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6
张存浩同志事迹介绍张存浩,山东无棣人,1928出生于天津。
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创始人之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7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1947年获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20世纪50年代与合作者研究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60年代,作为火箭推进剂和发动机燃烧研究的领导者之一,研究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的多层火焰燃速理论;70年代,从事化学激光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80年代以来,在分子反应动力学和化学激光等领域做出了开拓性和突破性的工作。
1952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1月入党。
曾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第二、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化学部主任等职务。
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协荣誉委员、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理事长、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一、成长经历1928年2月23日,张存浩出生于天津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籍山东无棣,早年留学美国。
母亲龙文瑗系云南哈尼族人。
姑父傅鹰是享誉中外的物理化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姑母张锦于23岁时获得美伊利诺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后任北京大学教授。
张存浩在2岁时母亲就教他认字。
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很快席卷华北,张存浩这时正在天津读小学,母亲龙文瑗不愿自己的儿子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毅然将只有九岁的张存浩交给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母带到后方抚养。
从1937年起,傅鹰和张锦夫妇将张存浩带在自己身边,极尽教育启蒙之责,直至他成年。
少年的张存浩更是自幼好学,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养成严谨、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风,以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百人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青年科学家提
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该计划,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得以在中国科学院这样的一流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支持和资助。
这些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潜力,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百人计划的实施也为我国的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学家,可以有效地提升科研团队的整体水平,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这些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可以与国内外的一流科研团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攻克一些重大科学难题,取得一些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百人计划的实施也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引进和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学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
这些青年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可以更好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一些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
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地位和影响力,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和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促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希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能够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我国的科技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李兰娟院士的简介李兰娟女士,1933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校董、复旦大学免疫研究所所长,在中国科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是国内研究免疫学的著名学者和科学家。
李兰娟教授先后执教于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是医学部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教授。
她在新型传染病预防和控制、预防接种和疫苗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免疫学之父”,与著名生物学家黄华等人共同创立了中国免疫学会,并成为会长。
李兰娟女士曾获得全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复旦大学荣誉教授等多项荣誉。
2009年,李兰娟教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杰出专家”。
李兰娟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增强免疫力、深入研究免疫学现象、如何预防传染病以及控制传染病流行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全球免疫科学的发展贡献良多。
她在免疫学领域创立了一系列新理论,研制出国产第一个活性剂量测试标准物质、初步建立了全国人群抗体检测网络,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她发表论文超过200篇,编著英文专著2部,中文专著10余部,编辑英文学术期刊几十种,参与编著全国技术标准20多项,是中国免疫学界的尊仰领军人物。
李兰娟教授积极参与传染病控制实践,和中国科学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军事医学研究所,首次建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机构,带头组织实施了全国人群免疫接种策略,为国家预防重要传染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兰娟女士是中国免疫学的奠基人,在国内外科学界有着极高的声望。
她多次受邀第三世界国家访问,担任全球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重要职务,并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
李兰娟教授至今已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多项国家荣誉,也因此成为中国传染病控制的象征。
李兰娟教授是中国千年古籍中“三公”中的第二位,也是中国免疫学发展的奠基人,在中国免疫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江南甲骨文的发掘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科技奖项培育方案前言中国科技发展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为了鼓励和表彰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和组织,我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科技奖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院院士等。
但是,在实际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奖项设立不够完善、等级不够明确、奖励金额偏低等。
因此,下文将提出一些科技奖项培育方案,旨在完善奖项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技领域,加速科技创新步伐。
一、奖项设立1. 自然科学奖自然科学奖分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自然科学奖,每个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对象为在自然科学领域有卓越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为了更好的推进科技创新,我们建议在自然科学奖项中再设一个“青年科学家奖”,奖励年龄在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学家,以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发展。
2. 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奖分为国家科技进步奖和中国科技进步奖,每个奖项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对象为在科技进步领域取得卓越成果的个人和团队。
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我们建议在科技进步奖项中再设一个“企业科技创新奖”。
这个奖项主要奖励那些做出长周期研究和投入的企业,以鼓励企业垂直全链路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奖励金额为了鼓励更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中,我们建议对国家科技奖项的奖励金额作出相应的提高。
举个例子,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奖特等奖奖金为500万,我们建议将这个金额提升到1000万。
这样一来,能够更好地吸引到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以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
三、评审机制科技奖项评审的严谨性和公正性是影响奖项声誉和选出优秀获奖者的重要因素。
因此,评审机制的公平公正相当重要。
为了确保评审机制的公平公正,我们建议采用双重盲审制度,实行透明公开的评审程序,选聘评审专家应站在科技创新领域发展高度来评述和评价,去除旁门左道,简化评审流程和程序。
张亚平简介
张亚平,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
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在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获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美国圣地亚哥濒危动物繁殖中心(CRES)分子遗传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
现任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副所长。
他主要从事遗传与进化研究。
在哺乳动物的分子系统发育、东亚人群的遗传多样性与中华民族源流、濒危动物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保护、家养动物的起源与品种分化、分子钟、基因的起源进化和生物适应进化机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已在《Nature》、《Science》等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他先后获国际大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举例说明我国科学家在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徐国良,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生物系,1993年获德国马普分子遗传研究所暨柏林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马普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担任中科院与德国马普学会合作招聘的青年科学家小组组长,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我国表观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徐国良研究员在“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以及“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等领域有着一系列国际前沿和领先的成果。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TWAS 2013年度生物学奖、2014年度陈嘉庚生物科学奖、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和2017年度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担任Development期刊编辑顾问,J Biol Chem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编委。
潜心科研,学术成果丰硕徐国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表观遗传学重大问题的前沿性探索,在“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以及“重编程过程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丰硕,先后在Science、Nature、Cell、Cell Stem Cell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通讯作者论文28篇。
他引超过5000次,通讯作者论文他引超过2000次。
近年来,徐国良研究员在DNA去甲基化发生的分子机制领域方面的研究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突出贡献:1)首次发现5-甲基胞嘧啶酶促氧化介导DNA去甲基化的分子通路。
2)揭示了受精卵中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3)揭示了DNA氧化去甲基化为体细胞重编程所必需。
4)揭示了DNA氧化去甲基化在小鼠神经发生和认知方面的功能。
5)揭示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6)发现一种新的DNA修饰,通过表观遗传作用调节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
中科院百人计划条件中科院百人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为吸引和培养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而设立的人才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厚的科研条件,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年科学家,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
那么,想要加入中科院百人计划,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首先,申请者需要具备博士学位,并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可以体现在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承担的科研项目、获得的奖励等方面。
此外,申请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潜力,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对学术研究有持续的热情和投入。
其次,申请者需要具有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背景。
这包括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与国际知名科学家合作等方面。
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经验的申请者更容易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的青睐。
此外,申请者需要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这可以通过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机构工作、担任学术团体职务、获得学术奖励等方式来体现。
申请者需要能够证明自己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能够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最后,申请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中科院百人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学家,因此申请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国内外优秀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同时,申请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够带领团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并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总的来说,想要加入中科院百人计划,申请者需要具备博士学位、突出的研究成果、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背景、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等条件。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才有机会成为中科院百人计划的一员,为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水平科研做出更大的贡献。
追寻科技梦想拥抱星辰大海(二)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54期常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现任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首席科学家。
常进长期从事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是中国空间天文学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常进在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空间天文观测设备研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常进创新发展了一种高能宇宙线电子探测的新技术方法,并成功应用于美国南极长周期气球探测ATIC实验。
基于该技术方法,常进提出并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实施了“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空间科学专项的首发星)项目。
“悟空”号于2015年12月17日成功发射,实现了中国天文卫星零的突破,一些关键性能指标世界领先,被《自然》(Nature)杂志誉为开启了中国空间科学新时代,已在电子宇宙线与质子宇宙线的能谱测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常进还率领团队积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为神舟二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等成功研制了伽玛射线谱仪。
常进总是不断地燃烧起自己的斗志与精力,长期坚守自己的梦想,求真务实地去实现它。
作为研究员,常进是一流的;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也是杰出的。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常进不仅自己在科研中取得丰硕成果,还带领整个团队不断发展。
常进非常注重培养青年科研人员,根据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特点,利用组织生活、学术活动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常进的影响和帮助下,青年科研人员迅速成长,在科研创新方面均作出显著成绩,成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项目骨干力量。
常进曾获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2018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2018年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18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8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9年(首届)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科技奖、2019科技江苏年度科技人物等荣誉。
第二届“科学探索奖”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平分1.5亿奖金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20年第19期9月25日,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九大领域50位青年科学家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其中数学物理学领域6人,生命科学领域5人,天文和地学领域6人,化学新材料领域5人,信息电子领域6人,能源环保领域6人,先进制造领域5人,交通建筑领域5人,前沿交叉领域6人。
作为国内首个由互联网企业设立的科技公益项目,“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由马化腾携手饶毅、杨振宁、施一公、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
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年评选产生50位获奖人。
据介绍,“科学探索奖”希望通过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助力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表示:“我们非常期待‘科学探索奖’可以长期支持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潜心探索、献身科研,希望将来在他们当中诞生科学大家,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获奖人平均年龄不到40岁第二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中,有48人拥有教授或同级职称,38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机构学习或工作的经历。
“科学探索奖”的评审“英雄不问出处”,50名获奖人中既有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没有获得过其他知名奖项。
鼓励女性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的发展是“科学探索奖”的特色。
“同等条件下,更年轻者胜出。
”最终50位获奖人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其中女性5位,35岁及以下获奖人6位,最年轻的获奖者仅30岁,她就是来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芊芊。
黄芊芊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后摩尔时代超低功耗微纳电子器件及其在逻辑电路、新型计算等领域的应用。
2006年,她考取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电子学系。
本科毕业后,她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继续留在北京大学深造。
这篇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研究员的文章,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学生,都有很大的启发,特此推荐。
华东经济学人汪寿阳,男,1958年出生。
1982年1月毕业于中山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运筹与控制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7年-1988年在荷兰Delft理工大学运筹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现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
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Knowledge and Systems Sciences执行理事、10种国际学术期刊和8中国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以及海内外20余所知名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等职。
汪寿阳曾为8种国际重要期刊(如IIE Transactions,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和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担任某一专卷(专辑)的客座主编(Guest Editor)。
汪寿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决策分析、谈判设计、物流管理、金融管理、计量经济学等领域。
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被SCI或SSCI收录70余篇),在海内外出版专著10部。
由于他在研究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就,先后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
他于199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第一批入选国家人事部“千百万人才计划”。
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讨论内容一、吸引优秀考生二、学生品德和信心的培养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五、打基础与出论文的矛盾六、研究方向和论文选题与“个性化定制”七、培养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八、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九、对学生关怀与严格管理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标体系与最近的调查一、吸引优秀考生我们的一些较为成功的做法,包括(1)开放日(Open Day);(2)到大学给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而不是老师)作学术讲座的同时进行招生宣传;(3)组织导师集体去外地的重点院校去作学术讲座和招生咨询;(4)招生网页、导师主页和宣传小册子的制作;(5)暑期研讨班(Summer School)与大学生夏令营最近几年,我基本上是在80个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免试推荐生中选择1-2个成为硕士生;博士考生的录取率为1/25 - 1/20。
会议议程时间:2011年11月23日13:30-17:30地点:川投国际酒店1F锦程厅主持人:叶甜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议程时间内容13:30-13:40 双流县领导致辞专题报告13:40-14:10新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及其对物联网的影响李乐民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14:10-14:40中国物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和挑战王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14:40-15:10物联网技术在山地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需求、问题、现状与突破展望陈宁生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5:10-15:40物联网应用中的中间件技术杨运平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技术与成果信息发布15:40-16:00 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王儒敬常务副所长16:00-16:20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王文武科技处处长16:20-16:40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李学恩传感网络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16:40-16:55 成都物联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刘亚强副部长16:55-17:10 四川凯路威电子有限公司彭泽忠董事长17:10-17:25 成都科诺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柳岸副总经理嘉宾简介论坛主持人叶甜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
现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2009年,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总体专家组组长,被国务院任命为专职技术责任人,是中国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研发领域的首席技术决策专家。
主要从事集成电路工艺与设备技术、半导体器件与电路领域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含合作论文)200多篇,取得专利数十项(含合作专利)。
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嘉宾简介演讲嘉宾王曦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出生于上海。
倪丙杰,男,1981年11月出生,
2002年7月在合肥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
位,2006年9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
读博士学位,指导老师俞汉青教授,研
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和技术,2009
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
曾相继获得2008
年香港求是基金会优秀博士生奖学金、
2008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
生奖学金、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
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2008年日本“奥
加诺(水质与水环境)奖学金”一等奖、
2008年第13届国际生物技术大会BP优秀青年科学家奖、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和2010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等多项奖励。
在国际上首次利用低浓度实际城市污水在中试规模反应器中培养出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率先采用实验分析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好氧颗粒污泥系统中3种重要的微生物产物的形成和消耗机理,揭示了颗粒污泥中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的生长与竞争及其空间分布,为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人工调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技术指导。
迄今为止,已在国际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
目前所在的单位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高级水管理中心(Advanced Water Management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从事的研究以及研究方向为废水生物处理。
联系E-mail:bjni@。
1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国际合作奖
推 荐 表
推荐单位:
推 荐 人:
联 系 人:
电 话:
传 真:
填报日期:
中国科学院印制
(本表可以复印)
- 1 -
我
院
科
学
家
姓
名
中 文
全 名
(照片)
英 文
全 名
国 籍 性 别
出生
日期
专 业
职务 (职称) 学历
学位
个人联络
地 址
电 话
传 真
电 邮
工作单位
在我院负责或
参加过的国际
合作项目,请简
述其内容
- 2 -
外
国
科
学
家
姓
名
原 文
全 名 (照片)
中 文
译 名
英 文
全 名
国 籍 性 别
出生
日期
专 业
职务
(职称)
学历
学位
个人联络
地 址
电 话
传 真
电 邮
国外工作单位
与我院开展过
的国际合作项
目,请简述其内
容
- 3 -
双方主要合作成果(不超过1000字,其他材料可另附)
- 4 -
双方下步项目合作计划(不超过1000字,其他材料可另附)
- 5 -
提名
单位
或推
荐人
意见
推荐人签字(适用于个人推荐):
推荐单位负责人签字(适用于单位推荐,需加盖公章):
年 月 日
评 审
委 员
会 意
见
评审委员会主任签字: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