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 格式:ppt
- 大小:4.74 MB
- 文档页数:19
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到2020年末,随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华民族在富起来的基础上向强起来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梦想而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新的伟大事业,我国由此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面对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
从内部来讲,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从外部来讲,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都在我们一边,我们有定力和底气、有决心和信心,锲而不舍地实现既定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好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统筹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力办好自己的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共同富裕作为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引领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战略基点,调整和完善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进程的大跨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进程
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强大的国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贯串着中国漫长的发展历史。
从新中国建立到目前,从五四运动到1965年北京战役决定性胜利,从解放军建立
到建设新中国,都矗立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
更重要的是,自1979年建国以来,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和完善。
复兴之路从大纪元着手,以社会主义建设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重点,实施和加强国家治理,推进现代化建设,主动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活动,扩大国家科学文化发展力度,不断壮大自己,以及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强国和政治大国,再次拥有良好祥和,发挥着全球影响力,并继续推进国家发展,从依赖变为
担当,不断促进和谐共存,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
此外,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社会的团结,建立完善的社会体系,加强经济的宏观调控,推动各部门向市场经济要求靠拢,上下游企业结合起来,在经济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并提高整体经济运行水平,鉴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对于各部门的
加强投入,中国经济及社会文明势不可挡的发展前景更为光明,更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表明,中国已经实现了从依赖国家到担当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我们将继续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提高自己在国际上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参与
国际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步入和平、发展、繁荣的境界,促进共同繁荣,最终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意义摘要: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1.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对全球治理的贡献3.对人类文明的发展4.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境界新高度正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标。
它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
这一制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世界各国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一布局为新时代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规划了路径。
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在国家事业发展方面取得的16项重大成就。
首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由306亿美元增长到80万亿美元,按照国际汇率计算,同比增长超过了1400倍,经济总量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其次,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现代经济,实现了从自给自足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历史性变革,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也已经在不断接近。
第三,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第四,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开放自贸区,扩大外贸出口,扩大对外投资,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全面开放的历史性变革,我国的经济国际化和社会国际化也以前所未有的迅速深入发展。
第五,实现了从把握主动到把握发展趋势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把握发展趋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实现了从把握主动到把握发展趋势的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
第六,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发展模式到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传统的贫穷落后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技术创新、经济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发展模式到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历史性转变。
第七,实现了从资源碎片化到资源整合的历史性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实施大规模的资源整合,实现了从资源碎片化到资源整合的历史性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八,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富裕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经济: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厚积薄发,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段历史。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经济长期处于低水平平稳发展的状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仅为1%左右。
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由小而弱到大而强的历史性跨越。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并不算快。
1978年至1984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仅为5.7%,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瓶颈期。
这时,中国选择了一条厚积薄发的道路,通过稳定的经济政策和实施科技兴国战略,逐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
例如,中国在1984年废除了计划经济,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此外,中国还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经济得以实现了稳步发展。
改革开放的第二个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1985年至1994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到了10.1%。
这一阶段,中国经济的转型步伐明显加快,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更为明显的成果。
中国进一步深化了对市场经济的改革,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
此外,中国还通过进一步开放对外贸易,吸收国际市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在这一阶段,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
1995年至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达10.3%。
在这一阶段,中国不仅继续推动市场经济的改革,而且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扩大了对外开放,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
中国还全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进一步推动国内市场的改革,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互动和良性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外贸额迅猛增长,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与此同时,中国还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历史性成就
1、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人均收入实现了明显提高。
2、实现重大跨越——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探索创新先行者:中国实现了从新兴全球化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的重大跨越,成为全球探索经济全球化创新的先行者。
3、领先世界的自主创新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领先世界的自主创新模式,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推进,形成了“中国模式”。
4、实现从湿地损失中国家到湿地保护中国家的跨越: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湿地保护,实现了从湿地损失中国家到湿地保护中国家的跨越,湿地现在是中国的强项,也是改善气候和环境的重要成果。
1、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发展: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的,中国实现了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GDP从1980年的77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475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实现居民财富的实质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实现了居民财富的实质性变革,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跨越。
3、实现现代化城市社会的创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现代化城市社会的创建,人。
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历程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与变革。
这十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下面将从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概述新时代十年的发展历程。
经济方面,中国在新时代十年中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经过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攀升,从2011年的47.3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1.6万亿元。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地位。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技方面,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
中国加大了科研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人工智能、5G通信、高铁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中国的科技企业也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力量。
教育方面,新时代十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多所大学进入世界排名前列。
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得到了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文化方面,新时代十年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
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在国内外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和影响力。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中国的文化艺术,增进了国际间的友谊和互信。
文化产业也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电影、音乐、旅游等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欢迎。
环境方面,新时代十年是中国环境保护的重要阶段。
中国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水污染治理取得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中国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经济社会发展巨大成就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7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70年来,1951年至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此外,我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
报告显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个百分点。
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比2012年末提高8个百分点。
1949年至2018年,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72个。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70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
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
2018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4倍;钢材产量11.1亿吨,增长8503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
70年来,我国服务业蓬勃发展。
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9575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51倍,年均增长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