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动词“到”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18.50 KB
- 文档页数:8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说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刘丹青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提要 本文通过汉语和英语在话语、句子、从句、短语、词法及儿童语言习得多个层面的比较,说明在类型上汉语是一种动词型或者说动词优先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名词型或者说名词优先的语言,两者分别代表了两种在词类的语法优先度上相对立的语言类型。
本文对这两类语言各自的其他类型特征做了初步归纳,并对动词型/名词型特征和其他类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 汉语 英语 动词型语言 名词型语言 类型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Chinese as a ver by language:On typolog ical differences bet w een verby languages and nouny languages(本文标题英译)Better c 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街头双语标语)〇 引言:动词型语言和名词型语言曾有人根据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类作品,认为汉语是名词更重要的语言,西语须要谓语才成句,汉语可以单靠名词成句。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从类型学上看,印欧语其实远比汉语更接近名词型(nouny)语言。
仅就汉语与英语比,汉语明显接近动词型(ver by)语言。
汉语中动词的作用比英语中动词的作用更加重要,反过来,汉语中名词的作用远不如英语中名词的作用重要。
如本文正副标题分别使用了一个以动词为核心的小句和一个动宾短语,而它们的自然英译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和一个介词短语,避免了动词性单位的使用。
据我们初步了解,欧洲的印欧语多接近英语的情况,而汉藏语言等一些邻近语言较接近汉语的情况。
确切的代表性尚需进一步考察。
上面所说的∃作用重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1)在英语中只能或强烈倾向于用名词语充当的成分,在汉语中可以自由地用动词(及*本文初稿为第二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台湾新竹,2009)论文,也曾在上海、北京多处报告,幸获众多同行指教,获益良多,难以尽列,在此一并感谢。
类型学特征类型学研究各种语言及其之间的关系,它是研究语言的分支学科。
在语言学研究中,类型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它试图找到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种类型学特征,以及对于这些特征的分类方式。
语调特征语调是指谈话者声音轮廓的起伏。
语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所处的情绪状态和说话的语气。
语调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上升调和下降调。
一些语言中还存在着其他种类的语调变化。
例如,汉语中的仄声和舌尖音,都是语调的变化。
然而,一些单音节语言中并没有语调的变化,这些单音节语言中,词汇的音量和音调决定了词汇的含义。
屈折语言特征屈折语言又称为词形变化语言。
在屈折语言中,单词的形式会受到语法要求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这种变化将影响词汇的语法用法和含义。
屈折语言可以被分为几类:起源于印欧语系的屈折语言,起源于乌拉尔语系的屈折语言,以及起源于某一种太阳系语系语言的屈折语言。
结构特征一些语言有豢麻管结构,即存在特定的语法规则。
基于这些规则,讲话人使用有意义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关于语言结构的一个有趣方面是,不同语言中的结构类型不同。
例如,一些口音将主语放在动词前,而在其他语言中,主语则通常放在动词的后面。
语音特征就是声音的不同之处。
这些不同之处可以通过发音的角度好像方案进行分类。
一些语音特征的种类是:几个不同的元音或辅音,卷舌音,以及响音和非响音。
在中文中,发音的声调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音特征。
总结起来,我们介绍了几种重要的语言类型学特征。
这些特征有助于我们研究自然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通过了解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性,并为进一步的语言研究作出准备。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
语言类型学是研究语言的种类、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语言学家们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研究,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语言的形态、结构、语音等特点,可以将语言分为许多种类,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尼日尔-刚果语系等。
普遍语法特征是指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这些语法现象是在不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不受具体语言的影响。
普遍语法特征包括主谓结构、名词性与动词性、时态、语气、语调等。
在不同的语言中,这些语法现象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存在于自然语言中。
语言类型学与普遍语法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分类和种类,而普遍语法特征则是不同语言普遍存在的语法现象。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语法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
分类和种类的关系。
总的来说,语言类型学和普遍语法特征是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研究方向。
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分类和种类。
汉语配价语法“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 是从属成分。
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valent)],或配项(dependencyconstituents)。
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monovalentverb),如:(人)走;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bivalentverb),如:(他)买(菜);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trivalentverb),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LucienTesniere)首创了配价语法,德国语言学家又大大地发展了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称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Ergan-zugen),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FreieAngaben)。
补充成分又分为(obligatorisch)和可有的(fakultativ)两种。
汉语配价语法主要是从这一系统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不过,类似配价的观念在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也有过。
例如:"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朱德熙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的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比如,文练(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讨论了确定动词向的前提和标准。
语言类型学1.语言类型学的发展较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主要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她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期的形态类型学,当时的语言学家施列格尔(Friedrich von Schlegel)根据语言在形态方面的特征,把语言分为附加语(affixal)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两种类型。
后来施列格尔的兄弟奥古斯特?施列格尔(August von Schlegel)又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了第三种类型:“无结构”语(nostructure),典型的如现代汉语[2?39]。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 ilhelm von Humboldt, 1836)又在以上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类型:多式综合语( incor-porating language)。
如北美的一些语言,把动词和它的宾语整合成一个词汇形式。
多式综合语的词根上可以黏附多个语素用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一个动词词根上面可以黏附表示“时”、“体”、“态”、“式”、“人称”、“数”等各种语法意义的语素,可以构成一个结构很复杂的“词”。
同样,名词的词形也有类似的语素组合形式,具有“数”、“格”等语法功能的语素与名词词根整合为一个词汇形式。
实际上,奥古斯特?施列格尔的三种类型“无结构”(no structure)、“附加”(affixal)、“屈折”( inflec-tional)即相当于奥古斯特?施莱希尔的孤立语( iso-lating,例如汉语、越南语等),黏着语(agglutinative,例如蒙古语、日语、芬兰语、匈牙利语、土耳其语)和屈折语( inflectiona,l例如德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等)。
萨丕尔(Edward Sapir)根据构成词的语素的多寡将语言分为“分析语”(analytic) ,一个语素对应于一个词;“综合语”(syntheti c),少量的语素构成一个词;“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数量上较多的语素、一些特定词根一起共同构成一个词。
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是语言研究领域中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都对语言有着独特的理解和研究方法。
语言学主要语言的性质、结构、功能和发展过程,而语言类型学则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和价值。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描写、解释和实验等,旨在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教学:通过研究语言习得和教学法,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语言政策和规划:研究语言使用和传承,为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语言处理:结合计算机科学,研究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和方法,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
语言类型学是研究不同语言之间共性和差异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多种语言的语法、词汇、音系等系统。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结构主义分析等。
它的应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接触和传播: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传播,揭示语言的演变和扩散规律。
语言政策和规划:通过研究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为制定合理的语言政策和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跨文化交际: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效果。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在定义和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语言学更注重对单一语言的深入研究和描写,而语言类型学则更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在研究方法上,语言学注重实验和解释,而语言类型学则注重对比分析和历史比较等。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的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
语言学主要应用于外语教学、语言政策和规划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
而语言类型学则主要应用于语言的接触和传播、语言政策和规划以及跨文化交际等方面。
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都是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各自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它们的应用价值广泛,不仅体现在学术领域,也体现在教育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多个实际领域。
结果结构语言类型差异阐释谢都全1 谭卫国2(1.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2.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34)摘 要:结果结构呈现出跨语言的类型学差异。
本文认为从语义或者体的视角解释不了这种差异,而运用词汇句法理论可以对这种差异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种差异源于不同语言表达路径成分的形态句法属性的差异。
关键词:结果结构;类型差异;词汇句法;并合Abstract:Languages exhibit typologic variation in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 formation.T his paper holds the view that th ere i s no principled w ay toaccount for this vari ation i n terms of semantic and/or aspectual operations available in some languages.T he paper provides a lexical-syntactic explana -tion for the variation:it i s the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lexical-syntactic ele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 path relati on that cause the variation.Key Words:resultative construction;typologic variati on;lexical-syntax;conflati on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5-0017-041.问题的提出T almy(1985)认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语言可以根据凸像(fig -ure)、运动(motion)、路径(path)、方式(manner)或原因(cause)等语义概念并合(conflate)入动词的方式即词汇化模式(lexicalization pat -tern)进行分类。
乔姆斯基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到《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面世时,基本形成了所谓的“标准理论”。
在此期间,乔姆斯基还梳理了自己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于1965年推出了《笛卡尔语言学》,阐述了以笛卡尔、洪堡特等为代表的17、18世纪理性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对其产生了影响。
语言的内在观是乔姆斯基语法理论的基石。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受到了蒯因等行为主义、外在主义学者的批评。
这些批评的基调内在理念难以证实,研究方法也不符合自然主义规范。
蒯因认为,同样的语言事实可以支撑多个语法理论,乔姆斯基武断地认定其中某个语法为内在语法,使其蒙上神秘的面纱。
纳尔逊·古德曼对乔姆斯基提出的内在理念尤其反感,认为这些理念即不等同于符号的运用,也不等同于倾向、结构特征或者行为方式。
面对诸多质疑,乔姆斯基1974年完成的《人类语言研究中的问题与秘题》一文提出,“大致区分语言和心灵研究中的两类议题——那些看起来能够用我们所合理理解的途径和概念来探索的议题,我称之为‘问题’;而一些自形成之日起直至当今都令人费解的议题,我称之为‘秘题’(mystery)”。
人在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构建认知结构,尤其是在习得一种语言的时候?习得这些结构的基础是什么?这些结构是怎样发展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类语言存在一个初始状态和一个稳定状态。
婴儿诞生时即具有初始状态。
初始状态在和经验、环境交互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状态,即成人所拥有的成熟语言。
研究两种状态的生物学基础属于“问题”。
这些研究包括普遍语法、语言习得等方面的课题。
另一方面,人怎样使用这些认知结构?怎样选择、实施言语行为?乔姆斯基认为这些属于语言的使用,具有“创造性”。
此类话题属于“秘题”,人都难以知晓其答案。
乔姆斯基撰写《人类语言研究中的问题与秘题》的主要目的是反驳蒯因、纳尔逊·古德曼等学者的指责,因而在简要区分“问题”和“秘题”之后,大量篇幅用于“问题”,从而为生成语法的研究方法辩护。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现代汉语中,动补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它由动词和补语组成,表达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式、程度等。
本文将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现代汉语中的动补结构进行考察,通过探讨其语法功能和在不同句子中的使用情况,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结构。
动补结构根据其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基本的是动词+形容词补语,例如“他唱得很好听”。
还有动词+名词补语、动词+动词补语、动词+副词补语等。
这些类型的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都非常常见,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动补结构的主要语法功能是对动词进行补充说明,表达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式、程度等。
例如,“他唱得很好听”中,“很好听”是对“唱”这个动作的补充说明,表达了唱歌的效果非常好。
再比如,“他跑得很快”中,“很快”是对“跑”这个动作的补充说明,表达了跑步的速度非常快。
在不同的句子中,动补结构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进行分析。
在“他哭红了眼睛”这个句子中,动词“哭”后面接的是形容词“红”作为补语,表达了哭泣导致眼睛变红的结果。
而在“他画了一个美丽的画”中,动词“画”后面接的是形容词“美丽”作为补语,表达了画的美丽程度。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动补结构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重要的语法现象,它具有丰富的类型和广泛的运用。
不同种类的动补结构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够有效地补充和说明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行为的结果、方式、程度等。
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语法学家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对动补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比如,可以探究不同类型动补结构的认知基础、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等方面,以便更全面地揭示其本质特征。
还可以从跨语言的角度出发,对比其他语言中的类似结构,探讨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独特性和普遍性。
通过对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语法现象。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并激发他们对相关话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结合案例,谈谈类型学及其研究对象的理解
类型学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语言中词汇和语法结构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来确定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度和差异。
类型学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旨在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
以汉英词汇比较为例,类型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比较和分析汉英词汇的不同类型和特征,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不同类别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和用法差异。
通过类型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表达方面的共性和差异,从而为进一步的语言交流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
类型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本身的特征和结构,因此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类型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类型学可以为不同语言之间的比较和交流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为语言学习、翻译和文化交流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支持。
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语言类型学是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相似之处和差异的科学。
它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
在语言类型学的背景下,词汇语义研究的是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变化和差异,以及这些变化和差异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语言类型学中词汇语义的研究维度,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在语言类型学中,词汇语义的相似性是指不同语言中具有相似意义的词汇之间的比较。
这种相似性可以表现在不同的层面上,包括概念意义、文化引申和语用功能等。
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词汇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与词汇语义的相似性相反,词汇语义的差异性的是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意义的词汇之间的比较。
造成词汇语义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语言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揭示语言之间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必然会导致词汇语义的变化。
在语言类型学中,词汇语义的演变主要研究的是语言变迁对词汇意义的影响。
这既包括历时层面上的词汇意义演变,也包括共时层面上的词汇意义变异。
通过研究词汇语义的演变,我们可以了解语言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来探究语言的本质和多样性。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中词汇的相似性、差异性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和魅力。
这种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语言的多样性。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维度来深入探究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问题,以期为语言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随着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语义图模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和推理工具,已经引起了广泛的。
在语义图模型中,概念、实体和关系等知识以图的结构进行表示,从而能够有效地表达复杂的语义信息。
本文将从语义图模型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在新视角下对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应用和贡献。
语言类型学typological linguistics 又称语言类型学 (linguistic typology)。
研究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
其方法是比较这些语言,找出其相同和相异之处。
类型语言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区别。
学者们比较语言特征往往抱有不同的目的。
第 1种是追溯历史渊源,其方法是比较各语言的语法结构和最古老的基本词汇的语音和语义,发现这些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
第2种是建立人类语言类型体系,其方法是按某些特征把语言分类, 如把汉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波利尼西亚语族的萨摩亚语都归入孤立型语言(虽然二者并无亲属关系)。
第 3种是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或近乎普遍的现象,其方法是考察某一特征存在于多少种语言之中。
这样做,同样不问所研究的语言是否有亲属关系。
由于目的不同,第1 种比较工作是历史比较语言学家的事情,第2、第3种才是类型语言学家的事情。
在语言类型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的是德国的W.F.洪堡特,美国的E.萨丕尔、R.雅柯布逊和J.H.格林伯格,英国的S.乌尔曼(1914~1976)等。
按特征对语言进行分类远在19世纪初期,德国语言学家 F.von施列格尔(1772~1829)就把世界诸语言分为3大类型,即孤立型、粘着型和屈折型。
后来洪堡特又增加了编插语或称多式综合语。
汉语单词"信"不分单复数,可指一封信或几封信;②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表明,如"我写信"不能改为"我信写"或 "信写我"。
尤其是后面有一串表示语法关系的词缀,每个词缀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每个语法意义也只用一个词缀表示,词缀同词缀之间在语音上界限分明,不融合在一起。
如土耳其语 odalarimdan〔从我的(一些)房间里〕是一个词,其中词根 oda(房间)后面有后缀-lar(表示复数),-im(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的领属关系,相当于汉语"我的"),-dan(表示离格)等。
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简述本文概括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过程,总结了“体”范畴研究表现出的趋势和特点,同时也指出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中还存在争议的问题,旨在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理清脉络。
标签:现代汉语“体”范畴“体”系统在戴维·克里斯特尔的《现代语言学词典》中,“体”的定义是:“对动词作语法描写的一个范畴(其他范畴有时间和语气),主要指语法所标记的由动词表示的时间活动的长短或类型……”“体”范畴是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语言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国内学者对“体”范畴的研究早已开始,但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议,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还未达成一致。
本文首先概括了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过程,然后综述了“体”范畴研究表现出的趋势和特点,旨在为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理清脉络。
一、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的发展脉络如果从对现代汉语的个别“体”标记“了”“着”“过”的研究算起,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已经有八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了。
①经过八十年的探索,语法学家一方面从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出发,着力于描写现代汉语中的各种“体”范畴,做了很多基础性的总结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吸取国外“体”范畴研究的成果,对现代汉语中的“体”范畴研究进行理论观照,使得现代汉语的“体”范畴研究不断深化,进入了有意识的发展阶段,并且从各个方面逐步向揭示现代汉语“体”范畴系统的面貌接近,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
不少学者通过介绍“体”范畴研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的方法来描写“体”系统研究的发展情况。
如万波的《现代汉语体范畴研究述评》、左思民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体的再认识》(1997)、陈前瑞的博士论文《现代汉语体貌系统》(2003)等。
但是,对现代汉语“体”范畴的研究发展进行阶段性梳理的文章并不多见,总结比较全面的文章有金昌吉、张小萌的《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1998)。
金昌吉、张小萌指出:“现代汉语时体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语言学家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语言内部的结构和规律。
本文将介绍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概念语言类型学是研究语言分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语言类型学家通过比较语言的音系、词汇、句法等要素,将语言分为不同的类型。
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无论是已知的语言还是濒危的语言,都可以成为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对象。
二、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方法语言类型学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和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等。
1. 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基于语法结构的分类方法是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
它将语言分为屈折语、语素语和分析语等不同类型。
屈折语是指单词内部通过词缀变化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拉丁语和俄语;语素语是指通过词序和功能词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中文和英语;分析语是指通过词序和功能词来表示语法意义的语言,如越南语和印尼语。
2. 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语言的音素和音节结构来进行分类的。
音素是语言中的最小音位单位,而音节是由音素组成的更大的音位单位。
基于音系的分类方法将语言分为辅音语言和元音语言两种类型。
辅音语言以辅音为主要特点,如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元音语言以元音为主要特点,如斯瓦希里语和泰语。
3. 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不同语言的词汇和语义结构来进行分类的。
语义是研究词义和词汇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词汇的意义和搭配。
基于语义的分类方法将语言分为形态语言和词序语言两种类型。
形态语言通过词缀变化来表示词义关系,如日语和芬兰语;词序语言则通过词序来表示词义关系,如英语和法语。
三、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分类、语言接触和语言演化等方面。
语言分类是语言类型学的基本任务,它通过比较语言的音系、词汇和句法等要素,将语言归类为不同类型。
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汉语言文学路径动词“到”的语言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李瑶琴于善志摘要: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均等建构语言。
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关键词:路径动词“到” 语言类型学不对称一、引言运动事件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学者从类型学(Talmy,1985, 2000;Slobin,2004, 2006)、词汇化(黄月华、李应洪,2009;李雪、白解红,2009)和句法语义(Langacker, 1987;吴建伟,2009;郭泉江、罗思明,2011)等角度对路径动词所在的运动事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
根据《汉语大字典》(2010:980),“到”共有四种词性:动词(如“到北京去”);介词(如“到那时”);助词(如“办得到”);形容词(如“周到”)。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运动事件中的路径动词“到”进行类型学及不对称研究。
本文语料来自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所著长篇小说《长恨歌》,该小说于2000年获“第五届矛盾文学奖”,且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排成话剧。
小说描述的故事时间跨度为20世纪40~80年代。
受欢迎程度高,时间跨度长。
《长恨歌》约30万字,采用工具Antconc3.2进行检索分析。
二、研究背景Talmy(1985)认为,一个运动事件可分解成由图形(Figure)、背景(Ground)、运动(Motion)、路径(Path)组成的主事件(framing-event)和表运动原因(Cause)或方式(Manner)的外部副事件(co-event)。
“路径”指物体运动的方向与路线或存在的位置。
根据路径在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典型表达形式,世界语言可分为三类:动词内建构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VF)、动词外建构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SF)(Talmy,1985,2000)和均等建构语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EF)(Slobin 2004,2006)。
“VF语言”中,决定路径的是句中核心动词,如西班牙语;“S F语言”中,体现路径的是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英语是典型的“SF语言”,其路径表现靠方向介词;“EF 语言”既指路径和方式由等值的句法形式表达,也可指两者分别充当句子谓语中心词的机会几乎均等(阚哲华,2010:130)。
不少学者(Slobin 2004,2006;Chen,2007;Chen Guo 2009;阚哲华,2010)认为具有连动式动词结构的汉语兼具VF语言和SF语言的特征而应将其归为EF语言。
其中的“到”既可以作为动词,也可以作为介词,学者一般不将其列入讨论范围之内。
基于此,本文将对汉语路径动词“到”加以研究,并对其中隐含的原因进行解释总结。
汉语的连动式结构即动词结构连用,一般最多具有三个动词结构,其中三个动词又可以两两组合或单独构成(Chen Guo,2009:1755),如“进到了”“来到”“到”。
那么路径动词“到”具有怎样的句法搭配呢?三、基于语料库的路径动词“到”的句法搭配根据《现代汉语分类大辞典》(董大年,2007)对汉语表运动事件的动词的分类,且为便于说明,本文将运动动词分为三类,如表1所示。
根据Chen Guo(2009:1755),汉语的连动式结构以“方式动词+路径动词+指示动词”顺序紧密排列,经过重新组合可产生八种类型:“方式动词+路径动词+指示动词”“方式动词+路径动词”“方式动词+指示动词”“路径动词+指示动词”“路径动词+路径动词”“方式动词”“路径动词”及“指示动词”。
经语料检索,“到”在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的观察频数为1079个。
排除“到”作为非路径动词的用法,如“想到”“说到”等之后为388个。
根据上文动词分类,共有四种句法搭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到”的句法类型中,首先,仅有路径动词“到”的结构及“方式动词+到”的结构使用率明显高于其他结构,而且前者略高于后者。
只用“到”表达路径的结构表明汉语决定路径的为核心动词,属于VF语言;“方式动词+到”的结构又表明体现路径的是核心动词之外的其他成分“到”,属于SF语言。
因此,“到”体现了汉语兼具VF语言和SF语言的特征,只能属于不同于两种语言类型的第三种类型——EF语言。
其次,“到+指示代词”与“指示代词+到”的使用搭配显示出不对称性,前者搭配只有“到来”,数量不多,而后者有“去到”“来到”;“到+路径动词”与“路径动词+到”的使用也显示出极大的不对称性,前者搭配只有“到过”,数量很少,而后者有“回到”“过到”“上到”“进到”“上升到”。
换言之,语料中搭配具有不对称性:“到”可以有“来到”“去到”“进到”“到来”,却没有“到去”“到进”。
例如:(1)a.怕他看见,赶紧转身去到灶间,站了一会儿。
b.*怕他看见,赶紧转身到去灶间,站了一会儿。
(2)a.要打针的人,索性就直接进到严家门里了。
b.*要打针的人,索性就直接到进严家门里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第一,关于有“到来”,却没有“到去”的不对称性问题,我们认为这与心理及文化是分不开的。
“来”的指示义是“接近中心人物”,所以其附加色彩往往是亲切委婉的,表达“近指、乐观、有利”的情况,是积极肯定的;而“去”是“远离中心人物”,其附加色彩往往是强硬有力的,表达“远指、悲观、有害”的情况,是消极否定的。
沈家煊(1999:180) 指出,“认知上的肯定项指对人的感知具有某些显著的特征,因此更能引起人的注意的那一项, 否定项则缺乏相应的显著特征”。
因此,“来”比“去”更具显著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倾向于使用“来”的心理,造成了有“到来”而没有“到去”的不对称性。
第二,关于有“进到”却没有“到进”的不对称性,我们认为这是“进”与“到”的句法特征差异引起的。
一般情况下,“到+背景”在连动式句子结构中比较常见,如例(3),但是“进”可以加上背景,也可以加上指示动词“来”或者“去”,如例(4)。
从这个角度看,“到”可视为介词。
然而“到”又不是完全的介词,相比背景,“到”与前置的动词显得更加亲密,如例(5)。
例(5b)中,“了”必须跟在“到”后面,而非动词“走”后面,因此,“到”具有动词特征。
正是这种不同于“进”的句法特征引起了“进到”与“到进”的不对称性。
(3)a.她走到厨房烧水,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b.*她走到来了,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4)a.蒋丽莉走进化妆间,开了梳妆桌上的灯。
b.蒋丽莉走进来了,开了梳妆桌上的灯。
(5)a.她走到了厨房烧水,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b.*她走了到厨房烧水,看见阳光已越到北窗。
四、结语基于语料库分析,本文发现路径动词“到”体现了汉语兼具VF语言和SF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EF语言,即路径和方式由等值的句法形式表达,或两者分别充当句子谓语中心词的机会几乎均等。
同时,“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本文认为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虽然本文对路径动词“到”进行了研究,但因为时间有限且所选取语料相对较小,可能会造成分析的不全面,进一步的研究仍有必要。
参考文献:[1]Chen,L.The acquisition and use of motion event expressions in Chinese[M].Munich:Lincom Europa,2007.[2]Chen,L.Guo,J.Motion events in Chinese novels: Evidence for an 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1749~1766.[3]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Slobin,D.The many ways to search for a frog: Linguistic typ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motion events[A].In S. StromqvistL. Verhoeven(eds.).Relating Events in Narrative:Vol.2.Typological and Contextual Perspectives[C].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5]Slobin,D.I.What makes manner of motion salient?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typology,discourse, and cognition[A].In M. HickmannS. Robert(eds.).Space in languages:Linguistic systems and cognitive categories[C].Philadelphia: Benjamins,2006.[6]Talmy,L.Lexicalization patterns: Semantic structure in lexical forms[A].In T. Shopen(eds.).Language Typology and Syntactic Description(3): Grammatical Categories and the Lexicon[C].Cambridge: CUP,1985.[7]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 [M].Cambridge,MA:The M IT Press,2000.[8]Talmy,L.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 l.II: 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MA:The M IT Press,2000.[9]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0]郭泉江,罗思明.运动事件的概念—语义—句法映射——以英汉“投掷”运动事件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2011,(3):158-164.[11]黄月华,李应洪.汉英“路径”概念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6):55~58.[1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出版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崇文书局,2010.[13]阚哲华.汉语位移事件词汇化的语言类型探究[J].当代语言学,2010,(2):126~135.[14]李雪,白解红.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6~10.[15]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6]吴建伟.英汉运动事件路径语义的句法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9,(5):28~32.(李瑶琴于善志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