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就业
- 格式:ppt
- 大小:3.80 MB
- 文档页数:21
出国与就业Work & Study Abroad专家视点不仅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胜任工作,将来更能有力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2.交际能力高职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培养各方面能力,抓住机会,表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
如参加演讲与辩论,可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参加社会实践可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培养认知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从事社团活动可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主动与人交往可培养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等。
3.实践经验高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需要,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打工等活动来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积累工作经验,也通过接触社会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以尽早进入工作角色,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4.就业心态高职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确立理性的职业目标。
通过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尝试创业等活动,了解职业知识,体验职业特点,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持续发展。
同时也要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的精神状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和创业的思路,在实践中增强心理承受力。
参考文献[1]丛筠.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J].工会论坛,2011(5):103-105.[2]冯英豪.略论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70-71.[3]张旭翔,王钧铭,徐胤莉.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8(1).[4]许二潮.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管理提升就业竞争力[J].科技信息,2008(19).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周 尧 青岛科技大学自动化与电子工程学院◎辛雪琼 青岛科技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离校毕业生失业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政策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与设置;改革教育模式,探索实施创业教育的新路子等,是解决大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研究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观的趋向,着重分析大学生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通过建构或改善新的内外环境来消除观念误区,从而使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进而缓解就业难成为可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3-175-02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已超过 20%,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
在这个急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问题。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转变就业观是关键。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大学生选择职业时的方向,是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部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然之举。
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趋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而成为现实。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求市场主体具有独立和自主性,大学生对自我价值、自我实现的自觉追求促进了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其择业取向的现实性扭转了“务虚”的困惑,有利于知识能力的释放,给大学生带来更多事业发展的机会。
此阶段,大学生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和利益,不断强化自身的自主意识、竟争意识、风险意识成为趋势。
据一份大学生择业价值判断显示,择业时大学生最为看重的几个因素是: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工资水平及福利、就业地区选择、单位类型及规模、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工作环境舒适性及稳定性等。
2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发展,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总体上朝着更加理性、务实、开放的方向发展,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比较理智的认识。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从“精英就业”逐步转向“大众化就业”。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判断形势,抓住就业良机;关注国家大局,兼顾个人利益;提高个人实力,广泛占有信息。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观;国家大局;个人利益;个人实力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2002年底,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就业也不再是“精英就业”,大学生也失去“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步向“大众化就业”转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大学生仍然按照“精英就业”时期的思维习惯,存在“等”和“靠”的思想,不能正确判断就业形势,错失就业良机。
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大众化就业”产生错误理解,以自我为中心,过分注重个人利益,功利色彩比较浓厚;特别是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存有靠不正当社会关系就业的心态。
因此,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就业观。
一、正确判断形势,抓住就业良机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
但就业形势严峻并不完全等于就业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大学生心中的精英意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导致一些大学生很难适应“大众化就业”的形势,不能尽快确立“大众化就业”形势下的正确就业观,从而错过就业的良机,影响自己的就业。
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和就业技能的教育,使他们正确判断形势,抓住就业良机,从而实现科学就业、成功就业。
1.教育大学生学会科学判断有些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自身条件感觉良好,对“大众化就业”的形势认识不足,自认为在校经过多年的深造,十八般武艺精通,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往往表现出一种“舍我其谁”的态度。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主大量增加得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 0 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 010年增长10 0万人。
按照经济学得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白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 0 -100万个, 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 0 0 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得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 0 0万个,20 I 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得增长。
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得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就是2 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得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1、高等教育大众化得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195 3年得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得推进,经过儿十年得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得成绩。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儿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得高等教育得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得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得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得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得位置,成为高等教育得大国。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得扩招学生,这样得背景之下,我过得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得良好势头。
曲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得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得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 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 这个时候得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得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得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得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得一个新得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得制度也逐渐取消,LI前得就业现状已经不再就是单项选择了,不在就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得权利,这样得悄况之下,大学生得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得增加,市场得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得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摘要: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高等教育、毕业生以及社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学生本人、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应紧密配合,良性互动:既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各种力量参与其中、共同努力,从而创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环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32-02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推行,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大众化,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难,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全面的应对策略。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方面有三:(1)高等教育跳跃式的发展带来许多矛盾与冲突。
表现为:有限教育资源与不断扩大的学生数量之间的矛盾,高校发展方向的单一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现实就业需求与课程设置方面的矛盾;(2)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表现为:专业、综合素质下降,视域狭窄,缺乏社会经验;心理敏感,抗打击能力弱;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定位不准确,没有人生规划;(3)社会对大学应届毕业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
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中对应聘者学历、毕业院校、性别、身高、相貌、婚姻状况、户籍等做出严格规定,尤其是对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也有要求。
与此相对,不菲的教育投资促使家庭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在提升。
另外,政府机关的政策制定、家庭前期教育以及社会各层面的舆论导向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社会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不论什么原因,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生本人、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四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四者之间应该是紧密配合,良性互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