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
- 格式:docx
- 大小:23.02 KB
- 文档页数:5
心理学书籍《持续的幸福》心理学书籍——《持续的幸福》《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
塞里格曼今年在中国特别火,因为清华大学举办了积极心理学大会,塞里格曼是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
他的著作这几年被不断地被引进,这是最新的一本。
塞利格曼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
《持续的幸福》这本书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实的幸福》一书的基础上扩充而来的,在书中,塞利格曼具体阐释了构建幸福的具体方法。
他提出,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即,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and purpose)、要有成就感(acplishment)。
PERMA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意、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
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与物质结合,人们对“真实的幸福”与“持续的幸福”有着不同理解。
前者是用生活满意度作为度量的标准,后者则用积极的情绪、自主的投入追求人生的意义,处理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换取相应的成就来度量。
精彩书摘:1. 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却随着精神的投入而有着不同的蓬勃程度。
当人生丰盈时,才会充满生机和充满快乐的情绪。
2.我将幸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这三个元素都比幸福更容易明确定义和测量。
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我把在此基础上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
第二个元素是投入,它与心流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
我把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
第三个元素是意义,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有意义的人生”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
《塞利格曼的幸福课(套装共4册)》包括:《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我》、《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
《真实的幸福》《真实的幸福》是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的经典著作。
它帮助我们解读幸福的构成,寻找幸福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幸福感基点可以调整,人们可以藉由后天的努力,改变先天人格特质的幸福水平。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幸福的沟通和幸福的方法。
《活出最乐观的自我》在《活出最乐观的自》中,塞利格曼博士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和调查证据告诉人们:乐观的人能在逆境中更好地成长,也更容易走上一条绝妙无比的成功之路!不过,如果你天生是一名悲观主义者,你也不用沮丧,因为书中肯定地指出:乐观是一种可以掌握的技巧!如果需要的话,你可以运用塞利格曼博士推荐的一种有效方法来改变自己悲观的生活态度,这种方法就是学习乐观的ABCDE技术。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但这并不影响人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的生活与沟通。
我们很强大,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快乐的、悲伤的、愤怒的、贪婪的、自私的,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一点点的慰藉与满足。
如果有人是完美的,那他就是幸福的。
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因为我们的言行都不属于我们自己。
塞利格曼用他自己的幸福观让我们更真实地认识自己,从而更坦诚地接纳自己。
《教出乐观的孩子》在这本书里,塞利格曼博士用他亲身的实践和经历,为家长们提供了一条培养孩子积极品质的捷径。
这是一本实用指南,比如当你的孩子犯错的时候,对他的批评应该恰如其分,要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当你的孩子有了某种问题而需要改变时,不要把这些问题夸大成为一种永久性的问题。
因为,批评和改变都是一种技术,它们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不当的批评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成年后的人格特征——悲观或是乐观。
作者简介作者:(美国)马丁•塞利格曼译者:洪兰校注:任俊罗劲马丁•塞利格曼从“抑郁专家”到“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博士从“习得性无助”中走来,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暑假,利用空余时间读完了《持续的幸福》》这本书,它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所著。
这本书的英文书名是Flouish,寓意人生蓬勃绽放。
本书提出,实现幸福人生应具有5个元素(PERMA),即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和目的(meaningandpurpose)、要有成就感(accomplishment)。
PERMA不仅能帮助人们笑得更多,感到更满意、满足,还能带来更好的生产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个和平的世界。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积极心理学”没有太多的认识,仅仅只是粗浅地认为“积极心理学”就是引导人们要乐观,多往好的方面思考事情。
直到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对“积极心理学”又有了更进一步及专业的认识,有些方面可实践地也会有意识地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受益匪浅。
例如我对书中提到的“多想想好事”印象深刻,由于进化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人对好事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深度都远不如对坏事的分析能力。
所以作者提出为了克服大脑中天生的负面偏好,我们需要提高并练习关注好事的技能。
如何练习呢,我觉得书中提出的“三件好事练习”法比较容易实践:每天晚上,都在睡觉之前花10分钟写下今天的三件好事,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
可以用日记本或电脑写下这些事件(其实我发现还有一些人也用微信朋友圈记录),重要的是要有记录。
这三件事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例如:今天丈夫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了我最喜欢的“冰激凌”),也可以是很重要的事(“我姐姐刚刚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孩”)。
在每件好事的下面,都要写清楚“它为什么会发生”。
比如,如果丈夫买了冰激凌,就可以说“因为丈夫很体贴”或是“因为在下班前打电话给他,提醒他过”。
写下生活中好事的原因一开始会让人有点儿难为情或别扭,但如果能坚持一个星期,它就会逐渐变得容易了。
大家好,这一期音频将为你讲述的书是《持续的幸福》。
有人说幸福就是有钱有闲有人爱,也有人说幸福是懂得付出和知足。
可事实是,我们常常在欢笑过后还是感到很空虚,也常常对我们真心关爱的人感到很失望,反而是那些不怎么喜欢的人或事,往往在不经意间让我们欣喜。
那到底什么才是幸福呢?马丁•赛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指出幸福是人们构建出来的概念,它的内涵包括所有人们在追求的东西。
我们要怎样认识幸福?又如何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呢?面对生活中那些突然出现的不快甚至创伤又要如何应对呢?这本书给出了科学有效的方法。
马丁•赛利格曼是世界积极心理学之父,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也是他的疯狂追随者。
他是美国前心理协会主席,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并由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创了应用积极心理学专业。
我们今天解读的《持续的幸福》是继他的畅销书《真实的幸福》之后的又一力作,不同于传统心理治疗偏重于减少痛苦,本书是帮助你增加幸福,来实现蓬勃绽放的人生。
好了,事不宜迟,让我们马上进入这本书具体内容的学习。
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也对幸福、积极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论述。
以如何让我们拥有幸福能力为线索,我们首先从情绪、感受及人际关系角度,来认识到底什么是幸福。
然后,通过掌握关于消极情绪、沟通技巧等方面的技巧,打造可以让自己持续幸福的能力。
最后,我们来面向真实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创伤,找到化创伤为成长力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从认识幸福、打造幸福、战胜创伤三个方面来培养拥有幸福人生的能力。
2为什么越是口口声声喊着要幸福的人,反而越不幸福呢?那是因为TA把幸福当成了一种目的。
我们都很清楚,能实现的目的一定是清晰具体的,而我们却没法对幸福有个清晰的描述。
所以作者说,真正的幸福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持续的战斗力。
如何才能清晰了解幸福,然后拥有这个“战斗力”呢?那第一步就是,全面认识幸福。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有5个元素,分别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
持续的幸福读书心得5篇《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
塞利格曼不再关注传统心理学注重的“如何减轻人们的痛苦”,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持续的幸福读书心得1幸福是一种心境我用了一个多月,读完了积极心理学塞利格曼的《持续的幸福》,读完后感触颇深。
以前一直定义快乐就是幸福。
但是读完之后,我懂得,幸福一种心境,一种体验,一个过程。
书中教会我们能够投入的关心他人,关心自己,获得最丰盈的生活。
幸福是一种体验书中塞利格曼通过很过不同的实验案例,教会我们怎样拥有一个蓬勃的人生;教会我们如何看待生活,看到可能性,不受生活所限。
无论在我们的生活,或是在我们的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幸福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收到身边,我可能太过注意身边的坏事,而忽略了好事。
所以大部分人每天都在抱怨,每天都在感叹上天对自己的不公平。
在书中塞利格曼的“三件好事练习”,就可以让我们轻松地找到自己的幸福。
非常简单:每天把自己当天的好事写下来,这些好事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这件事让自己开心,高兴。
于是我也按照此方法,记录了自己的好事,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比以前更乐观了。
幸福是一个过程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想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由于我们班长期质量指标排名末尾,什么方法都用尽,但是任然不见提升效果。
于是佳姐让我班全班员工,听取话务二部的同等效能下,但是质量比我班高的员工的录音,并要求员工记录下来听取后的优秀方法。
我班员工照此方法实施半月后,满意率明显提升。
佳姐告知我其实这是她使用书中三件好事的一个变通,当时不太理解,后来慢慢理解,原来佳姐让员工每次记录听录音后的三点优秀经验后,员工自己就会慢慢的跟着自己记录的优秀经验学习。
就像书里面写的:过得多的关注坏事,会更加的抑郁和忧虑。
避免这种情况的一个办法就是,更多的去关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情。
幸福是一种收获在书中影响挺深的还有一个练习:“突出优势练习”,书中说到“要了解他们的优点,而不是一味是要改正他们的缺点”,我觉得班长在管理员工的时候,做这个练习是非常合适的。
积极心理学教材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积极品质、积极情绪和积极行为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推荐的积极心理学教材:
《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这本书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五个支柱,包括积极情感、参与、关系、意义和成就感,以及如何通过实用的策略和技巧建立积极心态和习惯,提高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打开积极心理学之门》(作者: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这本书是积极心理学的教材之一,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积极心理学》(作者:陈红):这本书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环境。
它不仅知识系统全面,而且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并从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上促进学生自身积极心理的发展。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经典的积极心理学教材,如《幸福的方法》(作者:泰勒·本-沙哈尔)、《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作者:马丁·塞利格曼)等。
这些教材可以作为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参考书籍。
你需要的是复原力——读《持续的幸福》有感《简书》心理专栏登出一篇文章《诊断书上终于变成【轻度抑郁发作】了》,好奇,点击进入:作者林中蝉鸣是一个坦率的人。
他曾经是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这是在他大四的时候被诊断出来的。
由于无法工作和与人打交道,不得不住进精神病院。
值得关注的是林中蝉鸣在文中呼吁读者注意的几点:a.精神病院并不可怕。
如果医生建议住院但不敢住院的朋友,可以先参观一下病房环境。
b.眼动创伤治疗(emdr)。
创伤治疗并不是让人忘掉那段伤心事,而是当你在想起的时候内心没什么波澜。
c.关于药物,千万要根据医嘱,按时服药,不要私自停药。
有什么药物副作用,要及时跟医生沟通。
作者思路清晰,言辞恳切,让人不由地对他的身遭不幸深表同情,又对他的真切忠告心生感激。
在此,我并不怀疑作者的善心,只是,忍不住问问我们自己,真的只有听遵医嘱,进精神病院这一条路了吗?关于抑郁症,有哪些真相我们还不知道?我们又如何避免这样的不幸发生和如何有效地恢复?或许,积极心理学会给我们一些不同的思路。
说起积极心理学,不得不提“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
塞利格曼教授(Martin E.P. Seligman 1942-)是美国心理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
早年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习得性无助。
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
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研究人员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
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这一研究成果使他名声大噪,如果就此方向发展下去,他在心理学界荣誉和地位会稳拿稳坐。
但是,塞利格曼,他自称为别人眼里的怪胎,毫不回避地对自己的实验成果提出了致命的挑战:在习得性无助实验中,为什么总有1/3的被试永不放弃,而且不论做了什么实验,做了多少次实验都不会放弃;但也有1/8的被试从一开始就放弃了,根本不做任何努力就马上投降。
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马丁·塞利格曼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认识疗法主要倡导者之一;,以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曾获美国心理协会两项大奖——威廉姆斯奖和詹姆斯卡特奖;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中走出来,不再只关注人性黑暗、脆弱与痛苦的一面,发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召唤——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
因为看到“积极心理学”这个陌生而又让人好奇的词语,我买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我学到了很多时髦又专业的词语,诸如实用心理学、装饰性心理学、幸福1.0、幸福2.0、习得性无助、创伤后应激障碍、促进创伤后成长、复原力、蓬勃发展、品格优势、洛萨达比列等等。
幸福1.0(真实的幸福)理论的基本元素是积极情绪、投入、人生意义,它不能包括人生的终极追求,以生活满意度为量度,目标是提升生活满意度。
幸福2.0(重新思考的幸福)理论是幸福1.0的升级版,它以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为量度,目标是提升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是人生丰盈蓬勃。
下面则是蓬勃人生的各项特征及解释:积极情绪:总体而言,就是你觉得自己有多幸福。
投入、兴趣:喜欢学习新事物。
意义、目的:通常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有价值的。
自尊:通常为自我感觉良好。
乐观:总是对自己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复原力:经历逆境与痛苦后,获得更强的生命力与抵抗力,变得更加坚强与智慧。
积极关系:在生活中有真正的朋友,有人真的关心你。
不反弹的幸福,需要有效的积极心理学练习。
我们总是在想生活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却很少花时间去想生活中有多少幸运与赐福。
为了克服大脑的负面偏好,我们必须练习去想美好的事情。
(感恩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满足。
感恩的时候我们对人生中美好的回忆能让我们身心获益。
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也会加深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具体联系方法就是亲自为ta写感恩信,用一种周到、明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幸福心理学五要素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心理学由几个相互交织的要素构成,这五个要素可以缩写为的PERMA。
P=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E=投入EngagementR=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sM=意义 MeaningA=成就 Achievements要将幸福感提升到理想水平,就要关注PERMA五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被触发,并且注意你可以创造哪些最佳的条件以追求目标、滋生热情以及培育坚毅。
P:积极情绪 Positive Emotions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是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杰出研究者之一。
她在一项已经获奖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体验积极情绪时,会发生很多有利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下去的事情,包括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扩展了对自身环境的认知,对别人更感到好奇,这反过来有助于构建人际关系。
幸福的“微小时刻”累加在一起,创造了一系列的积极性。
弗雷德里克森和其他研究者发现,若是我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是消极情绪的五倍之多,那我们的人生将有更大的可能变得丰富多彩、积极主动、心怀使命、并且激情澎湃。
不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人一样,身边都有许多积极的事情发生,但两者的差别是,幸福的人有意识地在美好事情发生时欢迎这些时刻,不让它们匆匆溜走。
E:投入Engagement快乐的人们会投入到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去,并且不会经常像不快乐的人那样感到厌倦或沮丧。
他们通常参与某些艰难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使得他们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觉得时间仿佛停止了。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没有注意到身边发生了什么,或者我们觉得时光飞逝,那么,我们便是在做积极的事情,有助于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同时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此外,我们还可以将我们的目标与正在做的事情协调一致来提升投入感。
R: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在对幸福的研究中,最有力的成果之一是如果某人没能与他人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便不能认为是具有丰盈生活的人。
《持续的幸福》读后感《持续的幸福》这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专注于如何建立人们的幸福感,并让幸福感持续下去。
这本书中的幸福理念是在《真实的幸福》一书的基础上扩充而来的,在书中,塞利格曼具体的阐释了构建幸福的方法。
马丁·塞利格曼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将精神与物质结合,提出了对“真实的幸福”与“持续的幸福”的不同理解。
前者是用生活满意度作为量度的标准,后者则用积极的情绪、自主地投入追求人生的意义,处理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换取相应的成就来度量。
从塞利格曼先生的精神体会生活是实践中的心灵体验,能帮助更多的人从迷茫和困惑中走出物质陷阱,回归生活的自然本质。
在马丁·塞利格曼2002年出版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幸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积极的情绪、投入、意义。
人类不可避免的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并为之奋斗,这就是塞利格曼教授的幸福1.0理论。
新著中,塞利格曼教授将幸福1.0理论升级为幸福2.0理论,其中由5个元素构成: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人际关系,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们追求幸福的实际方法,而不是规定这些方法,基于幸福2.0理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生更加丰盈蓬勃。
幸福2.0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不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应该是一个构建的概念。
积极的情绪和投入是两个靠主观来评估的元素。
意义有主观成分,比如说大学时,你可能会认为通宵卧谈非常有意义,但是多年以后你再重新回想的时候,就会认识到那只是青春的呓语。
成就往往是一项终极追求,哪怕不能带来积极情绪,比如打牌,有些人打牌是为了提高、学习和享受,目的是感受投入,获得积极的情绪;另外一些人打牌就是为了赢,胜利似乎并不能为他们带来积极情绪也不会带来投入,因为他们在乎的只是胜负。
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幸福有着深刻的正面影响,并且可以独立于其他元素被测量。
爱、同情、怜悯等积极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社会和人际关系,在感情上我们不可避免的寻求与其他成员积极的关系,虽然积极关系总伴随着积极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为了积极情绪而追求关系,相反,正因为积极关系对人类太重要了,才让其他3个元素也参与支持积极关系,确保我们会追求积极关系。
持续的幸福,你愿意一起吗第一次参加线上读书会,第四次接触积极心理学,第一次这么正式正式宣布的记下读书笔记(应香蜜会蜜友要求)。
需要这些第五次都需要感谢殷睐学堂。
《持续的幸福》塞利格曼教授被誉为积极心理学十分积极之父。
在《持续的幸福》之前,塞利格曼教授还序文《真实的幸福》,被称为“幸福1.0”(happiness),而这本《持续的幸福》则被称为“幸福2.0”(well-being)。
幸福的定义从“生活满意度”升级到了“蓬勃人生”;幸福的要素从三个(积极情绪、投入、意义)增加为五个(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以及人际关系)。
生活品质其主旨在于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来增加幸福感,实现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
日光蓬勃可有悟?幸福,是个很美好、很让人渴望的念想。
所有人都冀望人自己和自己在意的人幸福,那么如何获得幸福?如何从“小确幸”迈向人生的“大幸福”?很多人只能看到这些模糊的样子,找不到更重要的途径。
那么,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如一起来看看这本书吧,也许能让你眼前的迷雾散开一些。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说到:美丽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那么,幸福的相同家庭不管相似在哪儿呢?心理学家们借助各种测试、房地产项目验证幸福的共同点,用事实告诉我们:幸福生活是可以测量的,人生的蓬勃是可以用真实物来衡量的。
塞林格曼教授讲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他所的积极心理学发展。
开篇就批判自己先前的研究,只为了积极心理学更接近幸福认知科学的本体论,为我们追求幸福提供切实有效的工具:1)感恩日记;2)每日三件好事;3)突出优势练习;4)积极主动回应;这些工具贯穿于书中的训练项目和实践,科学性相当可观的数据库证实了工具的有效性。
书中还原了“积极心理学”的前世今生,应着“幸福的感召”,一群而非心理学专业、却有着异于常人成就的人汇聚到了一起,发挥着各自的竞争优势,用自己的实践来学习并教育学验证积极心理学的魔力。
在取得小范围的认可和产业发展后,积极心理学向着教育、军队、健康、政治迈开了应积极步伐,拿下了一系列肯定和支持。
积极心理学推荐书目一、积极心理学概览:1.《积极心理学》: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推荐理由:这是美国积极心理学课堂的教材。
Chris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可以学习他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解,积极心理学是怎么来?跟其他心理学区别在哪里?未来的该如何发展?我们怎么使用积极心理学来帮助我们获得有意义的人生?2. 《持续的幸福》:塞利格曼。
推荐理由:讨论了他最新的想法,讲解了PERMA的由来3.《真实的幸福》:塞利格曼。
最初的震撼之作,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开始推荐理由:作为创始人,他的眼界和视角,高屋建瓴。
4. 《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C.R.斯奈德 (Snyder C.R.)、沙恩·洛佩斯 (Lopez S.J.)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学术著作,严谨、全面、科学又写的有趣。
想系统了解积极心理学,深入挖掘专研的人必读。
二、积极情绪、自我接纳1.《积极情绪的力量》: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推荐理由:详细讲解了积极情绪所有重要的功能,有很多实用的提升积极情绪的方法2. 《象与骑象人》:乔纳森•海特 (Jonathan Haidt)、推荐理由:了解潜意识情绪、决策、道德的奥秘3. 《幸福超越完美》: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作者), 倪子君(译者)推荐理由:泰勒•本-沙哈尔是哈佛幸福课的讲者,他的书实用、跟实际结合很好,专门写给学术背景不强的读者,娓娓道来。
4.《幸福超越完美》针对完美主义者。
《过你想过的生活》是新书。
5.《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塞利格曼。
6.《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黛西推荐理由:如果你到了想要深度接纳自己的阶段,你也许希望学习这本书。
若不能真正接纳黑暗,无法见到大光明。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美国心理学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
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在家乡念书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钻研究学问。
13岁那年,他开始专心读书,尤其是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塞利格曼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师从R.所罗门学习实验心理学。
塞利格曼先是与B.奥弗米尔,后来又与S.梅尔合作研究了狗在受到预置的不可避免的伤害进所表现出的被动性。
塞利格曼提出动物的学习与它们的活动无关,简单地说,动物是失助的。
他发现:当坏事发生进,那些具有将坏事的起因看作是固有的不变的人往往陷入失助的境地。
“习得性无助”是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随后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种习得性无助在人身上也会发生。
1、定义: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2、表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努力避免失败。
他们力求无法实现的目标,他们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
他们沮丧,并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
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的报告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他们不完成作业。
他们面临困难的作业很快就放弃。
他们在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变得焦虑。
”有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
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