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
(重点)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
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
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我”的态度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简要介绍《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的第一课时,大家能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吗?二、课堂讲解a.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b.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特点?a.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体现在哪些细节上?如:母亲为作者夹菜、母亲陪作者散步等。
b.作者表达情感的特点:真挚、深沉、细腻。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a.“秋天的怀念”:这里的“秋天”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母亲离去的日子。
b.“我懂得了什么”:作者在母亲离去后,逐渐明白了母亲的爱和付出。
4.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提问:a.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感染力?b.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能分享一下吗?三、课堂活动a.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有哪些特点?b.你从作者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2.布置作业:a.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与母亲的故事。
b.深入阅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
教学反思:1.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
2.在分析课文情感时,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进行深入感悟。
3.在课堂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附录:《秋天的怀念》原文(节选)母亲啊,你让我怎么感谢你呢?你给予了我生命,又用你的爱滋养着我,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编辑短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_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本能成功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可供作文教学参考。
前言下载提示: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Download tips:Instructional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aching objects, the orderly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eleme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suitable teaching plans and plans. Generally, it includes teaching objectives,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eps and time allocation.本课教学设计运用朗读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理解作品题目和主题中关于生命的感悟。
《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件(第2课时).ppt [在线阅读]一、教学目标细化朗读脚本,进一步感知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理解题目含义,理解作品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题目和主题中关于生命的感悟。
三、教学策略朗读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完善朗读脚本展示朗读成果,教师点评,引出进一步完善朗读脚本的任务。
七年级上册修订版语文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经历,掌握“瘫痪、捶打、憔悴、侍弄”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变化。
3.通过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母亲的形象。
4.深切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重点词语检测1、指名读词语(课件展示),重点字词正音。
2、指名听写重点词语,规范字形。
3、根据意思猜词语,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侍弄:经营照管。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二、内容梳理,感知“母爱”的具体表现。
1、那个秋天,“我”的生活出现了什么变故?这场变故让“我”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小结:双腿瘫痪;暴怒无常2、面对“我”的暴怒和悲观,母亲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找出文中对母亲的具体描写的语句,说一说你对母爱的理解。
学习过程:找出相关的句子,批注对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母爱的具体体现。
示例: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
学生展示所找到和批注的句子,并交流对于母爱的理解。
三、重点问题解读1、作者多次在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学习过程:学生从文中标注,展示交流。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欲望。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是在告诉读者“我”的人生态度发生了转变。
2、课文中反复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好好儿活”,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她是在恳求儿子坚强起来,珍惜生命。
3、细读本文,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写作此文时是怎样的心情吗?学习过程:学生思考、作答老师小结:悔恨、悲痛、怀念四、主旨探究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题:《秋天的怀念》(主备:济南市历城第三中学中学李阳老师复备:李阳老师)【课标分析】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秋天的怀念》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用凝重的笔触,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
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2.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感悟生命之坚韧。
3.教学难点体会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掌握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性格的手法。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的给学生作一次爱的洗礼。
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如何学会细节描写中表情达意的写法。
第5课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学习课文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3.感悟平凡、无私的母爱和生命的意义,激发感恩的情怀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本文唤起了你对母爱和生命的哪些感悟?教学难点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自己的悔恨与愧疚,对于生存困境中“好好儿活”的领悟。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的歌词选段,让学生感受歌曲中对妈妈的思念。
引导学生联想本文作者在其母亲去世后,他的怀念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说说母亲提出带“我”看花的原因。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母亲为了让“我”“好好儿活”付出的爱和关心,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做铺垫。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分段朗读课文,找出各段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入手,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再根据课件中出示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展开讨论交流,教师加以点拨。
1.朗读课文第1段,如何理解母亲“悄悄”“偷偷”的一系列行为?2.用低沉的语气朗读第2段,说说本段交代母亲的病情,有什么作用。
3.再读第3段,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母亲挡在窗前的行为?(2)怎样理解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3)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喜出望外、坐立不安,“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4.用沉重、缓慢的语气朗读第4~6段,说说母亲“一生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5.文章尾段对菊花的描写有何作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合作探究【活动内容】出示课件问题:从全文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推选个别学生加以概括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要点:见目标3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学生展示朗读,教师点评。
(5min)2、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那在读了那么多次的课文后,你觉得史铁生的母亲是怎样的母亲?(伟大、无私、坚强)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5min 讨论10min)A、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找出文章中描写母亲神态、语言和动作的词语或句子,并讨论这些词语和句子都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品质和特点?教师巡视,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有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母亲理解儿子所承受的痛苦,当儿子发泄时贴心地走出去,但又十分害怕儿子做傻事所以只能躲起来偷偷地看,偷偷地哭。
这母爱是如此细致和深沉。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咋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当时“我”万念俱灰,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我说出的那些话像针一样扎在母亲的心中,母亲知道自己必须要坚强,必须要给儿子鼓励,让他重燃对生命的希望。
然而“我”那个时候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没有领悟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深情,后来回想,则是无比痛心。
(3)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拉拉”地飘落。
母亲来了,挡在窗前害怕儿子触景生情,转移儿子的注意力。
体贴入微。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病种的母亲仍心系于我,而我却……(5)她高兴地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絮絮叨叨地说着” 母亲对于我的一丝小转变的.高兴。
(6)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担心自己的措辞会影响儿子的情绪,体贴细微。
3、母亲早已离世,空留我遗恨。
而如今的我,还想寻死吗?(8min)明确:如今的我已经重拾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
“看菊花”“黄色……白色……紫红色……”,排比句式写出菊花的美以及表达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热爱。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1.继续体味本文深沉含蓄的特点,深入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2.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对文章语句的分析,感受到了史铁生母亲深沉的母爱。
文章中,面对绝望痛苦的儿子,母亲强忍着眼泪说娘儿俩要“好好儿活”。
在文末“我”说和妹妹“好好儿活”。
“好好儿活”,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一1.探究问题母亲说“咱娘儿俩”“好好儿活”。
面对生活困境,她是如何“好好儿活”的?2.探究过程(1)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当时生活中的困境。
(2)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母亲是如何应对这些困境的。
3.成果展示(1)面对儿子的重大变故,她没有被现实击倒,而是一直照顾儿子,想要儿子“好好儿活”;(2)面对瘫痪后暴怒、绝望、消极的儿子,她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处处为“我”着想,体贴“我”敏感的情绪,照顾“我”,想要开导我。
(3)面对自己身体病痛的折磨,她选择默默承受,不让孩子们担心,并仍然希望带瘫痪的儿子去北海看花。
在危重之际仍然挂念着两个孩子。
教师点拨:上节课我们说到,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是出于深沉的母爱。
请同学们深入思考,“看花”对于病重的母亲意味着什么?“看花”中有母亲怎样的期待?明确:看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包含着母亲对“我”振作起来的期待。
4.探究小结从母亲的生活环境来看,母亲是不幸的——儿子瘫痪一蹶不振、女儿未成年,自己也重病不起。
但她没有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无怨无悔地关心照顾儿子、心心念念挂念着子女,希望儿子振作起来。
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好好儿活”。
设计意图:通过文章中关键词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自主探究二过渡: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好好儿活”,“我”懂母亲的意思了吗?1.探究任务默读全文,找出表现“我”生活态度的语句,分析“我”的生活态度的变化过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初读课文,与作者对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史铁生的简介。
同学们,你们认为接下来的日子,他会怎样度过呢?猜想一下。
……预设:由于长期瘫痪坐在轮椅上,史铁生大腿长满蠕虫,而且还得了另一种病。
史铁生一直在轮椅上坐着,身体也缺乏足够的锻炼,他的生活特殊艰巨。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他接下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史铁生直接地描述。
再来看看外界对他的评论。
请一位同学朗读。
与作者对话目的:阅读教学中的补白,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对与课文有关,但课文没有写或者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解释说明。
其中对作者经历的补充,能缩短作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体验作者的经历,揣摩作者的情感,最终实现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
【活动二】再读课文,与书中人物对话过渡:史铁生最终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究竟是谁让他鼓起了如此大的勇气呢?下面请同学们用心感受,自由朗读,用一两句话告知我你最初的阅读感受。
正如同学所说,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在母亲去世后,每到秋天,史铁生总会去北海,去看望母亲。
同学们请看文章的最后一段,用换词法理解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
菊花的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母爱的炽热与深沉与母亲对话: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母爱热烈而深沉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并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母爱——理解,包容,鼓励母爱——热烈扑、抓写出了速度快,力度大。
母亲可以隐忍我的暴怒,但无法忍受我的自我伤害,变得激动和难以自持。
母爱——忘我我的稍微转变和母亲的忘乎所以形成鲜明对照母爱——深沉挡,母亲想用自己的身躯挡住窗外萧瑟的风景,更想阻挡住我对生命的绝望。
有看出来,把这种爱、这种痛都藏在自己心里,他的儿子一点都不知道。
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调,他当时不知道,等他母亲去世了,才幡然觉悟,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
《秋天的思念》教学设计及反思(第2课时)《秋天的思念》教学设计及反思(第2课时)《秋天的思念》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自从作者的腿瘫痪以后,他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却默默地忍受,不但不责骂他,反而以一颗慈善、宽容的心来关爱他、照顾他。
下面是为大家分享一些《秋天的思念》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1、抓住文本中人物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走进母子的内心世界。
2、抓住“好好儿活”,体会"母亲"深沉的爱和无私的关心,体会儿子因母爱而获得直面苦难的勇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学生要感悟生活,热爱生活.1、这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秋天,走进秋天的思念。
让我们深沉一些,深情一点齐读课题吧。
2、教师引读课文一二两个自然段内容。
(一)、母亲是怎样让孩子懂得要好好活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6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感受母亲对儿女的一片深情,用横线画出来。
注意重点字词甚至标点细细体会,批注在旁边。
(二)汇报交流教师:好,每个同学都有了自己的圈、点,甚至是批注,说明大家都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是最珍贵的。
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从哪里读出了母爱。
先读句子,再说体会。
1、那天我又单独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母亲“挡”住了什么?还想挡住什么?刘禹锡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
古人如此,现代人也一样。
每逢秋天就容易触发伤感情怀,何况当时的史铁生是一个瘫痪的21岁的小伙子,他不能跑,不能做自己想坐的事情。
怎能不悲观失落呢?母亲这一挡,挡出了一片爱子之心呐!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2、我的答复让她喜出望外了。
她快乐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喜出望外”什么意思?生活中你何时会喜出望外?师生分角色朗读母子对话内容,感受母亲的喜出望外。
3、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执教者:雷州市第四中学曾如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及人物的情感;3、理解文章的题目,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方法:1、直接导入法2、朗读教学法3、合作讨论法4、迁移拓展法课型:新课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三、读文悟情。
(一)分组朗读,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文章开头一段描写了“我”怎样的表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母亲又是如何做的?明确:暴怒无常、砸玻璃、摔东西。
(板书)“母亲这时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提问:大家能不能找出这段话中最能表现母亲的关键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怎样的情感?明确:悄悄地、偷偷地、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看出母亲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我”,体谅“我”,对“我”的爱。
(板书)(齐读这一段,再次感受母亲那份小心翼翼的爱。
)提问:在“我”情绪低落、痛苦绝望的情况下,母亲提出了什么样的想法?“我”有什么样的反应?最后同意了吗?明确:母亲想带“我”去北海看花。
我的反应——“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我”强烈抗拒母亲提出的建议,没有同意。
师(小结):第一次因为“我”的任性而没有去成。
(二)分组讨论、分析第二部分。
1、阅读第3、4、5、6自然段提问:第二次母亲提出看花的建议时“我”是什么样的反应?“我”同意了吗?“母亲”又是如何表现的?把相关句子画下来。
2、学生分三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
(1)第一小组汇报:“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我说。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适时提问: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的情绪?明确:不耐烦,只是想应付一下母亲。
提问:“我”最终同意了吗?(2)第二小组汇报:“我”最终同意了母亲的提议。
5秋天的怀念教学详案(第2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好好儿活”的含义,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在文中对母亲的怀念。
(作业检查形式灵活)二、合作探究1.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在课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体会这些句子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3)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这些句子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怀念和立志要“好好儿活”的情感。
2.课文多次写到了秋天的景色,这些描写有哪些不同的意义?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你认为有什么深意?用秋景的凄凉肃杀来暗示自己当时悲凉的心情;同时也为下文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做了铺垫,突出了母亲的深切关怀和艰辛。
课文结尾写到的各色菊花,表明“我”已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这也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之路,都要活得坚忍,活出尊严,活出自我生命的个性与美丽。
3.从全文的叙述描写来看,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活得最苦,却又无比慈爱、包容、细心、无私、坚忍、睿智的母亲。
她的慈爱,体现在深深理解儿子的痛苦,能够包容儿子的暴怒无常,勇敢面对生活的苦难;她的细心,体现在平日生活的细节中,比如“悄悄”地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不说“跑”“踩”等敏感的字眼;她的无私和坚忍,体现在自己身患绝症,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也没和任何人说,只是一心为了自己的儿女;她的睿智,体现在她懂得人生无论遭遇什么厄运,都要“好好儿活”,而且要活得坚强,活出尊严。
4.越是懂得“好好儿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地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
《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真、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读文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受到爱的教育.2、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感悟,理解母亲对我细致入微的照顾,仔细分析人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正如米尔所说的那样,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童年的天空,因为有了母亲的爱,所以才如此多姿多彩;童年的岁月,因为有了母亲的爱,所以才如此令人难忘。
而对于著名作家史铁生来说,母亲的爱又有着怎样非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秋天,深情怀念母亲那如山一般深沉厚重的爱,用心品味母爱留下的如菊花般的淡淡清香。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细读课文,体会母亲无私的关爱。
师:1972年,年仅21岁的史铁生不幸双腿瘫痪,瘫痪后,他的脾气变得怎样?(板书:暴怒无常)。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我暴怒无常的句子。
在这些句子中哪几个动词更能表现出他的暴怒无常。
他在砸、摔、捶时的心情怎样?他砸、摔、捶碎的是什么?(砸碎的是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摔下的是一颗破碎的心)我活着有什么劲说明什么?师: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又是怎么做的呢?(悄悄的走……偷偷地……悄悄地进来……)这几个词说明什么?(母亲默默承受儿子的暴怒无常的脾气,她知道儿子的痛苦,不去再伤害他,他理解儿子需要发泄,所以躲出去,又担心儿子,所以又回来,体现了母亲的爱细心、耐心。
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母亲的爱有多小心翼翼。
)(板书:躲)师:在我绝望时,母亲看到我心里会是什么感受?她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重点理解扑、抓、忍,从这些词中看出母亲怎样的苦)(板书:扑抓忍)过渡语:就在母亲默默承受儿子的粗暴时,她自身的状况又怎样呢?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她病得那样重为什么没告诉儿子?说明母亲是怎样的母亲?师:母亲自身有重病她很苦,儿子瘫痪,她心里面也苦,在忍受身心折磨时,没有指责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这种爱还体现在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那天……飘落”这是怎样的一种心境?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这一挡,挡住的是什么?(儿子郁闷烦躁的心情)(板书:挡)师:当儿子答应她去看菊花时,她的表情怎样?为什么?说明儿子有了怎样的变化?师:课文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母爱?(对于跑、跳……敏感)为什么母亲那样敏感?(母亲担心这样的话会勾起儿子的痛苦)母亲的爱好细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5.《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课文中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难点】3.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通过品悟对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说的“好好儿活”的含义,学会感恩,学会爱。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感受了深沉、伟大的母爱。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品析文章的景物描写,把握作者的复杂感情以及文章情感波澜起伏、细节生动感人的写作特色。
二、合作探究1、文中有哪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并理解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2、文章回忆了哪几次“看花”的经历?有何用意?【答案见课件】3、文章回忆了“看花”的经历,为什么反复写“看花”?明确:(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它将文章内容串联为有机的整体。
(2)“看花”是母爱的具体体现。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3)“看花”是“我”开始新生活的象征。
文章结尾写“我”去看花,表明“我”已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4)母亲生前爱花,文章反复写看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自己的悔恨。
4、三次看菊花的过程中,“我”的表现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①“不,我不去!”②“什么时候?”③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悲观、绝望 -----坚强、重生5、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是如何体现的?【答案见课件】6、本文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①对母亲无尽的怀念之情。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过程及要点课文探讨面对这样一个暴躁儿子,母亲的回应是什么?找出文中原句并赏析。
(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分析:这个句子中有几个重点词语可以勾画:悄悄、躲、偷偷、又、悄悄、红红的,因为我瘫痪后,脾气不好,不想再好好地活,所以看我发脾气后,母亲不敢再来激怒我,只能悄悄地躲到外面去,但也不敢离我太远,担心我会想不开,做出不该做的事情,所以偷偷地听我的动静,恢复沉寂后,母亲又悄悄地进来,想安慰我,可是从她红红的眼睛可以看出母亲看到我发脾气时,是非常担心我的,但又不能表现在我的面前,只能偷偷地抹眼泪。
这些词语表现出了母亲的焦急以及母亲对我的担心。
(二)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分析: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有:扑、抓、忍住,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担心我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立马扑身过来抓住我的手,但又不敢哭得太大声而影响我的心情,只能忍住自己的哭声。
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
(三)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5 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分析细节描写和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2.在品读中感悟亲情,懂得感恩,珍惜生命。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理清线索文中三次写到“看花”,有什么作用?第一次写“看花”是春天,母亲提议去北海看花,想让“我”在盛开的春花中感受生命的美好,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第二次写“看花”是秋天,母亲央求“我”去北海看菊花,她想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陪“我”去看看象征生命力的菊花,渴望“我”从绝望中走出来;第三次写“看花”是在秋天,“我”和妹妹去看花,实现了母亲临终的愿望。
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三次看花,串起了人物的情感轨迹,让我们体会到“看花”已不仅仅是看菊花,而是象征着母亲的人生信念,以三次看花为线索来推动教学的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
二、再读课文,品细节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直到临终前还牵挂自己的孩子的人,而母亲的爱既是伟大的,又是默默无闻的。
,字里行间藏着款款深情。
文中有哪些细节体现了母爱呢?文中的母亲具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找出。
圈点出文中体现母爱的词句,并用“文中的母亲是一个________的人,这体现在________”的句式说说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
预设(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细心的人,这体现在三个“悄悄地”的细节,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更是让人体会到母亲的“良苦用心”和“苦口婆心”。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理解:文中的母亲是个坚强的人,这体现在她面对“我”痛苦地捶打自己的腿绝望地喊时,忍住哭声劝“我”。
“扑”“抓”两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母亲的痛心焦急。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七年级《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七年级《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秋天的怀念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以读为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接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的熏陶,引发情感共鸣,接受情感的洗礼。
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感知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内心的呼唤,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与作者对母亲的深挚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通过这些教学环节,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3.在“秋天的怀念”中,感悟母爱的平凡伟大,获得“好好活”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借助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用心品读课文,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好好活”。
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怀念》。
二、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一)出示自学提示学习任务:1、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怎么样?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通过这些句子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学习方法: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上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交流。
将自己找到的答案,在小组内探讨一下,看看大家都感受到了什么。
(二)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三)感知“我”的形象师:首先我们来感知“我”的性格脾气怎样?请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
(板书:我:暴躁无常)师:哪些句子表现了我的暴躁无常呢?比如:(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2)“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3)“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师:史铁生的这些表现让我们看到面对双腿瘫痪这个事实,他有点怎么样?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板书:彷徨无助绝望)师:是啊,我活着还有什么劲?他还可能做出哪些反常的举动?师:你们多大?21岁活蹦乱跳的年龄,可以四处周游,有多少事情可以做!没有了双腿,他这样做,你们觉得可以理解吗?(四)感知母亲的形象1.请注意:母亲的自身情况又是怎样?请找课文中相关句子读给大家听。
比如:a、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也是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的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b、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c、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的呼吸着。
2.这些句子让我们看到母亲身患重病。
(板书:母亲:身患重病)母亲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了,然而,即使面对死亡,母亲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向墙壁?有没有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教师问一句,学生接一句)?她可以打碎玻璃、摔东西或者哭喊吗?不可以。
因为她还要照顾瘫痪的儿子。
面对死亡都不害怕的母亲让我们看到了母亲的坚强与勇敢。
板书:坚强勇敢3、那么母亲是如何照顾我的呢?请同学们将你们找到的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和大家分享一下,说一说当时母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1)比如——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说到这里,教师就抓住这一“挡”,追问,挡住的究竟是什么?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2)“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3)“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课件)小结:扑和抓这两个词反映了母亲的急切和担心。
忍住哭声可见母亲内心的痛苦。
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说这句话的含义吗?母亲身患重病她自己想好好活,史铁生双腿瘫痪,母亲希望他也能好好活。
所以是咱娘俩好好活。
可是史铁生懂得母亲的话吗?他只知道母亲想让他好好活,却并不知道母亲也已经病入膏肓了。
那你觉得史铁生有没有好好活呢?你们觉得母亲希望他怎样的活着啊?(5)“……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有回来。
”小结:作者借助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以为无微不至、无怨无悔的母亲。
板书:无怨无悔5、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再次感受母亲的形象。
学生齐读课件中的句子。
1 、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3、“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三、探讨爱母的怀念师:是这样的一位坚强、勇敢、无怨无悔的、对儿女关怀备至的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引读课文,“邻居们……”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是什么吗?(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3.我和妹妹也懂,因此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4.升华:当儿子懂得母亲告诉儿女的“好好活”的含义,那和母亲发生的秋天的故事啊,就深刻在心中,化作心中无比的怀念。
他开始好好生活,完成母亲未了的心愿。
所以,又一个秋天,望着窗外天上北归的雁阵,我——————;听着录音机里那甜美的歌声,我—————————;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课件,改造课文的训练,让学生选择一处补充。
)5、在母亲的影响、教育下,我深深地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所以也像母亲一样坚强、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经过努力,他成为了全国有名的作家,他的文字鼓舞了许多的人,让人们燃起生活的勇气!6、指名朗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总想让我去看菊花吗?师: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师: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么想让母亲推着我到北海的公园看菊花啊,我是多么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所以,为了还母亲的心愿,为了这永远的怀念,又是秋天——引读,“又是秋天……”(回到上面的句子中,全体一起朗读,课件再次出现这句)板书:秋天:好好儿活四、拓展延伸、配乐朗读越是懂得“好好活”的含义,就越是无比的怀念,就如飘落的树叶片片飘到儿子的心里,融入了生命,化作了血液:(播放音乐,学生静静默读下文,然后老师再读一段。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B“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C“人生如梦。
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
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
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世道多舛,人生不易”,在这个欢欣与伤痛共存的世界,我们唯有接受,唯有面对,包括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残酷。
如果你不幸被选作去充当那苦难的角色,就去承担,选择一种坚强的方式去诠释生命,生命会因对苦难的超越而显得恢弘与深邃。
五、作业1、我想,你学习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你一定想对你的母亲说点什么,请你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篇文章。
2、课外阅读《我与地坛》。
六、板书设计秋天的怀念我:双腿瘫痪彷徨无助痛苦母亲:身患重病坚强勇敢无怨无悔秋天:好好儿活八、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取得收成。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改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搜集、筛选、整合和处理信息。
遵循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情感激发的氛围中围绕着读而展开,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在感悟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