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成语典故解释汇总(很详细)
- 格式:pdf
- 大小:154.75 KB
- 文档页数:15
100个成语典故及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成语典故的来源和意义
2.成语的结构和特点
3.100 个成语典故的详细介绍
正文
一、成语典故的来源和意义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通常是由多个汉字组成,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韵味。
成语的来源非常广泛,有的来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有的来源于古代的诗词歌赋,有的来源于民间的传说和俚语。
成语的意义丰富多样,既包括道德伦理、社会风俗,也包括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学习成语,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
二、成语的结构和特点
成语的结构通常比较固定,一般由两个或三个汉字组成,有的甚至由四个或更多的汉字组成。
成语的结构形式多样,有的主谓结构,有的动宾结构,有的并列结构,有的倒装结构。
成语的特点是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通过一个成语,往往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色彩。
第1页共1页。
2019届中考语文成语解释复习辅导
1. 深恶(wù)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恶:厌恶;疾:痛恨。
2 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厉。
色:脸色;俱:都;厉:厉害。
3.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
4. 诗情画意:诗画一般的美好意境。
5. 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6. 赏心悦目:因欣赏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
7 舍生取义:为正义牺牲生命。
义:公正合理的道理,正义。
8.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临:到;境:地方、境地。
9. 势不两立:指敌对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
势:状况,情势。
立:存在。
10. 守株(zhū)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也比喻企图不通过主观努力而侥幸成功的心理。
2019年09月05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成语大全及解释中考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篇关于中考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
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异口同声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
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与日俱增与:跟,和。
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
形容不断增长。
语重心长话深刻有力,情意深长。
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引人入胜胜:胜境。
引人进入佳境。
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
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有例可援有成例可以援引。
一暴十寒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
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义正词严义:道理。
词:言辞。
道理正当公允,严肃的措词。
亦作“义正辞严”、“辞严义正”、“辞严意正”、“词严理正”、“正义严辞”。
因地制宜因:随顺;制:制定;宜:适当。
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饮水思源喝水时想起水的来源。
比喻不忘本。
应运而生指应天命而产生。
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永垂不朽朽:磨灭。
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油光可鉴形容非常光亮润泽。
有声有色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
雨后春笋指春天下雨后,竹笋一下子就长出来很多。
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习以为常习:习惯。
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先声夺人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
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下车伊始伊:文言助词;始:开始。
旧指新官刚到任。
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息息相关息:呼吸时进出的气。
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责无旁贷贷:推卸。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2019-201X年中考语文考点辅导成语解释-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201X年中考语文考点辅导成语解释
1.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2.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一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与:跟,和;俱:全,都。
3.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4. 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源,源头。
流,水流,河流。
5. 再接再厉: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接:交锋,接战;厉:磨砺,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
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先磨一下嘴。
6. 载(zi)歌载舞:边歌唱,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载:又,且。
7.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因:根据。
8. 饮水思源:喝水的时候想起水是从哪儿来的。
比喻不忘本。
9.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
张:陈设,铺排。
10.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郑重:严肃认真。
典故成语大全及解释
1.马首是瞻:比喻眼前的事物虽然重要,但未来的前途更广阔。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2.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疑心过重。
出自《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
出自《战国策·齐策三》。
4.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
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5.纸上谈兵:比喻只停留在纸面上讨论问题,而没有实际行动。
出自宋代刘克庄的《陈涉世家》。
6.画龙点睛: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染,使整个事物更加生动形象。
出自南朝梁·萧统的《世说新语·言语篇》。
7.青红皂白:指各种颜色。
出自元代郑光祖的《十扇屏风》。
8.狐假虎威: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来吓唬其他动物。
比喻借助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
出自《庄子·外物》。
9.一马当先:比喻在前面领先。
出自《三国演义》。
10.囊萤照书:比喻用非常微弱的光亮来读书。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
以上是一些典故和成语的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极富特⾊的组成部分。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
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成语典故⼤全及解释【篇⼀】 1、⼀⿎作⽓(曹刿guì) 出⾃《左传·庄公⼗年》:“夫战,勇⽓也。
⼀⿎作⽓,再⽽衰,三⽽竭。
” 释义:第⼀次击⿎时⼠⽓振奋。
⽐喻趁劲头⼤的时候⿎起⼲劲,⼀⼝⽓把⼯作做完。
2、⼀字千⾦(吕不韦) 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其上,延诸侯游⼠宾客有能增损⼀字者予千⾦。
” 释义:增损⼀字,赏予千⾦。
称赞⽂辞精妙,不可更改。
3、⼀字之师(郑⾕) 出⾃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改僧齐⼰《早梅》诗:‘数枝开’作‘⼀枝开’。
齐⼰下拜,⼈以⾕为⼀字师。
” 释义:改正⼀个字的⽼师。
有些好诗⽂,经旁⼈改换⼀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为“⼀字师”或“⼀字之师”。
4、⼀饭千⾦(韩信) 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
”⼜:“信⾄国,如所从⾷漂母,赐千⾦。
” 释义:⽐喻厚厚地报答对⾃⼰有恩的⼈。
5、东⼭再起(谢安) 出⾃《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年逾四⼗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喻失势之后⼜重新得势。
6、图穷⼔见(荆轲) 出⾃《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见。
” 释义:⽐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2016 中考语文常考成语俗语及解说试用订正版《初中语文教课纲领》中规定的古诗文背诵篇目; 语文教科书中要求背诵的现代诗文全篇和节选部分 ; 语文教科书中外名有名篇波及的文学知识 ; 纲领中要求课外阅读的名著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等 ; 常用名言名句、格言、成语、俗语、谚语等。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019 中考语文常考成语俗语及解说。
欢迎参照阅读!2019 中考语文常考成语俗语及解说( 一)1。
奇妙绝伦:奇妙:( 方法或技术 ) 灵便高妙,超乎平常的 ; 绝伦:唯一无二 ; 没有能够对比的。
精良奇妙到了极点,在同类物体中没有能与之对比的。
2。
易如反掌:形容事情简单做,不费劲气。
3。
不由自主:禁:克制。
形容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4。
同心合意:投:相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和睦,合得来。
5。
全神贯注:贯注:集中。
所有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6。
熙熙攘攘:鼎:古代煮食的器物,有三足两耳。
沸:沸腾。
人声喧闹,就像水在鼎里沸腾相同。
7。
忍俊不由:忍俊:浅笑 ; 不由:没法控制自己。
指不由得要发笑。
8。
不辞辛苦:任:担当。
做事情不怕辛勤,不怕别人埋怨。
9。
锐不行当:锐:尖利。
当:抵抗。
形容百折不回的气概,不行抵抗。
10。
三顾茅庐:顾:拜见 ; 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诚心诚心,一再邀请。
11。
神清气爽:赏心:心情欢愉。
悦目:看了舒畅。
形容因赏识美好的光景、诗文等而心情愉快。
12。
杀身成仁:舍:放弃。
生:生命。
取:求取。
义:正义。
泛指为保护正义而牺牲生命。
13。
身临其境:临:到; 境:地方。
亲身到了那个地方。
14。
深恶痛疾:恶:憎恶 ; 疾:恨。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憎恶怨恨。
15。
正颜厉色:说话时声音和神色都很严苛。
16。
失魂潦倒:形容心神不定,行动失掉常态。
17。
诗情画意:指自然风景像诗画中的境地相同美。
18。
世外桃源:指环境清静生活安适的地方。
也指离开现实的美好世界。
19。
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
成语典故里蕴含着众多深刻的教育道理,学习成语典故,有利于我们的语文学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_著名成语典故大全,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成语典故【1】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
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
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
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
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
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
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成语典故【2】唇亡齿寒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
1 完璧归赵【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宝玉完好回归赵国。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
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
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
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斋戒5日。
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2 围魏救赵(孙膑)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
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
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
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
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初三语文四字常考成语解释中考成语重点知识点归纳今天小编为同学们带来的是关于初三语文的四字成语的详细解释,同学们都要认真地学习一下哦,这些成语考得频率还挺高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10)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11)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12)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13)看不起。
鄙夷(14)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推敲(21)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创意(22)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模式(23)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素材(24)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中考语文成语解释知识点
中考语文成语解释知识点
1 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
2. 骇(haì)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骇:惊吓,震惊。
3 厚此薄(bó)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慢待另一方,指对人或事不同等对待。
厚:优待,重视;薄:轻视,慢待。
4. 焕然一新:形容非常明显地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焕然,形容光亮的样子。
5. 豁(hu)然开朗:由昏暗狭窄一下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开始不明白,突然间一下子全明白了。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6. 鸡犬相闻:鸡狗的叫声能够相互听得到。
闻:听见。
7.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所:处所。
8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行:行动;是:认为对的'。
9. 根深蒂(dì)固:根扎得深,花和瓜果就长得牢,比喻基础稳固,不易动摇。
蒂:植物的花、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10 记忆犹新:过去的事情记得很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
犹:仍然,还。
2019中考语文必备成语俗语及解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学习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育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点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2019中考语文必备成语俗语及解释51。
家喻户晓:喻:明白。
晓:知晓。
指人人都知道。
52。
坚定不移:移:动摇。
形容立场、意志、主张等非常坚定,毫不动摇。
53。
见异思迁:迁:变动。
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54。
今非昔比:昔:过去。
现在不是往日所能比得上的。
形容现在比过去有很大的变化。
55。
斤斤计较:斤斤:明察细微。
在琐碎、细微的事情上过分计较。
56。
津津有味: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
形容很有滋味或趣味浓厚。
57。
惊涛骇浪:涛:大波浪;骇:使惊怕。
汹涌吓人的浪涛。
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58。
精打细算:在使用人力、财物上仔细计算,筹划,不使浪费。
59。
精雕细刻:精心细致地雕刻。
多指创造艺术品时一丝不苟、尽心竭力的态度。
也比喻工作耐心细致。
60。
井然有序: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
序:次序。
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61。
迥然不同:迥然:差得远。
形容相差得远,完全不同62。
居高临下:临:从高处俯视。
处在高处,俯视下方。
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63。
举世闻名:举:全。
全世界都知道。
形容非常著名。
64。
举一反三:反:类推。
指从一件事情类推,可以知道其他许多同类的事情。
形容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65。
可歌可泣:可:值得。
泣:不出声的哭。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
形容事迹英勇悲壮,令人非常感动。
66。
刻舟求剑: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67。
扣人心弦:扣:敲击。
指文学作品或表演等富有感染力,激动人心。
68。
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
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多形容‘’劝‘’,经常跟劝告、劝诫等词搭配使用。
69。
脍炙人口:脍:切得很细的肉。
炙:烤熟的肉。
美味的东西人人爱吃。
比喻优美的诗文或美好的事物,人人赞美和传诵。
中考语文:课本常有成语,典故和传说中考语文:课本常有成语,典故和传说一,《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作者:司马迁1,典故:物归原主:出处:《廉颇蔺相如传记》:“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物归原主。
”含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满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满地送还自己。
2,典故:负荆请罪:出处:《廉颇蔺相如传记》:“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含义:负:背着;荆:荆条。
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道歉。
恳求对方的饶恕3,典故:怒气冲天:出处:《廉颇蔺相如传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含义:指愤慨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生气到极点 4,典故:刎颈之交:出处:《廉颇蔺相如传记》:“卒相与欢,为存亡之交。
” 含义: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情。
比喻能够誓同存亡的朋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成语:车水马龙:出处:《战国策﹒齐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车水马龙。
”含义:原形容进谏的人好多。
现形容来的人好多,特别喧闹。
三,《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1,典故:别有用心不在酒:出处:《醉翁亭记》:“别有用心不在酒,在意山川之间也。
” 含义: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饮酒,而在于赏识山里的景色。
后用来表示本义不在此而在其他方面。
2,成语:水落石出:出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清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四,《后赤壁赋》苏轼:“山高月小,实情大白。
”含义: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
比喻事情的实情完整显现出来。
五,《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1,典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出处:《汉书﹒匈奴传》“南有大汗,北有强胡,胡者,天之宠儿也”含义:天所喜爱的人2,典故:风流人物:出处:《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处: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含义:对一个时代有影响的人3,典故:风骚:出处:《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1、草木皆兵【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草木皆兵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
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
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
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今中国安徽瓦埠湖一带)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
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2、将功折罪解释:拿功劳补偿过失。
汉-荀悦《汉纪・元帝纪》:“齐恒先有匡周之功,后有来项之罪,君子计功补过。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权饶你将功折罪,点起人马,随我追赶去来。
”3、闻鸡起舞【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
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故事及解释6000个)始终如一【成语故事】战国末期,哲学家荀况在楚国做兰陵令时,与楚国将领临武召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的'要领,将领要做到“五权”与“三至”,采取军事行动前要考虑慎之又慎,这种周密的态度一定要始终如一才能取得军事上的胜利。
【出处】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
《荀子·议兵》【解释】始:开始;终:结束。
自始自终一个样子。
指能坚持,不间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自始自终一个样子【近义词】一如既往、始终不渝【反义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三衅三浴【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纷纷到国外避难。
后来公子小白回国继位成为齐桓公,鲍叔牙建议齐桓公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齐桓公想成就霸业,就用三衅三浴的礼节亲自到郊外去迎接管仲。
管仲辅佐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出处】比至,三衅三浴之。
桓公亲迎之于郊。
春秋·鲁·左丘明《国语·齐语》【释义】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
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郑重其事【相近词】三衅三沐、郑重其事【反义词】敷衍了事【成语示列】自智而敖不能则不达,故三衅三浴之,而字之曰:‘不伐。
’宋·黄庭坚《元勋字序》舍生取义【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
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
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
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典故】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上》【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近义词】以身报国、舍身求法【相反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成语示列】我们为了革命事业要舍生取义。
2019年中考语文成语典故解释汇总(绝对精品文档,价值很高,值得下载打印背诵)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不团结。
比喻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7.博文约礼【解释】: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vdf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3. 察言观色【解释】:察:详审。
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
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 成仁取义【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
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15. 成人之美【解释】:成:成就。
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6. 从心所欲【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 大动干戈【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8. 待价而沽【解释】:沽:卖。
等有好价钱才卖。
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19. 箪食瓢饮【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0. 当仁不让【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dvdf21. 道不同,不相为谋【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22. 道听途说【解释】:道、途:路。
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
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23. 恶衣恶食【解释】: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4. 耳顺之年【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5. 发愤忘食【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26. 犯上作乱【解释】: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7. 肥马轻裘【解释】: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
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28. 斐然成章【解释】: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29. 分崩离析【解释】: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0. 父母之邦【解释】:指祖国。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dvdf31. 刚毅木讷【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 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3. 各不相谋【解释】: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 恭而有礼【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 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 过犹不及【解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 怪力乱神【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39. 后生可畏【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 患得患失【解释】: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dvdf41. 诲人不倦【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2. 惠而不费【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
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43. 见义勇为【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 既往不咎【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 见贤思齐【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 尽善尽美【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48. 敬而远之【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 举一反三【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0. 侃侃訚訚(yín)【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dvdf51. 空空如也【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52. 理屈词穷【解释】: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
”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53. 乐山乐水【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54. 乐以忘忧【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5. 乐在其中【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56. 良师益友【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7. 苗而不秀【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