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55
我国肠外营养用药行业需求潜力巨大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替代趋势明显肠外营养药物是经静脉为无法经胃肠道摄取或摄取营养物不能满足自身代谢需要的患者提供包括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质在内的营养素,使患者在不能进食或高代谢的情况下,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增进自身免疫能力,促进伤口愈合。
相较于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具有摄取营养高效、患者依从性好、医护难度小等特点,并被公认为20 世纪医学科学的重大进展之一。
资料来源:中国肠外营养药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肠外营养用药是为疾病引起的营养不良、围手术期、危重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提供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具有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特点。
据了解,近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吸烟、熬夜、缺乏活动、不良饮食习惯等)影响,我国慢病患者基数还在不断增长,高龄、部分急、慢性疾病都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而除疾病本身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营养不足)外,围手术期、危重症、肿瘤放化疗、肝病、各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也可导致肠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更容易面临营养风险或加重原有的营养不足。
2015-2019年我国医院入院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为26596万人次。
2020年受疫情影响,医院卫生机构入院人数出现下降,但进入2021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医辽卫生机构入院人数出现回升,达到了24726万人次。
数据来源:中国肠外营养药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肠外营养药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我国住院成人患者的营养不良绝大多数都属于疾病相关营养不良。
而营养不良病人术后易有感染、肺功能障碍、胃肠吻合口易破裂成痿、伤口愈合不良等并数据来源:中国肠外营养药物行业发展深度分析与未来前景研究报告(2022-2029年)目前由于产品技术壁垒高,仿制困难,目前进入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市场的厂家只有两家,即卫信康与美国百特公司的施尼维他。
海峡药学2727年第32卷第4期系统或医保系统的智能化:以在医生开方时即对医生要向患者要落实的信息做必要提示乃至更正,或医保系统自动匹配普通病种、特殊病种的结算途径,减少非临床因素造成的退药。
加强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患者大部分为老年人,存在视力模糊,听力下降,口齿不清等症状,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应告知医生多点耐心多些理解,仔细询问病人的既往史,过敏史,是否有办理特殊病种,了解清楚再开处方,减少退药。
同时老年人大多都是慢性病,处方可以适当延长,但必须注明原因,且只能适当延长,而不应超剂量,超疗程,超频次。
提高药师的业务水平,建立处方审核前置系统:做好用药咨询,指导病人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告知病人用药过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醒其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依不良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措施,并培养其良好的用药记录习惯,便于与医生沟通。
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建立并维护处方审核前置系统,建立药师与医护间及时沟通的机制,使在医生开方时即规避掉大部分问题,减少退药。
同时结合处方点评制度,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共同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严格执行退药制度:为保证患者用药安全,药品一经发出,不得退换⑹。
如有退药,医生需注明退药的原因,退药的数量并签字。
退回的药品需专人接收,核对,记账,必须保证收回的药品与药房的药品名称,规格,批号均一致,贮存条件符合要求,保障退回药品的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5郭华平・我院住院药房204年退药情况分析34中国药物与临床005(6)564423.〔2〕武文斌,李晶•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及面临的问题3〕.中华老年医学杂志004,58(3):341-044.〔5〕贾宝岭,李硕•门诊特殊疾病成本核算控制过度医疗行为3〕.四川医学,201504(3)563-704.3〕雷国强•门诊药房退药情况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503(27):123D29.5〕曾平,闫雪莲,刘晓红•老年人不合理用药情况病例浅析3〕.中华全科医师杂志00507(5):341-044.3〕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Z〕.卫医政发〔201511号0014我院注射用4种复合维生素制剂合理应用分析袁馨*,杨鹏飞,黄贵平(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常州75770)摘要:目的为我院注射用1种复合维生素制剂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专家共识及指南)自上世纪初对佝偻病(rickets)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以来,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骼健康的重要关联被不断发现。
我国内分泌学先驱刘士豪教授和朱宪彝教授针对维生素D与钙磷代谢和骨软化的研究,以及由他们提出并命名的"肾性骨营养不良"得到了国际学者的广泛认可。
维生素D及其相关制剂(或称类似物)的应用从根本上遏制了全球范围内佝偻病/骨软化症(osteomalacia)的广泛流行趋势。
然而,维生素D 缺乏和营养不足在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全球约有超过10亿人群的血清25-羟维生素D(25 hydroxyl vitamin D, 25OHD)水平达不到维持骨骼肌肉健康所推荐的30 ng/ml(75 nmol/L)的水平,因此,维生素D作为基本健康补充剂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维生素D在体内经过两步羟化后形成1,25-二羟维生素D[1,25-dihydroxyl vitamin D, 1,25(OH)2D],后者是体内维生素D的主要活性形式并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又被称为"D激素"或"活性维生素D"。
近年来,有许多与维生素D结构相似具有活性维生素D样作用的化学物质(活性维生素D类似物)被不断开发和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用于骨质疏松症、佝偻病、慢性肾脏病(CKD)和皮肤病等疾病中。
随着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和1α-羟化酶(1α-hydroxylase, CYP27B1)在许多骨外组织中被发现,维生素D的作用已不再囿于调节钙磷代谢和维护骨骼健康,其在肌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和炎症反应等中的作用也逐渐被关注,因此维生素D已成为临床及基础研究的热点。
一、维生素D概述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开环固醇类物质,包括动物来源的维生素D3[胆骨化醇,英文:cholecalciferol,化学名:9,10-开环胆甾-5,7,10(19)-三烯-3β-醇]和植物来源的维生素D2[麦角固醇,英文:ergocalciferol,化学名:9,10-开环麦角甾-5,7,10(19),22-四烯-3β-醇] (化学结构见图1)。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要点《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是由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组织联合制定的一项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中国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
下面将从共识的背景与意义、要点及其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意义微生态调节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体内微生物组的平衡来维护和恢复身体健康。
随着微生态调节剂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其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临床使用不规范、剂型不完善等。
为此,制定一份规范性的指导文件对于提高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点1.微生态调节剂的定义与特点:明确了微生态调节剂的定义,强调了其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体内微生物组的平衡来维护健康的特点。
2.适应症与禁忌症:阐述了微生态调节剂的适应症与禁忌症范围,指导医生在使用微生态调节剂时的正确选择。
3.剂型与用法:对微生态调节剂的剂型和用法进行规范化要求,包括剂型的选择、用量和使用频率等。
4.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提出了微生态调节剂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处理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应措施。
5.临床评估与疗效监测:介绍了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评估和疗效监测中的方法与指标,推动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标准化。
三、重要性1.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制定共识可以规范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提高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水平:通过共识的制定,推动微生态调节剂的规范化,促进临床应用水平的提高,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3.加强医生培训和专业知识:共识的制定可以促使医生对微生态调节剂的临床应用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制定将对微生态调节剂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应该强调,共识的制定只是一个开端,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共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与完善。
多种微量元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微量元素是生物体内含量极少但必需的一些元素,是机体有效利用葡萄糖、脂肪供能及合成蛋白质的基础,是肠外营养支持方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结果和共识指南意见,制定《多种微量元素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包括肠外营养微量元素补充的推荐剂量,严重创伤和围手术期患者、危重症与中重度烧伤患者、肿瘤患者、肝病患者和儿科患者等接受肠外营养时应用微量元素的指导和建议。
背景国际各营养学会肠外营养微量元素补充的推荐剂量(表2)推荐意见:1.营养支持在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应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方案的必要组成部分。
2.肠外营养支持方案中应常规添加静脉用多种微量元素制剂。
严重创伤、围手术期患者推荐意见:1.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应常规补充微量元素,同时加强锌、铜、锰等微量元素补充,促进创伤愈合。
2.外科大手术后接受肠外营养的患者,可按照居民推荐膳食摄入量进行复合微量元素补充。
3.对于接受减重手术后需要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若为胆胰分流并十二指肠转流术,应考虑增加微量元素补充量,其中铜、锌的补充量应为居民推荐膳食摄入量的1~2倍。
危重症与中重度烧伤患者推荐意见:1.对于严重营养不良、中重度烧伤、脓毒血症、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等重症患者,如果存在肠外营养适应证,在按照居民推荐膳食摄入量要求常规补充复合微量元素的基础上,同时监测血锌、硒和铜水平,根据监测结果适当增加锌、硒和铜补充量。
2.对于中重度烧伤患者,如果存在肠外营养适应证,在按照居民推荐膳食摄入量要求常规补充复合微量元素的基础上,早期强化补充锌。
肿瘤患者推荐意见:1.对于接受肠外营养的肿瘤患者,应常规补充复合微量元素。
2.肿瘤放化疗患者推荐给予复合微量元素以预防缺乏。
肝病推荐意见:需要营养支持的肝病患者经口饮食及肠内营养难以达到营养摄入目标时,推荐补充微量元素。
儿科患者儿科肠外营养患者微量元素补充:1.铬:接受肠外营养的患儿,每天摄入铬的剂量为0.2 μg/kg(上限为5 μg/d),但因肠外营养配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铬污染,多数情况下即使不额外添加含铬制剂,在配制过程中带入的铬已能满足机体需要量。
2024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是新生儿及6月龄内婴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近几十年,随着出生时肌肉注射维生素K(vitamin K,VitK)的使用,新生儿VKDB发病率明显下降,但晚发型VKDB仍时有发生且预后较差。
随着早产发生率的增加和母乳喂养率的提高,VKDB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全风险期预防尤为重要。
而口服制剂为VKDB全风险期的有效预防提供了简单、易行和安全有效的方法。
为规范在VKDB预防中口服VitK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预防保健专委会及陕西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制定了“口服维生素K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专家共识(2024版)”,阐述了VKDB的发病现状、机制、缺乏病因及诊断等相关情况,并重点对口服VitK预防方案提出推荐意见。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是指由于维生素K(vitamin K,VitK)缺乏,导致体内VitK依赖性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活性降低,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VKDB 风险期为生后0~6个月,出血常发生于新生儿期及3月龄内,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其中消化道出血最常见,颅内出血最严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新生儿出生时预防性肌肉注射VitK可有效降低新生儿VKDB的发生率,但对新生儿期后婴儿VKDB的有效性预防尚缺乏研究。
近年来,随着早产发生率和母乳喂养率的升高,我国VKDB仍时有发生。
目前随着口服制剂的上市,国际上对VKDB预防策略越来越倾向于口服给药,它比肌肉注射更简便易行、安全、容易接受且有效[1, 2, 3, 4]。
各国VitK的口服方案不尽相同,我国2022年《新生儿维生素K临床应用指南》[5]虽提到口服预防方案,但人群和周期覆盖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