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临港产业集群的产业指标分析_基于双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_金磊
- 格式:pdf
- 大小:259.71 KB
- 文档页数:6
方文全*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摘要:本文利用引力模型计量了上海和香港与国内省级经济区的相互引力和相对引力,结果发现,上海在大多数地区的经济联系程度超过香港,并有加速扩张的趋势,具有明显的规模和区位优势;香港在金融、航运和现代服务业方面对中南部和西部地区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具有先发优势;两地的竞争态势愈加明显。
由此可见,上海和香港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中心城市,需要加强协调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关键词:引力模型竞争合作上海香港A Tale of Two Cities of China: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ic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Shanghai andHong Kong based on Gravity ModelFang WenquanBusiness School, USSTShanghai(200093)Abstract: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conomic gravity coefficients between Shanghai and Hong Kong with the other provincial districts in China using the Gravity Model. It reveals that Shanghai would exceed Hong Kong in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with the almost other provincial districts, that derived from the advantages of scale effect and location effect of Shanghai. However, Hong Kong could be still dominating the economic reaction especially in service industries in South- and West- China for its advantage of early-development.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Gravity Model; Hong Kong; Shanghai*方文全,经济学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师;联系地址:上海市军工路516号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093);手机:139********;电话:021-********;Email:fangwenquan@。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基于要素·关系·功能的三维视阈》篇一一、引言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历程和现状,对于理解城市发展与创新驱动的重要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从要素、关系、功能三个维度,对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要素分析1. 人才要素上海作为全国人才高地,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从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研发团队,各类人才为上海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2. 技术要素上海在科技研发、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众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动着上海的技术进步。
3. 资本要素金融市场发达,为创新项目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是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撑。
4. 政策与环境要素政府政策支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关系构建1. 产学研用合作关系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关系,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 竞争与合作共存关系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创新主体互相学习、合作,形成了良性竞争的环境。
3. 政策与市场互动关系政府政策与市场机制相互促进,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1. 驱动经济增长上海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的集聚和高效配置,驱动了经济增长。
2. 促进产业升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推动了上海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3. 培育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文化氛围,培育了上海人的创新精神,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文化。
五、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未来展望1. 演化过程上海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从初步形成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2. 未来展望未来,上海应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研发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工作,以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推动城市持续创新发展。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海将打造临港智造五大产业集群助推南汇新城快速发展近日,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姜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一份被称为“双特”(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的政策已经由市政府发文,政策将以2012-2015年三年为周期,上海、浦东两级用于临港发展的资金大概135亿元。
10月16日,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双特”政策中设定了收入留用、市区扶持的特别机制,以实现临港钱、临港用,市区同步支持。
“135亿指的就是"双特"的政策含金量。
”上述人士称,除了财政政策以外,“双特”给临港的政策极具综合性,在土地、人才、产业等方面都给予了临港前所未有的支持。
3年135亿撬动1000亿目前,临港地区的新城和产业区已经初具雏形,但姜樑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离最终实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姜樑透露,在过去的十年间,为达到这一雏形投了将近1000个亿,“接下来要加快”。
“双特”无疑将成为临港加快开发的催化剂。
据记者获得的消息,在三年的“双特”政策周期内,上海方面希望能用135亿的投入撬动1000亿的固定资产投资。
“临港的钱临港用,临港的事临港办。
”姜樑用两句话概括了“双特”政策的核心。
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一核心内容下,临港将建立收入留用、市区扶持的特别机制。
“浦东新区对临港税收区级所得部分会全部留在临港,而市级出资将在保持第二轮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对临港地区新增市级税收部分,核定一定比例后增加专项资金投资总量。
”上述人士透露。
同时,上述人士还透露,对临港地区的土地出让金使用也将有特别的政策,最终使市、区、镇的大部分收入用于支持临港产业区的发展。
“在"双特"的框架下,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已经在制定中,临港的人才可能会享受优于市区的居住证积分政策。
”上述人士称,“除了各种优惠政策,"双特"政策中另外一项重要机制就是体制理顺、简政放权。
”此前被称为“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的南汇新城镇、临港地区开发管委会挂牌被认为是临港理顺开发机制的重要举措。
收稿日期:2012-03-0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0YJA910004)上海临港产业集群的产业指标分析———基于双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金磊,柯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摘要: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临港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上海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采用2001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上海市临港产业集群各产业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到相应的弹性系数,为探讨上海港口产业培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对数模型;临港产业;产业集群;弹性系数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临港产业的集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区域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日益显著。
临港产业集群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其集聚机制与一般集群不同,是全球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并集聚的结果。
时至今日,港口已成为经济、贸易甚至文化的交汇点。
纵观近百年的世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那些最具有活力、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城市,往往都是港口城市———伦敦、纽约、新加坡等无一例外,利用港口产业强大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形成的港口经济,使得这些城市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经济的中心。
因此,研究临港产业的集聚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
这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连续多年取得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等成就的同时,也引领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其中,以交通运输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临港产业成为上海区域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基于此,本文将在评述现有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临港产业定量研究方面的文献基础上,运用双对数模型对上海临港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对于探讨上海港口产业培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实践意义。
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研究GEM模型解析与GEMN模型构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量化模型,特别是对GEM模型进行详细的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的GEMN 模型。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详细解析GEM模型的基本原理、评价流程和优缺点,指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改进空间。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评价量化模型——GEMN模型。
该模型在保留GEM模型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还将通过实证研究,验证GEMN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概述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量化模型是对产业集群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的重要工具。
该模型旨在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的构建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水平,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研究人员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评价量化模型通常涉及多个维度和层面,包括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这些维度和层面通过一系列具体指标进行量化,如企业数量、产值规模、研发投入、专利数量、品牌影响力等。
这些指标的选择和权重分配取决于评价目的和产业集群的特定特征。
在评价量化模型中,GEM模型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GEM模型由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于1998年提出,它以钻石模型为基础,通过对产业集群的六个关键要素进行量化分析,评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这六个要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和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
四、集群理论在上海的实践——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一)上海开发区面临的新挑战及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建设的必要性上海的产业区除了本身存在前面提到过的种种问题,还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从上海的角度讲,上海工业用地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工业园区的非集群式发展是导致其集中度和产出率过低的一个主要因素。
怎样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工业用地集中度,关系到上海下一步的产业布局规划,还关系到国土资源利用这一重大问题。
从与周边地区竞争的角度讲,上海开发区竞争力不如周边地区,往往将原因归结为商务成本偏高。
但事实上,投资者越来越重视的是开发区的软环境。
在一份对国内十大开发区投资环境的调研报告中,出现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字:上海的浦东开发区无论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在大连、昆山和北京之后,但上海却是投资者最看好的投资地点,比重高达42%,远远超出北京的7.2%、大连与昆山的4.5%。
由此可见,上海的区域优势并没有在开发区内完全体现并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怎样克服商务成本不断攀升的不利竞争条件,强化上海的人才、资金、市场、服务等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上海各个开发区面前的迫切问题。
从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讲,入世后,上海企业面临的竞争也随之加大。
特别是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由于自主创新不足,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比重较小,再加上品牌知名度、产业规模、资本实力等方面的原因,人世后受到的冲击将较大。
而跨国公司的控制中心、R&D机构都并不向中国转移。
即便有跨国公司也开始在发展中国家设立R&D·中心,也主要是开发面向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产品,并非核心技术。
因此,在未来新一轮的发展中,如果上海开发区的创新体系建设长期滞后,势必形成上海开发区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其结果将不仅影响上海的综合竞争力,使之长期处于国际劳动分工中的低端,而且也无法实现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效应。
面临问题和挑战,上海开发区亟需运用集群理论进行竞争力再造。
但变革现有开发区的开发理念和模式,对其进行存量调整,会面临以下路径依赖:(1)上海的这些工业开发区从一开始就没有大的面积规划、大的手笔。
我国海洋产业集聚的区域生产率效应纪玉俊;宋金泽【摘要】海洋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6-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海洋产业集聚与沿海地区区域生产率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及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海洋产业集聚与区域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而目前我国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处于倒U形曲线的左侧,适当提高集聚水平有利于区域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在防止集聚过度的前提下,应合理利用海洋产业集聚,从而促进区域生产率的提高.【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年(卷),期】2018(036)003【总页数】9页(P70-78)【关键词】海洋产业集聚;区域生产率;集聚效应;拥挤效应【作者】纪玉俊;宋金泽【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青岛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6.416一、引言海洋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9.6%。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逐渐受到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
“十二五”规划中“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及“十三五”规划中“拓展蓝色经济空间”都表明发展海洋经济已具有国家战略意义,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践也表明海洋经济的国家战略已得到各沿海省份的具体实施。
虽然海洋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海洋经济仍处于成长期,具备很大发展潜力,这种潜力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创新驱动提高我国海洋经济的附加值和效率。
而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将大幅度提高①来源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3)》。
”则证明发展的效率问题正日益得到重视。
海洋产业集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研究证实,而在经济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的背景下,研究海洋产业集聚与我国沿海地区区域生产率的关系对合理利用海洋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以及更好的实现海陆统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上海区县优势产业集聚辨识方法及其创新互动研究的开题
报告
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市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在全国综合实力排名中始终居于前列。
上海市区县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各个区县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产业优势。
因此,研究上海区县小而美、特色鲜明的优
势产业集聚颇具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上海区县优势产业集聚辨识方法,以系统性地寻找区县间优势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产业布局。
同时,研究还将着重探讨这些优势产业的创新互动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优势产业间的协同效应,优化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和数据,研究上海市各个区县的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了解其优势产业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问卷调查法:采用在线问卷调查,获取区县内部和外部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研究产业协同效应的现状和优化方向,为产业互动模型的设计提供参考。
3.统计分析法:采用数据挖掘和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确定优势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优化方案以实现创新互动。
研究意义
本研究可以为上海市区县的优势产业定位提供相关指导,推动各区县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同时,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学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研究预期成果
1.提出一种可行的上海区县优势产业集聚辨识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指导区县经济发展。
2.从产业互动的角度探讨优势产业的创新思路,为区县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形成一些具有行动性的优化建议,为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实际指导。
产业集聚机制的文献综述产业聚集是一个较为古老的经济现象,也是当今世界经济活动表现出的显著特征。
关于产业聚集机制的研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不同学科和流派从不同的视角比较、分析了产业聚集问题,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对产业聚集理论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新古典学派、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等,产业聚集机制理论可以分为理论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三个阶段。
近年来,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在各区域都较为明显。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中国产业集聚的研究,本文试图从国内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产业聚集机制的影响因素、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一、国外产业集聚机制的理论综述17世纪创立的古典生产区位理论,包括河流、交通、资源等自然因素,被认为是产业集聚力的来源,且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中研究成果颇丰.Krugman等人从经验上证明了一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属性在城市区位的形成上具有先天比较优势(Fujita和Mori,1996;Krugman,1993;Matsuyama和Takahashi,1998)。
1977年,Dixit和Stigliz联合发表了《垄断竞争与产品的多样性》一文,开创了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建模技术,学者们开始从不完全竞争范式中探寻解释传统经济地理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集聚机制。
Marshall(1920)是最早从外部性中寻找企业集聚机制的经济学家,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他认为规模经济应有内外之分,内部规模经济是企业内部生产能力的扩展,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包涵范围广,主要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分工协作,从事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力市场、技术知识及基础设施的共享。
Harris最先提出企业应靠近大市场进行生产经济活动的市场潜力理论(Harris,1954)。
而Puga(1999)的研究表明当产品的运输成本与工人在地区间的流动成本较低时,会促使企业分散从事生产与经营活动。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研究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审专家:为了更好地开展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研究,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和探讨,决定以“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研究”为主题,开展此次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上海作为全国金融中心之一,也逐渐形成了以金融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形成,近年来更是快速发展,成为上海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研究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对于探寻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和经验,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和形成机制;(2)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
2.研究方法为了深入探究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和规律,本次研究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我们将收集和整理相关的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开展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路径,分析其中的优势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期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研究成果:(1)深入了解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和规律;(2)探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趋势;(3)总结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
四、研究时间表我们将在以下时间节点内完成研究任务:第一阶段:调研和文献整理(1个月)第二阶段: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2个月)第三阶段:数据分析和研究报告编写(3个月)五、研究经费预算本次研究所需的经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调研和文献整理费用:5000元;(2)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费用:8000元;(3)研究报告编写和出版费用:5000元。
总计:18000元。
六、研究团队和分工本次研究由以下人员组成:(1)研究组长:XXX 教授(2)研究成员:A、B、C、D 研究员研究分工如下:组长:负责研究计划的制定和研究任务的组织实施,负责研究报告的撰写和论证。
产业聚集理论综述目前产业集聚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
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创新与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更能,现在国际上诸多政策的制定已经将产业集聚作为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或者目标。
产业集群(有时被成为产业集聚或产业簇群)是产生聚集经济的表现形式,由相关联的产业为赢得竞争优势,通过协同定位在特定空间集聚形成,集聚的空间为新产业区。
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程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如美国的硅谷,中国的中关村,都是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形态。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马歇尔便阐述了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的经济动因。
由此,学术界对产业集聚理论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愈加深入的研究。
一、马歇尔的外部性区位集聚马歇尔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的代表人,于1890年发表了《经济学原理》,被看作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税赋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对工业组织生产要素的研究表明企业区位聚集的原因分别是: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信息交换与技术扩散效应。
即企业为了追求外部的规模经济达进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产生集聚。
二、韦伯的工业区位聚集19世纪中叶,西欧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
在此背景下,阿尔弗雷德·韦伯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创始人,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从经济区位的角度上,解释了工业区位活动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给世界区位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韦伯首先提出了决定工业区位的最小成本理论,解释了工业在区位选择中的基本原则是经济利益成本的节约,这一基本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对产业的空间分布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韦伯第一次提出了“区位因子”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决定工厂最有位置的因子是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聚集因素,并且提出了衡量这些区位因子的基本公式与标准,对于工业的区位选择做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韦伯的理论离开了社会、制度、历史、文化等因素,单纯从资源的角度上研究工业布局,与现实中的工业布局有一定的差距。
长三角临港产业的效率分析及其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研究长三角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临港产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的效率分析及其对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的影响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浙江、江苏三个核心省份组成,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域临港产业的发展依托着长江经济带的资源和市场优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
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沿海经济带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临港产业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与作用更是日益凸显。
对于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的效率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生产效率方面,临港产业作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形态之一,与传统的内陆工业相比,其在资源利用、生产技术、劳动力配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使得临港产业的生产效率相对较高。
其次是市场效率方面,临港产业受益于沿海地区的良好开放程度和稳定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其市场获取能力和市场发展速度都相对较高。
再次是技术效率方面,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在引进国外技术、并依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下,使得其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技术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长三角地区临港产业在生产、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效率均表现出相对较高的水平。
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对于临港产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作为国家重点战略之一,在促进沿海地区产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融合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是在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方面,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的推进有利于实现长三角地区各省市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产业的互联互通,推动临港产业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整体效率。
其次是在市场扩展和流通畅通方面,长三角一体化经济进程有助于打破地区经济壁垒和贸易壁垒,实现沿海地区市场的有机融合,促进临港产业产品的畅通流通,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者: 梁琳[1];李勇[1]
作者机构: [1]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200092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9-1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0期
主题词: 金融产业;产业集聚;产业关联;关联效应
摘要:文章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双维度评价模型,从金融产业结构规模竞争力和相关产业关联度两个维度共同评价我国金融产业的发展态势和集聚趋势。
分析表明:我国的金融产业已形成一定的集聚趋势。
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的金融结构规模竞争力较强,但与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都不强。
根据金融服务业的集聚趋势和关联效应,我国应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中心,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区域产业链竞争力测度、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作者:肖祖沔赵雪晴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4年第06期摘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章基于我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度了省域产业链竞争力,并分析了各省不同行业竞争力分布与变动趋势。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利用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省域产业链竞争力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链竞争力差异较大、不平衡性突出。
就影响因素而言,市场开放度、信息化水平、科技创新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总体产业链竞争力均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技术市场活跃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能够提升结构性产业链竞争力。
鉴于此,应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优化调整研发经费配置结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激发技术市场活力,推动产业链向更强劲、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产业链;显性比较优势;投入产出;高质量发展一、引言近几年,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和经济打压力度加大,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分流的双重压力,面临着激烈的产业链竞争。
而且疫情肆虐使各国间的贸易受阻,这对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产生了巨大冲击。
2020年4月,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为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同年9月,再次发出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增强竞争力”的号召。
近年来,国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球产业链正面临着重新构建的挑战,中国的产业链面临着堵塞和断裂等风险,这对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出现问题,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
因此,维护我国产业链安全稳定、提升产业链竞争力,进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当前面临的迫切重大现实问题。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工业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超过了40万亿元,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投资增幅非常显著。
收稿日期:2012-03-02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0YJA910004)上海临港产业集群的产业指标分析———基于双对数模型的实证研究金磊,柯蓉(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摘要:临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提升临港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发挥其增长极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为中国的第一大港口城市,上海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一直备受各界关注。
采用2001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双对数模型,对上海市临港产业集群各产业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到相应的弹性系数,为探讨上海港口产业培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对数模型;临港产业;产业集群;弹性系数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临港产业的集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区域竞争力的积极影响日益显著。
临港产业集群具有高度开放的特征,其集聚机制与一般集群不同,是全球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并集聚的结果。
时至今日,港口已成为经济、贸易甚至文化的交汇点。
纵观近百年的世界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那些最具有活力、走在时代最前沿的城市,往往都是港口城市———伦敦、纽约、新加坡等无一例外,利用港口产业强大的集聚与扩散能力形成的港口经济,使得这些城市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经济的中心。
因此,研究临港产业的集聚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关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
这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城市,上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在连续多年取得集装箱吞吐量世界第一等成就的同时,也引领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其中,以交通运输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临港产业成为上海区域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基于此,本文将在评述现有产业集群理论以及国内临港产业定量研究方面的文献基础上,运用双对数模型对上海临港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对于探讨上海港口产业培育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实践意义。
1临港产业集群相关文献综述当前国际上最被广泛认可的产业集群的定义是由管理学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是指在某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叉关联的企业和相关的企业以及法人结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1]。
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划定标准,临港产业主要包括了:(1)港口直接产业,主要以港口装卸运输功能为主的装卸业;(2)港口共生产业,指与港口装卸主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海运业、集疏运业、仓储业等;(3)港口依存产业,指凭借港口综合条件而形成的石化、钢铁、电力等大型工业以及船舶修造、粮油加工、木材加工、水产品加工等制造业和加工业;(4)港口关联产业,指与港口直接产业、共生产业、依存产业相关的金融、保险、商贸、娱乐等服务业[2]。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Elvira Haezendonck教授首先提出临港产业集群这一概念,她将其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独立的企业,聚集在同一港口区域,并且采用几乎相同的竞争战略,以获得相对于集群外部的联合的竞争优势。
我国学者李南则认为:临港产业集群是以港口服务为中心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能够产生较大外部经济性的产业集合[3]。
国内临港产业的定量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不多。
袁毅军、姜海燕、惠凯(2004)提出将技术溢出效应类、降低交易成本、外部规模经济、嵌入性效应归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大连市临港产业的集聚程度[4]。
安晓黎(2009)统计了大连临港产业的行业数据来分析大连临港产业的集聚程度,同时还做了临港产业集聚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需求方面的定量研究[5]。
赵联强、贾晓霞(2010)对临港产业集群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了识别,并建立了双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宁波临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其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6]。
本文用计量经济学中常用的双对数模型来研究上海临港产业集群各指标间的影响程度,填补了临港产业定量研究方面的空白,对上海临港产业集群各指标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2实证研究2.1上海市临港产业集聚程度的测算区位商法是指通过区位商系数LQ(Loca-tion Quotient)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现象,其通常是定性研究的基础。
表示为LQ=(E ij/E i)/(E kj/E k),其经济含义是指该产业该地区就业份额(产值)与该产业全国就业份额(产值)的比值。
这里的E ij是指地区i产业j 的就业(产值),E i指该地区i总就业(产值),E kj指国家k产业j的总就业(产值),E k指国家k的总就业(产值)[7]。
LQ方法可以判别在国家和区域水平上的可能存在集群。
在大多数研究中,LQ大于1.12就可以认为存在高程度的专业化。
表1显示了按产值计算的上海临港产业的集聚程度,所有年份的区位商值都在1.30左右,最大值为1.416。
这表明2001年—2009年,上海市临港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因此可将上海市临港产业出现的产业集群现象作为临港产业集群来分析研究。
2.2模型的设立与处理产业集聚程度的刻画可以采用不同产业集聚指标来进行,如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产业内的企业数、就业人数、主营业务收入、产值等相对指标。
令Y t为区域某产业的产表1上海市临港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按产值计算)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X10.3370.3240.3220.3070.3020.3140.3110.2950.309 X20.2270.2350.2390.2230.2320.2310.2310.2320.224区位商值 1.416 1.378 1.345 1.373 1.301 1.360 1.353 1.280 1.380 X1=上海市临港产业产值/上海市工业总产值;X2=全国临港产业产值/全国工业总产值出水平,x t为影响区域产出水平的产业集聚因素,在不考虑区域间贸易、资本要素流动以及科技进步的情况下,可以得出区域产出与产业集聚因素之间的总量生产函数为:Y t=f(x1,x2,…,x j)其中,Y t代表了第t时期的区域产出,x j(j= 1,…,k)代表了第t时期区域某产业集聚第j 项相对指标;对上式进行全微分,得:dY t=鄣f鄣x1dx1+鄣f鄣x2dx2+…+鄣f鄣x kdx k等式两边同时除以dY t,整理得:dY tt =x1t鄣f1dY11+x2t鄣f2dY22+…+x kt 鄣fkdY kk由上式可知,产业集聚第j项因素对区域产业产出的弹性为鄣y鄣x j·x jY t=b j,则上式可以改写为dY tY t =b1dx1x1+b2dx2x2+…+b k dx kx k,接着对上式进行对数化处理,得到计量模型:LnY t=b1Lnx1+b2Lnx2+…+b k Lnxk+ε这就是计量经济学领域中经常提及的双对数模型,该模型有如下优点:一方面,通过对变量取对数可以降低数据的波动性,从而提高模型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双对数模型的各回归系数代表了弹性,无需计算便可直接得到各弹性系数。
双对数模型在实际研究中较多地用于研究收入弹性与需求弹性。
如张宁、章胜(2010)在研究城市居民用水需求弹性的时候运用了双对数模型[8]。
2.3样本数据的来源临港产业被定义为与港口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确定其关联度可以从各个行业与港口产业的前后向联系来分析。
就目前文献来看,在对临港产业本身做定量研究时,不同学者选取的行业对象也不同。
安晓黎在研究大连市临港产业集聚程度时,选取了交通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这7个行业作为研究对象。
罗佳(2006)在研究浙江省临港产业集聚程度时,选取了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营业来作为临港产业的研究对象。
根据上海临港产业的自身特点以及各类统计年鉴对于各行业的划分比较粗糙的现实,临港产业具体行业的选取只能按照统计年鉴的大类来划分。
本文选择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石化产业、钢铁产业这4个行业。
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各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目、就业人数、港口吞吐量、港口码头万吨级泊位个数。
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0年《上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一些专业网站,对于某些年份某些数据的缺失进行了处理。
本文选取了6个产业指标来刻画上海临港产业集聚的水平,分别是上海市临港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目、就业人数、港口吞吐量、港口码头万吨级泊位个数与全国临港产业临港产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目、就业人数、港口吞吐量、港口码头万吨级泊位个数的比值。
由于应变量选取的是区位商值,如果其他自变量直接选取诸如收入、吞吐量等数字,数据结果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
上海市临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吞吐量等数字2001年—2009年呈明显递增,且涨幅很大。
但作为反映上海市临港产业集聚程度的区位商值却并非一味递增。
因此,尝试使用上海市临港产业各指标与全国相应的比值,在统计口径上一致,得出的结果也具有可参考性。
具体表示如下:LGCZ=上海市临港产业产值/全国临港产业产值的区位商值;SR=上海市临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国临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TTL=上海港港口吞吐量/全国港口吞吐由回归结果可知,上述模型的判定系数R2= 0.975,调整过的判定系数R2=0.869,说明该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即上海市临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企业数目、就业人数、港口吞吐量、港口码头万吨级泊位个数占全国的比重确实与上海市临港产业集聚程度成较高程度的线性关系的。
在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F=11.646>Fα=0.35,该回归方程显著,即模型的各个解释变量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
但回归方程的各回归系数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以及自相关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该样本数据做逐步回归,逐步回归分析法是在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过程中,按偏相关系数的大小次序将自变量逐个引入方程,对引入方程中的每个自变量偏相关系数进行统计检验,效应显著的自变量留在回归方程内,循此继续遴选下一个自变量。
如果效应不显著,停止引入新自变量。
由于新自变量的引入,原已引入方程中的自变量由于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效应有可能变得不显著,经统计检验确证后要随时从方程中剔除,只保留效应显著的自变量。
直至不再引入和剔除自变量为止,从而得到最优的回归方程。
表6是做了逐步回归分析后的的数据结果:量;QYS=上海市临港产业企业数目/全国临港产业企业数目;JYS=上海市临港产业就业人数/全国临港产业就业人数;MTS=上海港口码头万吨级泊位个数/全国港口码头万吨级泊位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