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
- 格式:docx
- 大小:14.30 KB
- 文档页数:3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一、说教材《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
本课是自读课文,值得学生咀嚼与品味。
因此,本教学设计中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通过品析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哲理上。
此外,诗歌的学习应重视朗读,所以从多种形式的朗读入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后通过设置问题深入品析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最后再比较两首诗歌,让学生明确两首诗歌不同的写作手法,并初步了解象征手法。
整个教学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操作性强。
二、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
《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朗读诗歌、搜集资料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三、说学法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引,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下列方法参与学习。
1、资料搜集法2、合作学习法3、情感体验法四、说教学效果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运用教师的四种教法和引导学生采用以上三种主要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解决五个问题,能顺理成章的体验到诗歌的内涵,我认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不到之处,敬请学校领导及听了我的课的各位同仁,给予我最中肯的批评指正,以便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谢谢!。
第20课《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未选择的路》1. 学习弗罗斯特的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本诗。
2. 初步了解“象征”手法;在品读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3. 感悟作者对路的选择的思考,讨论如何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预习展示1.你有没有想过,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做出选择?2.预习检查(1)请同学们读出诗歌中生词的正确发音。
(2)简要介绍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3)介绍《未选择的路》的写作背景及其在弗罗斯特诗歌创作中的地位。
◆活动二、朗读诗歌,感受节奏1. 学生自读:(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自己认为需要重读和停顿的部分。
(2)小组内朗读,交流讨论。
2.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并与自己划分的节奏进行对比。
3. 学生齐读:学生按照正确的朗读节奏,一起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活动三、分析诗歌,领悟诗情1. 学生自由讨论以下问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2)诗中的“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3)本诗中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4)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2.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
◆活动四、细读诗歌,分析写法1.思考本诗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的写法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1)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有什么不同?(2)这两首诗可能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3)在写法上,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2.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
象征是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诗歌一般都会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生动鲜明地将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
(1)什么是象征呢?象征: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
(2)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
本诗中有许多常见的景物,作者就是借助它们的象征含义来阐释哲理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新教材运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思考”,语文要素是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本文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所写的一首现代诗,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意象,用象征的手法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对这首诗的理解应该是很容易的。
但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可能会很茫然,所以教授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应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圈点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了解象征的写作手法。
五、课型及课时微课,一课时。
六、教学方法1.诵读体会法。
2.圈点勾画法。
七、教学准备微课、学案。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周末时,假如小伙伴约你去爬山,你会选择平坦的水泥山道还是崎岖不平的林间小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处于生活中常见的一次选择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文的学习。
(二)探索新知1.范读诗歌师配乐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朗读诗歌,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圈画意象再读诗歌,思考这两条路分别有什么特点?学生圈点批注。
教师指导圈画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两条路的特点。
【设计意图】体会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为理解主题做准备。
3.理解主题⑴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本文的“路”是我们平常意义上说的自然界的道路吗?⑵出示作者亲身经历,理解本诗主题。
谈谈本诗给我们的启示。
⑶了解本诗象征的写法。
【设计意图】理解诗歌主题,了解本诗写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文原文及赏析《诗两首》课文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赏析《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普希金的一首哲理抒情诗。
诗人以劝勉的口吻直抒胸臆,用长者的口吻倾诉着对生活的体会。
全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须要镇静”,在那里絮絮叨叨,诉说生活的不幸,努力追求未来。
如果用诗歌的形象性要求衡量,这的确算不上一首好诗。
但普希金巧妙地运用了诗语言的基本单位——语句,赋予它以巨大的表现力,从而把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朴素亲切。
这首诗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林间岔道为喻,描述了人生道路的选择。
诗人在诗中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其他的路只能留待将来。
这种选择会带来遗憾,但诗人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深刻,哲理性强,让人深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外国诗二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课堂笔记
一、背景介绍: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833年,诗歌以一种劝解的口吻,用温柔的文字安慰遭遇挫折、心情郁闷的人。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15年。
这首诗描绘的是人生的选择与决策,通过对“路”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内容解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描述当生活不如意时,我们应如何应对。
•诗中强调了勇气、信任和希望的重要性。
•结尾部分,诗人鼓励读者保持乐观,相信未来会更好。
1.《未选择的路》
•描述人生中面临的岔路,以及如何做出选择。
•诗中提到“荒草萋萋”和“幽僻”的路,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复杂与艰难。
•结尾部分,诗人表达了对未知道路的向往与思考。
三、主题思考: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关于人生中的困难与选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鼓励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未选择的路》则提醒我们要慎重对待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四、名句赏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普希金这句诗给人以
力量,提醒我们在遭遇挫折时要有勇气和信心。
2.“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弗罗斯特通
过树林里的两条路,暗示了人生中面临的多种选择和决策。
五、课后思考:
•思考自己的人生中是否遇到过“被生活欺骗”的时刻,你是如何应对的?•在面对人生的岔路口时,你是如何做出选择的?有没有后悔过?。
未选择(xuǎnzé)的路原文未选择的路原文(yuánwén)篇(一):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未选择(xuǎnzé)的路原文篇(二):未选择的路课文教案一、教学(jiāo xué)目标:1、知识(zhī shi)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3、情感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三、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四、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以回忆写“路〞的句子或文导入二、了解作者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2、教师明确要点三、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2、思考: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未选择的路》每一小节的意思。
①伫立〔思索〕②决定〔选择〕③选择后的惆怅④多年后的回忆,叹息3、讨论: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明确:诗的外表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那么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追问:试写出以下事物的象征意义,学会运用象征手法。
是比较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小草——粉笔——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较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那么是一种修辞手法。
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四、合作探究,交流领悟。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也因为"人迹更少",需要人们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
授课时间:2017-4-25授课班级:七(3)
授课教师:王文芝授课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掌握有关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教学方式]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运用]常规、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反思]
[课前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弗.罗斯特涉.足伫.立丛.林
荒草萋.萋幽寂.旅.人回返.
二、解释下列词语。
涉足:伫立:
丛林:幽寂:
延绵:荒草萋萋:
三、文学常识。
1、《未选择的路》选自《》。
作者是__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诗人______。
作品有《___》《_____》《西去的溪流》等。
其诗歌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便是他的诗风。
2、本诗中的“林间岔道”实则象征了_____________。
3什么叫象征?
四、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并在重读词语下面用“·”标注。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检查预习
四、作家作品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共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间》中的第一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年轻时当过工人、瓦匠、教员、新闻记者等,后考入哈佛大学,后因经济问题辍学归家经营农场,其间开始写诗,1912年,已近40岁的弗罗斯特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卖掉祖传的农场,放弃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携妻拖子,移居伦敦郊外的一所板房之中,准备为撞击诗坛大门做奋力一搏。
他很快在伦敦为他的诗作找到出版商,次年诗集《一个男孩的心愿》出版,使他的名声一时大噪。
1914年第二诗集《波士顿以后》的出版,诗人的名字开始在美国流传,1915年诗人决定回到带给他创作灵感的祖国,归国后,他被尊为诗坛领袖,获得众多荣誉(获包括哈佛在内44个大学的荣誉学位、获四次普利策奖等),但诗人不为声名所累,一直潜心写作,笔耕不辍,直到他逝世前一年尚有诗集面世。
五、新课学习
1朗读全诗,体会诗歌的蕴意。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掌握诗歌节奏(停顿、重音)
示例: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
../去涉足,
../同时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
..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3学生讨论,自由朗读,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4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情感。
5诗作运用了象征手法,什么是象征?怎样理解诗中“路”的象征意义?明确: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这首诗是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六、课堂总结
七、课堂巩固
八、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