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实验活动4: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某些物理性质学生实验报告单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某些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金属的特性和变化过程。
2. 实验原理金属是一类常见的物质,具有一些独特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以下实验方法来研究金属的特性:- 实验一:金属的化学反应。
通过观察金属与酸、氧化剂等物质的反应,了解金属与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性。
- 实验二:金属的燃烧性质。
通过观察金属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了解金属的燃烧性质。
- 实验三:金属的电导性能。
通过使用电流表和电池将金属接入电路,测量金属的电导性能。
3. 实验步骤实验一:金属的化学反应1. 取少量金属样品,将其分别与酸、氧化剂等物质接触。
2. 观察金属与不同物质的反应过程和产物生成情况。
3. 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二:金属的燃烧性质1. 取少量金属样品,放置在装有氧气的实验器皿中。
2. 使用火柴点燃金属样品。
3. 观察金属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
4. 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三:金属的电导性能1. 准备一个电路,包括一个电流表和一个电池。
2. 将金属样品与电路连接,并关闭电路开关。
3. 测量电流表上的电流数值。
4. 记录下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记录下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和数据。
5.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分析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某些物理性质。
结合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对金属的特性和变化过程进行解释和分析。
6.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和分析,总结金属的化学性质和某些物理性质。
提出对实验的改进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7. 参考文献列出本实验中使用到的参考文献。
8. 附录附上实验中使用到的数据表格、图表等相关材料。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实验研究,以探究金属材料的性质差异以及其应用。
实验材料
- 不同金属材料(铁、铜、铝等)
- 导线、电池、电流表
- 木板、弹簧等辅助材料
实验步骤
1. 将不同金属材料分别制成相同的形状和尺寸,称其质量并记录。
2. 将导线接在电池正负极上,形成电路。
3. 将电流表置于电路中,记录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4. 依次将不同金属材料放入电路中,再次记录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5. 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不同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差异以及对应的应用情况。
实验注意事项
- 在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电路的连通性以及操作的安全性,避免产生电击等不良影响。
- 实验前应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并认真了解实验步骤,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 实验完成后,应当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并完善实验报告。
实验价值
本实验对于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提高实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亦可为工程技术及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1.铝、铜、铁、金四种金属具有相似的性质是()A.都是银白色的固体B.有导电性C.通常状况下能与氧气反应D.能和稀硫酸反应【解答】解:A、铝、铜、铁、金四种金属中,铝、铁是银白色的固体,铜是紫红色金属,金呈黄色,故选项说法错误.B、铝、铜、铁、金四种金属都具有良好的导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通常状况下铝、铜、铁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D、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铝、铁能与稀硫酸反应,铜、金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2.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将甲、乙两种金属分别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甲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乙的表面没有明显变化.将丙投入甲的硫酸盐溶液中,有甲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B.甲>丙>乙C.乙>丙>甲D.丙>甲>乙【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将甲、乙两种金属分别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甲的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乙的表面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甲>铜>乙;将丙投入甲的硫酸盐溶液中,有甲析出,说明丙>甲;则甲、乙、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列正确的丙>甲>乙;故选D.3.下列生活用品,主要利用金属具有良好导热性的是()A.铸铁炊具B.金属细丝C.铜制电缆D.铁锤【解答】解:A.因为铁能导热,所以可做成铁锅做饭;B.金属细丝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C.铜制导线利用其导电性;D.铁锤利用了硬度大等性质.故选A.4.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C.铝丝伸入稀硫酸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D.铜片投入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说法正确;B、镁带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故说法正确;C、铝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铝丝伸入稀硫酸溶液中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故说法正确;D、铜位于氢后,不能和稀硫酸反应,因此无现象,故说法错误;故选项为:D.5.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老师给大家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铜片表面始终没有明显变化B.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C.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D.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银和硫酸铜溶液也可以反应【解答】解:A、铜的表面有银白色物质生成,故A说法不正确;B、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故B说法不正确;C、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故C说法正确;D、通过实验现象推测铜比银活泼,银和硫酸铜溶液不可以反应,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为:C.6.为了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其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组合是()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答】解:①中银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银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银;②中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即Fe>Cu③中铁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即Fe>H④铜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Cu>Ag综合以上分析可知,②④的组合即可判断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故选C.7.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金属的粉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反应后甲、乙、丙三种金属都显+2价),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种金属的活泼性:乙>甲>丙B.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C.相对原子质量:甲>乙>丙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解答】解: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当三种金属都在发生反应时,相同时间内乙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甲、大于丙,可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乙>甲>丙,故说法正确;B、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故说法正确;C、三种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三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甲>乙>丙,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丙>乙>甲,故说法错误;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故说法正确.故选C.8.请根据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回答:(1)在潮湿的空气中铁容易锈蚀而金不能,这是因为铁比金活泼(或铁的话动性比金强、金比铁稳定、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金前面铁活泼、金稳定等合理即可);(2)在镁、铜、锌三种金属中.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是铜(或Cu);(3)要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如果选用了铜,还需选用的一种盐溶液是硝酸银溶液(或AgNO3溶液、硝酸银、AgNO3).【解答】解:(1)铁的活动性比金强,容易与氧气反应,而金不容易与氧气反应,所以在潮湿的空气中铁容易锈蚀而金不能,所以本题答案为:铁比金活泼(或铁的话动性比金强、金比铁稳定、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金前面,铁活泼、金稳定等合理即可);(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锌>氢>铜,故铜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本题答案为:铜(或Cu);(3)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可以采用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方法,选用了铜,则应该选择银的盐溶液,所以本题答案为:硝酸银溶液(或AgNO3溶液、硝酸银、AgNO3).9.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1)铝合金和纯铝,硬度较大的是铝合金;(2)工业上,把赤铁矿冶炼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3CO+Fe2O32Fe+3CO2,其中Fe2O3发生了还原反应;(3)比较Mn、Pd(钯)、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①将Mn片、Pd片分别加入到稀盐酸中,M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Pd片没有变化.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Mn的活泼性比Pd强;②要确切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需将Pd片加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解答】解:(1)一般说来合金的硬度一般比各成分金属大,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组成它的成分金属的熔点.故填:铝合金;(2)根据高炉炼铁的原理:3CO+Fe2O32Fe+3CO2可知,在此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Fe2O3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故填:Fe2O3(3)①将Mn片、Pd片分别加入到稀盐酸中,Mn片表面有气泡产生,Pd片没有变化,说明Mn的活泼性比Pd强.②要确切得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还需将Pd片加入到铜盐中,如硫酸铜溶液中,观察Pd片表面是否有红色的金属铜出现,如有,说明Pd的活泼性比铜强,没有,则说明Pd的活泼性不如铜;故答案为:①Mn的活泼性比Pd强;②硫酸铜;10.如图,金属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4Al+3O2=2Al2O3(用化学方程式表示).(3)小明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下探究实验(金属片已打磨):①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的现象是有紫红色的物质生成;②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Ag.此探究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解答】解:(1)铜可以拉成铜丝,这是利用金属的延展性;(2)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铝和氧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3)①铁片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所以将铁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表面的现象是有紫红色的物质生成;②铜片和硝酸银溶液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Ag.此探究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故答案为:(1)延展性;(2)4Al+3O2=2Al2O3;(3)①有紫红色的物质生成;②Cu+2AgNO3=Cu(NO3)2+2Ag;探究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11.为探究锌、铜、镍三种金属的性质,某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将三种金属丝分别与一节干电池和小电珠连接,小电珠发光.【实验二】取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铜丝、镍丝均与50mL稀盐酸反应,实验记录如下:【实验三】金属锌、铜和稀盐酸构成如图所示的化学电池装置,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H2),小电珠发光.(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三种金属都具有导电性.(2)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镍(NiCl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i+2HCl ═NiCl2+H2↑,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铜不活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3)要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必须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补一个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其实验内容是把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镍丝放入15%的50mL稀盐酸中,观察放出气泡的快慢.(4)金属活动性强弱是由金属物质的结构决定的,不会因某个实验而改变.下列关于实验三分析正确的是C(填选项).A.铜的金属活动性变得比锌强B.铜与稀盐酸发生了置换反应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解答】解:(1)实验一的现象说明三种金属都具有导电性;(2)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镍(NiCl2)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i+2HCl═NiCl2+H2↑;铜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原因是:铜不活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3)要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必须在实验二的基础上增补一个实验才能得出结论,其实验内容是:把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镍丝放入15%的50mL稀盐酸中,观察放出气泡的快慢,放出气泡快并且多的金属活动性强;(4)A.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该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该选项说法正确.故填:导电;Ni+2HCl═NiCl2+H2↑;铜不活泼,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的后面;把粗细、长短相同的锌丝、镍丝放入15%的50mL稀盐酸中,观察放出气泡的快慢;C.12.为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2)甲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乙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3)通过甲、乙实验探究,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Cu >Ag.(4)若采用丙实验方案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则金属C是Cu.【解答】解:(1)实验前需将金属丝打磨,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2)甲实验中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同时生成硝酸铜,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2Ag+Cu(NO3)2;乙实验中铁能置换出铜,同时生成了硫酸亚铁,观察到的现象为:铁丝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3)通过甲、乙实验探究,可得出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Fe>Cu >Ag.(4)由丙实验方案可知,若采用一种金属与两种盐溶液反应来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可以采用活动性居中的金属与两种盐溶液反应,也可得出相同结论,则金属C是Cu.故答为:(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2)Cu+2AgNO3═2Ag+Cu(NO3)2;铁丝的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3)Fe>Cu>Ag.(4)Cu.。
实验活动4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刻画、触摸等方式认识金属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自主探究的方法获得信息。
2.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去探究金属的导电性、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金属的性质对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作用,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和发扬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
敎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实验。
【实验用品】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火柴。
镁条、锌粒、铝片、铁片、铁粉、铜片、黄铜片(或白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还需要的实验用品:镊子、砂纸。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提出问题镁、铝、铁、铜这几种金属具有哪些物理性质?让我们自己动手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1)用砂纸分别将镁、铝、铁、铜打磨后,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或白铜片)的硬度。
(3)用导线将电池、小灯泡连成闭合电路,分别用镁丝、铝丝、铁丝、铜丝代替一段导线,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实验结论】(1)镁、铝、铁都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而铜是紫红色具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2)铜片的硬度比铝片大,黄铜片(或白铜片)的硬度比铜片大。
(3)小灯泡发光,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探究点二 金属的化学性质提出问题金属的化学性质又有哪些呢?1.金属与氧气反应。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用坩埚钳夹取一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铜片表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铜片表面变黑。
【实验结论】2Cu +O 2=====△2CuO 。
2.金属与酸反应。
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向5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镁条、铝片、锌粒、铁片、铜片,然后分别加入5 mL 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本节课的性质、在教材中地位与作用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在学习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时候,已经进行了多次探究活动和学生实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经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全面熟悉研究物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大概框架,为研究酸、碱、盐的奠定实验基础学情分析有利因素:金属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物质,学生已经经过多次学生实验课和实验探究,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不利因素:学生第一次面对如此多的实验药品和仪器,自己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利用对比法设计实验,进一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探究和合作的快乐,增强探究的欲望,养成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和善于合作的品质,并不断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重点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学习利用对比法设计实验。
难点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学习利用对比法设计实验。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仪器药品10穴的井穴板、酒精灯、坩埚钳、电池、导线、小灯泡、干电池、火柴、镁条、锌粒、铝片、硬铝片、铁片、铁丝、铁粉、铜片、铜丝、黄铜片、银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上述实验用品准备17组,学生2人一组,每组镁条、锌粒、铝片、硬铝片、铁片、铁丝、铁粉、铜片、铜丝、黄铜片若干,其余为1件)演示文稿PPT其他资源导学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方法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宗旨与意图导课出示PPT展示实验目标本单元,我们一起研究了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一定很想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学到的理论知识,今天我们就上一节实验活动课——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观看、理解交代本课学习目标和任务,有利于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顺利达成目标和完成任务。
实验探究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的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提问思考、回答为学生实验扫清知识障碍,使学生顺利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金属物理性质:下发导学案,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思下发报告,巡视指导学生进行物理性质实验方案设计,启发学生思考注意事项小组针对金属物理性质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总结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应注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巩固金属物理性质。
实验活动 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性质的认识;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过程和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和点拔,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从而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交流合作意识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会用设计实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探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准备】投影仪、试管(若干)、烧杯,镊子、铁钉、镁条、铝丝、锌粒、铜片、黄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砂纸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观看报道通过这则报道不难发现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时常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因为黄铜(铜、锌合金)单纯问题导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从颜色、外型上看,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那么我们该如何鉴别真假黄金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我们的金属探究之旅。
今天的实验当中我们会用到以下实验用品…..请同学检查下是否有缺失的仪器和药品?开始第一站之旅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根据所提供的金属材料,完成以下实验。
【活动探究】【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探究(1)观察并描述镁、铝、铁、铜的颜色和光泽。
(2)采取相互刻画的方法,比较铜片和铝片、铜片和黄铜片的硬度。
【学生讨论并回答】学生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学,我们可以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能学有所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过渡】第二站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二、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反应请同学们回忆过去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哪几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你还能回忆起这些反应的现象么?【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说出实验现象】【过渡】通过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出金属的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金属与酸是否反应以及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判断金属【学生板书】2Mg + O22MgO3Fe + 2O2Fe3O42Cu + O22CuO回忆就知,巩固所学内容问题导思,激发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规范表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将能够: 1. 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2. 了解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与酸的反应等化学性质;3. 加深对于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和试剂实验器材•电池•电线•电灯泡•铜片•锌片•铁片•锡片•磁铁•紫外线灯•小皿•盐酸•硫酸•稀硫酸实验说明1.铜片、锌片、铁片、锡片、磁铁均为金属材料。
2.铜片、锌片、铁片、锡片均应与酸反应。
3.紫外线灯用于检验金属与紫外线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步骤步骤一:金属的导电性1.连接电路: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与铜片和锌片相连接,再将电灯泡连接至铜片和锌片之间。
2.观察:打开电源,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3.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电灯泡亮了?–铜片和锌片的哪一个导电性更好?步骤二:金属的导热性1.准备:将一个小皿分别放置在铜片和锌片之下。
2.实验:将热水倒入小皿中,观察和记录下两个小皿内的温度变化。
3.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铜片和锌片的哪一个导热性更好?–为什么一个小皿中的水会比另一个小皿中的水更快变热?步骤三:金属与酸的反应1.实验:将铜片、锌片、铁片、锡片分别放在不同的小皿中,分别倒入盐酸、硫酸和稀硫酸。
2.观察:观察并记录下每种金属材料与不同酸反应的现象。
3.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四种金属材料与三种酸反应后是否都产生了气体?–金属材料与盐酸反应后产生了什么气体?步骤四:金属与紫外线的相互作用1.准备:将紫外线灯打开。
2.实验:将铜片、锌片、铁片、锡片分别放置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它们的变化。
3.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以下问题:–四种金属材料与紫外线是否发生了相互作用?–金属材料与紫外线相互作用后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三的观察和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铜片和锌片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因此电灯泡亮了。
人教版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报告2346、移: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
7、熄:最后熄灭酒精灯。
二、氧气的性质:1、把烧到发红的木炭伸入到氧气瓶中,熄灭后滴入石灰水,振荡。
木炭在O2中燃烧,发光,放出,滴入的石灰水。
文字表达式:2、把细铁丝弯成螺旋状,在末端系一根火柴梗,点燃,等火柴快燃尽时,再伸入到O2瓶中。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文字表达式:集气瓶底预先放一层水或沙子的目的是5生成。
问题讨论可燃物如:木炭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更剧烈;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如铁却可以在氧气里燃烧,说明O2是一种化学性质的气体。
江大附中化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同组人实验名称: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日期:年月日实验目的:练习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实验器材:大试管、小试管、单孔塞、胶皮管、玻璃弯管、集气瓶、玻璃片、烧杯、量筒、试管夹、稀盐酸、石灰石(或大理石)、澄清石灰水、紫色石蕊溶液、蜡烛、木条、蒸馏水、火柴。
实验内容和步骤实验记录1、制取二氧化碳(1)连接装置:取一试管,用一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
(2)检查装置气密性。
现象:结论:(3)在试管里放入现象:63小块大理石,然后小心倒入15mL的稀盐酸,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管口,观察试管里发生的现象以及反应中产生气体的颜色。
化学方程式:(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瓶口盖上玻片。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的原因是(5)用燃着的木条检查集气瓶中是否已集满二氧化碳。
(备用)现象:结论:2、二氧化碳的性质(1)在一支试管中装入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7(2)向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对比观察现象。
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化学方程式:现象:化学方程式:(3)把一支蜡烛放入烧杯中,点燃,向烧杯内慢慢倾倒一瓶二氧化碳,观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