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28.99 KB
- 文档页数:7
•CHNS调查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的追踪调查项目,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对国民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该调查始于1989年,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七次,范围覆盖了9个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内容涉及人口特征,经济发展、公共资源和健康指标。
除此之外,还有详细的社区数据,包括食品市场、医疗机构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的信息。
上面这些优点使得CHNS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9个省作为第一层级进行调查。
第二步,按照收入等级(低、中、高)将各省的县进行分层,并根据一个权重样本表随机抽取9个省的四个县(一个高收入县、2个中等收入县和一个低收入县)作为农村样本(共抽取了36个县城),各县除县城镇外再随机抽取3个村落,分别代表该县的高中低三个收入层次(共抽取了108个乡村);抽取每个省的省会和一个低收入城市作为城市样本,各城市的市区(共抽取了41个市区)和郊区(共抽取了38个郊区)随机抽取。
第三步,对抽取的城市和农村样本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220个左右的社区样本,再对每个社区抽取大约20个家庭住户进行入户调查,共得到大约4400个家庭住户、19000个个人样本。
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需求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是一项旨在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健和困难群众大病医疗费用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居民医保政策的实施已有多年,但实际效果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参保率不高、基金不足、覆盖面窄等。
因此,进一步研究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需求问题,有助于为保障农民健康提供更科学的政策建议及措施。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旨在探讨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的需求,分析影响参保率、基金筹资、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成本等因素,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可行的政策和建议,从而提高中国农村居民医保制度的效率和覆盖范围,保障农民健康权益。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对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解读:了解农村居民医保的政策框架、运行机制、参保对象、保障范围等基本情况。
2. 现有农村居民医保制度的效果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调查等方式,分析参保率、基金筹资、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成本等方面的状况。
3. 农村居民对医保的需求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农民对医保政策的认知程度、保障水平的期望、医疗服务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4. 探究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效率的路径: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与措施,包括参保宣传、基金筹集、医疗服务扩大、医疗成本控制等方面。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明确农民对于医保政策制度的需求和期望,并探寻提高医保制度效率和保障范围的途径和方法,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并为提高中国农村居民健康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需求分析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医疗服务质量和需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社区的医疗服务需求,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农村社区医疗资源现状1. 医疗机构数量和类型:农村社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多为简易诊所和乡镇卫生院。
2. 人员配置:医疗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主要依靠乡村医生和护士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3. 设备设施:大部分农村社区医疗机构设备陈旧,缺乏先进的诊断和治疗设备。
4. 药品供应:部分农村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供应不足,有时无法满足基本药品需求。
三、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需求1. 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农村地区人口众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较高,需要提供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 妇幼保健:农村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问题与城市相比更为突出,需要加强农村社区妇幼保健服务。
3. 灾害应急救援:农村地区往往面临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需要有完善的应急救援服务能力。
4. 慢性病管理: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加,需要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
5. 专科医疗服务:部分农村居民患有特殊疾病,需要提供专科医疗服务,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等。
四、农村社区医疗服务需求的原因分析1. 医疗资源不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紧缺,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2. 人口分布不平衡:农村地区居民分散,导致医疗服务的覆盖面不广。
3. 资金投入不足:农村社区医疗服务经费有限,无法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五、解决方案1. 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合理规划医疗机构布局,提升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能力。
2. 增加人员配置:加大对乡村医生和护士的培训和招募力度,提高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
3. 提供先进设备设施:加大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4. 改善药品供应:加强对农村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保障,确保基本药品的供应。
5. 加强医学教育和科普宣传:提供更多的医疗知识,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
家乡农村医疗条件现状调查报告第一篇:家乡农村医疗条件现状调查报告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三农”工作也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
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而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是衡量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着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问题。
针对我国农村医疗卫生现状,2002年,我国明确提出要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的,通过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多方筹集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截至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6%的县(市、区),参加农民达到7.3亿人。
2007 年当年筹集资金已达到428.3亿元,全国累计已有9.2亿人次受到新农合的补偿,共补偿资金591亿元。
1、您所在的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广情况:在所调查的325人中,有248人选择“已经推广”,占总数的76.31%;有46人选择“没有完全推广”,占总数的14.15%;而选择“没有推广”的有11人,占总数的3.38%;选择“不清楚”的有18人,占总数的5.54%;此外,还有2人未作选择,占总数的0.61%。
2、您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4、您或家人生病时的就诊地点:选择在“村卫生所”看病,占总数的52%;选择“市里的大医院”,占总数的29.53%;选择“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2.15%;选择“其他”,占总数的4%。
兼选“村卫生所”和“市里的大医院”,占总数的5.23%;兼选“村卫生所”和“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2.77%;兼选“市里的大医院”和“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0.31%;兼选“村卫生所”和“其他”,占总数的0.62%;兼选“市里的大医院”和“其他”,占总数的0.31%;兼选“村卫生所”、“市里的大医院”和“在家用偏方治疗”,占总数的1.85%。
7、您所在的村里有几家医务所?有专门的口腔诊所吗?8、村卫生所有几位医生?什么职称?学历?年龄?男、女?9、村卫生所每年会接待多少病人?是否有儿科、妇科、外科、内科和B超等设备当问及“村卫生所每年会接待多少病人时”,有39人回答在1千人以内,占总数的12%;有26人回答在1千—3千人之间,占总数的8%;有18人回答在4千—5千人之间,占总数的5.54%;有142人回答“不清楚”,占总数的43.69%;有10人说明不详,占总数的3.08%。
健康不平等影响因素研究一、本文概述健康不平等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揭示健康不平等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将首先对健康不平等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随后,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和实证依据。
宏观层面主要关注社会经济结构、政策环境、资源配置等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微观层面则侧重于个体因素,如教育、收入、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统计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实践策略,以期为实现健康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健康不平等的理论基础健康不平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理论基础源于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在探讨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因素时,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其理论基础,以便更深入地分析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健康不平等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社会医学和公共卫生学。
这些学科强调社会因素在健康不平等形成中的作用,如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资源、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
这些社会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状况,还通过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等间接途径,加剧健康不平等的现象。
社会学理论也为健康不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例如,社会分层理论指出,不同社会阶层在资源分配、社会地位和权力等方面存在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会进一步影响到不同阶层的健康状况。
社会不平等理论则强调社会不平等是导致健康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社会排斥等因素,都会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经济学理论也为理解健康不平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例如,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个体的健康状况是其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不平等会影响到个体的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
公共经济学则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方面的责任,认为政府应当通过制定公平的卫生政策和健康保障制度,减少健康不平等的现象。
居民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及利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 引言居民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及利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涉及到人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和利用情况,对于提高整体人口健康水平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探讨居民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及利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建议。
2. 居民健康需求2.1 健康需求理论2.1.1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之后,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要,其中包括对健康和医疗服务的需求。
2.1.2 偏好-满意度模型此模型认为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状态有一定的期望,并根据自身期望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来评估满意度。
当满意度低于期望时,人们会产生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2.2 影响居民健康需求的因素2.2.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关注健康问题,因此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高。
2.2.2 健康状况健康状况是影响居民对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
患有慢性疾病或有严重健康问题的人更倾向于寻求医疗服务。
3. 医疗服务利用3.1 医疗资源利用理论3.1.1 偏好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在选择医疗资源时会考虑个人的喜好和价值观,选择与自身价值观相符合的医生和医院。
3.1.2 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人们在选择医院时会考虑到时间成本、交通成本等因素,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且交易成本较低的医院。
3.2 影响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因素3.2.1 医疗服务供给医疗服务供给的充足程度对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有重要影响。
供给不足会导致居民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从而影响其利用行为。
3.2.2 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影响居民对医疗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
有健康保险的居民更容易获得所需的医疗服务,而无健康保险或保险覆盖不全的人则更难获得相应服务。
4. 研究方法4.1 定量方法定量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等方式收集大量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距调研报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地域的国家,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的现状及其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撰写了本报告。
本报告将从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健康服务资源和健康知识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在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水平。
我们对城乡居民的健康指标进行了比较,并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健康状况方面,农村居民普遍存在着更高的慢性疾病患病率,例如冠心病和糖尿病。
其次,在健康行为方面,城市居民更注重体育锻炼和饮食健康,而农村居民则存在较多的不良生活习惯。
这些差异导致了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距。
二、健康服务资源城乡居民在健康服务资源方面也存在差距。
大多数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地区,而农村地区则相对匮乏。
因此,农村居民在看病就医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就医不便成为影响他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也存在不同,城市居民普遍拥有更好的医保和卫生保健条件,而农村居民则普遍面临贫困和医疗资源不足的困境。
三、健康知识教育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对于促进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发现农村居民在健康知识方面存在明显的缺乏。
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对于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认知程度较低,这导致了他们在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不足。
相比之下,城市居民更容易接触到全面和准确的健康知识,有更好的健康管理意识。
综上所述,中国城乡居民的健康差距主要体现在健康水平、健康服务资源和健康知识教育三个方面。
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就医便利性和医疗保障水平。
2. 加强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管理能力。
3. 鼓励城市居民积极参与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问卷调查报告近年来,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突出。
为了了解当前我市农村居民医疗服务状况,我局于近期在全市选取了100户农村居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广为人知,也受到了大部分农户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持持久的生命力,还需不断倾听农民的呼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一、调查基本情况本次调查涉及全市100户384人,20xx年总纯收入1770600元,人均纯收入4611元,95为非低保户;5为低保户,低保户中有80是因疾病损伤致贫,20是因家中劳动力少致贫。
二、农村医疗服务状况1、73的人选择距离家最近的卫生组织是村卫生室,10的人选择是私人诊所,9的人选择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的人选择是乡镇卫生院,1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家到最近的卫生组织的距离60的人选择不足1公里,39的人选择在1-2公里,1的人选择在2-5公里。
2、99的农户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在被调查的100户中,只有1户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99。
3、66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以保大病或保住院为重点,33的人认为门诊、住院都保,1的人认为应以保门诊或保小病为重点。
4、19的人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感到满意,71的人基本满意,8的人不满意,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
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报销医药费少,报销手续烦,定点医院收费高,定点医院看病手续烦,定点医院少,就医不方便,定点医院医疗水平低等。
5、47的人认为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所承担的比例基本合适,11的人认为过高,10的人认为过低,32的人选择说不清楚6、在现有合作医疗基础上,44的人愿意再增加医疗保障支出,56的人不愿意增加。
7、如果有家庭成员患病,经常就诊的医疗单位44是村卫生室,44是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是私人诊所,5是县级或以上医院。
C H N S简介
精品文档
•CHNS调查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人口中心合作的追踪调查项目,其目的在于探讨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对国民健康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该调查始于1989年,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七次,范围覆盖了9个省的城市和农村地区,内容涉及人口特征,经济发展、公共资源和健康指标。
除此之外,还有详细的社区数据,包括食品市场、医疗机构和其他社会服务设施的信息。
上面这些优点使得CHNS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9个省作为第一层级进行调查。
第二步,按照收入等级(低、中、高)将各省的县进行分层,并根据一个权重样本表随机抽取9个省的四个县(一个高收入县、2个中等收入县和一个低收入县)作为农村样本(共抽取了36个县城),各县除县城镇外再随机抽取3个村落,分别代表该县的高中低三个收入层次(共抽取了108个乡村);抽取每个省的省会和一个低收入城市作为城市样本,各城市的市区(共抽取了41个市区)和郊区(共抽取了38个郊区)随机抽取。
第三步,对抽取的城市和农村样本中再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220个左右的社区样本,再对每个社区抽取大约20个家庭住户进行入户调查,共得到大约4400个家庭住户、19000个个人样本。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国内研究现状以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国内研究现状为题,本文将探讨国内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现状。
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卫生服务需求在国内日益增长。
了解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人口收入水平与卫生服务需求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增加。
此外,教育水平、职业类型等也会对卫生服务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对卫生知识的了解更多,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更高。
三、地理因素地理因素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较大。
城市与农村地区在卫生服务需求上存在差异。
一方面,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较高、医疗资源较为充足,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也相对较大。
此外,地理距离、交通条件等也会对卫生服务需求产生影响。
四、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对于卫生服务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地区对于传统医疗方式更为依赖,对于西医服务的需求较少;而在一些地区,人们对于健康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较高,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五、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对卫生服务需求产生重要影响。
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都会影响个体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
例如,女性在生育、妇科等方面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较高;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较差,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也较为迫切。
六、相关研究现状国内有关卫生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
一些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和个人因素是影响卫生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收入水平、教育水平、职业类型与卫生服务需求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另外,一些研究还探讨了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对于卫生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
2024年第2期(总第263期)人口与经济POPULATION&ECONOMICSNo.2,2024 (Tot.No.263)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㊁差异及影响因素郭泰鼎,秦雪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1)摘㊀要: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㊂健康素养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健康行为,从而有助于提升一国人口的整体健康水平㊂为测算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结合国内外健康素养的测评方法,从健康促进㊁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三个维度出发,创新性地设计了 北京大学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网络调查问卷 ,并面向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20年的受访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随机抽样与问卷调查㊂基于调查结果,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和人群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回归等统计方法考察不同维度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㊂结果显示,大多数中国居民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71.41%),但具备较高健康素养水平的人群不足三成(25.07%)㊂分维度看,疾病预防(25%)与医疗保健(21%)维度中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人群比例较低㊂分人群看,健康素养得分较低的人群主要包括男性人群㊁60岁以下人群㊁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㊁自家农业生产经营人群与非农自雇雇主㊁农村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㊂研究结论表明,重视预防保健㊁关注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健康教育㊁关注劳动力人口的职业健康素养㊁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健康宣传对提升国民健康素养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㊂关键词:健康素养;量表评估;影响因素;健康教育中图分类号:C92-0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0-4149(2024)02-0124-16DOI:10.3969/j.issn.1000-4149.2024.00.007收稿日期:2023-05-11;修订日期:2023-09-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健康素养的形成机制与社会经济影响:卫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视角 (72074004)㊂作者简介:郭泰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秦雪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㊂㊃421㊃郭泰鼎,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㊁差异及影响因素㊀㊀一、引言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㊂在对健康关注度普遍提升的今天,健康素养作为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已日益得到学界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㊂强调要深入开展健康中国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㊂这对我国国民健康素养的提升㊁健康行为的改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健康素养对个体与社会的健康提升具有重要作用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定义,健康素养(Health Literacy)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㊂健康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显著改善个人的健康状况,并且也能使周围人群和整个社会的健康效益得到提升,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2]㊂因此从长期来看,健康素养是改善一国人口的健康行为㊁提升整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健康素养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直接影响个体对健康的投资效率和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从而影响个体健康水平㊂一方面,健康素养是健康产出的重要决定因素,更高水平的健康素养能够通过改善个体健康行为[3]㊁提高个体与医疗机构的沟通质量[4]等渠道提升个体的健康投资效率,进而提高个体健康水平㊂另一方面,根据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当健康素养提升时,个体对于健康的态度更加积极,对健康的需求弹性降低,对健康的重视提升[5]㊂从公共卫生的角度看,一方面,人们在过去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发现,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居民能够更准确地理解病毒知识和防疫信息,建立对疫情的正确认知,并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6]㊂因此,在我国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背景下,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对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心脑血管病㊁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不断加重,健康素养在疾病防控㊁慢病管理和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㊂综上所述,健康素养的提高对改善个体健康水平㊁提升个体对健康的重视㊁缓解公共卫生压力㊁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㊂基于以上学界与政府对健康素养的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健康素养的测评方法,创新性地设计了 北京大学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网络调查问卷 ,并基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个人问卷受访者,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㊂基于调研数据,本文进一步采用描述性统计与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㊁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㊂本文的贡献在于:第一,对国内外已有的健康素养测量方法进行了补充,与现有问卷相比更多地关注了具有人力资本价值的综合性健康素养;第二,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因素领域的文献进行了补充,借助CFPS数据库分析了多维度的人口学与社会经济变量对健康素养的影响;第三,研究结论对健康教育㊁健康科普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政策建议,对提升全民健康素养㊁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价值㊂㊃52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4年第2期㊀㊀二、健康素养研究综述1.国内外健康素养测量方法在国际主流文献中,健康素养问卷主要从医学视角进行设计,多侧重于评估患者在处理医疗相关信息时的阅读㊁听说㊁计算等认知能力㊂例如,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Test ofFunctional Health Literacy in Adults,TOFHLA)会要求患者根据处方药说明书,判断特定条件下正确的用药时间与剂量㊂但在此类问卷中缺乏健康经济学与公共卫生视角的测评指标㊂目前国际上的健康素养问卷按照测量维度的数量可分为综合性问卷和专门性问卷,前者测量的健康素养维度较后者更为丰富㊂综合性健康素养问卷主要包括成人功能性健康素养测试㊁健康素养问卷(Health Literacy Questionnaire,HLQ)㊁欧洲健康素养调查问卷(EuropeanHealth Literacy Survey Questionnaire,HLS-EU-Q47)等;专门性健康素养问卷主要包括成人医学素养快速筛查(Rapid Estimate of Adult Literacy in Medicine,REALM)㊁主观算术量表(Subjective Numeracy Scale,SNS)等,前者侧重考察受访者医学术语方面的识字能力,后者侧重考察受访者的数学能力㊂相较于国外,国内对于健康素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调查问卷与国际相比较少㊂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受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于2008年组织实施了首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该调查延续至今,测评内容是基于我国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和技能“㊂该测评指标共有66条,因此也被简称为 健康素养66条 ,其内容分为基本知识和理念㊁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㊁基本技能三部分①,是国内最早衡量健康素养的官方标准㊂国内其他微观入户调查数据中鲜有对居民健康素养的细致调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 膳食和活动知识 模块涉及一部分健康素养的考察,内容包括膳食知识㊁食品偏好㊁活动偏好㊁体力活动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但对于衡量居民综合健康素养比较有限;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在2016年开展过健康素养专题模块的调查,但受访群体主要为流动人口,样本代表性稍弱㊂2.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研究国际上已有一部分文献对不同国家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㊂由于个体健康素养受到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性别㊁年龄㊁种族㊁教育程度㊁社会地位等人口学与社会经济指标都属于个体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㊂文献发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通常更差,如老年人[8]㊁受教育水平较低[9-10]㊁社会地位较低[11]群体的健康素养水平都更低于社会平均水平㊂从地区间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其平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更高[12],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平均健康素养水平更高[13]㊂关于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㊂肖瓅等采用中国公众健康素养评估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水平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家庭人口数与年龄对城市居民健康素养影响同样显著[14]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于‘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调查发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在健康素养水平方面,城市居民高于农村居民,东部地区居民高于中部地㊃621㊃①具体从科学健康观素养㊁传染病防治素养㊁慢性病防治素养㊁安全与急救素养㊁基本医疗素养和健康信息素养六类健康问题评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参见‘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㊂郭泰鼎,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㊁差异及影响因素区居民,中部地区居民高于西部地区居民[15]㊂以上调查由于涉及的人口学与社会经济变量较少,因此较难考察更多维度的健康素养影响因素㊂此外,国内也有较多公共卫生领域的文献使用‘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对某一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如许忠波㊁綦斐㊁吕榜军㊁汤捷等分别考察了江西省㊁青岛市㊁广西壮族自治区㊁广东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状况及影响因素,但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性较弱[16-19]㊂㊀㊀三、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健康素养的测评方法,创新性地设计出 北京大学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网络调查问卷 ,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20年的受访者样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随机抽样调查㊂调研问卷的设计参考‘欧洲健康素养调查问卷“和‘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基本知识与技能“,兼顾了国际可比性和本土代表性;问卷内容包括 健康促进 ㊁ 疾病预防 和 医疗保健 三个维度,共包含30道判断题㊂本次问卷调查共获得1448个有效样本,问卷有效率为74.99%,且问卷在信度与效度上能够满足研究要求㊂图1㊀健康素养得分分布图㊀㊀㊀㊀数据来源:2021年 北京大学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网络调查问卷 ㊂㊀㊀㊀㊀说明:问卷共30道判断题,每题按照难度分为3或4分,满分100分㊂如图1所示,我们以健康素养总分为横坐标,以得分对应的样本量为纵坐标,绘制出本次健康素养调查的得分分布直方图与对应的核密度(kernel density)曲线㊂由于本次调查单题得分为3分或4分,因此分数的直方图上会出现不连续的断点和峰值,但是根据核密度曲线可以看出分数总体分布趋势平滑,且可以观察到分数有向高分聚集的趋势㊂总体来看,样本平均健康素养得分为83.94分,大于等于80分的样本共计1034个,占比为71.41%;得分大于等于90分的样本共计363个,占比为25.07%㊂该结果表明,大多数中国居民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但具备较高素养水平的人群不足三成㊂此外,如表1所示,我们对健康素养得分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刻画㊂以性别为例,男性的健康素养平均得分为83.31分,低于女性平均得分84.74分㊂分年龄组来看,健康素养得分随年龄增长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45 60岁样本得分最低,为82.74分,其余年龄组的得分接近,均高于84分㊂在婚姻状态方面,有无配偶的人群之间健康素养得分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均处于平均分左右㊂在已完成最高学历方面,受教育水平与健康素养得㊃72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4年第2期表1㊀健康素养得分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分组变量样本分布健康素养总分H P 健康促进D P 疾病预防H C 医疗保健观测值占比(%)均值标准差P -v a l u e均值标准差P -v a l u e 均值标准差P -v a l u e 均值标准差P -v a l u e总体1448100.0083.948.77530.714.07622.262.83930.964.799性别男性81556.2883.318.994㊀0.002∗∗∗30.494.2920.019∗∗22.202.8940.30630.634.872㊀0.003∗∗∗女性63343.7284.748.424(-3.07)31.003.763(-2.34)22.352.768(-1.02)31.394.671(-3.01)年龄组25岁及以下28019.3484.288.44330.663.80322.812.51630.804.92526 35岁36725.3584.138.41130.613.82122.552.69730.974.84336 45岁27018.6584.938.50431.173.92022.402.88731.364.73146 60岁38126.3182.749.5870.024∗∗30.464.5320.24221.693.0090.000∗∗∗30.594.8010.21360岁以上15010.3684.098.354(2.81)30.894.202(1.37)21.762.923(8.93)31.434.526(1.46)婚姻状态未婚/离婚/丧偶42629.4284.258.6810.37730.633.9260.61822.732.5510.000∗∗∗30.894.9270.740已婚/同居102270.5883.808.815(0.88)30.754.138(-0.50)22.072.931(4.03)30.994.746(-0.33)已完成最高学历文盲/半文盲/小学18212.5779.1910.95028.995.05321.013.31029.195.314初中44430.6682.197.96930.384.00021.742.88930.074.462高中/中专/技校/职高40027.6284.698.4030.000∗∗∗30.864.0200.000∗∗∗22.552.5340.000∗∗∗31.274.7580.000∗∗∗大专/本科及以上42229.1487.117.466(47.14)31.673.412(20.43)23.092.530(32.09)32.364.511(27.30)职业类型自家农业生产经营20614.3380.1510.09029.444.77121.313.46129.404.848非农自雇雇主1278.8382.7110.33030.195.08821.852.72630.674.826私人部门受雇53237.0084.218.12730.853.67522.362.65131.004.941公共部门受雇30521.2186.098.04831.433.87822.672.77131.994.319全日制学生1369.4685.007.8850.000∗∗∗30.853.5930.000∗∗∗23.272.3430.000∗∗∗30.884.7180.000∗∗∗退出劳动力市场1329.1884.138.146(12.83)30.893.829(6.63)21.782.775(11.11)31.454.665(7.72)户口类型农业户口83758.0482.528.9410.000∗∗∗30.174.1840.000∗∗∗22.062.8830.002∗∗∗30.294.8370.000∗∗∗城镇户口60541.9685.878.185(-7.28)31.473.815(-6.06)22.532.768(-3.11)31.874.600(-6.24)所在地区东部地区52536.2684.958.53530.973.92922.272.70131.714.698中部地区35524.5283.519.19230.574.08522.112.98630.844.936西部地区31521.7582.968.9160.007∗∗∗30.094.3210.005∗∗∗22.232.9220.39530.644.8190.000∗∗∗东北地区25317.4783.648.319(4.06)31.173.966(4.37)22.512.805(0.99)29.964.564(8.87)㊀㊀注:∗代表显著性水平10%,∗∗代表显著性水平5%,∗∗∗代表显著性水平1%;括号内为对应T 检验或F 检验的统计量㊂㊃821㊃郭泰鼎,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㊁差异及影响因素分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小学及以下群体的健康素养得分为79.17分;在此基础上,学历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都会带来2 3分左右的健康素养得分获益,大专/本科及以上群体的分数在所有学历组中最高,为87.11分㊂在职业类型方面,在所有已就业的样本中,公共部门受雇的样本健康素养得分最高,为86.09分,其次分别是私人部门受雇(84.21分)㊁非农自雇雇主(82.71分)㊁自家农业生产经营(80.15分)的样本,仍在上学的全日制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同样较高,为85.00分㊂在户口类型方面,城镇户口样本的平均健康素养得分为85.87分,高于农业户口样本平均得分82.52分㊂从地区差异来看,中㊁西㊁东北部地区受访者的健康素养得分接近,均为83分左右,而东部地区的平均得分较高,为84.95分㊂我们进一步根据样本得分定义了 是否具备较高健康素养 的虚拟变量:如果样本的健康素养得分达到了90分及以上,则认定该个体具备较高健康素养㊂在本研究中,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人群比例占全样本的25.07%㊂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 2021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 ,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40%,与本文结果相近㊂分维度来看,研究发现具备较高健康素养的人群比例在健康促进㊁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三个维度中分别为41%㊁25%和21%①㊂这一结果说明,中国居民在不同维度的健康素养上具有横向差异,尤其是在疾病预防与医疗保健方面的素养相对较为薄弱㊂这一结果也印证了原李克强总理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 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 的必要性㊂㊀㊀四、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1.模型设定本文进一步通过OLS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各主要的人口学与社会经济指标对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模型如下:HealthLiteracy i=α0+α1Female i+ð3j=1βj AgeGroup ji+α2Married i+ð4k=1γi Education ki+ð4l=1θi Jobclass li+α3Urban i+ð3h=1δi Region hi+εi(1)㊀㊀其中,HealthLiteracy为主要因变量健康素养得分,分别使用总得分与每一维度得分进行分析;Female代表性别,女性取值为1,男性取值为0;AgeGroup代表年龄组,控制组为25岁及以下人群;Married代表婚姻状态,已婚/同居的有伴侣组取值为1,未婚/离婚/丧偶的无伴侣组取值为0;Education代表样本最高受教育程度,控制组为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 Jobclass代表样本职业类型,控制组为自家农业生产经营人群;Urban代表样本户口类型,城镇户口取1,农业户口取0;Region代表样本所在区域,控制组为东部地区;εi为随机扰动项,服从正态分布;下角标i代表不同的样本个体,j代表不同年龄组,k代表不同受教育程度,l代表不同职业,h代表不同区域㊂2.回归结果分析如图2与表2所示,总体上看回归结果与描述性统计结果基本吻合㊂在性别方面,控制①每个分维度中 是否具备较高健康素养 定义为得分到达该维度总分的90%及以上㊂㊃92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4年第2期其他变量后,女性健康素养得分显著高于男性1.238分,这主要体现在健康促进(0.430分)与医疗保健(0.702分)两方面,而在疾病预防方面则无显著差别㊂这表明女性和男性对于疾病几乎具有同等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但是女性在日常生活方面与就医用药方面具有更高的健康素养水平㊂女性健康素养高于男性这一结果与欧洲㊁澳大利亚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8-9]㊂而也有文献发现在印度男性平均健康素养水平高于女性,但是差异不显著[10]㊂图2㊀健康素养影响因素的系数与置信区间㊀㊀说明:图2展示了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对健康素养总分的影响,实心圆代表系数大小,虚线范围代表95%的置信区间㊂每组变量中的控制组与前述一致㊂表2㊀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因变量(1)健康素养总分(2)HP 健康促进(3)DP 疾病预防(4)HC 医疗保健性别(控制组为男性)女性1.238∗∗∗0.430∗∗0.1060.702∗∗∗(0.450)(0.213)(0.146)(0.252)年龄(控制组为25岁及以下)26 35岁0.353-0.03210.3680.017(1.002)(0.477)(0.290)(0.550)36 45岁 1.8500.6630.5020.685(1.151)(0.544)(0.340)(0.619)46 60岁0.9730.3510.0570.565(1.127)(0.532)(0.333)(0.610)60岁以上2.705∗∗0.8480.2961.560∗∗(1.373)(0.664)(0.439)(0.728)㊃031㊃郭泰鼎,等: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水平㊁差异及影响因素续表2因变量(1)健康素养总分(2)HP健康促进(3)DP疾病预防(4)HC医疗保健婚姻状态(控制组为未婚/离婚/丧偶)已婚或同居0.3660.307-0.1750.235(0.743)(0.356)(0.215)(0.393)受教育程度(控制组为小学及以下)初中 2.816∗∗∗ 1.338∗∗∗0.570∗∗0.907∗∗(0.883)(0.419)(0.291)(0.447)高中/中专/技校/职高 4.875∗∗∗ 1.738∗∗∗ 1.156∗∗∗ 1.981∗∗∗(0.961)(0.453)(0.298)(0.481)大专/本科及以上7.272∗∗∗ 2.449∗∗∗ 1.820∗∗∗ 3.003∗∗∗(0.964)(0.447)(0.312)(0.504)职业类型(控制组为自家农业生产经营)非农自雇雇主0.6190.0730.0670.479(1.171)(0.579)(0.346)(0.561)私人部门受雇 1.895∗∗0.778∗0.4160.702∗(0.825)(0.399)(0.279)(0.423)公共部门受雇 1.861∗0.7110.3130.837∗(0.949)(0.461)(0.312)(0.487)全日制学生 3.606∗∗∗ 1.243∗∗ 1.437∗∗∗0.927(1.306)(0.607)(0.406)(0.718)退出劳动力市场0.6570.271-0.0410.427(1.139)(0.523)(0.399)(0.605)户口类型(控制组为农业户口)城镇户口 1.167∗∗0.527∗∗0.0510.590∗∗(0.552)(0.256)(0.174)(0.297)所处区域(控制组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1.255∗∗-0.362-0.146-0.746∗∗(0.586)(0.274)(0.192)(0.321)西部地区-1.603∗∗∗-0.731∗∗-0.075-0.797∗∗(0.609)(0.299)(0.197)(0.337)东北地区-1.054∗0.2140.424∗∗-1.692∗∗∗(0.631)(0.303)(0.208)(0.354)常数项76.66∗∗∗27.82∗∗∗20.68∗∗∗28.16∗∗∗(1.326)(0.637)(0.416)(0.681)因变量均值83.9430.7122.2630.96观测值1432143214321432R20.1230.0710.0850.093㊀㊀注:∗代表显著性水平10%,∗∗代表显著性水平5%,∗∗∗代表显著性水平1%;括号内为稳健标准误㊂在年龄方面,从系数上看健康素养受年龄影响较小,只有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得分具备统计学显著性㊂该群体的平均健康素养水平高于控制组(25岁及以下人群) 2.705分㊂分维度来看,老年群体较高的健康素养主要来源于医疗保健(1.560分)维度,这表明不同维度的健康素养随年龄变化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㊂理论上年龄对健康素养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素养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可能发生折旧,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认知能力会随之下降,从而伴随健康素养水平的降低;随着时代的㊃131㊃㊀‘人口与经济“2024年第2期发展,许多受限于过去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错误健康知识得到了纠正,而老年人对这些知识的更新接受相对较慢;相比于年轻人对接收信息的渠道更为熟悉,老年人对正确健康素养获取的难度更高㊂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素养作为一种人力资本也会进行积累,积累可能来自过往疾病史,如糖尿病㊁高血压等疾病史对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㊁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为学习机制;还来自正确健康知识的不断获取与积累㊂由此看来,年龄对健康素养的影响是由上述折旧与积累两种效应共同决定的㊂本文的结果显示,健康素养由于年龄增长所带来的积累效应大于折旧效应,最终体现为正向的作用㊂这一结果与本文研究所采取的问卷形式也有关系,样本中的老年人受访者均具备正确操作智能手机填写问卷的能力,明显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和受教育水平①,健康素养随年龄的折旧效应与随受教育水平提升的部分相抵消,最终体现出更高的健康素养水平㊂在国际上看,欧洲主要国家年龄与健康素养的净相关性为-0.16,老年人整体上健康素养水平相较于年轻人更低[20],体现出折旧效应大于积累效应㊂在婚姻状态方面,已婚和同居组的受访者与未婚㊁离异组的受访者之间,健康素养水平并无明显差异㊂该结果说明是否有婚姻伴侣不会对健康素养水平有比较大的影响㊂国际上关于社会关系内部,尤其是家庭内部的健康外部性讨论较多,如法德伦(Fadlon)发现家庭内部的健康冲击会对其余家庭成员的健康行为产生正的外部效应,体现了家庭内部健康与健康观念的互相影响[21]㊂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每一阶段教育水平的提升都会带来健康素养水平的明显增长,每个阶段都会增长2 3分,并且这一增长在每一维度的健康素养上都有所体现㊂这一结果表明,教育对健康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能够提升个体在文字阅读㊁数学计算及其他方面的认知能力,从而为健康知识的获取㊁认识㊁理解㊁应用等环节提供认知基础;另一方面,教育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㊁人际交流及其他方面的非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因此对个体成年后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就医习惯带来重要影响㊂这一结果与学界的普遍认知相符:对于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包括美国㊁澳大利亚在内的发达国家,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均是健康素养的重要决定因素,更长的教育时长和更高的社会地位均能够显著提升个体健康素养[10]㊂本文结果同样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相符:个体的文化程度越高则健康素养水平越高㊂其他关于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的研究同样说明,教育水平更高的中国居民有着显著更高的健康素养水平[22]㊂在职业类型方面,控制了受教育程度之后,全日制学生依然在各个维度的健康素养上表现出更高的水平,这说明进入就业市场本身对个体的健康素养会带来负面作用㊂该结果也和目前我国主要城市劳动者面临的高强度工作节奏息息相关㊂一方面,过高的工作压力在直接损伤劳动者心理与生理健康的同时,也会降低劳动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进而导致对健康的投资减少㊂另一方面,已有文献发现,过度劳动会对劳动者的健康教育产生挤出效应[23],进而导致劳动者提升健康素养的可能性降低㊂以上两方面原因导致的劳动者健康素养降低最终引起了慢性疾病的高发和年轻化㊂此外,在已就业的人群中,非农自雇雇主与农业自经营㊃231㊃①本文样本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10.36%,平均年龄为67.3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4年;而CFPS 中除本文样本外的成年受访者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24.03%,平均年龄为70.6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86年㊂。
农村医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文也有简称新农合)自2003年试点推广以来,不断完善,稳步发展。
截止2009年底,全国有2716个县(区、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数达8.33亿人,参合率为94.0%。
新农合实施以来,参合农户的医疗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参合农户的医疗服务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
但是,新农合发展到现在,参合农户医疗服务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到底如何,影响参合农户医疗服务需求的关键因素又是哪些还尚不明确。
理清这个问题对于新农合制度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本文利用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中2009年的调查问卷数据,利用其中农村医疗保险这一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归纳影响农村人口参与医疗保险需求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服务需求影响因素probit模型一、文献综述已有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众多,周晓媛,王禄生,毛正中等(2006)从补偿标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广西合浦县按病种付费试点效果分析进行了分析,韩流富(2004)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分析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路径,顾海,唐艳(2005)从强制性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理性不及的反应。
也有许多学者从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主体入手,分析利益各方在这一制度的博弈,如汤少梁,肖增敏(2007)用监管博弈模型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与医疗机构的监管博弈、农户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动态博弈以及存在社会监督情况下的监督博弈,并提出构建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监管体系的策略。
许多学者从调查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农作医疗保险参与意愿的因素。
彭现美,周静静(2007)以安徽省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农村医疗保险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认为造成农户未参与合作医疗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的问题,也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部门的问题,既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不足的问题,也有农民对合作医疗认可的问题。
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与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也日益增加。
为了解决农村居民在医疗服务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需求,我单位针对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决策依据。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问卷设计主要包含了农村居民的基本信息和医疗服务需求方面的内容,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调查报告。
三、农村居民医疗服务需求情况1. 健康咨询与预防保健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健康咨询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需求非常强烈。
其中,88%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得到关于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和健康教育,70%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得到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评估服务。
2. 家庭常见病治疗需求在家庭常见病治疗需求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普遍希望能够得到便捷、高效的家庭医疗服务。
有8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常见病的远程诊疗服务,74%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得到家庭常见病治疗的指导和建议。
3. 慢性病管理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也非常重视。
有6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得到慢性病的定期随访和监测服务,57%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得到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指导。
4. 医疗资源匮乏及出行困难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和关注度较高。
6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的村庄医疗资源不足,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支持。
此外,3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由于交通不便,出行困难,希望能够得到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5. 药品价格和用药指导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药品价格和用药指导的需求较高。
有7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得到药品价格的合理监管和控制,以降低药品费用负担。
此外,68%的受访者希望在用药过程中能够得到合理用药的指导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