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6
医学研究的前沿技术与成果医学研究是一项非常广泛且重要的领域,医学研究的成果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还能解决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研究也越来越进入到前沿领域,使用先进技术和方法,已经有不少科学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医学研究的前沿技术与成果。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热门技术之一,该技术使用CRISPR-Cas9系统或其他辅助系统,可以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编辑和修复。
该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比如囊性纤维化、脊髓肌肉萎缩症等。
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够修复有缺陷的基因,还可以通过对基因进行增强和调节来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
当然,基因编辑技术也存在一些争议,比如人类克隆等问题。
二、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另一项颇受关注的技术,在医学研究中,该技术可以与其他技术相配合,用于对医学图像、实验数据等进行分析和预测。
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用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改善医疗体验等方面。
在疾病诊断上,人工智能技术也能够提高诊断精确度,缩短诊断周期等。
当然,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存在一些安全性和隐私性问题。
三、生物打印技术生物打印技术是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一项技术,它可以使用生物墨水将细胞和组织在三维打印机上打印出来,用于生产各种器官和组织,比如皮肤、骨骼、心脏等。
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于缓解器官短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在医学研究中,还可以使用生物打印技术制作肿瘤模型和器官模型,用于药物的研究和测试。
当然,生物打印技术也存在一些生物伦理和法律上的问题。
四、CRISPR压缩技术CRISPR压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将CRISPR-Cas9系统压缩成更小的形式,从而更容易进入人体细胞。
该技术可以使基因编辑更加准确和精细,减少对人体其他基因的破坏。
CRISPR压缩技术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比如用于治疗部分免疫性疾病、癌症等,同时也可以用于生物农业等领域。
科学技术对于医疗业的贡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作为重要领域之一的医疗业也在不断地得到推进和改善。
从诊断到治疗,从手术到预防,科技的发展已经深度地融入了每一个医学领域。
科技的进步对于医疗业造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具体论述科学技术对于医疗业的贡献。
一、医学诊断科学技术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医学诊断为例,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的经验和观察,但是这样的方法难免存在诸多主观性和误诊率较高的问题。
而通过科技手段的加入,现代医学已经拥有多种高效、准确的诊断工具和设备。
比如,现代核磁共振和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最为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不仅可以快速地发现病变部位,而且对于微创手术和精确化治疗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与保障。
同时,还有暴露于污染环境或化学毒素引发的疾病,现代医学借助高通量盘序列技术,可以精准测量它们在基因层面的反应。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对疾病的发现、研究与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医学治疗在医学治疗方面,科学技术的应用早已不用多言。
从传统的外科手术到现代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激光技术等等,现代医学已经具备了多种先进的治疗方法。
其中,微创手术技术出现后,重建手术和修复手术的方法得以改良,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的应用,打开了对于癌症等顽疾治疗的新途径,让医学治疗更加精确化和有效性。
三、健康检测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让个体化健康检测成为可能。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智能穿戴设备、个人健康仪器等亲民的科技产品,有着便携和准确的特点。
它们能够实时监测人体各项数据,提供更直观和精准的健康信息。
同时,健康检测也可以更加方便和快速进行,使得个人的健康管理和预防工作更加全面和实用。
四、医学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医学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受限于传统手段,课程体系及培训方式较为单一。
而现代医学教育则更加强调学术思维、实践技能和多元能力的培养。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新世纪即将到来,作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诸多学科相汇合的医学科学如何走向?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抓住机遇,明确目标,制定战略,迎接医学科技大发展的新时代,这里就以上问题谈几点看法。
1医学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医药卫生事业的基本任务是保护人民健康、防治重大疾病、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健康素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卫生问题,以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
医药卫生科技主要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其本质、人体结构及其功能、健康基础及其维护、疾病的发病机理及其防治、人类健康与环境和营养的关系、生育机理及其调节等。
大量事实说明,医药卫生科技研究的突破及新技术的应用,对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带来巨大的变化,成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建国50多年来正是由于医药卫生科技的迅速进步,我们才很快消灭或控制了一大批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使卫生状况彻底改观,人民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没有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进步作为依托和先导,要提高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完成其战略任务是不可能的。
因此,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整个医药卫生事业中具有战略性的关键作用。
2当代医学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特点2.1生命科学19世纪中叶,细胞论、进化论和经典遗传学的创立,为生命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上半叶,基因论的创立和DNA功能的确定,特别是20世纪中叶,DNA双螺旋结构及遗传信息存储、复制、转录和翻译机制的阐明,蛋白质、核酸人工合成的成功等一系列突破,导致70年代和80年代以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聚合酶链反应(PCR)为代表的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今天又在向着阐明基因奥秘、人脑奥秘、重大疾病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的方向进军。
2.2生物医学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印度和中国都曾有过医学的辉煌时期。
16世纪创立人体解剖学,从整体水平进入器官水平;17世纪发现血液循环,促进了生理学的发展;18世纪开展实验研究;19世纪创立细胞学和微生物学,从器官水平进入细胞水平;20世纪上半叶,随着病原流行病学和免疫学等研究的突破,磺胺类药物、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和疫苗及其他生物制品的研究成功,促进了传染病的控制,从而推动了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开始过渡到以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退行性疾病防治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
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医学科学技术哲学课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参考要点)1、请你结合医学专业谈一谈,选题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选题决定研究者的主攻方向和目标。
是研究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第一步。
●选题关系着科研成果的大小和成败。
一项科学研究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因素繁多,既有客观因素,也有研究者的主观因素。
而这些因素又极其复杂,但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研究课题是否正确是关键件因素。
如果选题不当,科研就难以成功。
●选择有创见的科研课题,能保证科学研究的水平与价值,促进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选题决定研究的途径和采用的方法。
●选题还能训练和培养研究人员的思维能动和独立工作能力。
补充:选题是临床研究的起始步骤,是科研重要环节,关系到研究的成效。
选题的科研思路(idea)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注重实用性;要有先进性,即创新性,这是科研的核心和灵魂;还要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目的性要明确,就是要解决临床实践中认识上或应用上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知识、专业特长和经验,平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查阅文献资料,掌握研究的最新动态,使研究有较高的起点,并建立在充分的理论依据基础上,通过努力预期任务能够完成。
选题来源广泛,包括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和预后。
治疗又包括手术改进、药物选用、疗效评价、新技术(如激光、微波、射频、CT、MRI等)的应用、技术革新等。
选题类型多样,包括调查研究、资料分析、前瞻性临床研究、实验观察研究及技术革新等。
调查研究,如对鼻咽癌的病因调查研究、分泌性中耳炎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资料分析,包括病例分析、临床经验总结、个案报告。
病例分析是对已诊治的病例进行分析,应资料详尽完整,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出新见解、新观点。
但一些临床资料残缺不全,检查项目不完备,没按统一的疾病诊断依据及疗效判定标准(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及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已制订了4种疾病的标准),组间对照可比性差,肿瘤治疗缺乏完整的随诊结果等,这都影响结论的可信度。
转医学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1医学科技的发展,影响了医患关系的融洽,限制了医疗工作者主观能动行的发挥(一)人文沟通受限:随着大量物理的、化学的各种科学手段和科技诊疗设备应用于医学临床,使得医生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准确有效。
与此同时,医生也养成了对这些科技手段及设备越来越强的依赖性。
医疗诊断器械成了医患之间的第三者,而医生不再把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及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着的有机整体。
在这种医学观的指导下,医生在重视病人的心理因素,主动接近、关心和了解病人上,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也使医患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被物化了,在此种医学模式下,影响了医患双方感情与思想的直接交流,从而影响了医患关系的融洽。
(二)医疗费用上涨:高新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以后使得大量先进的疾病诊疗手段和高科技药品相继诞生,医疗成本也相应随之提高,直接导致临床检查和治疗费用的上涨,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费用的提高使得患方对医务人员和临床诊治每个环节的要求更加苛刻,疗效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值。
但临床医疗中充满了许多不确定因素,高科技产品和卫生资源的投人并不能完全与疗效成正比。
尤其对于恶性肿瘤和急性危重病人,家属往往会要求不惜代价地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高代价的药物以维持病人的生命,但成效却并不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这样,一旦高投人、高消费不能取得相应的疗效时,患者及其家属失望或心理落差极易引发医患矛盾和纠纷。
(三)医源性疾病增多:近现代以来,大量医学新技术、新仪器及新药品相继产生并逐渐在临床上得以推广应用,使得人类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诊断与治疗疾病,大大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新的医源性疾病也在日益增多。
各类检查技术与器械以及新药等在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引发新的伤害,例如放射诊断中的x线透视、造影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都可能引起医源性疾病,从而引起医患矛盾。
(四)医务工作者主观能动性受限:如今利用技术手段进行疾病检查与诊断已成为疾病诊治过程不可或缺的程序,即使有些疾病是凭主观思维能够把握的,医生也往往会因得不到相关的科技数据支持而放弃正确的思维判断甚至出现因过于依赖科技性医学手段而贻误治疗时机。
谈谈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一切科学技术都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医学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遵循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而且由于医学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人和人体 ,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作用.医学是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预防和治疗疾病、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人类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形态、运动内容和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各种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并发展预防疾病和保障健康、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理论、方法、手段,通过医疗实践来防治疾病,保障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增强人类的劳动能力.医学首先是一门科学,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知识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分支: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此外还包括一些特殊医学,如军事医学、法医学等.医学同时是一门技术,即医疗技术,是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应用并发展起来的技术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手段包括医学实验设备、临床检验仪器、各种治疗器械和工具等 ;医疗工艺包括医学实验和检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临床诊断的程序和方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程序和方法、护理操作和方法等 ;医疗手艺即医生的技能、手法,如执刀术、缝合术、整骨术、针灸术、推拿术等 .医学又是一项实践,即渗透在实验研究、临床诊治、卫生保健等各个方面的实践活动.它是一门应用科学,实践性是它的突出特点.医学科学的职能是保护劳动力,修复劳动力和开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推动社会发展.因而,它是直接关系人类繁衍、国力强弱,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社会主义医学事业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又是一项福利性事业,是增强人类体力和智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的事业.既受制约于社会,又反过来作用于社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发展医学事业,医学事业的发展也必将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医学史就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而演进的.自有人类开始就伴生了医学.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医学研究和作用的对象是人, 作为具有意识能动性的主体, 人的生命过程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 从生理层次到社会层次,再到心理意识层次, 从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求再到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 整个生存状态无不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每一步所重视关注的内容.医学知识体系中许多精神价值, 如信念价值、解释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 都离不开人文精神内涵, 都要靠人文精神的培育滋养.医学是与其它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体系, 医学中的人文精神蕴含在其科学素养, 科学精神之中, 并且这种人文精神作为实践主体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和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的导向系统在向医学的深度和广度探究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医学科技的不合理运用导致了医学人文价值的削弱, 尤其是医学技术的异化导致人性的异化,因为从价值论上看, 医学人文价值体现了社会功利价值与人类生命价值的一致性, 但医疗技术和生命现象过程的技术主义倾向, 使工具性的弊端在当代医学领域中得到表现, 导致了“为利益而治疗”、“为金钱而科技”.医疗技术主义无顾忌的扩张导致了伦理匮乏, 对人伦智慧的漠视, 而生命科学日益显示的成就, 正在微妙地改变着我们的意识和观念.克隆技术、HGP 计划对10 万种人类基因的解读,“人类最尖端的科技使‘人’沦为任人挑选的货品”,“随着人类基因组的解读, 恐怕‘后现代’科学会把人再分化为分子零件”, 那么人类的生存意义无非是对一堆分子按着基因的蓝图而生的不同生化反应, 而人的医学科技价值、道德准则、社会规范也更会由基因资讯而调整、修改了.医学科技的非人性化的负面效应便随之亮相.医学本身是归属自然科学范畴, 具有中性特征.爱因斯坦说过: 科学技术, 这种强有力的手段,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 应取决于人自己.因此, 医学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应凸现人文精神, 既要遵循功利效益原则, 否则就没有发展的内驱力, 又要把握人在医学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核心地位, 忽视人文价值导向, 医学发展必然是对人的毁灭或戕害.要达成医学科技和人文价值的融合, 实现医学科技的“双赢”, 既要深刻认识医学科学的特殊责任和发展使命, 同时也要倡导和重新弘扬医学中富含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应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的关注, 对人类未来命运和全面发展的探索.同时人文精神又是对人类通过科技这一手段从自然界赢得更多的生命自由, 注重与自然的协调, 实现科技进步与人的道德升华的统一.医学科技以其特殊性决定了应在人学意义上去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我们不仅要体会到医疗高科技对生产经济的推动, 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巨大功利; 而且要领悟到它的人文价值, 品味医学科技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赢得的健康财富乃至生命自由; 更要咀嚼它使我们获得的精神财富, 为人的信心乃至人类张扬自己的创造力.所以在医学发展中, 我们必须以日新月异的新研究、新技术为人类健康和发展服务, 以清醒的理智走出技术主义的观念, 充实医学体系中人文价值, 弘扬人文精神, 健全以人为本的技术创新导向, 以伦理、信念、情感、人格作为医学发展的平衡器, 切实地实现医学科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双赢”作用, 因为只有在人文意义基础上, 才能使医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得到统一.。
人类医药科学的发展历程人类医药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从人类出现开始就已经开始发展。
在古代,人们采用了各种不同的草药和自然方式来治疗各种疾病。
但这些治疗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试错和经验,缺乏科学的理解和知识体系。
直到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科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本文将分析人类医药科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医学在古代,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使用草药、骨道矫正、针灸、拔火罐等方法。
古希腊医学创始人医神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不伤害”、“治愈经验”这些基本原则。
这对当时的医学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医学之一,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治病救人的经验和智慧。
中医学历史悠久,个体化和系统化特点突出,是一门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已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
现代医学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在公共健康、疾病诊疗、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代药物化学家发明了大量的药物,包括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这些药物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治疗疾病的效率。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科学得到了一个突破性的转型。
科技突破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引领和推动了医学科技的发展,开拓着改变人类健康的新视野。
一些技术,如表示疾病风险的基因测试、个人医学和精准医疗,正在改变着当代医学的实践方法。
未来医学医疗保健行业将是未来的全球最大行业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卫生需求将更加切实,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口约为80亿,因此需要更多的医药研究和新型医疗设备和技术。
对于生产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公司来说,这必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尤其是那些愿意投入研发和创新的公司。
未来将会出现一些创新和技术进步而改变当前医疗实践。
例如:更好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分子分型和计算机仿真,建立基于云技术平台的智能医疗服务,以及探究新的基因治疗方法。
总结无论古今,人们对医学的追求都是基于保障健康和生命质量的需求。
医学科学中的新发现医学科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发现。
本文将对医学科学中的新发现进行分类介绍。
一、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2012年左右才逐渐兴起的,通过人工干预基因的表达和结构,可以对遗传性疾病进行治疗。
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医学科学的领域,目前已经有多项研究得到成功。
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了一种罕见病,名为法比病(Fabry Disease) ,该病是由于糖脂代谢失调而导致添加物积聚在内脏和平滑肌细胞中。
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了疾病患者的基因,实现了病情的改善。
二、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免疫系统去攻击癌细胞的方法。
它与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方法不同,不会对周围正常细胞造成损害。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药物就是PD-1抑制剂,它能够阻止T细胞被癌细胞所绑定,从而增加T细胞的攻击力。
以美国默沙东制药公司的PD-1抑制剂Keytruda(特瑞利珠单抗)为例,该药物用于黑色素瘤和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效果,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
三、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可以制造出复杂的人体器官,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研究的发展。
这一技术可以用于仿真手术实践,也可以用于生产替代人体器官等。
以正在研发的人工器官为例,人工肝脏和人工肾脏都是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的,其主要由人工甲壳素材料制成。
研究表明,人工肝脏可以完整地代替人体肝脏,预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造器官用于治疗。
四、精准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不断完善,精准医疗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根据个体的基因序列进行精准治疗。
个性化药物治疗目前已经在某些疾病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例如,消化道肿瘤中的靶向治疗药物:卡泊西他已经可以通过对肿瘤患者的基因检测对各种类型肿瘤进行精细治疗。
科学技术与医学结合的思政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成果,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而医学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当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思政的力量也将得以发挥。
科学技术给医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
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医学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例如,精准医学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根据个体基因的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
同时,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也为人类解决了许多难以治愈的遗传性疾病带来了希望。
这些科学技术的突破,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效果,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
然而,科学技术与医学结合的思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医学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其次,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是否会导致人类基因的改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
此外,科学技术与医学的结合也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原则,避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科学技术与医学结合的思政中,我们应该保持人的视角,注重人的情感和体验。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应该将人的尊严和健康放在首位。
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福祉服务,为解决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医学的发展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和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科学技术与医学结合的思政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思政的作用,引导人们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和医学发展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对科学技术和医学的教育,培养人们的科学素养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
介绍医学研究中的最新技术医学研究一直是人类追求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学研究所采用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不断推陈出新。
本文将会为大家介绍医学研究中的最新技术。
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项使用分子生物学工具,以控制免疫系统的方法,使其识别和攻击有癌细胞。
该技术以创造变异或敲入或敲除基因,最终达到治疗疾病或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当下,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功地被用于治疗癌症、多发性硬化症、先天性遗传病和传染性疾病等疾病,这是对医学研究领域巨大的突破。
2.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为医生们提供更准确的医学诊断和更好的病患管理方案。
而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可以帮助医学研究人员解决许多的复杂问题。
3. 基因检测技术基因检测技术是一种目前非常受欢迎的医学研究技术,它可以检测个体的基因序列并预测患上某些疾病的风险,从而帮助人们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而且,基因检测技术还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病机理,为医学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极为重要和有价值的信息。
4.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兴起的技术,它可以以虚拟的三维模型为基础将物体制作出来,采用各种材料制作出不同的产品。
在医学研究领域,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更加真实完整的人体器官,帮助医学研究人员进行更为准确的研究,并为医疗操作提供更为精准的信息和辅助功能。
5. 神经科学技术神经科学是一种研究人类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学科,而神经科学技术则成了医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由于其研究的对象与健康息息相关,所以神经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了医学研究领域中强有力的手段。
而在当下,无论是通过电生理学、分子影像学、神经解剖学或是神经化学技术,神经科学技术都为医学研究领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力量。
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医学研究所采用的技术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上述所提到的技术只是医学研究中的一部分,其他诸如高通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计算机模拟技术等众多技术也在医学研究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人类未来十大最顶尖医疗科学技术人类文明繁衍至今,在医疗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仍有很多疑难杂症医学专家们仍然束手无策。
然而科学家们坚信,在未来数十年内,各项医疗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更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到时都将迎刃而解。
1、头部和身体整体性移植大脑自身具有免疫性,这意味着身体不会真实拒绝大脑,像肝脏和肾脏器官移植一样,挑战不在于移植大脑,而是移除和再连接头部。
这将产生头部或者整个身体成功移除和连接的问题,同时,成功的手术必须按照这种方法连接神经系统,否则患者将是四肢瘫痪。
像这样的手术已在小动物身体上取得了成功,2001年,罗伯特-怀特(robert white )博士?10.镒拥耐凡恳浦驳搅娥恢缓镒拥纳缺迳希?之后这只动物竟然存活下来。
2、生命暂停生命终结经常是由于一些意外伤害造成的,例如:子弹、刀、手榴弹和炸弹等武器攻击。
统计显示,战场死亡多数是由于医疗小组未能在士兵受伤第一个小时到达进行及时治疗造成的,因此士兵受伤的第一个小时被称为黄金小时,这段时间对于生命至关重要,是否有一个暂停键能够拯救垂危生命?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和德克萨斯州a & m临床研究学会致力于这项研究,虽然最初的实验体是松鼠,目前他们计划将猪进入冬眠状态,或许未来一种僵尸猪将在战场黄金小时里对士兵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3、下载人类意识一些科学家认为,未来有一天人类能够将自己的大脑意识下载到计算机中,实现计算机灵魂,基本上就是一台计算机能够容纳所有个人信息,它就像人工智能一样,能够让个人的灵魂生活在计算机中持续1千年。
这一概念是由科学家伊恩-皮尔逊(ian pearson)提出的,他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模型,声称到2050年便能将个人的所有信息都下载到电脑里,实现计算机灵魂。
4、人造器官当然,并不是所有器官都是自身生长的,在科幻电影《机械战警》中出现了许多人造器官组织,或许未来有一天将出现拥有人体皮肤的完全控制意识的性爱玩偶。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前进。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是指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与医药卫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人类的健康。
一、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的应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疾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疫苗的研发和广泛接种,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同时,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更早地发现患者的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从而减少病情的恶化和死亡率的提高。
二、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现代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基因信息,从而精确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显微镜、超声波、核磁共振等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疾病,并指导手术等治疗过程。
三、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方面的应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药物研发和生产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药理学、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的运用,研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药物,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现代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保证了药品的安全和质量,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
四、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方面的应用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健康管理和智慧医疗领域。
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和健康管理软件,个人能够实时监测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干预措施。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五、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公共卫生和灾害应对方面的应用医药卫生科学技术在公共卫生和灾害应对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疾病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疾病的趋势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减少疫情对公众的影响。
同时,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医药卫生科学技术能够提供紧急救治和物资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
医学科学技术[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及获奖项目一览表] 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于2006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来自全国2000多名医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大会。
经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第2次常务理事会议确认,中华医学会决定授予“一个学习记忆有关脑区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等8个项目为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每项奖金6万元(含税);授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创新药丁基苯酞的研究”等25个项目为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每项奖金2万元(含税);授予“基于胶原免疫性关节炎的中医痹证基础研究”等47个项目为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附表: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一览表一等奖8项200501221一个学习记忆有关脑区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舒斯云、包新民、吴永明、邹飞、王鲁宁、温志波、李耀宇、宁群、江刚、常铉、王虹、傅求真、张魁华、杨文科、刘永红珠江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501076 调控肾脏衰老的分子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陈香美、吴镝、白雪源、孙雪峰、张利、谢院生、何亚妮、冯哲、庄永泽、蔡广研、张雪光、丁瑞、朱晗玉、乔晞、席春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0501218 葡萄膜炎发生及慢性化机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杨培增、王红、张震、陈玲、周红颜、黄祥坤、李绍珍、李兵、谢楚芳、钟华红、傅涛、籍利、张锐、俞琼、褚利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501222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理及诊断技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车小燕、丁彦青、狄飚、王慧君、郝卫、贺莉、丘立文、温坤、申洪、李祖国、王压娣、张庆玲、王鸣、汤汉文、孙旭东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基础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北京纬晓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501178银屑病遗传学研究张学军、杨森、黄薇、王再兴、张安平、王红艳、魏生才、何平平、葛宏松、高敏、徐世杰、王福喜安徽医科大学、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200501103 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新机制的提出与发展陈国强、赵倩、赵克温、黄莺、蒋益、刘玮、宋满根、童建华、陈竺、李曦、薛志红、李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健康科学中心200501047 儿童失神癫痫基因研究吴希如、沈岩、吴沪生、许克铭、陈育才、吕建军、张月华、潘虹、刘晓燕、陶拉娣、姜玉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200501161 肠功能障碍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李宁、李幼生、黎介寿、朱维铭、任建安、李元新、赵允召、李维勤、伍晓汀、张小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二等奖25项200502013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类创新药丁基苯酞的研究冯亦璞、杨靖华、蔡东晨、李建青、崔丽英、李舜伟、杨峻山、罗淑荣、刘玉玲、郭玉璞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2081大肠癌筛检技术及自然人群普查的研究李世荣、盛剑秋、武子涛、胡继春、杨昭徐、张泰昌、章平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050205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系统综合研究王玉凤、钱秋谨、杨莉、李君、程嘉、孔庆梅、刘豫鑫、李雪霓、顾伯美、刘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502098 成纤维细胞表达成骨表型及其定向调控邓廉夫、柴本甫、汤雪明、徐荣辉、何川、万超、沈伟、汪铮、朱雅萍、齐进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200502112 脊柱病变诊断中的磁共振新技术应用研究李明华、姚伟武、程英升、朱莉莉、沈艳、杨世埙、乔瑞华、何鸿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02039 二噁英、多氯联苯和氯丙醇的痕量与超痕量检测技术的研究吴永宁、李敬光、郑明辉、吴文忠、付武胜、张建清、赵云峰、陈左生、庄志雄、邵兵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200502030 单核苷酸多态与肿瘤的研究林东昕、谭文、贺福初、陆士新、缪小平、于春媛、孙瞳、汪海健、郝冰涛、梁刚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502205 趋化性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谭锦泉、龚非力、何立、张秋萍、刘君炎、章晓联、李卓娅武汉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502069 人用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生产毒种(CTN-1-V株)的建立董关木、刘增顺、郑海发、吴小红、刘景华、曲效民、严子林、俞永新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00502022 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潘国宗、钱家鸣、王伟岸、方秀才、王利华、柯美云、桂先勇、吕红、温淑豪、杨晓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2097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发病机制和诊疗策略的研究陈顺乐、沈南、顾越英、鲍春德、杨程德、叶霜、王元、胡大伟、张巍、陆瑜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502079 分枝杆菌快速分子鉴定及脓肿、偶然分枝杆菌爆发感染的研究庄玉辉、张灵霞、扈庆华、庄宝玲、李国利、林光宇、向高、何建凡、雷冬香、张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200502088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梗死后心衰的研究葛均波、赵强、刘康达、张少衡、孙爱军、王克强、唐耀亮、史剑慧、马军、邹云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02223 性甾体激素与多种老年疾病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吴赛珠、阮云军、左萍萍、周可祥、周忠江、董凤英、马瑞、杨楠、谭家余、梁万宁南方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200502213 炎症细胞及炎症因子在肾小球疾病中致病作用的系列研究余学清、杨念生、李幼姬、阳晓、陈伟英、许韩师、李志坚、姜宗培、蓝辉耀、叶任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2257 脊柱畸形的临床治疗和相关研究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朱丽华、马薇薇、钱邦平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0502087 肝癌门静脉癌栓形成机制及防治研究樊嘉、周俭、吴志全、余耀、汤钊猷、邱双健、曾昭冲、刘银坤、郑起、肖永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502214 提高胃癌外科疗效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詹文华、何裕隆、彭俊生、马晋平、蔡世荣、韩方海、汪建平、刘统成、陈创奇、李玉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2049 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那彦群、周利群、潘柏年、郝金瑞、李宁忱、张凯、郭应禄、吴阶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02078 创、烧伤后细菌内/外毒素与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的研究姚咏明、盛志勇、施志国、于燕、李红云、林洪远、方文慧、陆家齐、董宁、翟红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四医院200502023 产前诊断新技术的系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向阳、孙念怙、边旭明、戚庆炜、郝娜、刘俊涛、姜玉新、吕珂、谭莉、周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2059 MR新技术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谢敬霞、韩鸿宾、杨正汉、郑卓肇、杜湘柯、母其文、王建利、刘挨师、张芳、孔令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502157 紫外线引起免疫抑制和皮肤光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研究毕志刚、夏济平、宋秀祖、蒋艺、李燕华、王小勇、王平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02044 重大出生缺陷发生的基础研究李勇、马爱国、朱文丽、韩秀霞、王军波、臧明玺、张秀珍、肖颖、张国雄、刘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青岛大学医学院200502084 镉人体健康效应的危险度评价金泰廙、孔庆瑚、叶葶葶、王洪复、蒋学之、林宝楚、汪再娟、朱国英、施永鑫、李凭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三等奖47项200503072 基于胶原免疫性关节炎的中医痹证基础研究吕爱平、吴萍、徐世杰、贾红伟、肖诚、李梢、刘振丽、鞠大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200503009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ediatric Critical Illness Score, PCIS)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樊寻梅、宋国维、任晓旭、祝益民、卢仲毅、袁壮、胡皓夫、董宗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湖南省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503074 国家重点医药卫生文物收集、调研和保护李经纬、梁峻、廖果、李洪晓、吴鸿洲、康兴军、刘晓来、郑怀林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陕西医史博物馆、北京化工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200503187 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的系列研究谢俊霞、姜宏、刘彬、王俊、刘天蔚、董晓莉、周宇、陈文芳青岛大学医学院200503108 染色体17p13.3区段肝癌等恶性肿瘤相关基因群的分离与功能研究顾健人、万大方、赵新泰、何玫、覃文新、李锦军、何英华、黄薇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200503019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组合的研究——复杂疾病研究策略的探索沈岩、计宏凯、原岩波、于雅琴、许琪、孙向青、沈渔邨、鞠桂芝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200503167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周晓农、洪青标、孙乐平、杨国静、杨坤、梁幼生、黄轶昕、杭德荣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200503246 囊型包虫病药物治疗的研究柴君杰、肖树华、高芳华、焦伟、孟贺巴特、王漪、尤纪青、毛衣丁·克里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03035 新疆出血热病毒分子特征研究及诊断方法建立唐青、杭长寿、冯崇慧、赵秀芹、司马义巴吾东、张玉贞、李凡、陈化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巴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巴楚县人民医院200503156 亲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和ATP敏感性钾通道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胡刚、丁建花、姚红红、顾兵、汪海、杨勇、解卫平、王森南京医科大学200503075 反义寡核苷酸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王升启、林汝仙、伯晓晨、王小红、杨静、文思远、梁乾德、张敏丽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503015 以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受体为靶位的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构建及受体拮抗剂的研究李元、吴剑波、王玲燕、陈晶、张洋、郭连宏、姜蓉、李宝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200503062 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参考系统的建立与应用彭明婷、申子瑜、谷小林、陆红、陈文祥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卫生部北京医院200503163 自身抗体检测方法、致病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虞伟、李晓军、武建国、李芳秋、黄邱朝、顾宁、杨程德、王艾丽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东南大学200503096 脂肪细胞因子在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宁光、洪洁、杨义生、顾卫琼、张翼飞、陈宇红、王卫庆、赵咏桔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200503114 中国人大数量糖尿病家系库建立和研究应用吴松华、项坤三、贾伟平、林辛、陆惠娟、马晓静、徐靖、陆俊茜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03024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研究和临床应用唐福林、曾小峰、张奉春、董怡、赵岩、田新平、史艳萍、吴庆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0503095 肿瘤的靶向基因-病毒治疗钱其军、刘新垣、吴孟超、张琪、顾锦法、苏长青、褚亮、薛惠斌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200503046 一氧化氮前体L-精氨酸对肺动脉高压的干预研究杜军保、齐建光、唐朝枢、汪立、金红芳、李晓惠、石琳、魏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03051 国人长QT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胡大一、李翠兰、刘文玲、杨新春、秦绪光、李萍、李运田、李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0503080 肾上腺髓质素与高血压的临床基础研究费宇行、石湘芸、唐朝枢、高连如、杨晔、苏加林、李贤峰、李田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0503124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的应用与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侯显明、赵洪文、李振华、陈佰义、姜莉、赵亚滨、康健、于润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3085 重症肌无力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吕传真、乔健、任惠民、肖保国、徐科、卢家红、赵重波、施玉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503160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的药理遗传学研究张志珺、张晓斌、姚志剑、牟晓冬、张向荣、孙静、侯钢、沙维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0503194 帕金森病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孙圣刚、曹学兵、王涛、曹非、梁直厚、徐岩、李红戈、邓学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503113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长青、曾炳芳、眭述平、姜佩珠、安智全、施慧鹏、王建华、王韬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0503166 组合组织移植修复复杂性手外伤的系列研究芮永军、寿奎水、张全荣、许亚军、孙振中无锡市手外科医院200503197 SST2R基因表达上调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机制的探讨秦仁义、夏睿娟、Manoj Kumar、刘正人、杜志勇、刘强、卢兴培、杨为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0503219 原发性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机理和临床诊治研究王深明、李晓曦、陈国锐、胡作军、黄雪玲、殷恒讳、林勇杰、吴壮宏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03256 人工肝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丁义涛、仇毓东、杨毅军、唐勤、赵伟、吴亚夫、徐庆祥、陈钟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200503172 供体过继免疫治疗在肝脏移植中应用研究郑树森、梁廷波、蒋国平、谢海洋、贾长库、严盛、徐骁、郭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503168 人脑胶质瘤基础与应用研究黄强、兰青、傅震、董军、周明卫、王爱东、杜子威、罗良生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03188 脑积水外科治疗方法的改进与临床应用张庆林、江玉泉、孟庆海、孙金龙、贺红卫、刘玉光、刘延鹏、刘广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03186 成功救治III度烧伤面积≥90%合并吸入性损伤病人的临床研究王德昌、王一兵、徐国士、陈存富、张科军、陈才远、王明青、薛文君山东省立医院200503174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和癌变机制及临床特征研究林俊、张信美、陈玉兰、徐开红、邓琳、石一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503226 输精管结扎术后精子生物学及抗精子抗体的研究文任乾、李世勤、刘美意、黄健初、王春湘、田佩玲、杨宁、姜彦嘉广东省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200503102 溶脲脲原体与生殖健康关系的研究徐晨、鲁梅格、石建莉、叶元康、王一飞、周元聪、郭强苏、武婷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00503110 玻璃体后脱离与视网膜脱离相关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张皙、孙晓东、王志良、汪枫桦、许迅、王泓、王方、张喜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503203 社区牙医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彭彬、杜民权、台保军、江汉、边专、樊明文、黄薇、郭颖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200503012 阿尔茨海默病临床磁共振成像诊断系列研究李坤成、刘树良、郝晶、王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0503089 应用放射治疗新技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蒋国梁、傅小龙、吴开良、陈桂圆、傅深、杨焕军、陈明、钱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503041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与营养状况变迁的追踪研究翟凤英、葛可佑、金水高、杜树发、王惠君、何宇纳、王志宏、马林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03227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监测研究董柏青、林玫、李翠云、唐振柱、谭冬梅、龚健、廖和壮、梁大斌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疫苗研究所(International Vaccine Institute)200503244 新疆牧区高血压高发人群的流行病调查和相关基因关联研究李南方、周玲、王君、王新玲、庞敏、欧阳玮进、张德莲、吴卫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0503031 核和放射事故剂量重建方法的研究张文艺、张良安、戴光复、武权、苑淑渝、王文、寇明英、徐英杰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200503073 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苍术胡世林、黄璐琦、聂淑琴、冯学锋、李曼玲、吉力、郭兰萍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200503146 刺五加地上资源—刺五加叶总皂苷的开发利用研究睢大员、王志才、于晓风、陈燕萍、李淑惠、曲绍春、邵春杰、马兴元吉林大学(刘俊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