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与同源字_假借字_通假字_异体字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今字浅说古今字是文字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古今异字现象。
先后出现在不同时代、表示同样意义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叫古今字,它是由于部分汉字承担的义项过多影响交际而分化产生的。
古今字与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同源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标签:古今字古字今字引申义假借义同一个词或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时代可以用不同的字来表示,这种先后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上而表示同样意义的一组字就叫古今字。
关于古今字的含义,目前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以段玉裁的说法为代表,认为古今字是古今用字问题,是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
段氏在《八部》“余”字下云:“凡言古今字者,主谓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异字”;后又在《言部》“谊”字下作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第二种观点认为古今字是文字发展过程中的孳乳现象,是从造字的角度来认识的,说的是本原字和今字。
我们普遍采用第一种说法。
王力先生认为古今字主要是由于上古汉字“兼职”太多,后代不断分化造成的。
其产生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文字的假借。
1.某字被借走,为本义另造新字。
如“队-坠”,“队”假借为“队列”义,为本义另造“坠”字。
“县-悬”,“县”本义为“悬挂”,假借为“州县”义,于是为本义另造“悬”字。
2.古字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
如“齊”字,借为肚脐、剂方儿、齋戒、上升,后造“脐”“剂”“齋”①“跻”几个今字分别表示上述三项假借义。
“采-彩”,“采”本义为“采摘”,假借来表示“色彩”,为假借义另造“彩”。
第二,词义的引申。
1.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景-影”,“景”,原义为“日光”,引申为与“光”相成的“影子”,为引申字造“影”字。
再如“解-懈”,“解”字引申为“散”义后,就造了“懈”字表引申义。
2.原字表示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
通假字与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的区别一、通假字与假借字。
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
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
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
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职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
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
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
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指的是现代汉字和古代汉字的通用性,也就是现在汉字的使用范围与古代汉
字的使用范围重合。
而通假字是指相同或相近的发音的汉字,可以在不影响阅读和理解的
前提下互换使用。
异体字则是指在历史上出现的汉字书写形式不同但是音、义相同的汉
字。
首先,古今字通和通假字的共同点是都与文字的使用有关。
古今字通是由于文字在使
用过程中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现象,是文字的同化过程;而通假字则是文字的交流过程,
是通过口语传承而形成的。
这两个现象反映了文化和语言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
其次,古今字通和异体字之间的区别在于古今字通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汉字的演变和统一,而异体字则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汉字的书写变化。
异体字由于书写形式的不同而导致形
状和结构的差异,但是它们仍然保留着相同的音、义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掌握异体
字的使用方法,有效地提高文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此外,古今字通和通假字在实际应用中也有着联系。
在现代汉字书写中,使用古代汉
字的频率逐渐减少,大多数人更多地使用现代汉字。
然而,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古代汉
字仍然会被使用,通假字的使用也会在实践中被大量地运用。
在学习与应用中,掌握古代、现代的汉字和通假字的用法和规范,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和阅读汉字。
总之,古今字通、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书写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
语言和文字在历史上的变迁和发展。
在学习和应用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各种汉字的用法
和规范,提高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代表着汉语文字的演变和发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方式与今天大不相同,因此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和联系也十分值得探讨。
本文将从古今字的形态、通假字的定义和意义以及异体字的特征和演变等方面展开讨论,力求全面而深入地阐述这一话题。
让我们从古今字的形态开始探讨。
古代汉字的形态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笔画的书写方式、结构和组织上。
古代汉字的笔画多为直角或直线,结构简单而刚硬。
而今天的汉字则更加圆润和流畅,结构和组织也更加复杂和丰富。
这种形态上的变化影响了古今字在书写和使用上的区别,并且也为通假字和异体字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通假字的定义和意义。
通假字是指音义相同、但形状不同的汉字,它们在书写和使用上可以相互替代。
通假字的产生一方面与汉字的演变和改革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书写方式和地区方言有关。
“是”和“似”就是通假字关系,它们在形状上不同,但读音和意义相近,可以相互替换使用。
通假字的存在为汉语的书写和使用提供了灵活性和便利性,但同时也为汉字的规范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异体字的特征和演变。
异体字是指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其形态和结构上存在差异。
异体字的产生一方面与古代文字的流变和手写技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印刷技术和文字规范化有关。
“马”和“馬”就是异体字关系,它们在形态上略有差异,但意义和读音相同。
由于异体字的存在,曾经给人们的阅读、学习和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在文字规范化的进程中,许多异体字被逐渐淘汰和统一。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区别。
古今字是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的产物,它们在形态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通假字是汉字在书写和使用中的替代形式,它们在音义上相近,但形状不同;异体字是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其形态和结构上存在差异。
这三者在汉字的书写和使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相互联系和作用,共同构成了汉字的丰富多彩的书写系统。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中国汉字书写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是指在汉字书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拼音转写、字形变化等)导致了一些汉字形状和意义的变化。
通常情况下,古今字通可以分为形体通和意义通两种情况。
形体通是指字形的变化,如《说文解字》中的"问"字原本是一个画有嘴巴的人形,后来演变成了"口"字形。
意义通是指字义的变化,如"兽"字在古代指的是神仙之兽,而在现代多指凶猛的野生动物。
假字是指按照某种规则或者借用已有字的形状来创造新的字形,以达到一定的表达目的。
假字多用于人名、地名、专业名词、口头语等方面,常见于网络时代的表情符号中。
人们常常用"偶"来表示"偶然"、"自持"来表示自我安慰等。
异体字是指在书写过程中字形有所不同,但字义和读音仍然相同的字。
异体字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个别书法家或者地域性的差异所导致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地域中广泛存在。
"觉"字有"角"、"覚"两种写法,读音和意义却完全相同。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古今字通是字形和字义的变化,它有可能同时产生假字和异体字。
假字是指按照规则创造的字形,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成为异体字的一种。
异体字则是字形不同但字义和读音相同的字,它可能是古代汉字书写时的变体,也有可能是后人创造的假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书写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们在字形、字义和读音上都有所不同。
古今字通是书写过程中字形和字义的变化;假字是按照某种规则创造的新字形;异体字是存在于不同历史阶段和地域中字形不同但字义和读音相同的字。
不同的书写形式反映了汉字书写演变的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也丰富了汉字的书写和使用方式。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字形的一种现象,它们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语义上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含义。
接下来,本文将对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三个概念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是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汉字字形,与现代常用字形有所不同。
古今字的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字形的简化或复杂化上。
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古代的汉字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发展、变形或被简化,形成了现代常用字形。
“著”字,在古代写成“著”,后来随着演变,现代常用字形写成“着”,形态发生了变化。
通假字指的是在不同的语境或文化背景下,字形相近但含义不同的汉字。
通假字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古代方言的存在以及各个方言之间的差异。
由于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异,不同地区的人在汉字的使用上可能会出现音同形异的情况。
“學”字在粤语中读作“hɔk”,但在普通话中读作“xué”,虽然发音不同,但两个地区都使用相同的字形。
异体字是指在不同的地域或历史时期中,汉字形态上有所差异,但语义相同的字形。
异体字的形态变化是由于汉字在不同地域或历史时期的书写规范、个体书写习惯、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髮”字在古代书写时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長髮”中的“髮”,一种是“草髮”中的“髮”,虽然字形不同,但两者都表示“头发”的意思。
在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区别。
古今字和异体字都是历史演变过程中字形的变化,但古今字强调的是历史上存在过的字形,而异体字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或历史时期中的差异。
通假字和异体字都是字形的变化,但通假字是在不同的语境下字形的变化,而异体字是在不同的地域或历史时期中字形的变化。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在语言文字研究、教育以及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和研究古今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以及历史文献的解读;了解和研究通假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在不同地区或文化中的差异以及语言的多样性;了解和研究异体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书写的规范和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汉字字形的认知。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的特殊现象,在汉字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是汉字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汉语文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体现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汉字的特殊性和内在规律。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是汉字系统中的三种特殊现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指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同一个汉字形体的称呼不同。
“马”在古代称为“馬”,在今天称为“马”,这是字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但其形体没有变化。
通假字是指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可以发生变化。
“而”在古代读音为“jiér”,表示“而且”,而在今天读音为“ér”,表示“并且”,这是字的读音和意义发生了变化,而形体没有变化。
异体字是指在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版本中,对同一个汉字形体的书写方式不同。
“里”在不同的地区有的写成“裏”,有的写成“裡”,这是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读音和意义没有变化。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在于,古今字指的是字的名称发生了变化,通假字指的是字的读音和意义发生了变化,异体字指的是字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变化。
古今字主要是历史和地域的变迁导致的,通假字主要是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导致的,异体字主要是文字形体的表现和书写方式的多样化导致的。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联系在于,它们都反映了汉字的变迁和发展过程,都与汉字的形体、音韵、意义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之间既有相互影响,又有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汉字系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对于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可以加深对汉字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探究汉字的发展规律和变化规律,可以挖掘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可以促进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需要加强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研究,促进汉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论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是汉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语言变迁,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
正确认识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对于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传承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的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古今字通是指在古代汉字语言文字中广泛使用的字,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后,仍然保留在现代汉字中,并被广泛使用的字。
假字是指因为古代传抄的误差,造成现代文字中部分字的形状与实际的原形不同,但因为长期沿袭而被认可的字。
异体字则是指由于地域、时代等因素而形成的与标准字形不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
虽然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都是有别于正规字的形式,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联系。
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的区别在于传承和变迁。
古今字通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沿用,形态、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具有鲜明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而假字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虽然与原字形有所差异,但因为长期传承而被认可且为人们所使用,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
异体字则是在不同地域、时代形成的字形差异,虽然与标准字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也是不容忽视的。
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汉字文字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也反映了汉字文字的多样性和韵味。
在今天的汉字文字中,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仍然被广泛使用,并且具有广泛的影响。
正确认识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统,丰富我们对汉字文字的认识和理解。
古汉语常见的几组文字现象一、古今字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
《说文解字》只收了9,353个字,到《康熙字典》已收汉字47,035个。
一个原因是,新字随新事物的产生而产生,旧事物虽已灭亡,但其字却保留下来。
另外,造字之初人们常用假借的方法使一字兼有数义,后来为了明确地传达语义,使文字易于辨认和区别,人们就将原先的字加上种种的部件,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新字。
例如:“见、现”、“受、授”、“辟、避、僻”等。
新字和原先的那个字在时间上有古今的差别,所以称为古今字。
由于新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部首产生的,所以可以把这种变化看做汉字的一种繁化。
(一)古今字定义指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義的一组字。
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後來新生的字形叫今字。
清儒段玉裁:“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二)古今字形成原因及构造方式1、同音假借同音假借是由“六書”中“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1)為本來意義造字:北—背士無反北之心。
(《戰國策·齊策》)孰—熟宰夫胹熊蹯不孰。
(《左傳·成公二年》)莫—暮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詩經·齊風·東方未明》)然—燃以爲死灰有時而復然也。
(陳亮《甲辰答朱元晦書》)此外还有“西—栖、其—箕、須—鬚、采—採、求-裘”等字。
是即为本字造字,又为假借义造字。
(2)為假借義造字辟—避姜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隱公元年》)辟—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辟—嬖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論語·季氏》)辟—譬辟如行遠必自邇。
(《禮記·中庸》)辟—僻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辟陋,故弗與之爭。
(《左傳·昭公十九年》)舍—捨公賜之食,食舍肉。
(《左傳·隱公元年》)卒—猝五萬兵難卒合。
(《資治通鑒·赤壁之戰》)此外还有:“采-採-彩-綵、云—雲、栗-慄、戚-慼、乌-呜”等字。
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注释辨正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
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解释古代作品用字时,注意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区别。
但在注释中也有失当之处:古今字和异体字混注;通假字和古今字混注;异体字和通假字混注;误释;前后注释矛盾。
标签: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汉字形体结构的变异,学习古代作品应当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等汉字异形有所认识。
记录同一个词的汉字本应该有一个固定的写法,但由于汉字的流传历史长,使用的地域广阔等原因,在汉字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记录同一个词的字有多种写法的复杂现象,这种现象在古代典籍里大量存在。
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情况虽然比较复杂,在学界还存在不同的意见,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在意义相关性上存在不同特点。
古今字的今字的意义范围比古字小,只是分离了古字当中的一部分意义,或本义,或引申义,或假借义,意义只是部分相同;异体字两个字的意义重合,意义完全相同;通假字的两个字意义上没有任何关联,只是因两个字的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借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包括读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古文注释上用术语“同”和“通”来区别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如:(1)佗邑唯命。
[佗,同“他”](《郑伯克段于鄢》)①(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鸿门宴》)(3)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祭十二郎》)(4)拜送书于庭。
[庭,通“廷”。
] (《廉颇蔺相如列传》)(5)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裁,通“才”](《促织》)(6)及以至是,言不辱者……[以,通“已”](《报任安书》)(7)振之以威怒……[振,通“震”] (《谏太宗十思疏》)语文教材这样注释,对古汉语教学和学生了解汉字的历时和共时的复杂现象以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但我们也注意到教材用“同”和“通”这两个术语交叉注释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这样就出现了注释上的混乱。
第六章几种有特殊关系的字[教学目标和要求]本章介绍六种有特殊关系的字,这六种是学习文字学的过程中定然会遇上的问题。
要求学生们能区别这几种字,这对于他们正确理解古书的用字,将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我们在这只是略做说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涉及。
[基本概念]古今字(古字、今字、累增字、区别字)、异体字(正体、异体)、繁简字(繁体字、简体字)、通假字、同形字、同源字[内容要点]一、古今字二、异体字三、繁简字四、通假字五、同形字六、同源字[重点难点]一、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二、异体字的分类三、简化字的形体来源四、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五、同形字与同源字、同音假借字的不同[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和实践练习相结合。
[所用课时]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古今字一、古今字的定义古今字是指古今两个时代先后产生的记录同一个词的两种字形。
先产生的叫古字,后产生的叫今字,两者即构成一对古今字。
古今字的概念最早是由东汉郑玄提出的。
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说:“古今人用字不同,谓之古今字。
”(《说文》卷五下“今”字下注)又说:“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
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
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说文》卷三上“谊”字下注)上古时代,汉字字数较少,一个字往往兼表几个意义,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给人们的认读带来很多困难,后人为求汉字表义明确化,于是另造新字来分担古字的意义,便形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的联系1、今字占用古字的本义(1)古字被引申义占用,另造新字表示本义。
例如:“益—溢”。
“益”的本义是水溢出来,由“水”和“皿”会水满溢出器皿之意。
引申出富足、增加、利益等意义,由于引申义使用频率高,跟本义的联系渐远,在“益”的基础上累加形符“水”另造今字以明确本义。
类似的情况还有“州—洲”“厉—砺”“止—趾”“奉—捧”“丞—拯”“要—腰”“衰—蓑”“禽—擒”等等。
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宇、通假宇、异体字的关系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卢烈红摘要本文对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之间的关系详加辨析,指出: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与假借字有交叉的地方但颇有差别;与通假字在理论上没有关系,在实践上有纠葛但可以分辨清楚;与异体字迥然不同。
关键词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辨析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宇、遣假宇异体宁都是汉字学上的重要概念,‘它们所代表的冗种文字现象相互之间的关系}L较复杂,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颤不易分辨。
本文辨析说明古今字与其他四种现象的关系,希望能为在这些问题上有困惑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古今字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略说为便于下文的辨析说明,首先需要对古今字加以界定,对其产生原因进行简要的介绍。
对古今字的界定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立足古籍阅读,依据历代学者使用这个术语的实际,客观地进行综合、概括、认定。
这种处理方法会将一部分通假字、异体字纳入古今字的范围。
一种是立足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从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出发,以历代学者使用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加以改造,给出符合现代要求的界定。
这种处理方法将古今字限定为一神与通假字、异体字等有别的文字发展现象。
我们采用的是第二种思路。
古今字是一种一词多字现象。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表示,在前的是古字,在后的是今字,合称古今字。
如表示“返回”义的词原用“反”表示,后来用“返”表示,“反”、“返”在“返回”义上构成古今字;表示“昏暮”义的词原用“莫”表示,后来用“暮”表示,“莫”、“暮”在“昏暮”义上构成古今字。
关十古今宁产生的原因,清代学者王筠((说文释例》卷八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字有不须偏旁而义已足者,则其偏旁为后人递加也。
其加偏旁而义遂异者,是为分别文。
其种有二:一·则正义为借义所夺,因加偏旁以别之者也;一则本字义多,既加偏旁,则只分其一义也。
”这段话揭示了古今字产生的两大原因:一是文字假借,一是词义引申。
(一)文字的假借由文字假借造成的古今字又可具体分为两种情况:1.某字被借走,为它的本义造新字,原字与新字构成古今字。
如:须一鬃“须”字由表花纹条理的“彡”和表头部的“页”构成,其本义是胡须。
((说文解字》:“须,面毛也。
”由于“须”被借去表“必须”之义,于是本义另造“鬃”字表示(“鬃”今又简化为“须”)。
然一燃“然”字下面的“…”实即“火”字“然”之本义是燃烧。
《说文解字》:“然,烧也。
”由于“然”被借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于是本义另造“燃”字表示。
2.古字用于表本义,为假借义造新字,形成古今字。
如:采一彩“采”字的字形结构是“爪”在“木”上,本义是采摘。
假借表文彩、色彩。
后为假借义造“彩”字。
辟一鹳“辟”的本义是法律、法度。
《说文解字”:“辟,法也。
”假借表开、开辟。
如《苟子·议兵]》:“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后为假借义造“阴”字(“牌”夸又简化为“辟”)。
(:)词义的引申词义引申造成一词多义,表现在书面上就是一字多艾。
为了表义明确,为r 减轻原字的负担,于是图口霜哥孕语文知识 2007年第1期新造字分担原字的义项,形成古今字。
具体情况亦有二:1.让原字表本义,为引申义造新字。
如:昏一婚“昏”本义是黄昏。
由于古代婚礼在黄昏时举行,因此引申出结婚之义。
如((左传·隐公七年》:“郑公子忽在王所,故陈侯请妻之。
郑伯许之,乃成昏。
”后为引申义造“婚”字。
景一影“景”本义是日光。
《说文解字》:“景,光也。
”阴影在有光的条件下才会产生,正如<颜氏家训·书证篇》所言:“凡阴影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
”也就是说,“景”由日光引申出阴影之义。
后为引申义造“影”字。
2.让原字表引申义,为本义造新字。
如:丞一拯“丞”在甲骨文中的构形特点是:文掉入陷阱中,有人用手相救。
故芡本义为“救”。
引申为辅助、丞相等义。
后为本义造“拯1字。
奉一捧“奉”的古文字构形中有两手,其本义是捧。
如《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土。
”引申为呈献、供给等义。
后为本义造“捧”字。
二.古今字与同源字关于同源字,我们采用王力先生的处理方法,将它与同源词作为同一概念。
同源字是在音和义两方面部有联系、有共同语源的字。
如“兼”的古文字构形是一只手持两株禾,它表同时做几件事情或占肓几样东西之义;“缣”是双丝织成的丝织品.“鹣”是比翼鸟;“缣”是比目鱼。
这四个字,读音相同,意义上都含有“双”,命名的依据相同,是一组间源字。
又如,梳理头发的用具,齿“疏”(稀疏)的叫“梳”,齿“比”(密)的叫“篦”,“疏”与“梳”、“比”与“篦”分别构成同源字。
古今字与同源字是部分重叠关系。
1.古今字与同源字不少是一致的。
例如,“知”是知道,知道得多就是“智”,早期智慧之义就用“知”表示,“知”、“智”是古今字。
这两个字意义上后者是前者的引申,读音只声调有别,所以又是同源字。
又如,“倚”是倚靠,可以倚靠的坐具是“椅”,很长时间,椅子就用“倚”表示,“倚”、“椅”是古今字。
这两个字意义上后者是前者的引申,读音全同,所以又是同源字。
凡由词义引申形成的古今字都是同源字。
2.古今字不全是同源字。
由文字假借形成的占今字不是同源字。
因为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古今字两字之间是本义与假借义的关系,假借义只是“假借”,与本义没有必然联系,不符合同源字之间意义必有联系、有血缘关系的要求。
为假借义造新字的一类显然不构成同源关系。
如上述“采”、“彩”二字是占今字,但“采摘”义与“色彩”义相去甚远,二字不是同源字,为本义造新字的一类实际上也不构成同源关系,但情况较复杂,宜结合实例予以剖析说明。
上述“莫”、“暮”是为本义造新字而形成的古今字。
从一个角度看,为本义“昏暮”造新字“暮”后,原字“莫”就成为表假借义“没有谁”、“没有什么”的符号,斯亭和强字之ll{1是本义与假借义的芰系,两个意义毫无联系:因此两字不是同源字.但从另一危赓看,源字曾有表本义“昏暮”的阶段,后来把本义转给r新字,两字在“昏暮”义上有相承关系。
这算不算同源?有的学者认为算同源。
…我们认为,就“昏暮”义而言,“奠”、“暮”是同一个意义在不同时代的文字表现形式,这里的关键是“同一个意义”。
既然是“同一个意义”,就不存在同不同源的问题。
3.同源字不全是占今字。
没有戈同构件的I 司源字大多不是占今字。
如“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二字是同源字,但不是占争字。
又如“久”是长久,“韭”是“.樟而久”(c<说丈解字))“韭”字条,“穗”即“种”,_+ 穑”即“一经种植”)的菜,二字是同源字,但不是古今字。
有共同构件但没有用字相承关系的同源字小是古今字。
如上述“兼”、“缣”、“鹣”、“缣”四个同源字,它们有共同的构件“兼”,但由于没有诸知比翼鸟古用“兼”、后用“鹣”表示的情况,所以不是古今字。
有些反义同源字如“买”、“卖”不是古今字。
三、古今字与假借字假借有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两类,这里的假借字专指本无其字的假借。
古今字与假借字有交叉现象。
如上述“然”与“燃”,一方面,“然”是“燃”的古字.另一方面,“然”作代词、连词,以及形容词词尾,又是一个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但是,古今字与假借字有区别:古今字中与假借字交叉的只有来自文字假借古今字与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的关系的一类,来自词义引申的古今字与假借字无关。
来自词义引申为本义造新字的如上述“丞”与“拯”。
“丞”的本义是救,后来这个本义转由“拯”表示,两个字都是形和义相统一的,都不是假借字。
为引申义造新字的如“解”与“懈”。
“解”的本义是分解,引申为分散,又引申为松弛、懈怠。
后来为“松弛、懈怠”义造“懈”字,形成古今字。
“解”表分解,“懈”表懈怠,也都是形和义相统一的,也不存在假借问题。
2.即使是来自文字假借的古今字,二者仍然有区别。
A.涉及范围不同。
古今字是就两个字的关系说,涉及两个字;假借字是就一个字的性质说,是给一个字定性。
B.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异。
古今字的着眼点是同一个词(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牢表示,假借字则着眼于文字在便用过程中所兄现的意义跟它的字形所体现的本义是否有联系。
如“队”和“坠”,“队”字左边的构件是“阜”,“阜”表山、。
卜堆,“队”住甲骨文中的构形是人头朝下掉F山崖,其本义即从高处坠落。
后借为队列义,干是为本义另造“坠”。
在坠落的意义上,古用“队”,后用“坠”,从这个角度,称为古今字;在古书中,用“队”表队列义,这个意义既非“队”的本义,也不是它的引中义,从这个角度说,“队”是假借字。
四,古今字与通假字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关系,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观察。
在理论上,通假字与古今字是两码事,二者没有关系。
1.从性质上看,由上面的介绍可知,古今字是与文字假借和词义引申所引发的造字活动紧密相联的,是造字活动的结果;而通假只是现存字的借用,是用字现象。
2.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之间意义没有联系,只存在语音上的关联。
而古今字则不同。
来自词义引申的一类,古字和今字意义有引申关系。
来自文字假借的一类,今字表示古字本义的,如“其”与“箕”,两字能表同一本义且发生了本义的交接,显然应算意义有联系;今字表示古字假借义的,如“采”与“彩”,古字的假借义是在本无其字、一字记录数词的情况下形成的固定用法,与在本有其字、各词各字的情况下不用本字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字代替的通假也很不相同。
3.从时间角度看,古今字古字行用在先,今字产生在后,有历时相承关系.通假则属于共时性质,通假的发生必须以通假字和本字同时存在为前提,虽然两个字的产生可以有先后+但用为通假时必须同时存在。
在实践中,占今字和通假字则会产生纠葛。
如“谠”和“悦”,早年很多学者把它们看成通假关系,I:I 现在较多学者把它们看成古今字。
l31又如“员”和“圆”,洪成玉说是通假关系锡良等归入古今字。
c51 造成这种分歧并不是因为古今字和通假字两类文字现象有什么交叉,只是由于对具体字词相互之间意义关系的理解时间先后关系的认定有不同。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1,对本义的不同认定,会造成对两字关系认定的分歧。
对“员”和“圆”,如果认同甲骨文中的鼠即“员”字(其形表示低头看鼎,所见鼎口呈圆形),则“员”的本义为圆形,这样“员”和“圆”就是古令字;如果认同<说文》“员,物数也”之说,以“员”之本义为人数、名额,由于这个意义与“圆形”相差甚远,结合先秦文献已有“圆”字,就会认为用“员”表圆形义是通假。
2.对两字之间意义关系的理解不同,会造成归类的小同。
“晚”和“悦”,对“说”的本义为解说、陈述,大家没有不{司意见,但早年一些学者认为“解说”与“喜悦”意义没有联系,结合先秦文献已有“悦”字,于是把两个字的关系定为通假;后来一些学者认为“解说”与“喜悦”之间意义有引申关系,于是把它们看成占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