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圣手笔下的“愁”--漫谈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 格式:pdf
- 大小:172.33 KB
- 文档页数:3
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中最经典的十大“七言绝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0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0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0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04、《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海江龙【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开大了入仕的希望之门。
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气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
“七绝圣手”王昌龄“七绝圣手”王昌龄导语:王昌龄是一位才华洋溢的诗人,也是一位爱国的政治家,而王昌龄七绝诗尤为出色,被人们称之为“七绝圣手”。
一、交游广阔才情横溢王昌龄在当时的诗坛就已经独树一帜、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与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等都有交谊。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王昌龄尤其擅长七言绝句,其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他的诗歌艺术不仅在边塞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在其他方面同样不输他人。
比如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二、七绝圣手王昌龄明代的胡应麟更是对王昌龄推崇备至,《诗薮》中称:“七言绝,太白(李白)、江宁(王昌龄)为最。
”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
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
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转折艺术
王昌龄七绝是极具名篇风采的古代文本,也是早期中国文学家最骄傲的作品之一。
他的七绝,弥漫着睿智的古典之韵,堪称经典。
通过七绝中独具慧根的转折表达,触及后代心魄,受到众人青睐。
第一首“拨开蓬翁云雨里,湛蓝的天空我看见”,从这句话开头想要表达的就是从蓬翁的浓重的云雨笼罩后,有湛蓝的天空大现眼前,把对云雨、天空的更替精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了一种被比喻为“时空转折”的艺术性体验,引人入胜。
第三首“衆山空余曲径荒,千树萧萧雨中归”,从两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静谧的气氛,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但后半句又说,归去之时,千树萧萧,相沉一片,而雨中散出的春愁也消散,这种从内心的深沉到气氛的宁静的转折艺术让人着迷。
第五首“孤云潭影日悠悠,烟柳岸色春又与”,诗人把云彩映射在湖面上可描绘出孤独的气氛,而后又旋即地说到岸边的烟柳和春意,将孤独与春意一拆二分一转折地表达出来,意境浑然而清晰,让人心弦一颤,有着无穷的美感。
以上几首七绝诗中体现了王昌龄有“转折艺术”的特色,他以精湛的技巧完美的将复杂的概念以轻巧的笔法一转折、一转变地一一写出,用以表达的时空、情思及气氛的交替,其中内容既有思想、哲理,又能引发深层思考,更让诗歌不止于歌而是一种情感上及智力上的趣触。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不写离情之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并且还勉励宽慰朋友,在众多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
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
”“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
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
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
“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
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
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班级:汉文2班姓名:王冠兵学号: 2010504047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摘要:盛唐,一个多么锦绣的名字。
唐诗,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
梦回唐朝,看千障关山,万里明月,令人产生太多的美好遐想。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唐诗则是唐王朝最耀眼的辉煌点。
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尽情盛开着个性迥异,各怀绝技的奇葩。
在那短暂的半个世纪,他们自己的独创才能造就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诗学奇迹,竟是那样的万象含蕴,诗情激荡;扬翊风骚,群彦汪洋。
因此,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最瑰奇博丽的一章。
这一大群优秀卓越的诗人中,王昌龄就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
关键词:王昌龄七绝圣手边塞诗送别诗妇女诗艺术风格人格魅力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殷番《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
《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其七绝尤为出色。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素来享有极高声誉,与李白并称。
如明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又说:“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
王官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他赞誉说:“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这不仅是因为王昌龄的七绝立意警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亦云:“唐人除李青莲外,五绝第一,其王右丞乎?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下面就以王昌龄诗歌中类型最值的称道的和代表诗人卓越成就的题材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即边塞生活诗,女性怨情诗和送别赠答诗。
爱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
爱国有设身处地的爱,也有身入其中的爱,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充分体现了一种置身其境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激越热烈的情绪歌唱唐军的声威;用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沙场拼杀的壮烈残酷及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从而表达出对将士的关切和对边塞的一种独钟的情感。
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采莲曲是唐代注明诗人王昌龄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采莲女的纯洁活泼。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釆莲曲王昌龄翻译赏析,欢迎来参考!原文: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字词解释:①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②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③芙蓉:指荷花。
④乱入:杂入、混入。
⑤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⑥闻歌:听到歌声。
⑦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翻译:采莲姑娘,绿裙飘飘,色如荷叶,难分彼此。
朵朵荷花,迎风盛开,姑娘脸庞,相映成辉。
池塘荷叶茂密,一片天然美景,采莲姑娘,隐藏不见。
听到歌声,才知她们正在忙着采莲。
采莲曲阅读答案:试题:(1)结合诗句,概括采莲女的形象特点。
(3分)(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答案:(1)从“采莲”看出勤劳,从“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看出美丽,从“乱入池中”“闻歌”看出活泼。
(2)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景。
采莲曲创作背景:采莲曲,古曲名。
王琦注:“《采莲曲》起梁武帝父子,后人多拟之。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做。
在唐天宝七年夏天,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初次与阿朵见面,却是别有一番情趣。
那时候,王昌龄独自一人行走在龙标城外,在东溪的荷池,看见了一幅绝美的画面,那就是看见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莲曲。
采莲曲赏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诗歌在开始就展现出一幅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丽画面采莲女的罗裙和荷叶的颜色一样青翠欲滴。
比喻虽不新奇,但用在此处却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描绘了田田的荷叶,又写了采莲女美丽的衣裳,两者相互映衬,恍若一体。
尤其是“裁”字,用得极其巧妙,罗裙是裁出的,可是此处也用在荷叶上,似从贺知章《咏柳》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中得到了灵感,让人感到荷叶与罗裙不仅颜色相同,似乎也是同一双巧手以同一种材料制成的。
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詩词全集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齡詩全集五言律诗驾出长安圣德超千古,皇风扇九围。
天回万象出,驾动六龙飞。
淑气来黄道,祥云覆紫微。
太平多扈从,文物有光辉。
段宥厅孤桐凤皇所宿处,月映孤桐寒。
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响发调尚苦,清商劳一弹。
驾幸河东晋水千庐合,汾桥万国从。
开唐天业盛,入沛圣恩浓。
下辇回三象,题碑任六龙。
睿明悬日月,千岁此时逢。
胡笳曲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
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
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
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萧条郡城闭,旅馆空寒烟。
秋月对愁客,山钟摇暮天。
新知偶相访,斗酒情依然。
一宿阻长会,清风徒满川。
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
遥林梦亲友,高兴发云端。
郭外秋声急,城边月色残。
瑶琴多远思,更为客中弹。
沙苑南渡头秋雾连云白,归心浦溆悬。
津人空守缆,村馆复临川。
篷隔苍茫雨,波连演漾田。
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
客广陵楼头广陵近,九月在南徐。
秋色明海县,寒烟生里闾。
夜帆归楚客,昨日度江书。
为问易名叟,垂纶不见鱼。
素上人影塔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谒焦鍊师中峰青苔壁,一点云生时。
岂意石堂里,得逢焦鍊师。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
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
这里指边疆从军。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明代顾逼涝唬“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赏析【文章导读】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以下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赏析,供您欣赏。
【篇一】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篇二】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篇三】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译文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赏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王昌龄【七律】[七律]
诗开景象蕴无穷,陲韵宫词七绝翁。
羌笛马声鸣大漠,柳墙闺怨咽长空。
心哀不洒梨花雨,世叹犹吟汉塞风。
失孟逢悲欣结李,浮云万里伴征蓬。
2016.11.09
【注】1.孟:指孟浩然。
2.李:指李白。
3.尾联取自历史上的“失孟交李”的故事: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
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
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
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
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
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唐代诗人中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
在众多唐代诗人当中,被称为七绝圣手的是王昌龄,他写的诗,以七绝最为擅长,比如说《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最为出名的就是《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气势流畅,一气呵成,用简单的语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的渴望。
王昌龄除了能写这样气势磅礴的诗之外,也能够写《闺怨》,讲的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似离别之愁,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王昌龄被誉为七言绝句写宫词的第一人,他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细腻的笔触,能够写出女人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遭受的悲惨命运。
王昌龄写的诗缜密而思清,在二十七岁左右,出玉门,赴河陇,就写出了著名的《出塞》,由此得名,他写的宫怨诗可以与李白争胜,在《艺苑卮言》中,就写过“七言绝句,王江宁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
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从军行这首诗描写了汉武帝时,大将军卫青在漠北以武钢车合围单于,从此漠南无王庭的一战。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一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从军行七首(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鉴赏争首诗以久戍边关的士卒口吻抒写军中思归之情。
在首句中的“烽火城”,代指设置烽火台的边城;古时边境上筑高城以御敌,一旦敌人入侵,便于城垛上燃狼粪或柴草,白天以烟、夜间以火来报警。
那“百尺楼”,也指边地戍楼。
这两种景物,都是边境上所特有的;它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给这首边塞诗笼罩上一层浓浓的沙场氛围。
而次句则点明这是秋天的一个傍晚,在苍茫暮色中,一名兵士正孤零零地坐在戍楼上;迎着从青海湖上吹来的阵阵寒风,默默无语,神驰他乡。
“黄昏寂寞,独坐凄凉;海风入楼,秋夜怀远。
只一句,而层次之中,无穷边思。
”(清人王尧衢语)耳边又传来呜呜咽咽的羌笛声:“ 更吹羌笛关山月。
”关山月,乐府曲调,属《鼓角横吹曲》,内容大都表达征戍离别之情。
本来心绪已十分悲凉的征人,伤离别的乐曲又引发了他无穷的思亲之情。
禁不住心驰万里而涌起滔滔愁思。
“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指无奈。
金闺,女子闺阁的美称;这里借指家室。
一句不写自己正思念金闺中人,而想象此时闺人正在万里之外念及自己。
因边城闻笛而代为金闺之愁;自己之愁已经不堪,而闺中之愁,更将奈何?!这一曲笔使得感情倍深一层。
就像清人李瑛所云:“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无以慰闺中思己,正深于思家也。
”(《诗法易简录》)整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
那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
诗中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1.《芙蓉楼送辛渐》唐朝·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出塞》唐朝·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闺怨》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送柴侍御》唐朝·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5.《浣纱女》唐朝·王昌龄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6.《重别李评事》唐朝·王昌龄
莫道秋江离别难,舟船明日是长安。
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
7.《赠宇文中丞》唐朝·王昌龄
欲构中天正急材,自缘烟水恋平台。
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8.《龙标野宴》唐朝·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9.《寄穆侍御出幽州》唐朝·王昌龄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
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七言绝句名诗赏析24首七言绝句名诗赏析0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0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0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04.《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0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经典的七言绝句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著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中国古代七言绝句篇二1、《虚舟》释惟一• 宋内亦空兮外亦空,不施橹棹不张蓬。
听它东去又西去,谁管漫天鼓黑风。
2、《吴门十》苏曼殊• 近代碧城烟树小彤楼,杨柳东风系客舟。
故国已随春日尽,鹧鸪声急使人愁。
3、《暑夕三首》王镃• 宋夜深月晒碧荷香,傍水亭台易得凉。
更剪遮窗蕉叶去,放教山影入藤床。
4、《诗债》顾逢• 宋诗债未能偿得尽,白头犹自耸吟肩。
如何黑发人先死,地下修文爱少年。
5、《谢许君瑶》折彦质• 宋东坡遗物来归我,两手摩挲思不穷。
举取吾家阿堵物,愧无青玉案酬公。
6、《嘲邵景、萧嵩》韦铿• 唐一双胡子著绯袍,一个须多一鼻高。
相对厅前捺且立,自惭身品世间毛。
7、《闻禽献咏》舒岳祥• 宋郭公莓熟郭公语,谢豹花开谢豹啼。
万斛愁消一樽酒,庄生物理底须齐。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闺阁中的。
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言绝句诗词篇四1、《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5王昌龄:七言绝句四首长信秋词(三首之一)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
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七言绝句的唐律声调,完成于初、盛者之际,作者愈多。
加以西域歌曲大量输入,需要新的歌词以配乐,诗人们都利用绝句的形式。
因此,开元、天宝年间,绝句盛行,尤以七言绝句为主。
七言绝句一共只有二十八字,声韵、章法、句法的错综变化,题材的多样,诗人艺术手法的各有特色,使这二十八字能组织成种种不同图案的万华镜。
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特别是作七言绝句的高手,他的七言绝句传到今天的也是最多。
我们现在再选讲他四首七绝。
关于从军,边塞的绝句,已经讲过一首,这里不再选了。
现在选取的是其他两种题材的作品。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官秘书郎。
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
史传中说他因为“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
安禄山之乱,他回到家乡,不知因何事,为县令闾丘晓所杀害。
所谓“晚节不护细行”,竟无从查考,不知是怎么一回事。
做江宁县丞的时候,大约是他作诗的全盛时期,因此当时人称他为王江宁。
他最后的官职是龙标尉,故后世人称他为王龙标。
这里所选四首绝句,前二首属于宫词、闺怨一类,后二首属于朋友投赠一类。
加上从军边塞诗,就是他全部七绝的题材了。
宫词是写宫中妃嫔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她们对君王的怨情,或者是失宠了,或者是求宠而不得,或者是悲叹青春虚度。
闺怨是写一般民间妇女的情怀,或者失宠于丈夫,或者怀念离别已久的丈夫。
二者实在是同样的题材,不过作宫词就需要多用些华丽的辞藻,而且往往是借古喻今,不能明白地直说是当今皇宫中时事情。
这一类闺情诗,虽然《诗经》中已开始出现,但在晋宋之间,民歌流行以后,助长了它的波澜。
漫说诗史丨一分钟了解号称“七绝圣手”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的风格气势雄浑、格调高扬、有丰富的表现力。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01
王昌龄出身贫贱,早年以农耕为生,从小就喜爱文学诗歌,又勤学苦练,表现出非比常人的才华,为了有所作为,23岁的他于公元720年在嵩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他发奋图强,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为他以后能写出著名的诗篇奠定了基础。
02
公元723年,在为期三年的学习生涯中,王昌龄收获到了很多,已成为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学子,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赏识,于是休学辗转于河东并州、潞州。
公元724年,时年27岁的王昌龄又奔赴河陇、玉门关,来到了边塞,就是这个时候那些著名的边塞诗大都作于此时。
03
公元726年,29岁的王昌龄辗转来到了京兆,公元727年,王昌龄即进士之位,跻身朝堂之中,但他的仕途比较坎坷。
在此期间,他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他们之间相互切磋间,令王昌龄在诗书造诣上颇有精进。
04
数年之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成都,被贬为龙标尉的王昌龄看见天下大乱,觉得忙于逃难的皇帝应该没有过多的精力再来管制这些北边的官员,于是私自来到了濠州,当地刺史闾丘晓因为嫉妒他的才华而将其杀害。
这一件事情公诸于世之后引来了无数人的口诛笔伐,纷纷斥责亳州刺史闾丘晓,认为他没有人性,他本人也遭到伏法。
但是,不论是唐朝时期的人,还是如今的文学爱好者,对于王昌龄的死,都感到无
比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