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阶段营养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11.07 MB
- 文档页数:45
母猪繁殖性能与公猪精液品质作为影响养猪场生猪繁殖效率的重要因素,对养猪场养殖经济效益的高低有着决定性影响。
所以,种猪场必须在综合分析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与公猪精液品质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为养猪场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作为养猪场来说,应该在积极借鉴现有成熟养殖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找出影响种猪繁殖性能的内外部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提高种猪繁殖性能和水平。
文章主要是对养猪场影响母猪繁殖性能与公猪精液品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一、影响母猪繁殖性能因素1、胎次影响母猪随着胎次的增加,健仔数与初生窝重也随之升高,直至第四胎次达到峰值后,后续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
由此可以判定,第四胎次为母猪繁殖性能的最佳胎次,这种卧狮型特点显著的胎次结构,有效提升了母猪整体繁殖效率。
养猪场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引入优良后备猪,逐步淘汰问题母猪的养殖模式,确保了卧狮型胎次结构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养殖人员只需根据经营发展的需求,合理挑选品种优良的后备母猪,有效增强生猪的疾病抵抗能力,降低母猪的死亡率,延长母猪的繁殖年限,为养猪场创造了更多经济效益。
养猪场的母猪在第2胎时的弱仔数较低,主要是因为第2胎次的母猪在经过一次分娩后,其繁殖器官已经完全适应了分娩过程,因此母猪在第2胎次时的弱仔数也相对较低。
而第4胎次弱仔数较多,主要是因为母猪在妊娠后期,胎儿之间为了获得满足其发育需求的子宫面积,出现了胎儿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况,如果此时子宫容量无法满足胎儿正常发育需求,就会因为子宫内拥挤阻滞胎儿在子宫内的正常发育,而这也是导致第4胎次弱仔数量较多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随着母猪胎龄的不断增长,繁殖性能也随之下降,而母猪生产次数增加的过程中,其子宫内部物理和生理结构在长期损伤后,无法恢复至以往的水平,母猪年龄与胎次的增加以及生殖器官的衰老,不仅会造成死胎数量的持续增加,而且会导致母猪免疫系统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母猪的疾病发生率。
营养物质调节母猪卵母细胞质量与繁殖性能的研究进展张博;蔡爽;叶倩红;曾祥芳;谯仕彦【摘要】饲粮中能量、脂肪、粗蛋白质和纤维会影响到卵泡发育、发情周期、激素水平、胚胎附植和产仔数.卵母细胞质量是决定哺乳动物繁殖性能的关键因素,影响优质胚胎的数量和怀孕率.卵母细胞质量受到糖类、氨基酸和脂肪等营养物质的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异常会降低卵母细胞质量.本文就最新关于营养物质对母猪卵母细胞成熟和早期胚胎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为通过营养调控提高母猪卵母细胞发育潜能和繁殖性能的研究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Nutrients like energy, fat, crude protein and fiber all influence follicular development, estrous cy?cle, hormone levels, embryos implantation and litter size. Oocyte quality is a key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sows, and influences the number of high quality embryos and pregnancy rate. Oo?cytes quality is regulated by nutrients including carbohydrate, amino acids and fats, so abnormal metabolism of nutrients will decrease the quality of oocytes.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recent study of nutrients regulation of oocytes quality and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oocytes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commercial industry through nutritional modulation.【期刊名称】《动物营养学报》【年(卷),期】2017(029)010【总页数】8页(P3436-3443)【关键词】母猪;卵母细胞质量;繁殖性能;能量;氨基酸;脂肪【作者】张博;蔡爽;叶倩红;曾祥芳;谯仕彦【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 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8早期胚胎发育对哺乳动物的繁殖性能有着深远影响。
饲料营养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摘要】饲料营养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从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能量和纤维素等方面分析了其对动物生殖的影响。
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与动物繁殖性能密切相关,不足会影响配种率和繁殖成功率。
能量是动物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不足会导致生殖障碍。
纤维素则有助于改善动物的消化吸收,促进生殖健康。
综合分析表明,合理调控饲料营养水平对提高动物繁殖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进一步的研究可深入探讨不同动物种类对饲料营养的需求差异,并寻找更有效的营养调控策略,以提升动物繁殖效率。
展望未来,随着饲料营养水平研究的深入,将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的养殖方法,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饲料、营养水平、动物、繁殖性能、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能量、纤维素、影响、综合、研究、前景、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动物的繁殖性能是农业生产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直接关系到动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饲料作为动物的主要营养来源,其营养水平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动物产品素质和营养价值的要求不断提高,科研人员对饲料营养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是影响动物繁殖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宜的蛋白质含量可以提高动物的生殖能力和繁殖效率,而蛋白质缺乏或过量则可能导致动物生殖功能异常或减退。
维生素、矿物质、能量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也对动物的繁殖性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深入研究饲料营养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对于优化饲料配方、提高动物繁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营养成分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优化饲料配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展望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2 研究目的饲料营养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一直是动物营养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饲料营养水平对动物繁殖性能的具体影响,为优化饲料配方提供理论支持,提高动物生产效益。
饲料中的能量、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对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养猪技术1、能量能量是机能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第一营养要素,对猪的繁殖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猪,如果饲料中的能量不足,会导致性成熟推迟,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延迟。
母猪在妊娠后期的能量供应不足,会影响断奶后的再次发情,使母猪产后的发情异常,出现不发情,或者发情期延长的现象,导致母猪的平均产仔间隔延长,降低母猪的繁殖率,从而使母猪的利用率降低。
母猪在产后的能量水平过低会使母猪的配种受胎率降低。
而瘦肉型母猪在哺乳期则需要摄入足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生命所需,另一部分则要满足泌乳所需。
2、蛋白质蛋白质是种猪繁殖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公猪精液的重要成分,当蛋白质供应不足时,成年公猪精液的品质会有所下降,活力变差,密度变低,公猪的配种能力变差。
对青年母猪的影响则是导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出现卵巢和子宫发育不正常,母猪出现不发情或发情不明显的现象。
母猪在哺乳期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也非常的重要,对母猪的体况以及泌乳功能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给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猪饲喂含高蛋白质和高赖氨酸的饲料,可以提高乳汁中的雌激素含量,而乳中的雌激素对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哺乳母猪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添加量,要根据母猪的泌乳量、日粮中的能量水平以及体蛋白质沉积数量等因素来确定。
3、矿物质矿物质元素分为常量矿物质元素和微量矿物质元素。
其中常量矿物质元素中的钙、磷是猪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矿物质元素。
钙、磷是猪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决定了骨骼的坚固性,并且是子宫内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母猪在妊娠后期的摄入量过低会导致母猪在下一下泌乳期的泌乳量降低,当妊娠母猪的日粮中的钙、磷不足时,母猪在产仔前后会运用骨骼中的钙和磷,钙、磷会随着乳汁流出体内,就会导致母猪体内缺乏钙、磷而瘫痪,甚至会影响生殖机能,当产仔20d后的母猪的泌乳量达到高峰时,更为严重。
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措施临床猪只繁殖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措施王金凤,萧国顺[1],钱源,李芹雨润慕德生物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摘要:猪只的繁殖能力关系到整个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影响猪只繁殖性能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疫病因素、环境因素、繁殖技术、饲养管理因素等。
本文主要阐述各种因素对各阶段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治疗种猪繁殖障碍的方案,期望能够为提高养猪效益带来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种猪;繁殖性能;养猪效益前言养猪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母猪的繁殖效率,随着养猪业的大力发展,国外优良品种的不断引进和推广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建立,母猪繁殖障碍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其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再生产及饲养成本的降低。
目前,母猪繁殖障碍问题已经成为提高养猪业经济效益的瓶颈[1]。
1.繁殖过程中的激素调控母猪在繁殖过程中,主要受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素(LH)的激素作用。
FSH 和LH的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轴的调控,同时对下丘脑—垂体轴产生负反馈作用。
各种因素对母猪繁殖过程的作用较为复杂,主要通过影响两个途径而发生作用:一方面,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作用影响LH和FSH分泌,从而进一步对卵泡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直接作用于卵巢对卵泡细胞的增殖、生长和分化起作用[2]。
1.1 母畜发情机制卵巢上的卵泡发育、成熟和雌激素产生是发情的本质。
正常发情主要有三方面的征状:卵巢变化、生殖道变化和行为变化。
1.1.1 卵巢变化雌性动物发情开始之前,卵巢卵泡已开始生长,至发情前2~3天卵泡发育迅速,卵泡内膜增生,至发情时卵泡已发育成熟,卵泡液分泌增多,此时,卵泡壁变薄而突出于卵巢表面,在激素的作用下,促使卵泡壁破裂,致使卵子被挤压而排出。
1.1.2 生殖道变化发情时卵泡迅速发育、成熟,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强烈地刺激生殖道,使血流量增加,外阴部表现充血、水肿、松软、阴蒂充血且有勃起;阴道粘膜充血、潮红;子宫和输卵管平滑肌的蠕动加强,子宫颈松弛,子宫粘膜上皮细胞和子宫颈粘膜上皮杯状细胞增生,腺体增大,分泌机能增强,有粘液分泌。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原因分析作者:陈金龙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我国母猪群体繁殖水平与养殖发达国家相比一直有不小差距,在国内,一个上等水平的规模化猪场头均母猪提供商品猪约20头,头均窝产仔数约10头,分娩率80%以上,非生产数约为60头。
近来随着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越来越多,即或本来就不好的繁殖水平的母猪群生产力处于进一步下降中,现就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作一简单分析。
关键词:母猪;繁殖性能一、传染性因素众所周知,影响母猪繁殖水平的传染因子分为病毒性和细菌性,病毒性的主要传染因子有伪狂犬病毒、细小病毒、乙脑病毒、猪瘟病毒、口蹄疫病毒、蓝耳病毒、圆环病毒等。
要解决好病毒性因子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一是要做好后备母猪的引种和净化工作;二是要根据猪群的疫病流行和抗体检测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
细菌性主要传染因子有布鲁氏杆菌链球菌、李氏杆菌、猪丹毒病,钩端螺旋体和附细胞体等,对于细菌性因子主要是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使机体始终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对于已发病要立即隔离与淘汰。
另处,还有一些传染因子未引起注意,成为一些猪场繁殖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的原因,这些因子有肠病毒、腺病毒、中病毒性腹泻病毒、边界病病毒、巨细胞病毒、脑心肌先病毒等,要清除这些病毒的影响,只有搞好后备母猪的同化工作,产生自然免疫力,避免其感染。
二、霉菌毒素玉米、麸皮、豆粕是养殖业应用最为广泛的原料,在实际生产中我们又很难保证原料的质量,特别是受霉菌素的污染广为普遍,其致病的微量性、中毒的复合性,对定实质脏器的泛嗜性,毒力的蓄积性、免疫抑制性以及致病的隐蔽性使其成为比传污染性因子更危害性的环境因素,当人们普遍将目光集中在传染病的危害时,却很容易忽视隐藏在传染因子后面的霉菌毒素这一隐形杀手。
如何避免霉菌毒素的危害,这是一个很难解决好的事情,我们在进料时一定要把好饲料原料的质量关,不要贪图便宜;在梅雨季节要在饲料中添加质量合格脱霉剂;在饲养过程中在少添勤饲;将粉饲改成颗粒料等措施都可有效的减轻霉菌素性对母猪对生产性能的危害。
对母猪繁殖性能至关重要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前言种猪是商品猪的基础,养好种猪是养猪生产的关键。
饲养种母猪的经济目标有两个,其一是每年每头母猪生产较多的断奶仔猪,其二是较长的最佳繁殖阶段。
有很多因素能影响母猪繁殖性能。
其中包括营养、遗传、环境、管理、疾病以及营养等。
近年来,关于维生素、微量元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及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概括地讲,所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在母猪繁殖生理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其中的一些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对母猪最大限度地发挥繁殖潜力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营养物包括维生素E、叶酸、生物素、维生素C、β-胡萝卜素以及有机铬。
母猪繁殖的构成要素母猪的生产力是由窝仔数及每年每头母猪的分娩胎数决定,而它们又分别受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
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窝仔数窝仔数是影响猪只生产利润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断奶时的窝仔数变异很大,每胎的断奶仔猪头数从7-14不等;这意味着在生物学上的限度内仍有改善的潜力。
然而要如何来达到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考虑断奶仔猪可能发生的损失。
在繁殖周期中,可在5个显著的不同阶段发生:1、排卵个数决定窝仔数的潜在力2、受精失败造成的损失3、胚及胎儿的损失4、出生时的损失5、从出生到断奶的损失从怀孕到断奶的平均窝仔数请参阅图2。
图上显示从怀孕到断奶,只能保有低于一半的潜在窝仔数(排卵个数),这些损失中的80%发生在怀孕的不同阶段,而哺乳期间的损失约15-20%。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能在不同繁殖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减少损失。
以下,我们将更加详细地陈述这些关系。
--排卵数排卵的数目决定窝仔数的上限。
母猪的排卵数远超过其可能孕育的胚胎数。
排卵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以母猪的年龄影响最大。
胎次与排卵数之间的关系,请参阅图3。
从实际观点而言,营养对排卵数的影响也很大,目前的证据显示从断奶到再配种,给予母猪高能量的日粮(催情)能够增加排卵数。
--受精率在繁殖过程中,受精是一个短暂而非常重要的阶段,卵成功受精的百分比将影响母猪潜在的窝仔数。
为了提高母猪的营养和产量,必须在遗传育种、播种技术、环境设施、养殖管理、疾病防治、营养控制等方面做好综合工作。
以下是畜牧堂详细的介绍:母猪的生殖营养母猪的营养状况对母猪的生理功能有显著影响,如精卵结合、胚胎植入、胚胎发育等生理过程与母猪的营养状态密不可分,这些生理过程也是影响母猪数量的主要因素。
为了充分发挥母猪的生殖性能,改善母猪的窝数,有必要充分满足母猪的生殖营养。
所谓母猪生殖营养是调节母猪内分泌功能、改善母猪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的功能成分,在母猪的特殊生理时期越来越少。
1.能量的生殖营养日粮能量因子通过改变母猪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活性影响母猪卵泡发育,能量供应不足可抑制母猪促性腺激素释放和性激素释放,导致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产量不足以支持母猪卵泡发育,影响母猪卵母细胞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卵巢中大量脂肪沉积也可能影响卵泡生长和成熟。
2.氨基酸的生殖营养理想的氨基酸平衡模式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在妊娠第70天之前和之后对氨基酸的需求有很大差别,对初产母猪妊娠70天之前后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6.83g/d和15.26g/d,Lys∶Thr∶Val∶Leu比例分别为100∶79∶65∶88和100∶71∶66∶95。
另外,研究表明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酶的催化下转化为l-黑素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能扩张血管平滑肌,扩大脐带和毛细血管,从而提高胎盘血液向胎儿输送营养物质的能力。
3.维生素的生殖营养维生素E(又名生育酚),与动物的繁殖机能密切相关,具有促进性腺、卵巢发育、促成受孕、防止流产等作用,VE缺乏将造成繁殖机能紊乱,不发情或发情延迟、不孕、流产、死胎甚至丧失生殖能力,Mahan(1991)试验结果表明,给母猪在妊娠期间饲喂维生素E强化的日粮,可以提高窝产仔数,如果胆碱缺乏,可以加重维生素E缺乏症,并导致排卵少,产仔少;维生素C,参与体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保持卵子间质的完整,使卵子健壮;β-胡萝卜对生殖器官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Cottey和Britt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母猪断奶时、配种当天、配种后7d时,给其注射200mLβ-胡萝卜素或5000IU维生素A棕榈酸酯,产活仔数显著增加,可提高18%;研究表明给母猪补充叶酸可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在妊娠期间补充叶酸是改善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时期,对于经产母猪补充叶酸的主要作用效果是增加窝产仔数,提高胚胎存活率;生物素可改善母猪的繁殖性能,可以提高产仔数,缩短母猪非生产天数;核黄素是许多氧化还原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能量和蛋白质代谢,母猪缺乏则出现早产,胚胎死亡及胎儿畸形。
福建畜牧兽医第31卷第6期2009年母猪繁殖性能与营养的关系张铭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水南畜牧兽医站353000文献标织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09)06-0025-02母猪的繁殖性能与营养有着很大的关系,适合的营养供给对母猪正常繁殖并延长母猪使用寿命奠定了基础。
现主要从2个方面论述营养与繁殖的关系:一是母猪繁殖周期各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二是营养因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1母猪繁殖周期各阶段的营养需要母猪繁殖周期可分为后备期、断乳空怀期、怀孕前期、怀孕后期、哺乳期5个阶段。
这5个阶段的饲料选择与控制根据母猪的状况各不相同[1]。
1.1后备期后备母猪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优质、营养全面的饲料对母猪的体形发育、生殖系统发育至关重要。
后备母猪体重在30kg前,每千克配合饲料应含消化能13MJ、粗蛋白16%、赖氨酸0.8%、钙0.75%、磷0.65%。
体重达到45kg以后,日粮中的钙、磷水平可以再提高0.1百分点。
5月龄体重达90kg左右时开始限饲,以减少因过肥或体重过大导致的肢蹄问题,同时避免过肥引起的繁殖功能障碍。
6~7月龄时对收腹较明显的后备母猪,要求饲料粗纤维要高,饲喂且投料要足,并尽量多喂青饲料,使母猪腹线在短期内尽快发育,呈一定弧度,便于日后怀孕产仔,还可以延长母猪利用年限[2]。
1.2空怀期空怀期阶段饲料的选择和控制不当,会影响母猪的繁殖周期。
空怀母猪往往在断乳后1~ 3d出现断乳应激,极易引起乳房炎、高烧等病症,此时,结合断乳母猪的肥瘦控制日喂饲料量相当重要。
因此,断乳期母猪饲喂量应为2餐/d,定量饲喂,绝不能任其自由采食,饲料亦不能突然更换,断乳后3d内,可将哺乳料逐步换成空怀料或大猪料,同时增加轻泻性的麸皮和多汁嫩绿的青饲料。
1.3怀孕前期怀孕前期阶段饲料的控制对配种、受胎增加产仔数可起到促进作用[3]。
空怀母猪经配种后应继续限量饲喂,定时定餐,每日以饲喂2~2.5kg饲料为宜,饲喂至20d后,逐渐恢复母猪正常食料量。
摘 要:母猪的繁殖性能是衡量母猪经济价值的重要指标,关系着猪场的经济效益。
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因素众多,包括品种、营养、胎次、疾病、季节等。
在实际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努力提升母猪的繁殖性能,为猪场创造更多的效益,推动养猪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母猪;繁殖性能;影响因素母猪的繁殖性能是对母猪生产性能和遗传力性状的综合评价,其主要包括每窝产仔数、每窝仔猪的成活率、仔猪初生重、初生窝重、断奶窝重等[1]。
母猪繁殖性能作为衡量养猪场养殖效益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收益[2]。
母猪繁殖性能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也极具重要意义,对于推进养猪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品种、营养、胎次、疾病、季节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 品种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不同品种的母猪,其繁殖性能的差异十分明显,众所周知,国内部分地方品种的母猪繁殖率和产仔数明显优于国外引进品种。
国外引进品种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有研究证实,对大白、长白、杜洛克3个品种8000多窝产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品种对总产仔数、健康仔数、仔猪出生窝重等方面有显著影响,对弱仔数影响极显著[3]。
说明不同品种之间遗传因素的差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2 营养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母猪日粮中的能量、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母猪的产仔数、断奶后再发情、有效利用年限等[4]。
如果母猎营养缺乏会引起其内分泌絮乱,导致卵泡发育受阻,排卵数减少,发情延迟及胚胎死亡率升高[5,6]。
不同阶段的母猪对各种营养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需求,调整不同阶段母猪饲料中的营养成分占比。
在营养配比合理的情况下,也要重视饲养管理,控制母猪膘情,避免出现过肥和过瘦情况的出现,过肥或过瘦均会影响母猪的生产性能,比如哺乳母猪体重损失程度增加可延长断奶到发情的时间间隔,及降低7d内发情率和受胎率[7]。
3 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一般来说,母猪的繁殖性能随着胎次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一方面与母猪的排卵数有关系,另一方面和母猪子宫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