSU)0.95 1.802 ABS0.80 1.502 PC+ABS0.75 1.5023、结构设计厚度例塑料的成型工艺及使用要求对塑件的壁厚都有重要的限制。
塑件的壁厚过大,不仅会因用料过多而增加成本,且也给工艺带来一定的困难,如延长成型时间(硬化时间或冷却时间)。
对提高生产效率不利,容易产生汽泡,缩孔,凹陷;塑件壁厚过小,则熔融塑料在模具型腔中的流动阻力就大,尤其是形状复杂或大型塑件,成型困难,同时因为壁厚过薄,塑件强度也差。
塑件在保证壁厚的情况下,还要使壁厚均匀,否则在成型冷却过程中会造成收缩不均,不仅造成出现气泡,凹陷和翘曲现象,同时在塑件内部存在较大的内应力。
设计塑件时要求壁厚与薄壁交界处避免有锐角,过渡要缓和,厚度应沿着塑料流动的方向逐渐减小。
二、脱模斜度1、脱模斜度的要点脱模角度根据产品尺寸大小,会有不同的角度取值,不影响外观情况下,尽可能取大值,多数是凭设计经验来决定。
此外,成型的方式,壁厚和塑料的选择也在考虑之列。
一般来讲,对模塑产品的任何一个侧壁,都需有一定量的脱模斜度,以便产品从模具中取出。
脱模斜度的大小可在0.2°至数度间变化,视周围条件而定,一般以0.5°至1°间比较理想。
具体选择脱模斜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 取斜度的方向,一般内孔以小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扩大方向取得,外形以大端为准,符合图样,斜度由缩小方向取得。
如下图1-1。
图1-1b.凡塑件精度要求高的,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c.凡较高、较大的尺寸,应选用较小的脱模斜度。
d.塑件的收缩率大的,应选用较大的斜度值。
e.塑件壁厚较厚时,会使成型收缩增大,脱模斜度应采用较大的数值。
f.一般情况下,脱模斜度不包括在塑件公差范围内。
g.透明件脱模斜度应加大,以免引起划伤。
一般情况下,PS料脱模斜度应大于3°,ABS及PC料脱模斜度应大于2°。
h.带革纹、喷砂等外观处理的塑件侧壁应加3°~5°的脱模斜度,视具体的咬花深度而定,一般的晒纹版上已清楚例出可供作参考之用的要求出模角。
咬花深度越深,脱模斜度应越大.推荐值为1°+H/0.0254°(H为咬花深度).如121的纹路脱模斜度一般取3°,122的纹路脱模斜度一般取5°。
i.插穿面斜度一般为1°~3°。
j.外壳面脱模斜度大于等于3°。
k.除外壳面外,壳体其余特征的脱模斜度以1°为标准脱模斜度。
特别的也可以按照下面的原则来取:低于3mm高的加强筋的脱模斜度取0.5°,3~5mm取1°,其余取1.5°;低于3mm高的腔体的脱模斜度取0.5°,3~5mm 取1°,其余取1.5°3、加强筋为确保塑件制品的强度和刚度,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增厚,而在塑件的适当部位设置加强筋,不仅可以避免塑件的变形,在某些情况下,加强筋还可以改善塑件成型中的塑料流动情况。
为了增加塑件的强度和刚性,宁可增加加强筋的数量,而不增加其壁厚。
4、柱和孔的问题4.1、柱子的问题a. 设计柱子时,应考虑胶位是否会缩水。
b. 为了增加柱子的强度,可在柱子四周追加加强筋。
加强筋的宽度参照图3-1。
柱子的缩水的改善方式见如图4-1、图4-2所示:改善前柱子的胶太厚,易缩水;改善后不会缩水。
[attach]434[/attach][attach]435[/attach]4.2、孔的问题a. 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2倍以上。
b. 孔与塑件边缘之间的距离,一般应取孔径的3倍以上,如因塑件设计的限制或作为固定用孔,则可在孔的边缘用凸台来加强。
c. 侧孔的设计应避免有薄壁的断面,否则会产生尖角,有伤手和易缺料的现象。
5、螺丝柱的设计5.1 通常采取螺丝加卡扣的方式来固定两个壳体,螺丝柱通常还起着对PCB 板的定位作用。
5.2 用于自攻螺丝的螺丝柱的设计原则是为:其外径应该是Screw外径的2.0~2.4倍。
图6-2为M1.6×0.35的自螺丝与螺柱的尺寸关系。
设计中可以取:螺丝柱外径=2×螺丝外径;螺柱内径(ABS,ABS+PC)=螺丝外径-0.40mm;螺柱内径(PC)=螺丝外径-0.30mm或-0.35mm(可以先按0.30mm来设计,待测试通不过再修模加胶);两壳体螺柱面之间距离取0.05mm。
5.3 不同材料、不同螺丝的螺丝柱孔设计值如表5-2、表5-3所示。
6.1、止口的作用1、壳体内部空间与外界的导通不会很直接,能有效地阻隔灰尘/静电等的进入2、上下壳体的定位及限位6.2、壳体止口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1、嵌合面应有>3~5°的脱模斜度,端部设计倒角或圆角,以利于装配2、上壳与下壳圆角的止口配合,应使配合内角的R角偏大,以增加圆角之间的间隙,预防圆角处相互干涉3、止口方向设计,应将侧壁强度大的一端的止口设计在里边,以抵抗外力4、止口尺寸的设计,位于外边的止口的凸边厚度为0.8mm;位于里边的止口的凸边厚度为0.5mm;B1=0.075~0.10mm;B2=0.20mm5、美工线设计尺寸:0.50×0.50mm。
是否采用美工线,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进行6.3、面壳与底壳断差的要求装配后在止口位,如果面壳大于底壳,称之为面刮;底壳大于面壳,则称之为底刮,如图6-1所示。
可接受的面刮<0.15mm,可接受的底刮<0.10mm7、卡扣的设计7.1、卡扣设计的关键点1. 数量与位置:设在转角处的扣位应尽量靠近转角;2. 结构形式与正反扣:要考虑组装、拆卸的方便,考虑模具的制作;3. 卡扣处应注意防止缩水与熔接痕;4. 朝壳体内部方向的卡扣,斜销运动空间不小于5mm;7.2、常见卡扣设计1、通常上盖设置跑滑块的卡钩,下盖设置跑斜顶的卡钩;因为上盖的筋条比下盖多,而且上盖的壁常比下盖深,为避免斜顶无空间脱出。
2、上下盖装饰线(美工线)的选择[attach]441[/attach]3、卡钩离角位不可太远,否则角位会翘缝[attach]442[/attach]4、卡扣间不可间距太远,否则易开缝8、装饰件的设计8.1、装饰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 装饰件尺寸较大时(大于400mm²),壳体四周与装饰件配合的粘胶位宽度要求大于2mm。
在进行装饰件装配时,要用治具压装饰片,压力大于3kgf,保压时间大于5秒钟2. 外表面的装饰件尺寸较大时(大于400mm²),可以采用铝、塑胶壳喷涂、不锈钢等工艺,不允许采用电铸工艺。
因为电铸工艺只适用于面积较小、花纹较细的外观件。
面积太大无法达到好的平面度,且耐磨性能很差3. 电镀装饰件设计时,如果与内部的主板或电子器件距离小于10mm,塑胶壳体装配凹槽尽量无通孔,否则ESD非常难通过。
如果装饰件必须采用卡扣式,即壳体必须有通孔,则卡位不能电镀,且扣位要用屏蔽胶膜盖住4. 如果装饰件在主机的两侧面,装饰件内部的面壳与底壳筋位深度方向设计成直接接触,不能靠装饰件来保证装配的强度5. 电镀装饰件设计时需考虑是否有ESD风险6. 对于直径小于5.0mm的电镀装饰件,一般设计成双面胶粘接或后面装入的方式,不要设计成卡扣的方式8.2、电镀件装饰斜边角度的选取在要求电镀件装饰斜边为镜面亮边的情况下,图9-1中斜边角度取值应选择为a>45°,否则此边在实际效果上是黑边,并不会有镜面亮边效果,B值根据ID 设计要求取值。
8.3、电镀塑胶件的设计塑胶电镀层一般主要由以下几层构成,如下图所示:[attach]447[/attach]a. 电镀件的厚度按照理想的条件会控制在0.02mm左右,但是在实际的生产中,可能最多会有0.08mm的厚度,所以对电镀件装配设计时需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