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14.92 KB
- 文档页数:20
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罗婕一、教学设想1.单元设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选文。
单元学习要求是能透过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
我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体悟到写人叙事并不是对事情、人物单纯、平面的叙述描写上,应该是通过对事情、人物的叙述、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写人叙事在选材中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最想表达的那一核心情感上的。
另外,这一要求也恰恰是对高中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提升方向。
2.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散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是熟悉。
不陌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等叙事散文,说不熟悉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散文”这一概念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更多的是看成记叙文来讲,学生对记叙、描写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要更强调,让学生明白叙事散文中叙事的意义。
3.文本分析郑桂华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一文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
在这一理论的提示下,我对文章进行了分析思考。
“辩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在一次演讲中所感受到的一个真实的梁启超;“识人”:梁实秋先生认为散文的美,美在恰当,不应有太多枝节,太繁冗的,有“割爱”的主张理论,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淡雅;“断文”:一次演讲,就让梁实秋终身念念不忘,让惜墨如金的他为此写过三篇文章,足以见得梁启超在他心中的地位。
梁实秋在文中两次提到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他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哪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篇不足千字短小而精彩的文章恰恰体现出梁实秋本人的散文主张。
“定点”:根据以上分析,联系自身的教学特点,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品人之“简单”及文之“简洁”,设计的话题就为“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池州八中贾再兴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流利典雅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感受梁启超先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看过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吗?许多优秀学者在节目中通过一次次精彩的演讲,展示了深厚的学术修养和儒雅的学者风范,闻名全国。
而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也是一位演讲高手。
就让我们跟着梁实秋一起走进清华,去领略梁任公的风采。
二、作者及主人公介绍1.梁启超(1)(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在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维新变法思想。
(2)政坛上的功绩:公车上书、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
(3)文学界一位难得的才子: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第一个使用“神话”一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2、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通过记录一个精彩有演讲场景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一些特点,表达对教师的崇敬之情。
2、结构第一部分(1)简述演讲的背景第二部分(2-9)具体描述这次演讲第三部分(10)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1、梁启超的这次讲演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何以见得?(找出有关句子,并用线划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6篇)篇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生动而又饱含深情的记人叙事的散文。
本文通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作为学者的梁任公先生独特的魅力和崇高的品质。
文章篇幅短小,辞约意丰,对任公的敬仰之情化于叙述描写之中。
文章开篇介绍梁启超,中间讲述梁任公演讲的过程,结尾评价梁启超,期间穿插了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文章似浅实深,平实的叙述中蕴含丰厚的文化韵味。
二、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第三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据此,我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三维目标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隽永而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归纳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悟梁任公的真性情和爱国情怀,唤起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已比较熟悉,文章结构的把握,线索的梳理及作者情感的体会都不是难事。
不过由于学生缺少一定的文学积淀,任公演讲中引用的诗句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任公忧国忧民的情怀不易被学生所体察。
不过,如果课堂上学生的知识积累被调动,爱国情感被触发,他们定会对梁任公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重点放在对先生演讲中旁征博引的诗句的理解上,以此来体会先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和赏析上。
同学们这首诗比较陌生。
因此,我引导学生先学习《桃花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初步领会梁任公的爱国情怀,再结合任公的经历进一步赏析《箜篌引》,这样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这是体察人物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的关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同时把他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
【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导入1.解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物:梁启超先生事件:演讲2.梁启超简介学生对梁启超的印象:康梁,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政治人物)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本新文学杂志《新小说》。
第一个提出建立中国图书馆学。
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总约千万余字,合编为《饮冰室文集》。
(学者形象)3.梁实秋简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北京人,1949年后任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编撰《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二、整体感知1.字词正音戊戌(wùxū)叱咤(chìzhà)风云莅校(lì)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2.积累词语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用来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不长而有力。
博闻强记: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也作“博闻强识”。
笔而记之:提笔写下这段经历。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梁任公的演讲主题是什么?作者笔下的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此次演讲成功吗?何以见得?三、问题探讨1.梁任公的演讲主题是什么?明确:《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2.作者笔下的梁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3.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讨论:作者是怎样来凸显人物个性的?示例: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教案及原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的一篇著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收录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范文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文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让学生讲述,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难点: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生活动设计】本文虽说语言风趣而又带情感地刻画出了梁任公的个性,但要让学生有深切体会必须细细品读,抓住细节分析文章。
所以应先让学生默读感知人物形象,再圈点筛选主要段落语句,进行讨论评析,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
最后让学生表演性范读,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
讲授结束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所找的材料,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用具】生字词卡片投影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有听演讲的经历吗?大家能从演讲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吗?梁实秋就可以做到,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有哪位同学能为老师介绍以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板书课题)2、作者简介(学生应明确记忆作家时从三方面着手,即生活时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原名:梁治华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雅舍小品》(续集) 《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3、七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查字典解决不确定的字词读音,并思考:A 文章记叙了梁启超的哪些情况?B 他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1)齐读生字词戊(wù)戌(xū) 叱咤(zhà) 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kōng)篌(hóu) 酣(hān)畅蓟(jì)北(2)回答思考问题A 明确:音容笑貌学者风度B 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名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理解把握任公先生的形象,学习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2、培养学生品悟、分析文章的能力和良好有效的阅读方法习惯,训练边阅读边标注旁批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旁批勾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国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准确到位地把握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对引文《箜篌引》的深入理解。
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相信大家对梁启超并不陌生,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生谈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同学们大多了解的梁启超是政界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可知道,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
今天让我们一起品读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文学常识及字词积累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3、请学生上台为加点字词注音叱咤莅临迥异精悍激亢箜篌酣畅蓟北三、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深刻的印象,感染影响了听众。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目标]1. 让学生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2.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3. 体会文章简洁、准确的特点。
4.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让学生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此次与大家交流的课为《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一篇篇幅不长、看似记事实则记人的散文,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一、情景铺垫二、探讨文本三、难点突破四、能力拓展五、反馈评估[课堂教学实录]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0分钟)师:上课。
(10:20)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中国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中国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
教师朗诵片断。
)1分钟(10:21)?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
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可以参加讨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培养书面表达的兴趣,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锻炼学生透过细节,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选用准确的语言归纳,提高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梁启超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领略其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学习透过细节,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能力。
难点:学习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1、课前预习:学生熟读课文后,以“你猜,他(她)是谁?”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写人作文(人物为班级范围之内)。
课前选出佳作,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的材料。
2、课堂学习:学生带着写作期待——如何写好熟悉的人物,分析课文,积极思考讨论,突破重难点。
3、课后巩固: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修改课前作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诵读展示学生作文(“你猜,他(她)是谁?”)中的优秀片段,让学生猜熟悉环境中的人物,指出该片段在写人方面的突出特点,激发兴趣。
2、导入正课: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外在的或内在性格方面的,同时还要注意要让人物在具体事件中表现自己,才能把人物写得恰到好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先生的一篇写人佳作《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看看他是怎样来写自己的老师梁启超的。
二、作家作品。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主编《新月》月刊。
后迁至台,历任台北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主任、文学院院长、国立编译馆馆长。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他的散文,不少为传记和怀人之作,文字清丽、淡雅,别具一格。
他记述人物很有特点,善于撷取一、二个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刻画人物。
《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和白描的写作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是本课教学重点;2、了解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是本课教学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检查预习。
1、检查学生在课前阅读时作旁批的情况。
2、给下列词注音: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 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蓟(jì)北3、引导学生介绍中心人物。
提问:同学们学过历史,对梁启超肯定不陌生了,谁为大家介绍一下他政坛上的功绩?明确:戊戌变法、云南起义、康梁同学们大多了解的他是政坛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其实他在文学界也是一位难得的才子。
谁能介绍一下他在文学上的成就。
明确: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他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三维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觉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教学方法]提问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及教学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
作为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大家并不陌生,但作为一个文人,学者的梁启超又会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重温他的精彩演讲,去感受他的独特之处。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1.梁实秋原名梁治华,散文家、文学评价家、翻译家。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梁启超请同学读注释①的相关介绍,教师补充。
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
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三、板书本课字词戊戌wùxū 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 激亢kàng 箜篌kōnghóng 蓟 jì四、具体研习课文1.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可以从课文中找出原句。
)明确:深刻印象。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了解刻画人物的角度和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形象,对《箜篌引》,《桃花扇》的赏析。
[教学方法]:研讨、探究、练笔课前预习:1、阅读相关资料,对梁启超有所了解。
2、阅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疏通文字,梳理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兼介绍梁启超)1 梁启超先生图片(幻灯片1)2 教师:大家对梁启超先生有哪些了解呢?学生:戊戌变法,康梁师:梁任公先生的介绍(幻灯片2)3教师过渡:资料与框架里的启超先生不够生动。
今天让现代著名散文家梁实秋先生带我们近距离接触一个鲜活、可爱的任公先生。
二、作者(幻灯片4),字词(幻灯片5)三、感知标题(点拨鉴赏角度);浏览课文(标记)1、标题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缩一下就是“记演讲”,(板书标题)那么这篇文章中心是不是就是写一次演讲呢?(学生回答:不是,本文似是记事,实为写人,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写梁启超先生)标题中对梁启超为何要以“任公先生”相称?(学生回答:以号相称,这是学生表达对老师的敬意)那么可见,这篇文章里,作者流露的应该是对梁启超先生的崇敬之情。
2、下面呢我们就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逐步深入地了解任公先生。
三、通过初识任公了解任公先生的学者风度,再由再识任公的过程了解任公先生对国家民族命运和中国文学的热爱。
四、初识任公(正面描写)1)、正面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学生回答:第3至第9自然段)2)、设计:学生说说哪些给自己印象深刻描写,一同品味、演绎。
(同课后题1)身材、面貌外貌、风神穿着、步履稳健、潇洒神态、气质②开场白(语言、动作):既谦逊又自负,幽默风趣,声音(极富个性):沉稳、底蕴足③演讲(动作、语言、表情):博闻强识、才华横溢、率真、感情丰沛且投入、可爱教师总结:(幻灯片6)五、再识任公(侧面描写和文中三处引经据典的内容)1、抓侧面茅津渡候船,哀从中来屏息以待,欢喜,泪下沾襟——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2、补注:(引经据典)①《桃花扇》(见幻灯片6)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见幻灯片7):《桃花扇》写作背景(老师在同学们了解基本内容后):明朝末年,李闯王攻陷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殉国。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课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二、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1、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
2、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以及作者的评论与感受。
能力目标1、通过品味文章,引导学生掌握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学会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2、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方面1、使学生对梁启超产生无限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做一个热心肠的人三、教学重点: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四、教学难点: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㈠知人论世(略讲)同学之间交流查阅的梁启超的相关资料教师补充介绍: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
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她是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的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
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
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㈡品人品文1、提问:“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板书:热心肠)明确: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2、《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明确:真性情。
梁实秋是一个真实的人,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
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圈点评注,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国学大师的气度、风范。
2、合作探究,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爱国情怀。
3、感染熏陶,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把握简洁生动的人物描写技巧,体会细节描写中所表现的人物风采。
教学难点:领悟梁任公先生诵读《箜篌引》时所包含的一腔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率性真纯,堪为大师风范。
有这样一首诗,大家一定喜欢,会背的一起来: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认识谁呀?他与陆小曼结婚时,有位国学大师给他们作这样一篇证婚词,也堪称天下绝唱:独此一版: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上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所离婚又结婚……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志摩、小曼,你们皆为过来人,希望你们不要再次成为再作过来人。
这样率性直爽的征婚词是谁写的呢,大家肯定已猜出做出,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梁任公先生,感受大师气度风范。
二、解题入文,感受任公神采。
(一)解题入文。
1、齐读标题一遍;再给“任”加着重号;再响亮来读;观察发音。
待学生主动纠正:任(rén)公。
2、解释出处——《庄子·外物》:任公子制成大钩巨纶,以五十头牛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
”一年后钓到使海水震荡、白波若山的大鱼,可供浙江、苍梧一带人们共同食用。
喻高远志趣。
3、怎么不直呼其名呢?——表恭敬!(学生说)梁实秋13岁就考入了清华大学,有幸成为当时四大国学导师之首的梁启超的学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集锦3篇)1.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三、课文学习1.提问: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先生却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提示:梁任公先生演讲的特点:(见板书设计)总之,梁任公先生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2.提问:梁启超的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明确:深刻印象。
从课文中找原句。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2)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3)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4)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5)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3.提问: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疑级语句提问: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提示:梁启超是广东人,百日维新中,光绪曾召见梁启超,命梁上《变法通议》,光绪帝读后大加叹赏,谓左右:“梁文章写得好,可就是他那广东话太难听。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生字词,了解梁实秋与梁任公。
2.能力目标
通过品读人物,激发学生想象的情感,了解梁任公的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目标
理解并学习梁启超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想象,更好地体会人物演讲时的形象、性格,以进一步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
借助《箜篌引》《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材料,激发学生想象,更好地体会人物演讲时的形象、性格,以进一步了解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形象。
四、教学流程。
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运用外貌、动作、语言及侧面描写等方式来刻画人物。
2、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一节课是有限的,所讲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围绕学习目标重点分析任公先生的出场、开场白及后面的演讲内容等,引导学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突显个性的写人技巧。
将先生所引《箜篌引》的解释理解作为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对这个地方的挖掘引导学生了解先生的心理与情感,能深入领会任公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资料链接,事先制成PPT 文件。
【教学方法】阅读、探究、应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听演讲的经历,那么谁能从演讲者的演讲当中看出演讲者的性格特点?有一个人可以做到,那就是梁实秋。
他从梁任公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讲当中刻画出梁任公的性格特点。
我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一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戊戌变法、云南起义,还有和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等等这样的一些历史事件,都和他有着莫大的关系。
也许大家不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梁任公。
那么就一定要读梁实秋所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作具体的感受吧。
(板书课题)二、阅读、赏析文本(一)评点批注1.语法方面: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明确:“大约”与“左右”重复赘余,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明确:“一篇”改“一次”或“听”改“看”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明确:“约”与“余”重复赘余,删“约”。
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明确:“发生”与“爱好”搭配不当,可改为“产生……兴趣”2. 在文章的内容上,提出“文章的内容与题目不符”的问题?理由:文章的题目是记一次演讲,文章的内容呢,好像是在写梁任公这个人,好像没有多少文字去写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教学设计背景与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似浅实深。
文章通过一些细节把梁任公先生刻画得活灵活现,但最主要的应是隐含在这细节里面的先生的一腔爱国热情。
学生一般会注意到文中的细节,认识到梁启超先生的率真、真性情,但容易忽略文章所隐含的梁先生的爱国精神。
因此,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中的有关细节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察任公爱国情操。
平常说到爱国主义,学生总是觉得很空,觉得在这样和平的年代里讲爱国主义似乎离自己很远。
而这篇课文其实就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人文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说教式,它是切切实实能打动学生内心,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既要抓住文本,又要注意文本中所体现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注意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的重点要放在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体察任公爱国精神上。
【单元目标与课文目标】 这篇课文放在第三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中。
单元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
据此,把本文的学习目标定为:通过对细节描写的赏析体察任公先生真性情与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安排】 一节课是有限的,一篇课文不必面面俱到。
有的地方尽管很精彩,如任公先生出场、开场白等,但学生一看就明白,就不必在课上再花时间。
重点应放在对先生所讲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诗的理解上,通过对这些地方的理解来了解先生心理与情感。
这些地方要挖掘,要引导,要能深入。
难点在《箜篌引》的理解。
处理上,先看《桃花扇》、杜诗,初步领会任公爱国情怀后再来理解《箜篌引》,就相对容易了。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要舍得花时间,因为这是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的关键,也是使学生通过文本受到人文熏陶关键。
【设计时段】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资料链接,事先制成 PPT 文件。
(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节选),屈原“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等。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 板书:热心肠 生:“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
” 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热心肠”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
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
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章。
)二、阅读文本,初步理解“热心肠” 师:“同学们带着问题又读了文章,谁能说说文章中‘热心肠’如何理解?” 生1:“我觉得是指梁先生的真实,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
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他讲杜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时,‘便用手指敲打他秃头’。
” 师:“说得有道理,能从文中寻找依据形成自己的看法,这非常好。
”(板书:真性情)“其他同学意见呢?”生2:“我认为梁先生是一个感情真挚、丰富人。
文中说他演讲时‘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 师板书:富有感情 生3:“我认为他是一个怀有炽热的爱国心的人。
他用他的学术用他的演讲感动了学生教育了学生。
文中说道‘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
” 师板书:炽热爱国心 师:“带着问题看书,同学们对文本的阅读也就更仔细更深入,回答的也是有根有据。
同学们是从先生在演讲时的表现得出的,且先生这样的表现和他演讲内容有关。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他演讲了些什么内容,让他如此动情。
三、细节赏析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先来看同学们说到的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谁能说出杜甫这首诗题目?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师:“诗人此时是喜还是悲?” 生:“喜。
” 师:“诗中可是说“初闻涕泪满衣裳”。
” 生:“那是喜极而泣。
” 师:“是这样。
(投影出示全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第一快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读诗) 师:“请同学说说,杜甫为何而‘快’?” 生:“河南河北原被叛军占领土地现被收复,叛军被打败,所以杜甫很快乐。
” 师:“我们都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致使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此时诗人听说战乱终于平定,自己盼望多年安定和平终于到来,自然喜极而泣。
”师:“任公‘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可见先生一定是与这首诗产生了共鸣。
那么,先生所处时代社会状况与杜甫当时可有相似之处?任公与杜甫之心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
当时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先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国家动荡让他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
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
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任公先生爱国情怀。
” 2、关于《桃花扇》: 师:“同学们刚才还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的动情。
有谁看过这部作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生一时茫然。
有学生举手,老师请这位同学来说。
) 生:“我听说过,但没看过,不知道具体内容。
” 师:“《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是悲叹明朝灭亡的。
那么大家也就知道了其中所说高皇帝是谁了吧?” 生:“崇祯皇帝。
”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崇祯皇帝的。
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皇帝?” 生1:“他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
” 生2:“崇祯皇帝其实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
是一个可敬又可悲人。
” 师:“我和这位同学有同感。
崇祯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亡国之君。
在位十七年间,不溺于声色犬马,而是勤勉辛劳,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江山移人,他也自杀身死。
” 师:“可是崇祯帝死去距梁先生当时是已近300年,和任公先生又没什么关系,先生却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先生这样的悲伤流泪,定是触动了他的内心,它究竟牵动了先生内心怎样伤痛呢?” (学生思考、沉默。
) 师(引导):“先生如此之悲绝不仅仅是崇祯帝,而是由崇祯帝想到了谁?” (学生马上想到:光绪帝。
) 师:“对。
先生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光绪帝。
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光绪帝?” 生:“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
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
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愿望始终无法实现。
” 师:“说得很好。
可见,任公先生悲的不是崇祯,是崇祯帝让他想到了光绪帝,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他的悲在于他一腔爱国情怀!” 师:“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被囚禁,那其他人呢?” 生:“变法失败,光绪被囚禁,戊戌六君子被杀。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 师:“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是否觉得自己逃过一劫,就此安心、轻松了呢?逃亡到日本后他给自己书斋取名为“饮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
我想问一下,我们同学什么情况下最想饮冰?” 生1:“夏天最热时候。
” 生2:“心里特别激动或烦躁不安时,或特别有激情时。
” 师:“‘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梁启超于戊戌政变失败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其内心惶恐焦灼,他忧国忧民、忧心如焚。
3、关于《箜篌引》: 师:“先生演讲内容除了这些之外,还讲了什么?“ 生:“《箜篌引》。
” 师:“刚才同学们在发言时都没提到这一点,为什么呢?” 生:“不大懂。
” 师:“有疑问是好事,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疑惑。
箜篌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生摇头。
) 既而,有学生说:“大概是一种乐器吧。
” 师:“对的,是一种古老的乐器。
在清代刘鄂的《老残游记》中有介绍,这种乐器有点像我们现在竖琴。
其声凄凉悲怆。
” 师:“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你认为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生:“两个。
一个是硬要渡河的人,一个是劝他不要渡河人。
” 师:“他渡河了吗?” 生:“渡了。
” 师:“结果如何?” 生:“死了。
” 师:“你如何评价这个人行为?” 生1:“自作自受,活该。
” 生2:“我不同意刚才同学说的。
我觉得他的勇气可佳,他有着对目标的坚定追求。
可以说是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
” 师:“现在有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那么其他同学意见呢?” 生:“我同意后一位同学的意见。
我认为不是自作自受,而是直面死亡的勇气,不因困难危险而屈服精神。
” 师:“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壮凄惨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任公先生讲这首诗时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著,一种直面死亡勇气让他想到了谁呢?”学生脱口而出:“谭嗣同。
” 师:“谭嗣同被杀。
其实他本可以不死。
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日本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 许多学生一起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生:“还有,他在临刑前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师:“先生是由《箜篌引》中这个强要渡河的人想到了谭嗣同,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与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以救国民的直面死亡的勇气与爱国情操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
先生如此之悲也正是因为先生一腔爱国情怀!” 师:“这样深沉的爱国情感让人唏嘘不已。
这种忠诚于国家直面死亡勇气值得敬仰。
” 4、小结,任公的爱国思想及对青年影响、教育: 师:“《箜篌引》、《桃花扇》和杜诗都是任公先生演讲中的内容片断。
任公先生这次演讲题目是──” 生:“《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情感》。
” 师:“文章开头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是不是就钻进故纸堆,钻进学问象牙塔,不再过问窗外事了呢?” 生:“我认为不是的,他还是关心国家,关心青年的。
就如他做的这次《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演讲,他的真性情、他的爱国情感打动了青年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
他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关心政治关心国事。
” 师:“你能找出文中相关语句来说明吗?” 生1:“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