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文言文阅读训练三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暑期精品阅读集训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可老而捐之?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为何收舆?”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舆,故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舆;手推的小车。]) (1)解释带点字的意思,错误的是哪一项?( ) A.欲捐.之:抛弃 B.是负.义也:担任 C.无需更.舆:改换 (2)对原谷言行的理解,错误的是哪一项?( ) A.原谷认为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不可因老捐之。 B.原谷认为弃舆可惜,他日稍作改装还可装载货物。 C.原谷收舆的真正目的是促使父亲改正捐祖的错误。 (3)这则文言文适合编入下列哪本书?( ) A.《诚实守信读本》 B.《古代笑话集》 C.《文明礼仪读本》 D.《廉文化读本》 2. 课内阅读。 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蚌方.出曝(________)
A.方向、方位 B.方法、办法 C.副词,正在 ②今日不雨.(________) A.雨水 B.下雨 ③两者不肯相舍.(________)
A.舍弃,放弃 B.房屋 C.施舍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写出由这则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语:________。 (4)鹬和蚌若不想被渔者捉住,应该怎么办呢?写出你的建议。 (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3. 古文赏析。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③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④,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革履,就是鞋子。②度:即计算、测量的意思。③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④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1)请给加点的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中的“坐”应选( ) A.表示无缘无故。 B.同“座",这里指椅子,凳子之类的家具。 C.瓜果等植物结果。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中的“无”字的意思是( ) A.没有,虚无,这里指不能、不可的意思。 B.不论。 C.同“毋”。 (2)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讲述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的故事。 B.讽刺了那些恪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说明因循守旧,不思变通,终将一事 无成。 C.告诉我们遇事要随机应变,不要死守教条。 D.郑人办事中规中矩,认真负责,对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 ,踏踏实实地去做。 (3)请试着翻译句子“宁信度,无自信也。" 4. 阅读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 ,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______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二)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个________的人,对戴嵩的《牛》特别喜爱,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句话可以看出来。(用文中原词原句来回答) (2)解释句子 ①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________。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的意思:________。 (3)牧童“拊掌大笑”是因为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牧童 ________的性格特点。 (4)画线句中“搐”的意思是________,“乃”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写出了牧童对斗牛的________。 (5)“处士笑而然之”的意思是________, 他的“笑”包含了________。可见杜处土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6)“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 (7)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________;从牧童角度的收获:________。 6. 文言文阅读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虎熟视久之熟:(________) ②虎亦卒去卒:(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3)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 (4)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答案 1. (1)B (2)B (3)C 2. (1)C;B;A (2)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4)蚌张开壳, 鹬放过蚌,大家放下争斗,才能脱离险境。 (5)做事要权衡得失,相互谦让,化解矛盾冲突。 3. (1)B;A (2)D (3)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 (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悠悠乎若轻风 5. (1)好书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2)①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②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 (3)《斗牛图》中画的牛的状态不符合常理;直爽、童真 (4)抽缩;却;了解、熟悉 (5)杜处士笑着认为牧童说得对;对牧童的赞许;谦虚;实事求是 (6)做事应该向内行人请教 (7)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6. (1)仔细;终于 (2)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 (3)因为妇人知道老虎的威力,畏惧而躲避到水中;两个孩子不懂得老虎的威风,无所畏惧,令老虎悻悻而去。 (4)当困难来临时,无所畏惧是成功的前提。我以前最害怕跑步,但中考体育考试要考查跑步,我没有沉浸在畏惧之中,而是勤奋地练习,结果考了好成绩。
七年级语文下册暑期练习文言文复习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加点词语明察秋毫( ) 私拟作群( ) 项为之强( )怡然( ) 以土砾凸者为丘( ) 鞭数十( )2.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翻译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4.文中描述了哪些物外之趣?5.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什么?6.文章句末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二.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p)睨(n),连亘(g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专题04文言文阅读(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①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①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小学六年级小升初语文暑期精品阅读集训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
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自堂而出,随步辄①减,比②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③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④,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货财没官。
〔注:①辄zhé,就。
②比:等到。
③寻:接着。
④他说:外传。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侵晨而起侵:渐近。
侵晨,天刚要亮。
B.聚敛无餍餍:(yàn)满足。
C.闭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后省略了“之”,代钱。
D.我倾家赡君;赡:shàn,赡养。
(2)判断语句翻译的正误。
①“恶衣蔬食”——穿破旧的衣服,以蔬菜为食物。
②“货财没官”——财产没有交给官家。
③“自堂而出,随步辄减”——从堂屋走出,随着脚步减少(准备送给乞者的钱)④“或人从之求丐”——有个人跟着他,向他乞讨。
(3)老人给了乞者多少钱?(4)“闭目以授乞者”中“闭目”的细节与“我倾家赡君”这样的人物语言,表现了“老人”的什么特点?2.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习题。
南辕北辙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③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④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导读:成语“南辕北辙”可谓人人皆知,如果行动和目的相反的话,所得结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驰。
注释: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②之:动词,往,到。
③用:资用,即路费。
④御者:驾车的仆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②吾用.多。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君之楚,奚为北面?②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第13天浅易文言文阅读(2)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浙江杭州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
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
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
”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
”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释】①某:我,谦称。
这里是王安石自称。
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
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
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
⑥剧:流畅,痛快。
⑦解舟:退居江湖。
⑧奉谢:奉,敬辞。
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远离家乡B.谋官不顺C.财物受损D.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D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
高一暑假语文训练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臧熹字义和,武敬皇后弟也。
与兄焘并好经籍。
隆安初,兵革屡起,熹乃习骑射,志在立功。
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斩桓修。
进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宫收图书器物,封闭府库。
有金饰乐器,高祖问熹:“卿得无欲此乎?”熹正色日“皇上幽逼,播越非所。
将军首建大义,劬劳王家。
虽复不肖,无情于乐。
”高祖笑日:“聊以戏卿尔。
”行参高祖镇军事,员外散骑侍郎,重参镇军军事,领东海太守。
以建义功封始兴县五等侯。
又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
高祖将征广固,议者多不同。
熹从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涂炭,宁一六合,未为无期。
”高祖日:“卿言是也。
”及行,熹求从,不许,以为建威将军、临海太守。
郡经兵寇,百不存一,熹绥缉纲纪,招聚流散,归之者千余家。
孙季高海道袭广州,路由临海,熹资给发遣,得以无乏。
征拜散骑常侍,母忧去职。
顷之讨刘毅,起为宁朔将军,从征。
事平,高祖遣朱龄石统大众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号领建平、巴东二郡太守。
蜀主谯纵遣大将谯抚之万余人屯牛脾,又遣谯小苟重兵塞打鼻。
熹至牛脾,抚之战败退走,迫斩之。
小苟闻抚之死,即便奔散。
成都既平,熹遇疾。
义熙九年,卒于蜀郡牛脾县,时年三十九。
追赠光禄勋。
(节选自《宋书·臧熹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B. 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C. 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D. 尝至溧阳/溧阳令阮崇与熹共猎值虎/突围/猎徒并奔散/熹直前/射之应弦而倒/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叫表字,是18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
暑期作业08:文言文对比阅读、诗歌对比鉴赏(5分)阅读《石壕吏》和《卖炭翁》,完成问题。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3分)《石壕吏》和《卖炭翁》同为叙事诗。
《石壕吏》中借助“①”这一情节,详细地交代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卖炭翁》中通过老翁“满面尘灰”与“十指黑”的外貌描写,写出了他的②;而宫使趾高气昂、骄横无礼的情态则通过“③”一词,刻画得入木三分。
2.(2分)抓住诗歌中的矛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
《石壕吏》表达了诗人矛盾的情感,《卖炭翁》刻画了老翁矛盾的心理,请作简要分析。
(4分)完成问题。
【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乙】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白居易水波文①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
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踏雪行。
高一语文暑假作业练习: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6分,每小题2分)马年说马古往今来,有关马的成语在国人心中世代传诵,马的精神气质早与人们的心灵融为一体。
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不止、自强不息的进取、向上的民族精神。
祖先们认为,龙马就是传说中的骏马,是仁马。
最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说法是“龙马负图”。
传说有一天中华始祖伏羲在卦台山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云雾滚滚,一龙马翻腾而出,伏羲根据其身上的斑纹河图创制了八卦。
“龙马”由此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
它是黄河的精灵,是炎黄子孙的化身,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主体精神和最高道德。
祖先们在世界观里已经把龙马等同于纯阳的乾,认为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
《易经》中干脆说:“乾为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着君王、父亲、大人、君子、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生生不息……这就是文王在《周易•乾卦》中总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中国人代代流传的最响亮的名言的由来。
这匹由我们民族的魂魄所生造出的龙马,雄壮无比,力大无穷,追月逐日,披星跨斗,乘风御雨,不舍昼夜。
马又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
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
千里马是日行千里的优秀骏马。
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相传周穆王有八匹骏马,常常骑着它们巡游天下。
其实,周穆王的八骏比喻他的人才集团,才华卓越,本领非凡,各自用特殊的能力在共同辅助周天子的天下大业。
更清楚无误的以马喻示人才的事迹,是《战国策》里著名的燕昭王“千金买骨”的典故。
燕昭王“死马且买之五百金”,“于是,不满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这则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求贤若渴的道理。
正因为马象征着人才,所以善相马的人又被喻为善识才、善举才者,像秦时期赵国的王良、秦国的伯乐、方九堙等都是相马的专家。
人才的埋没或缺乏表现的沉闷局面就被叫作“万马齐喑”。
清朝的龚自珍有一首诗就说:“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暑期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水仙(清)李渔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
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注释]①秣陵:指南京。
②质:抵押。
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2。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4。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3分)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二、于令仪不责盗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
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C.问其所欲欲:欲望D.卒为良民卒:最终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3届高三语文暑期专练课时作业(第31练)【基础训练】一、语言文字运用近日,①国家邮政局在官网宣布,②截止11月16日,③我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700亿件,④实现了近三个月来快递业务量从600亿件到500亿件,再到700亿件的“三连跳”。
⑤今年前十个月,邮政行业业务总规模达到16 336.4亿元,增长28.4%;其中,⑥快递业务量完成了2019年全年规模(635.2亿件)。
⑦之所以这次再创新高主要因为得益于双11促销。
⑧据统计,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处理快件3965亿件,⑨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处理快件6.75亿件,同比增长26.16%。
⑩根据预测,2020年全5.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个字。
(5分)2020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召开的本届进博会,展览面积近36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了近3万平方米;41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发首展,101场配套活动集中举办;近40万名专业观众注册报名,意向成交额达726亿美元;3 000多名境内外记者报名采访。
本届进博会,还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推广,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举办一二、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6-7题友鹤图[明]唐寅名利悠悠两不羁,闲身偏与鹤相宜。
怜渠缟素真吾匹,对此清癯即故知。
月下吟行劳伴侣,松阴梦觉许追随。
日来养就昂藏志,不逐鸡群伍细儿。
6.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立片言以居要”,“与鹤相宜”起了点题并总领全诗的作用。
B.颔联运用借代和双关等修辞手法,凸显鹤的高贵外表与高雅气质。
C.颈联描绘了月下行吟的人与松阴憩息的鹤相伴相随的闲逸画面。
D.尾联化用“鹤立鸡群”的典故,暗示自己具有出众的才华与品格。
E.全诗以真切自然的语言写物言志。
读来既晓畅明快,又含蓄有致。
1 高二语文暑假作业(三) 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臵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因不满意而怨恨。③抗章:向皇上上奏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 虞:忧虑,忧患
B.斩之以徇. 徇:谋求 C.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 典:主持,主管 D.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 省阅:审视阅览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赵概为官才干的一组是( ) 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④自左丞转吏部尚书 ⑤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 ⑥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 2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陶、奭二人斩杀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赵概借此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苏舜钦等人因聚众饮酒被放逐贬谪,赵概认为如把这些参与群饮的名士贬谪不用,会让士大夫们因不满而心生怨恨,于国不利,最终苏舜钦等人没被上报朝廷。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各,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对别人有利的事情做了不少,连一句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3分)
(2)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3分) (3)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光武帝纪 范晔 ⑴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 ⑵六年春正月辛酉,诏曰:“往岁水、旱、蝗虫为灾,谷价腾跃,人用困乏。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其命郡国有谷者,给禀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癃、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如.《律》。”
⑶七年春正月丙申,又诏曰:“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义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⑷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⑸初,帝在兵间久,厌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皇太子尝问攻战之事,帝曰: 3
“昔卫灵公问陈.,孔子不对。此非尔所及。”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虽身济.大业,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体,总揽权纲,量时度力,举无过事。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虽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 ——节选自《后汉书卷一》 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如.《律》 如: (2)昔卫灵公问陈. 陈:
(3)承间.谏曰 间: (4)虽身济.大业 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建武六年,帝下诏令说百姓贫困,命令存有谷物的郡国,赈济老人、鳏夫、寡妇、孤儿、老而无子等各类贫困的人。 B.光武帝认为世人不应该鄙视那些从俭办丧事的做法,希望大家明白作孝子为死去的人薄葬送终,才是合乎道义的行为。 C.光武帝六十二岁去世,留下遗诏,认为自己无益于百姓,丧事务必从俭。刺史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奔丧。 D.光武帝勤于政务,夙兴夜寐,皇太子说他没有黄帝、老子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之福,劝他快乐精神,光武帝不觉得疲倦。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朕惟百姓无以自赡,恻然愍之。(3分)
(2)数引公卿、郎、将讲论经理,夜分乃寐。(3分)
8.光武帝如何推行他的殡葬改革措施?(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9.第⑸段叙述光武帝与皇太子的对话,其用意是什么?(3分) 4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9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自为布衣,非其义,不辄受人之遗。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
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陈尧咨以豪贵自骄,官属莫敢仰视。在江陵,用私钱诈为官市黄金,府吏持帖,强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当有文符。”独不肯署。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所居,人皆爱思之。 1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与.亲旧 与: (2)终身不造.其门 造:
(3)素.号难治 素: (4)乃徙.公治之 徙: 11.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欧阳晔怎样的心理? (2分)
12.本文表现了欧阳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10分) (1)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4分)
(2)尧咨讽转运使出公,不使居府中。(3分) (3)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3分) 5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
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 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
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 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 至孝:极为孝顺
B.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 祷请:向神灵祈求 C.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 访问:咨询,打听 D.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 行旅:旅行,游览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婆母寿终后,受丈夫弟媳诬告冤屈而死,以致郡中大旱。孟 尝代为洗白冤情,最终“天应澍雨”,五谷丰登。 B.孟尝很有才能。他就任合浦太守,前任宰守贪鄙因而“珠渐迁徙”,孟尝“革易前敝”, “移风改政”,以致“去珠复还,饥民蒙活”。 C.孟尝因他的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将要离任时,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 下,他只能乘民船连夜偷偷离去。 D.尚书杨乔极为赏识孟尝,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 孟尝竟然拒绝接受任用,最终老死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