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滕王阁、逍遥游》文学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在外游历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苦乐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以下是《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总结。
1. 内容概述:《归去来兮辞》以唐代著名人物诸葛亮的《出使远人》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苦乐观思考。
2. 诗歌结构:《归去来兮辞》共四句,每句四个字,全诗共十六个字。
结构简洁紧凑,语言精炼。
3.题材风格:该诗为田园诗的一种变体,融合了田园和世俗的元素。
通过描绘人物思乡之情,表达了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4.修辞手法:(1)神秘色彩的修辞:词句中使用了“归去来兮”的重复,增强了神秘感和音乐感。
(2)夸张的修辞:在“长云暗起白云飞”一句中,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天空变幻的景象。
(3)对比的修辞: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描写中,通过对比描写了月亮、鹊鸟、清风和蝉鸣的场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跃。
(4)寓情于景的修辞: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5.主题思想:《归去来兮辞》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苦乐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诗人的内心感受,传达了一种欲归之情和对人生的思索。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意境描写:(1)出行情景描写:通过对天空、月亮、鸟鸣、清风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出行情景。
(2)思乡情景描写:通过描写归途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传递了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渴望。
(3)周围环境描写:通过描写周围的自然环境和风物景观,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的活跃。
7.诗意理解:(1)思乡思亲:诗中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思念,表达了人在外游历时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家庭、亲情的思念和渴望。
(2)人生苦乐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人生的苦乐无常。
同时,诗中的归途也象征了人生的归宿,呼唤人们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盼。
《归去来兮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归去来兮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整理高中课程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文言文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归去来兮辞》中的古代文化常识1.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
盈:满。
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仙境。
3.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
4.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5.三径,院中小路。
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
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6.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
指做官。
7.归尽:到死。
尽,指死亡。
8.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
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
《归去来兮辞》作者介绍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高中语文文言文怎样学习第一,重视基础的记忆,多读多背,培养敏锐的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第二,重视把握知识系统,多归纳,勤整理。
通过查阅工具书、参考书等方式对词形相同而词义和用法不同的常用实词、虚词进行归纳,对各种句式的具体情况进行整理,并附例句,在知识体系和知识对比中学习。
第三,古今结合,中外对照,在联系中学习。
通过对古今中外语言现象的广泛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多背:意思是指,凡是老师要求背诵的课文,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背诵下来。
倘若你可以坚持到底,那么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地提高起来。
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答题技巧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语文文言文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一、通假现象(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二、词类活用(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三、文言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四、古今异义词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五、固定句式(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六、一词多义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博闻强志(动词,记住)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自名秦罗敷(名词作动词,命名)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七、虚词用法:其:①代词其翼若垂天之云(代“鲲”译为“它”)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代“水”)彼其于世(代词,代“宋荣子”)②助词不知其几千里也(句中表舒缓语气)③连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表选择)而:①连词,表顺承化而为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后乃今将图南②连词,表修饰怒而飞、夫列子御风而行③连词,表并列水浅而舟大也、而彼且奚适也④连词,表转折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⑤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⑥连词,表递进,译为“并且”而御六气之辩⑦通假字,通“耐”。
《归去来兮辞》1、辞:①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②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③楚辞。
④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2、古今亲属称谓⑴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①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②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③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④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
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⑤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⑥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⑦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知识整理《归去来兮辞》一、文体常识: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
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故称楚辞。
汉代常把辞与赋合称为辞赋,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赋重铺陈。
二、字词语言1、古今异义词悦亲戚之情话亲戚古: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情话古:指知心话今:指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指农事今:泛指既窈窕以寻壑窈窕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觉今是而昨非是古:正确今:判断词非古:过错、错误今:不恨晨光之熹微恨古:埋怨、遗憾今:仇恨、怨恨2、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每天时矫首以遐观时:有时(2)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儿童、小孩子(3)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抚琴、读书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棹:划船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4)使动眄庭柯以怡颜怡:使。
愉快(5)意动乐琴书以消忧乐:以。
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以。
为愉快善万物之得时善:以。
为善羡慕3、一词多义引引以为流觞曲水疏导、引来引壶觞以自酌端起、举起相如引车避匿掉转引兵欲攻燕率领、引导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牵虞常果引张胜招供控蛮荆而引瓯越连接恭疏短引序乘聊乘化以归去,乐夫天命复奚疑顺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引申为暴政夸父弃其策拐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引申为驯养蒙故业,因遗策政策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4、虚词把握以耕植不足以自给用家叔以余贫苦因为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连词相当于“而”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介词把、拿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用,采取日以尽矣,荆轲岂无意哉副词通“已”,已经相当于“何”的疑问代词:田园将芜胡不归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焉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曷三、课外拓展1.陶渊明与菊《归去来兮辞》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此句的意思是庭园中的小路已经荒芜,却喜旧日栽下的松菊犹在,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呢?陶渊明是最喜欢菊的诗人。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言文《归去来兮辞》学问点全梳理《归去来兮辞》是文言文中的一篇诗歌,由南朝宋代文学家谢灵运创作。
它描写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于归程的期盼之情。
以下是对《归去来兮辞》的学问点全面梳理。
一、作品背景《归去来兮辞》创作于南朝宋代,此时南朝对北朝的统一形势格外不利,国家患病战乱的苦痛,人心思乱,民不聊生。
谢灵运以此作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担忧以及对回归家园的渴望。
二、作品结构《归去来兮辞》总共十四句,分为七组对仗句。
每句由五个字组成,接受“平起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的句式构成。
三、作品主旨《归去来兮辞》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的忧虑以及对于回归家园的渴望。
诗人通过借鉴古人诗句,表达自己期望离开乱世归还家乡的心愿,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担忧和对将来的期盼。
四、作品风格特点1.语言简练:《归去来兮辞》语言简练,句子简洁明白,字数有限却表达了肤浅的思想和情感。
2.形象鲜亮:谢灵运通过运用具象的词语,营造了光明、悲凉、温馨等各种情感氛围。
3.用典奇妙:谢灵运奇妙地借鉴了古人的诗句,使整篇诗歌更添古意,凸显了对国家兴亡和家乡之情的叙述。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五、一些重要词语解析1.“归去来兮”:诗人通过这一开头,既表达了自己离开乱世归还家园的心愿,又表达了诗人的忧虑之情。
2.“太乎以静”:“太乎”表示格外;“以静”表示以平稳的心态、和平的环境来对待问题。
诗中表达了对战乱时代,和平平稳的憧憬。
3.“长太息以掩涕兮”:“长太息”表示长长的叹息;“以掩涕兮”表示用叹息来掩盖泪水。
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深的悲伤之情。
4.“不思考”:“思考”即思考、挂念;诗中表达了诗人并非不思考国家兴亡,而是对于国家灭亡的苦痛深思。
六、作品的影响《归去来兮辞》是南朝的名篇之一,不仅表达了当时社会人民的心声,更凸显了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怀。
该诗的简洁明白和情感肤浅,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同时,《归去来兮辞》的结构和词句的运用也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去来兮辞》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一篇著名辞赋,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2、文体知识辞,是战国后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开创出来的一种新诗体,也称楚辞。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乃瞻衡宇(“衡”通“横”)(2)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2、古今异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亲外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3)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
今义: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3、一词多义(1)行: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要)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2)引:①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②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动词,拉)(3)策:①策扶老以流憩(名词,拐杖)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名词,鞭子)(4)审:①审容膝之易安(动词,明白,知道)②博学之,审问之(动词,详细询问)4、词类活用(1)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2)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使……愉快)(3)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世的情怀)(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5)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富贵非吾愿(“非”表否定判断)2、宾语前置句(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状语后置句(1)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春及”作状语后置)(2)将有事于西畴(“于西畴”作状语后置)4、被动句(1)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表被动)四、文章内容理解1、主旨《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归田宣言,文中着重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高尚情操。
《归去来兮辞》晨读晚背资料(文言词句释义、作文素材提炼与运用、文言知识归纳、文化常识梳理、名句默写精选)一、文言词句释义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所赖以维持生活的,没有办法解决)。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忧虑解除而放松的样子)有怀,求之靡(没有)途。
会(恰逢)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表被动)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害怕)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思念的样子)有“归欤”之情。
何则(为什么呢)?质性(本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急迫),违己交病[违反自己的意志,(身心)都感到痛苦]。
尝从(从事)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失意的样子)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连夜)逝。
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使)心为形(形体)役(役使),奚(为什么)惆怅(失意)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迷了路,或许走得还不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阚(船缓缓前进),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怨)晨光之熹微。
乃(于是)瞻衡宇,载欣载奔(高兴地奔跑)。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代指隐士住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看)庭柯以怡(使动用法,使……愉快)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倚靠着南窗来寄托傲然自得的情怀,深知住在陋室中反而容易使人安适)。
园日涉(游玩、游览)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拄着)扶老以流憩,时矫(举)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峰峦),鸟倦飞而知还。
景(日光)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徘徊)。
归去来兮,请息(断绝)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不合),复驾言(助词,无意义)兮焉求?悦亲戚(亲人和朋友)之情话,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琴书以消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学问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仕途失意、沦落为旅人的思考和心情。
诗中所涉及的学问点有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和哲学思考等方面。
下面是《归去来兮辞》的学问点总结。
一、文学艺术:1. 七言律诗:《归去来兮辞》是一首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每句第一、二押韵,三、四、五、六押韵,七、八押韵,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2. 音调表现:诗中运用了平仄对偶、重叠、遒劲有力的长短句等表现手法,通过音律的变化来传达作者内心的心情和思想。
二、历史文化:1. 回忆故事:诗中以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作者曾经的仕途经受,描绘了唐朝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的场景。
2. 建安七子:诗中提到了建安七子中的文学家陶渊明,陶渊明的名字象征着作者对自然和安静生活的憧憬。
3. 红尘:诗中用“红尘”一词来形容尘世的喧嚣和诱惑,表达了作者想要远离尘世的思考。
4. 身世流萍:诗中用“身世流萍”一词来形容自己身份的沦落,表达了作者失意的心情。
三、哲学思考:1. 忧国忧民: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学问分子的担忧和担忧。
2. 返璞归真: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纷繁简单社会的厌倦和对简洁真实生活的憧憬,反思了人们追求名利、功利的生活方式。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物我两忘:诗中表达了作者期望能够舍弃对物质的追求,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静。
4. 心宁:诗中反复强调了心宁的重要性,提倡安静、安详的人生态度。
总之,《归去来兮辞》是一首以个体命运为抒发背景,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传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命运不测的忧虑和对简洁幸福生活的憧憬。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成为杜甫作品中的精华之一。
(完整版)《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曷不委心任去留(通“何”,为什么)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或棹孤舟(划)策扶老以流憩(拄着)乐琴书以消忧(弹琴;读书)2.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有时)3.动词作名词审容膝之易安(空膝的小屋)4.形容词作名词携幼入室(幼儿,儿童)倚南窗以寄傲(傲世的情怀)5.意动用法悦亲戚之情话(以……为愉快)乐琴书以消忧(以……为乐)善万物之得时(以……为欢喜)6.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使……愉快)7.形容词作动词审容膝之易安(安居)三、古今异义词1.悦亲戚之情话古: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2.悦亲戚之情话古:知心话今: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3.将有事于西畴古:农事今:指有事情4.既窈窕以寻壑古:幽深曲折的样子今:指女子文静而美好5.于时风波未静古:指战乱今:常用来比喻乱子6.景翳翳以将入古:日光今:景色,光景7.或命巾车古:有时今:或者,或许8.何不委心任去留古:指生死今:离开留下9.或植杖而耕耔古:立今:种植10.问征夫以前路古:行人四、一词多义1.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行人)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2.归田园将芜胡不归?(动词,归隐)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到死)五、虚词积累1.以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让)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表修饰,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
(表目的,来)18个“以”字之中,除去“既自以心为形役”(“以”是介词,“让”的意思)、“问征夫以前路”(“以”是介词,“用”的意思)和“农人告余以春及”(“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外,剩下的,全部是连词,相当于“而”。
2.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析)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3.之悦亲戚之情话(结构助词,的)感吾生之行休(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动词,往)六、疑问词这篇文章中出现的疑问词有“胡”(“胡不归”,相当于“为什么”)、“奚”(“奚惆怅而独悲”,相当于“为什么”)、“焉”(“复驾言兮焉求”,相当于“什么”)和“曷”(“曷不委心任去留”,相当于“为什么”)。
《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知识提点《归去来兮辞》复习重点知识提点一.重点词语1.求之靡途。
靡:无、没有,如《诗经·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再如《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不能善始的,可惜很少有能善终的)”。
2.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往往形旁表示词义,声旁表示读音,可以利用形旁并结合语境推测词义。
(1)心惮远疫。
惮:害怕。
(2)犹望一稔。
稔:谷物成熟。
(3)眄庭柯以怡颜。
眄:斜看,随意看看,如《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
(4)时矫首而遐观。
遐:远,如成语“名闻遐迩”“遐思迩想”。
(5)云无心以出岫。
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6)将有事于西畴。
畴:田地。
3.非矫厉所得。
得:能够,如《鸿门宴》“未得与项羽相见”。
4.觉今是而昨非。
是:正确的,对的,如成语“自以为是”“各行其是”。
5.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6.三径就荒。
就:接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7.审容膝之易安。
审:明白、知道。
8.景翳翳以将入。
景:日光,如《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
9.聊乘化以归尽。
乘,顺应,如《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
二.宾语前置句1.“自+动词”式特殊宾语前置句(1)自给:供给自己(生活)。
(2)自役:役使自己。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前置。
(1)复驾言兮焉求(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乐夫天命复奚疑三.作文素材1.自然生活,自在做人现实波诡云谲,那就像水一样的流淌,以自然的态度坦然以对,顺应自然,自在做人,活得坦然。
2.洁身自好,保持独立人格规则之外总有一些所谓“共识”性的“潜规则”,吾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此处不合爷,自有爷去处。
人身上总有一些之所以成为人的东西是不容丢掉的,丢掉之后就是“非人”了,它比黄金更值得珍存。
3.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生存的家园,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陶渊明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味地去征服自然最终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生态环境的恶化,生存在其中的人必承受其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归去来兮辞》文言学问点总结《归去来兮辞》是一篇由南朝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创作的辞文。
这篇文章以自然景色描写和人生哲理思考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体悟和对于归隐田园的诗意憧憬。
下面将以文言学问点为主线,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总结。
一、辞体辨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文,辞是一种古文体裁,它是比较短小而且格律较为松散的散文。
辞在形式上可有平仄、对仗、章、句、字等要求,以达到音乐节奏的美感。
《归去来兮辞》虽然没有明显的韵律和背景故事,但在句式运用和词语选取上,也体现了辞文的特点。
二、描写自然景色《归去来兮辞》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营造出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既反映了陶渊明退隐田园的愿望,也传达了对于人生的独立追求。
文章开篇即以“归去来兮”描写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于归隐山水的憧憬之情。
接着以“念彼天之生矣”、“念彼人之聪矣”等开头,描绘了山川河流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呈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界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三、人生哲理思考《归去来兮辞》在描写景色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层次的人生哲理思考。
文章中提到“岁亦晏其所穫”的观点,表达了对于平淡生活的认可和追求。
同时,通过描写人们追求名利、功成名就的艰辛和污浊,以及“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虚名之过,表达了作者对于虚荣和名利崇拜的批判。
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人生追求的真谛有着独特的见解,主见以淡泊、简朴的心态去面对人生。
四、动态静态结合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归去来兮辞》在句式运用上,恰当地运用了动态静态结合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感。
在描写田园风光时,作者运用了较为平仄的句式,如“庶几尔俗,使我不能”、“知得失之所在矣”。
这些平仄的句子形成了简练而有力的语言节奏,给人以韵律感。
而在表达人生哲理时,作者运用了较为平缓的句式,如“培育淳风,茂陵竟日”、“馀音绕梁,三日不绝”。
这些平缓的句子形成了静谧而悠长的节奏感,给人以思考的空间。
五、修辞手法运用《归去来兮辞》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也有肯定的特点。
《归去来兮辞(并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文化知识:(1)吏:指县丞、县尉,是县吏中职位较高的官吏。
②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中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以“三径”代指隐士住处。
③家叔:对人谦称自己的叔叔为家叔,指陶夔,当时任太常卿。
对别人谦称自己家里年纪大的人,如家严、家父、家慈、家母、家兄、家姊等。
④仲秋: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春夏秋冬,四时成岁,每季都有孟、仲、季三个月,“孟”是第一,“仲”是第二。
古时称仲秋,民间称为中秋。
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赏桂花、猜灯谜等多种习俗。
中秋这个节气一般与秋分相距最近,偶然也有碰上中秋的。
⑤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二、重要词语释义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小孩)盈室,瓶无储粟,生(维持)生(动作名,生活)所资(凭借),未见其术。
亲故(故交)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无,没有)途。
会(适逢)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战乱)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距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道理)?质性自然,非矫厉(造作勉强)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身心都感到痛苦)。
尝从人事(做官),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感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成熟),当敛裳宵逝(离去)。
寻(不久)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离开)职。
仲秋(农历八月)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心意),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为什么)不归?既自以心(内心)为形役,奚(为什么)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劝止,挽回),知来者之可追(补救)。
《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清单《<归去来兮辞并序>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陶渊明从 29 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在他 41 岁时,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作《归去来兮辞》,决心归隐田园。
当时的社会政治黑暗,门阀制度森严,士族地主把持政权,庶族寒门出身的人很难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陶渊明出身于庶族寒门,虽然有“大济苍生”的志向,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难以实现。
他在官场中看到了种种黑暗和腐败现象,感到十分失望和厌倦,最终选择了归隐。
三、文章内容解析1、序序中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辞官的原因。
陶渊明出仕是因为家里贫困,又有亲友劝勉。
但官场的经历让他感到“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己的本性不适合官场的约束和虚伪,最终决定辞官归田。
2、正文(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这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渴望和对过去出仕的反思。
认为自己为了身体的需求而违背内心,是错误的。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但未来还可以改变,现在回归田园还不算太晚。
(2)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描绘了作者归途中轻松愉悦的心情,急切盼望到家。
(3)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归去来兮辞高中背诵部分1.《归去来兮》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列入高中语文课本,作为背诵材料之一。
本文将逐段解析该篇文章,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背诵这篇古文。
2.文章开头以“归去来兮”四字揭开序幕,直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接着,作者以“白云千载空悠悠”来形容欲归去的心情,描绘了一种极具哲理和禅意的境界。
3.第二段讲述了作者沉浸在寻求真理的岁月中,他将此时的心情比作“巴山夜雨涨秋池”,形象地表达了他渴望了解世界的热情和追求知识的不懈努力。
4.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繁华世界的无奈和感慨。
他借用“把酒问青天”这一形象,来表达对世事的质疑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
5.在第四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对亲情的珍视和思念。
他通过描绘父母悲伤的情感和对儿行千里的牵挂,唤起了读者对家庭温暖和亲情关怀的共鸣。
6.最后一个段落中,作者以简约而有力的句子,表达了对人生轮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
他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来形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向往。
7.整篇文章采用了抒情的句式和形象的描写手法,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家庭和真理的思考和感慨。
每一段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思想,但整篇文章又能够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8.在背诵这篇文章时,我们应该尽量体会每一个段落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将自己融入其中,用心去感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并背诵这篇古文。
通过以上分析与解读,我相信大家对《归去来兮》这篇经典古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在背诵过程中,不仅能够记住句子,更能够领悟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篇文章所传递的智慧和美感,共同成长。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归去来兮辞知
识点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知识点总结如下:
1. 诗人:此篇诗为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一篇,作者是楚国的屈原。
2. 内容概述:该诗描绘了屈原在离开自己的祖国楚国后,对故土的思念和归乡的愿望,表达了诗人对楚国的爱和对流亡境遇的无奈。
3. 诗歌结构:本诗为楚辞中的“离骚”曲,采用了对偶句的写作方式。
全诗由9个段
落组成,每个段落都以“归去来兮”句式开头,表达了当时诗人的心情。
4. 形象描写:屈原巧妙地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描写了他离开故土后的孤独
和流离失所的境遇,以及对故土的深深怀念。
5. 思想内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情厚意和对流亡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通过表
达自己的心声,诗人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楚国社会的不公和统治
者的虚伪。
6. 文学价值:《归去来兮辞》作为《楚辞》中的一篇,是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痛苦和
抱负而写成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主题和主旨:这首诗揭示了作者离乡背井的苦闷和对故土的深情厚意,抒发了作者
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境遇的不满,同时也对楚国的统治者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8. 诗歌语言特点:该诗采用辞章辞藻婉丽、音韵优美的语言风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
手法,如比喻、夸张、象征等。
以上就是《归去来兮辞》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
1、辞:
①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②即赋,一种讲究句式和押韵的散文。
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
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
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
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
③楚辞。
④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2、古今亲属称谓
⑴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①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②舍:是用来谦称比自己卑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侄、舍亲,但不说舍儿、舍女。
③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④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
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⑤犬:旧时谦称自己年幼涉及不深的子女,如犬子、犬女等。
⑥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家父(家严、家君):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家姐:称自己的兄姐。
舍北、舍妹:称自己的弟妹。
舍侄:称自己的侄儿。
内人(内子、内助、拙荆):称自己的妻子。
外子:称自己的丈夫。
犬子(豚子、犬儿、小子):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称自己的女儿。
敝友:称自己的朋友。
⑦古代兄弟排行称谓:古代以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父之兄称“父”,父之次弟称为“仲父”,仲父之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季父”,后来父之弟都统称为“叔父”。
3、对对方的尊称:
⑴“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婿(令坦、令倩):尊称对方的女婿。
令媳:尊称对方的儿媳。
令正(令阃、贤阁,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
乔梓:称人父子。
昆玉(昆仲):称人兄弟。
令侄:称人侄儿。
高足:称别人的学生。
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⑵“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如:贤弟、贤侄等。
贤契:称自己的学生
《滕王阁序》
1、三江五湖: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
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2、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3、三秋:江南农民根据时令和收、种、管三项农事所定的名称。
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三季,即九月。
《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
三秋谓九月也。
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
③亦指三年。
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4、南溟: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一上《内篇·逍遥游》。
“南冥者,天池
也。
”因为“冥”是大海的意思,所以有将“冥”写作“溟”,指南边的大海。
5、北辰:①北极星。
②.喻帝王或受尊崇的人。
③代指帝都。
6、天柱:古代汉族神话中的支天之柱
7、三尺
①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
②指法律。
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③代指人自身。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④指南曲音乐的法度、准绳。
8、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
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笏板的长度大约2尺6寸,中宽3寸,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
笏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
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是古代中国官员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办公用品。
簪和笏都是做官人用的,“舍簪笏”就是不做官的意思。
9、百龄:犹百年。
指长久的岁月。
亦指人的一生。
10、奉晨昏:侍奉父母
11、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汉民族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12、序言: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序,也叫做“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
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
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
《逍遥游》
一、记月:1、用地支记月。
按照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以此类推。
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每季月份的顺序,古人按阴历(即农历)分一年为四季,每季三个月,总共十二个月,把孟仲季与每一季中的三个月相配,“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周月》)。
在表示月份时,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比如,孟春、仲春、季春。
三是:如现代记月方式: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二、记日: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是丁月末。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三是在一月之内,用朔、望、晦表示旧历每月初一日、十五日和最末一日。
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既望(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