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名人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中,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莆田市(古称兴化军、兴化府),似乎是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
然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文献名邦”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风骚,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800多名进士,14名状元,8名宰相。
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
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莆田历史文化名人——郑樵郑樵郑樵,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他是我国宋代伟大的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
郑樵生于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家庭较好的影响和教育,郑樵的家乡虽然处在万山之中的莆田广业里山区,但他从小就立下要读尽古今书,要精通《六经》和诸子百家学术的宏伟抱负。
当他刚长到16岁时,他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
自此之后,郑樵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为了克服家贫无书读的困难,他就和从兄郑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书人家求借书读。
郑樵在求学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把眼光开放到自然界各种动植物。
他经常深入山间田野,拜农夫为师,从而得到了许多实际学问。
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但要研究书本上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勇敢地向社会提出了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与学习儒家经典知识一样重要的号召。
年轻时代的郑樵,在刻苦追求学问的同时,还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
靖康元年(1126年),当郑樵看到宋朝由于受到北方强敌金兵的侵犯,国家处于空前的危难,他就立即和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并自信一旦得到朝廷起用,就能使国家转危为安。
蒲田历史故事陈文龙抗倭陈文龙(公元1232-1277年)字君贲、德刚,莆田县(今城厢区)人。
初名子龙,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中状元。
度宗易名文龙。
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今江西抚州市西)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冰广宣抚等职。
陈文龙是南宋末抗元将领。
曾上书弹劾奸相贾似道对元兵一味求和误国。
遭贾打击,愤而辞官。
元兵入闽攻陷福州后,元将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制“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二旗坚守兴化城。
初战退敌于囊山,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
经杭州谒拜岳飞庙时,悲痛万分,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行朝诏赠太师,谥“忠肃”。
好女不嫁莆田男典故据说当时莆田有个人叫“老五”,他不但本身家学渊博、才高八斗,为人风趣,家境也特别的好,舅舅是国舅爷,伯父是宰相。
以他自身的水平及家境,像他这样的人想考取功名,如同探囊取物,但他偏偏生性洒脱,视功名和粪土,整日四处游荡,急公好义,喜欢帮助穷人,遇到不平事,爱为人打抱不平,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有一天,老五去了莆田湄洲湾附近的一个村庄,刚好也有个中过探花的朝廷官员,带着他的夫人(他夫人是福州人士)及家丁在这个村庄游玩。
这位官员,一路上看到莆田当地女的长得不但漂亮,还勤劳能干,再想想自己家的“河东狮”,悲从中来,随口吟道:“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女”。
她老婆听到丈夫竟然当着自己面夸莆田女的,贬低自己,立马就揪住丈夫的耳朵,把他拉回现实中。
一看自己老婆生气,他机智的立马改口:“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这才让他老婆转怒为笑。
这一幕,恰好让老五看到了,老五对此很不屑。
老五心想,自己为了留在家乡,都不愿去考取功名,莆田当地的女孩子个个都很温柔勤快,她们吃苦耐劳,当地的名人林默与梅姑,芳名远播四海,怎么说也得“好男不娶莆田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莆田蔡襄的故事在福建莆田,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叫蔡襄。
蔡襄啊,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存在呢!蔡襄自幼聪慧过人,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他在学业上那可是相当刻苦努力,简直就是拼命三郎啊!人家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蔡襄就是这句话的完美践行者。
他的书法,哎呀呀,那真的是一绝!那字写得龙飞凤舞、飘逸洒脱,让人看了就忍不住赞叹。
就好像是一群小精灵在纸上欢快地跳舞,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生命力。
和那些书法大家比起来,蔡襄的字也是毫不逊色呢!蔡襄还特别关心民生。
他就像是百姓的贴心小棉袄,总是想方设法为大家谋福利。
他修建水利工程,让农田得到灌溉,粮食产量大增。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呀!你想想,没有水,那庄稼怎么能长得好呢?蔡襄这一举措,那可真是解决了大问题。
这就好比是给干渴的大地送上了一场及时雨,让万物都能茁壮成长。
他还重视教育,鼓励大家读书学习。
在他的推动下,莆田的文化氛围那是越来越浓厚。
这不就像是在土地里撒下了知识的种子,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嘛!蔡襄在官场上也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他坚决打击腐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蔡襄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让人看了热血沸腾。
他的才华、他的品德、他的贡献,都值得我们铭记在心。
我们能有这样的先辈,难道不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想想看,如果我们都能像蔡襄一样,努力学习、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那我们的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啊!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繁荣。
所以啊,让我们一起向蔡襄学习,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
莆田人富豪榜2009-10-021 、黄廷芳父子原籍:涵江区江口镇石西村(新加坡华侨) 1929年出生企业:新加坡远东机构/香港信和集团--房地产、酒店、投资2008全球房地产富豪第10名全球富豪第132名2006全球华人富豪排行榜本该第6名--256+176=432亿2007全球华商富豪排行榜第5名--730亿2008全球华商富豪排行榜第9名--480.20亿新加坡首富黄廷芳,净资产70亿美元。
新加坡远东集团及香港信和集团主席。
黄廷芳早年赴新加坡,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进军地产业,他在新加坡商业中心乌节路拥有多块地皮,被誉为乌节地王。
黄廷芳积极在香港发展,分别透过两家上市公司及一家私人公司投资香港地产。
旗下香港信和集团在莆田投入2000万港币用于妈祖城的前期规划,并吸引中国中铁集团前来投资。
黄志祥(1952年生于新加坡,黄廷芳长子)香港信和集团董事长早年就读于香港大学法律系,持有尖沙咀地产70%股权,信和置业73%股权,拥有湾仔港湾道地王40%权益。
在新加坡拥有经营地产的远东机构、乌节大酒店及大批私人物业。
其家族在香港上市公司市值达86.8亿港元。
1992年被聘为香港事务顾问。
黄志达(黄廷芳次子)新加坡远东机构的董事长2、陈江和祖籍:福建莆田荔城区(印尼华侨) 1949年出生在印尼企业:新加坡金鹰国际集团--印尼林木业、造纸、房地产2006全球华人富豪排行榜第111名--48亿2008全球华商富豪排行榜第27名--261亿印尼首富陈江和先生1967年创立金鹰集团,现已发展成一家综合性跨国工业集团,资产达80亿美元,全球员工超过5万名。
集团主要从事以资源为基础的多种产业,包括一体化的林浆纸工业、棕榈油产业、清洁能源开发、纤维素纤维与特种浆生产。
3、林恩强原籍: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新加坡华侨)1943年出生企业:新加坡海洋油轮集团/新加坡兴隆集团--石油贸易、远洋运输、仓储、石油加工石油“大鳄”OK林-林恩强旗下新加坡兴隆集团的年营业额约300亿元人民币,旗下拥有一支70多条船的船队,运力最高峰可达290万吨,是新加坡本土最大的私营船主和私人石油贸易商。
科举名邦莆田历代状元宰相进士数据科举名邦莆田历代状元宰相进士数据莆田市已启动《莆田市名人录》编撰工作,由市文广局、方志委、莆田学院等组成的编撰组先后5次组织省内专家学者及当地文化学者,对该书的编撰展开论证。
目前已经整理了《莆田市名人录》总字数100万字左右,收集莆籍名人4200多人,客籍名人131人。
其中,经过多方论证,莆仙历代状元共有21人、榜眼7人、探花5人、宰辅17人、莆籍进士2482人。
本次编撰采用传、录、表的体例,莆田历史名人中,事迹多的列入传,事迹较简单的列入录,历代进士及明清举人等列入人物表。
编撰组前期检索查询了近万册图书及200万册电子图书,全面搜集我市历史名人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并确定状元按正奏、特奏名、释褐等分类、宰相统一采用宰辅称谓、籍贯三代以内予以认定等原则。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经过论证入列的莆仙历代状元总计21人,其中正奏状元9人、正奏武状元2人、特奏名状元8人、释褐状元2人;历代榜眼7人;历代探花5人;历代宰辅(含赠予)17人;历代莆籍进士2482人。
莆田市状元、宰辅考定简介莆田市莆仙文化研究院对莆田市名人进行收集整理,编写成《莆田市名人志》,总字数约110万字。
凡例中对收录范围基本原则:一为莆田籍人物,含出生、生活于外地,但三代以内籍贯在莆田者。
二为所称莆田市名人限于今莆田市所辖仙游县、荔城区、城厢区、涵江区、秀屿区、湄洲岛、北岸开发区范围之内。
按凡例规定该书共收集莆籍名人4222人,其中客籍名人133人。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废止(1905),莆籍进士2482人;莆籍状元21人,其中文状元9人,武状元2人,释褐状元2人,特奏名状元8人;宰辅17人。
另据笔者统计,莆田明清共有举人1742人(书附举人名表)。
现将《莆田市名人志》中莆田市状元、宰辅情况简要考定如下:一、莆田市状元考定(一)关于“状元”的定义与种类1、状元与殿试当代辞书对“状元”下的定义不完全一样,如一般辞典的“状元”定义为:“科举考试中指殿试第一名”。
家乡的历史名人福建厦门厦门,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他们为厦门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厦门的历史名人,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杰出人物的生活和事迹。
一、林则徐林则徐,字恂,是福建莆田人,也是厦门的骨肉人。
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誉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奠基人”。
他曾先后任职于厦门的海关和学政,为厦门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林则徐热衷于学问,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尤其擅长诗词和书法。
他积极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厦门设立了多所学校,为培养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陈嘉庚陈嘉庚,字梓庚,是福建闽侯人,也是厦门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教育家、慈善家和爱国者”。
陈嘉庚在1912年创办厦门大学,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积极倡导百姓教育,在厦门设立了多所学校,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他还捐资修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设施,如厦门图书馆等,为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陈炯明陈炯明,字玄虚,是福建福州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和军事家。
他在厦门有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事迹,对于厦门的解放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炯明参加了多次反清起义,并在厦门组织了许多抗日斗争的武装力量。
他的勇敢和智慧带领厦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为保卫家乡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李光前李光前,字照云,是福建南安人,也是厦门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工业之父”。
李光前在1956年创立了中国第一家航天装备制造厂,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积极推动航天科技的研究与应用,在厦门建造了多个重要的航天设施,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崛起作出了杰出贡献。
总结厦门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孕育了许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通过自己的才智和努力,为厦门的繁荣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莆田名人故事600字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2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出现林默、林兆恩、蔡襄、郑樵、刘克庄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举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其中文武状元22名、宰相14名、尚书近70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
诸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中央六部尚书占五部”。
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郭沫若诗日:“荔城无处不荔枝,金复平畴碧复堤。
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
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
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
科举名邦、状元之乡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
而莆田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比已经包括一些全省人才再加上福州自己管辖的九个县的人才的福
州还多。
其中莆田县进士1700多人,唐朝中期从莆田县分出而成立的仙游县进士701人,莆田两县共有2400多人,以上数据没有包括已经移民外地的莆田人所产生的人才。
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
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
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
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
黄滔行迹考述作者:周雪芹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第5期周雪芹(河南省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关键词:黄滔;行迹;考述摘要:关于黄滔的生平行迹,因史料所限,前人研究甚少。
文章结合黄滔的生平、作品及相关史料,将其一生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略考其每一阶段的行迹。
中图分类号:G2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5-0136-031史志中关于黄滔的记载黄滔(840?—911?),字文江,泉州莆田人,一曰侯官人。
唐乾宁二年(895)进士,光化己未(899)除四门博士,天福元年(901)授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
唐末强藩多僭位,黄滔规劝王审知,使其不失臣节。
五代朱温后梁时期,中州名士李询、韩偓、罗隐等来闽避乱,皆主于黄滔。
其事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唐才子传》皆不载,仅见于《福建通志》卷四十四、《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二十二、《莆阳文献》列传四等,皆语焉不详。
今《全唐诗》(704—706卷)存其诗二百零八首。
迄今为止,关于黄滔的研究论文数量并不多。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49—1966)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1979)均未见录关于黄滔的研究论文。
其研究始于近些年,但数量亦不多。
关于黄滔的生平行迹,因史料所限,前人研究甚少。
笔者结合黄滔的生平、作品及相关史料,将其一生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并略考其每一阶段的行迹。
2黄滔生平考述2.1第一阶段:唐文宗开成五年(840)至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即黄滔出生至三十岁左右黄滔生年史无明载,其生年今多定为唐文宗开成五年(840),盖依滔后世孙所作年考,《年考》云:公《华严寺碑》云:“‘愚冠扣师关,壮而随计,乾宁二年忝登甲科,东还荐造金地,岁周三纪。
’三纪者,昭宗之乾宁乙卯。
遡(溯)懿宗之咸通元年,庚辰也,冠则二十矣,通计五十六年,意公之生其文宗开成庚申岁乎?或谓冠不必皆二十,安知非十九十八乎?愚曰:然公之扣华严也,必读书东峰时,据《灵岩寺碑》,葺斋东峰在大中中。
历代先贤:方良永(1454~1528年)方良永,字寿卿,号松崖,莆田县城内草舍里(今城厢区梅峰街后塘)人,明景泰五年(1454年)生。
弘治三年(1490年),良永与弟良节同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擢广东按察佥事,摄海南兵备。
时琼州(海南岛)巨贼符南蛇作乱,良永精心策划,会同诸道兵力齐心把其剿灭,地方得以安宁,琼人为他立祠,朝廷嘉奖良永,推补海北兵备。
海北众贼惧怕良永,望风解散,只有黄李帅不服,良永一鼓把他擒住,海北才得安宁。
良永外任期满返京,适逢武宗初政,太监刘瑾弄权,武宗不御殿,朝见者至左顺门行顿首礼,鸿胪官引良永行礼毕,又欲引其向刘瑾作揖,良永拂袖而去。
有人劝良永另行拜谒,以免惹事,他始终不从,因而触怒刘瑾。
刘瑾欲以海南命案加害,幸得刑部郎中周时敏竭力辩诬,才免于祸。
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良永被起用为湖广按察使。
不久,改广西按察使。
半年后,良永又被提拔为山东右布政使。
正德九年(1514年),良永被吏部列为政绩显著、才学兼优的16人之一,转浙江左布政使。
时武宗义子钱宁,置纸钞换白银法,勒索民众,先遣人用纸钞二万,发往浙江十一府,换回白银三万两。
良永不顾钱宁气焰嚣张,疏劾其负主欺民罪行,疏言:“迹其所为,在子为不孝,在臣为不忠,在法为必诛。
”请求武宗治钱宁之罪,以“明正典型”。
纸钞法因此被废。
不久,良永以母老疏乞归养。
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登极。
钱宁伏法,言官推荐良永,拜右副都御史巡抚郧阳,良永仍以母老疏乞终养。
未几母卒。
嘉靖七年(1528年)服满,起用为总理粮储,兼巡抚应天。
行至浙江,病发,自知“吾其休矣”,连疏乞请致仕。
未上报朝廷,就回故里。
在良永病归途中,朝廷任命他为刑部尚书,他尚未接到文书而卒,终年74岁,谥简肃。
福建莆田古代名人录家贫子读书,地瘦栽松柏一、文献名邦的奇迹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
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
(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
其族内仕履略。
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
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
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
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
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
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
福建省十大历史名人(一)引言概述:福建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孕育了众多杰出的历史名人。
这些历史名人以其在政治、文化、军事和思想等领域的贡献而被后人所敬仰。
本文将介绍福建省的十大历史名人,他们的事迹和影响将深深地铭刻在福建的历史长河中。
一、陈维崧陈维崧,字师清,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是福建省福州人。
他在明代末年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致力于反对腐败和不公正的官僚体制,提倡改革。
他的政治观点深受当时民众的拥护,为福建省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反对贪腐2. 提倡官僚体制改革3. 受到民众支持和拥护4. 对福建省的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5. 在明代末年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燕京学派创始人吴宓吴宓,字仲奇,生于明朝崇祯年间,是福建省莆田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被誉为燕京学派的创始人。
他对儒学的研究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燕京学派创始人2. 研究和传承儒学3. 在福建省的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4. 影响深远5. 被后人尊重和学习三、中国近代教育家林则徐林则徐,字士芳,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是福建省永春人。
他是中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
他主张西学东渐,积极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中国近代教育家2. 推动中国教育改革3. 奠定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基础4. 对福建省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5. 受到后人的崇敬和称赞四、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冯梦龙,字介甫,生于明朝天启年间,是福建省金门人。
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写作骈文,被誉为骈文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风格优美,内容丰富,对福建省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明代著名文学家2. 擅长写作骈文3. 是骈文的代表人物4. 作品风格优美,内容丰富5. 对福建省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五、孙中山的福建历史影响孙中山,字逸仙,生于清朝咸丰年间,是福建省溪口人。
莆田百科系列-莆田名人篇历史名人(节选)黄滔: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
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
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
林披: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
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蔡襄: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
一生才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
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
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
在地主任职时,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
蔡襄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
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
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
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
《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
徐寅: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举进士,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所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郑樵: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
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
莆田英雄——林则徐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福建莆田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人物。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他以无比的勇气和智慧,力挽狂澜于既倒,不仅在清朝末年抗击英军入侵的鸦片战争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以其廉洁奉公、爱国爱民的精神,成为后世学习的榜样。
林则徐,字元抚,号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十四岁即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然而,林则徐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在任期间,始终坚持公正无私,刚正不阿,对于贪污腐败深恶痛绝。
因此,他多次遭到权贵的排挤和陷害,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坚持正义,毫不动摇。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日益恶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面对这种情况,林则徐挺身而出,坚决反对鸦片贸易,并积极倡导禁烟运动。
他亲自到广州担任钦差大臣,查禁鸦片走私,销毁了两万多箱鸦片,有力地打击了英国的鸦片贸易,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赞誉。
然而,此举也引发了英国的强烈不满,最终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面对强大的敌人,林则徐毫不畏惧,他率领军队英勇抵抗,虽然最终因种种原因未能阻止英国的侵略,但他坚贞不屈的精神却深深地感动了全国人民。
林则徐的一生,是为国为民奋斗的一生。
他以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坚定的信念,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怀念。
他的事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永远的楷模。
林则徐的事迹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念,要坚持真理,坚守正义,敢于担当,勇于斗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林则徐是莆田的骄傲,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骄傲。
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所畏惧。
莆田历代文化名人的故事做人物推荐卡1、林默号为“通贤灵女”林默,一名默娘,民间亲切地称她“姑妈”、“娘妈”或“妈祖”。
莆田人。
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莆田县湄洲屿的一个仕宦家庭。
生后直到满月,从未啼哭过。
因被名为“默”,又称“默娘”。
默娘聪慧过人,8岁从塾师读书,就能解书中大意。
稍长,好诵经礼佛。
她精医术,常为人治病,教人防疫避灾,又熟习水性。
2、江采萍悬壶济世的医道世家梅妃江采萍(710年-756年),别名江妃、江东妃、梅精,唐玄宗早期宠妃,帝王后妃八大才女之一。
梅妃擅长诗赋、乐器、歌舞,著有《谢赐珍珠》《楼东赋》等,是一位才貌双全的女子。
《惊鸿舞》乃唐玄宗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传,在当时广为流传。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落逃未带上困于冷宫的梅妃,梅妃白绫裹身投井自尽。
3、黄滔授予“四门博士”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
《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
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居晋江潘湖。
4、刘克庄文名久著,史学尤精刘克庄(1187年-1269年),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
字潜夫,号后村。
福建莆田人。
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
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
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初名灼,师事真德秀。
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
江淮制置使李珏任为沿江制司准遣,随即知建阳县。
5、许稷安求一时誉,当期千载知许稷,字君苗,莆田人。
曾在京师与欧阳詹、林藻等酒会,激于林藻戏语,隐终南山,苦学三年,出就府荐,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举进士,历南省员外,终衡州刺史。
许稷少年,美凤仪,善谈论,警敏能文,性喜漫游。
尝谒九鲤湖,知何氏兄弟九人之初至也,止于南山而炼丹于湖,丹成饲鲤化龙,乘之而去,故此山名九仙,湖曰九鲤,总名曰何岩,皆以何氏始。
莆田家乡名人的著作,抄写1到2首家乡诗人写的诗词【示例一】
方元俞,字仲钦,号钦之,莆田人,清顺治间岁贡生。
其《梅寺钟声》云: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峰别有上方天。
离离欲送风光落,点点曾添露草鲜。
未了参禅传法语,由来觉梦唤沉眠。
清音可卜阴阳事,还忆当年释氏贤。
【示例二】
黄彬,字重侯,号愧野,莆田人,清雍正间岁贡生,官福建永春州训导,著有《介石轩集》,其同题诗云:
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
响逐东山催晓箭,梦回斜月破残更。
楼高恍听鲸鲵发,籁静惟闻律吕生。
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
游潜,清末民初莆田人,其同题诗云:
梅峰寺古峙峥嵘,百八钟声向晓鸣。
陌上曙光鸡唱后,东南廿里遍闻声。
【示例三】
刘尚文(1845-1908),号澹斋,莆田城厢人,刘克庄后裔,嗜于书画与金石,光绪间国学生,著有《澹斋诗存》等。
其同题诗云:
月满山前路,幽人未归去,但闻有钟声,不见梅香处。
莆田地名的典故
莆田地名的典故主要源自于古代的传说和历史事件,以下是其中一些典故:
1. 莆田洪毅:相传古时候,在莆田地区有一位名叫洪毅的仙人,他修炼成仙后,留下了一部修炼法门。
后来,人们以他的名字来称呼莆田地区,因此得名莆田。
2. 莆田五城:莆田市古代曾分为东城、南城、西城、北城和中城五个城池。
这五个城池之间相互独立,但也相互辅助,共同组成了古代的莆田城市。
3. 莆田官田:据说古代有一位官员,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亲自耕种土地,种植稻谷。
他的勤劳和贡献使得莆田的农业得到了发展,于是人们将这片土地称为莆田官田。
4. 莆田双城:古代莆田是两个重要战略城市的交汇处,东昌城和南安城。
这两个城市相互连接,成为了莆田的双城,也是莆田历史上的重要象征之一。
这些典故是莆田地名的部分来源,传承着莆田古代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隔制争议,消除偏见.让大家了解莆田,给大家一个真实的莆田!莆田人多地少.莆田用占福建40份之一的土地养育了福建10之一的人口,是福建人口密度最高生活压力最大的城市.正是在这种逆境生存环镜下的莆田人喊出了"在家是条虫,出外是条龙"的口号,鼓励人们走出去闯天下,是龙就应该纵横四海风行天下,不能深藏池中自甘平庸;为了生存更为了改变命运,不甘平庸的莆田人背井离乡勇闯天下,他们以舍我其谁的霸主气度和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演义一个又一个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动人故事,从几时起,全国的木才市场民营医院首饰加工业.......都以成为莆田人垄段的天下,时至今日在外投资兴业的莆田人以超过60万,平均每5个莆田人就有一个在外营销天下,正所谓'"无兴不成市,无莆不成镇";莆田自古就是才子名士辈出之地,有进士2800多名,历史上10万名进士中每40人就有一名是莆籍进士,进士数全省第2人均比例全省第1,更有状元13名"一门五学士,父子同进士"一家九刺史,九代八太师""兄弟左右相,一科两状元"更被传为佳话,书法家蔡襄史学家郑樵诗人刘克庄妈祖林默娘.......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流芳百世,同时莆田还是林则徐的祖籍地.......莆田以区区两县之力入列全国科举强市实属不易,宰相陈俊卿在金銮殿上说的那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莆田儿女,使莆田的崇学精神经久不衰......如今的莆田崇学之风不减当年,是全国有名的高考红旗所在地,几乎每一界的国际奥林匹克竟赛莆田人都榜上有名.有教授5000多名两院院士14名,是我国院士最多的地级市,养育了如我国半导体之母林兰英.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林华宝.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中行行长李礼辉........更有广州副市长林元和.福建副省长刘德章李川,政协副主席李祖可王耀华,原福建省委书记现任人大华侨主任委员陈光毅,原教育部长现任国务委员陈至立......省部级以上干部30多人,是我省有名的人文强市和我国著名的教育先进士.同时莆田还是我省少有的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城市,是我国著名的"蓝球城市""书画之乡""戏曲之乡"武术之乡""田竞之乡""木雕之城'""摄影之乡"源现了如蓝坛战神刘玉栋,人体摄影第一人佘山.......各方面的人才不计其数.莆田人在各方面的出色表现使莆田人赢得了中国犹太人的美誉!!!莆田,独操乡音于一方,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未被融化,反而在人多地少、资源相对贫脊的狭小地域中顽强地繁衍发展。
莆田人民凭借自己勤劳智慧和特别能吃苦的品格,形成了两个遐迩闻名的群体,一个是“家贫子读书”的莆仕群体,另一个就是“无兴不成镇”的莆商群体。
若以一个地级市论,莆商历史之长,队伍之大,实力之强,名声之响,在全国范围可与相匹者为数不多。
目前遍布全球的六七十万莆田籍华侨华人中,主要成份是华商。
莆田籍港澳同胞基本上都是商人。
而在全国范围从事商业活动的,则多达数十万人,其中举家经商的不下十万户。
凡有人的地方,就有莆商的足迹,许多外地人正是从接触莆商开始认识莆田人,进而得出结论:莆田人是中国的犹太人。
莆商能以精明著称于世,蕴藏其中的莆商精神是个关键因素。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中,位于福建东南一隅的莆田市(古称兴化军、兴化府),似乎是个并不显眼的小地方。
然而,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宝库中,莆田“文献名邦”不但能以其光辉灿烂的累累文化硕果为世人所称颂,而且能以其求真、向善、重教、崇德的文化特色,在各地域文化中独领风骚,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
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800多名进士,14名状元,8名宰相。
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
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本文拟就文献名邦四大特色的成因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一、求真,名邦的支柱按照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的解释,“文”为贤者,“献”即典籍。
也就是说,莆田是个盛出贤人和文章著述的好地方。
一般来说,能获此殊荣的地方,必定具备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先决条件。
但据考证,莆田的文化历史并不长,自唐末开发至今,总共才1300多年,这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原文化相比,莆田文化的起步,至少要落后2000多年。
然而,就在这方落后贫穷却又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上,自唐朝中叶以来,莆田文坛人才辈出,涌现出如黄滔、徐寅、蔡襄、郑樵、林光朝、刘克庄、黄仲昭、郑纪、柯维骐、林兆恩等一大批在福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著作家。
尤为可观的是,莆仙人(莆田仙游)著书立说的势头,从刚起步就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强劲势头:唐末25部,宋朝即高达2632部,元朝虽有些下降,为60部,但到明朝又升至944部,至清朝也仍有470部之多。
单就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莆仙人的著作就有43部831卷被收入其书,还有37部345卷被当作存目收录。
在如此众多的作品中,有不少是皇宫巨著和传世佳作,其中北宋蔡襄所著的《茶录》、《荔枝谱》等园艺名著,已被翻译为英、法文流传国外;南宋郑樵著述的《通志》200卷,是莆田自古以来一部影响最大和最为久远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学术界把《文献通考》尊称为《三通》,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所著的《后村先生大全集》,也是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巨著。
莆仙人的文章著述之所以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即是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求真”两字,也就是说,追求真理和追求科学,是千百年来莆仙仁人志士的最高追求,因而才使得这些作品不但能名重一时,而且流传百世。
其中最具代表必性的人物为郑樵。
郑樵(1104~1162),字渔仲,世称夹漈先生。
他的一生几乎全都是困居在莆田西北万山之中的夹漈山间。
然而,就是这位山林穷儒,不但为中国文化奉献出一部继《史记》之后的纪传体通史,而且为莆田“文献名邦”作出了六个重要的贡献:一是以山林穷儒之身在高山虚谷中以一人之力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史学世著;二是有志于建设科学;三是提出“《诗》、《书》为可信,然不必字字可信”的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科学论断;四是力倡知识分子要与广大劳动人民交换知识;五是强调学习翻译学以吸取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化。
可以说,郑樵和他著述的《通志》,对莆田“文献名邦”地位的确定和得到社会公认,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郑樵之所以民为一位千古传颂的伟大史学家和科学思想家,是因为其作品和学术思想无不充满着“求真”的气息.因此,“求真”是郑樵生命力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有郑樵这样一大批仁人志士以“求真”的精神,创作出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才支撑起莆田“文献名邦”这座巍巍于八闽大地的文化大厦。
一方水士养一方人。
因此,我们必须看到,郑樵之所以能在高山虚谷中著出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夹漈遗稿·上宰相书》)的《通志》,他的科学精神之所以能走在中世纪的最前头,这除了郑樵本身的特殊天赋和超凡智慧外,还与郑樵家乡莆田的人文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郑樵从小就是一个穷困潦倒之人,他自己曾说过“家贫无文籍,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夹漈遗稿·与景韦史投宇文枢密书》);“伏念臣樵幼而孤苦,长而穷困,视屋漏以无愧,闻鸡鸣而不已。
所赖闽中无兵火之厄,可以见天下之书”(《夹漈遗稿·上殿〈通志〉表》。
可以想像出,如果当时莆田没有特别丰富的民间藏书让郑樵借读参考,郑樵是很难读尽天下八分阶段书和著出《通志》的;更重要的是,郑樵科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从兄郑厚和林霆、林光朝、方翥等一批也是富有求真精神的好友们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特别是郑厚对郑樵的成长和思想形成过程,有相当大的关系。
郑厚(1100~1160),字景韦,莆田县新县镇巩溪村人,他不仅是郑樵小时候的良师,也是一个“厚仰视韩愈如有及”和“使厚入司台谏,则世无豺狼迹”(《夹漈遗稿·与景韦投宇文枢密书》的一代名儒,南宋名相龚茂良把郑厚视为“莆田文章的开山祖“。
郑樵也在(《夹漈遗稿·与景韦投宇文枢密书》中明确提及自己与郑厚的学术关系是“厚失之易,得樵而后峻;樵失之纷,得厚而后理。
厚得樵而城壁固;樵得厚而朱紫分”。
况且,郑樵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向天下倡题物理实学的科学思想家,是因为他“结矛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相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通志·昆虫草木序》)。
如果没有资源丰富的夹漈山为郑樵提倡观赏和研究动植物情性的基地,如果没有那些田夫野老与郑樵交换知识,那么,即使郑樵有多大的天赋,也是难有如此高明之见。
由此,我们认为,只有在莆田这方充满着“求真”的沃土中,才能孕育着出像关樵这样富有科学思想的、划时代的伟大史学家和不朽的《通志》,“求真”不但是莆田文献名邦的擎天柱,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也就失去生命力。
过去如是,今后也必然如是。
二向善,名邦的灵魂莆田文化发达,是来自原文化的输入,所以与全国各地一样,莆田的地域文化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自南朝露三兄弟入莆传授《诗》、《书》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一直在莆田地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
然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也一直是个儒、释、道三教相容并存的社会,所以道教和佛教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莆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不浸透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因子。
为此,莆田的文人学者一方面坚持儒家的“仁爱”、自强、诚信、和谐、互让、忠恕和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意识,一方面也纷纷从不同角度吸取佛、道两家的精华,以丰富自己的理论。
而佛教、道教也在以自己特有的宗教形式,向人们推行道德,强调积善消恶等一般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观念,因此佛、道的教化对于莆田民间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也产生了一定的功能,从而在民俗文化中表现出强有力的“向善”行为准则和以“向善”为中心的信仰支柱,并产生了一种具有儒、释、道三家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向善”特色,并且能左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灵魂。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使莆田这个文献名邦,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两种天下奇观的“向善”文化现象:一种是从宋代民间中自然形成的特定民俗文化——妈祖文化;一种是明朝著名学者林兆恩所创立的“三教合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