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实验八:苔藓及蕨类
- 格式:ppt
- 大小:6.04 MB
- 文档页数:64
1、中柱有哪几种主要类型?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什么系统演化关系?答:主要类型: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真中柱散生中柱关系: 网状中柱由管状中柱演变而来。
若原生中柱中央的木质部被薄壁组织所取代则发展成筒状中柱。
由于叶隙的大量出现,节间的缩短,便使管状中柱演化成真中柱和散生中。
2、蕨类植物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和苔藓植物有何异同?答:主要特征:(1)蕨类植物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水生或亚水生,一般表现为喜阴湿和温暖的特性。
(2)孢子体:蕨类植物的孢子体一般为多年生草本,少数为一年生的。
(3)茎:茎通常为根状茎,少数为直立的树干状或其他形式的地上茎。
有些原始的种类还兼具气生茎和根状茎。
(4)中柱:主要有原生中柱,管状中柱,网状中柱和多环中柱等。
(5)叶:蕨类植物的叶有小型叶和大型叶两类。
相同点:具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繁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为精子器和颈卵器。
不同点:(1) 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发达,并有根、茎、叶的分化,内中有维组织,这些是异于苔藓植物的特点。
(2) 蕨类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此点和苔藓植物不相同。
4、水韭外形似种子植物,根据哪些特征将它归入蕨类的?答:根据以下几点:(1)具孢子体(2)配子体极度退化5、松叶蕨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原始性?试从其孢子体的结构和配子体的结构以及生态分布诸方面加以分析。
答:孢子体:孢子体分根状茎和气生枝,根状茎棕褐色,生于腐殖土或崖缝中,也有附生在树皮上。
无真根,仅有假根,体内有共生的内生菌丝。
气生枝多次叉状分枝,基部棕红色,上部绿色能营光合作用,主枝有纵脊3—5条,小枝扁平,具原生中柱或外始式管状中柱,表皮有气孔。
叶为鳞片状,小型叶,无叶脉及气孔。
配子体:配子体发育在腐殖土或石隙中,体小,呈不规则圆筒状,有单细胞的假根,内具断续的中柱,木质部的管胞为环纹或梯纹,维管束的边缘部分有菌丝共生。
配子体的表面有颈卵器和精子器,精子多鞭毛,受精时需要水湿条件,胚的发育也必须具有菌丝的共生。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广州市东环中学朱佩卿一、课标解读1、本节内容归属课标主题八“生物的多样性”,可见课标的实施过程需要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依据,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标内容活动建议概述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认识校内的植物并挂牌。
2、课标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的重要概念解读①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可以根据特征将生物进行分类在本节学习中,学生要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形态、结构上有哪能些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从而区分三大类群植物,对身边的生物地行有效分类。
②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划分为不同等级在对三类植物总结比较的同时,除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还为日后生物起源和生物进化打下了知识基础,让学生对植物进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③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极为重要本单元不是单纯地介绍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类群等传统的植物学知识,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学习有关绿色植物的知识时,特别关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人类的关系。
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开篇一节,在上一单元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中《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已对植物的器官有所阐述,为本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特征的对比作了知识的铺垫,在《单细胞生物》中所提及的衣藻也为本节提供了藻类的实例。
本节书所提及的三类植物均属“孢子植物”,为下节的《种子植物》的阐述提供了对比参考。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强。
3.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点。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4. 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植物,尝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践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物特征。
2. 实物标本:提供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实验材料:进行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验所需材料,如放大镜、镊子、分类卡片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保护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如无根、茎、叶的分化,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如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如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认知。
4. 评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植物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保护生态环境,关爱植物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植物结构。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总结与反思: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关爱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描述植物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发展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植物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
2. 准备实物模型或图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结构。
3. 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案例资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活动方案。
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奇妙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掌握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繁殖方式;3. 培养学生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资源:1. 图片、幻灯片或视频素材展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外观和生长环境;2. 实物标本或模型展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幻灯片展示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外观特征,引发学生对这两类植物的兴趣;2. 提问:你们见过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探究苔藓植物(15分钟)1. 介绍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如多细胞体、无根、喜欢潮湿环境等;2. 展示苔藓植物的实物标本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3. 引导学生思考:苔藓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三、探究蕨类植物(15分钟)1. 介绍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如有根、有叶、喜欢阴湿环境等;2. 展示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3. 引导学生思考:蕨类植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为什么它们喜欢生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让学生回顾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引导学生总结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繁殖方式;3. 强调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保护它们。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寻找并观察周围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2. 让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植物特征和生长环境,回到教室后进行分享;3. 鼓励学生提出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保护建议,并展示在教室或学校内。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撰写一篇关于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文章,并附上自己拍摄的植物照片。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回答等;2. 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文章内容的准确性和照片的质量;3. 学生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表达。
舌尖上的植物学答案1.1 植物的一生1【单选题】植物的特点不包括()。
B、具有在自身选择的环境下生存的能力我的答案:B2【单选题】下列物质中,属于植物光合作用的产出物的是()。
C、碳水化合物我的答案:C3【单选题】植物的种子相当于人体发育的()阶段。
C、胚胎发育完成我的答案:C4【判断题】种子生长的过程中,依次经历了种子萌发、见光变绿、出土三个过程。
()我的答案:×1.2 神奇的植物1【单选题】关于植物的寄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寄生的植物也必须通过光合作用获取养分我的答案:D2【判断题】植物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长时间生存的。
()我的答案:√3【判断题】同种的植物可以融合生长,但是不同属的植物不可以。
()我的答案:×1.3 植物对本身的生长发育的调控1【单选题】根据现有研究,防涝水稻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长高是受到了()的影响。
D、乙烯我的答案:D2【判断题】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孟德尔的遗传学同属生命科学的支柱理论。
()我的答案:√3【判断题】含羞草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说明植物具有传导功能。
()我的答案:√1.4 植物对空间的认识和利用1【单选题】在森林中存在大量植物时,可能存在的现象是()。
A、树木较多的时候,新生长的树木生长更快,侧枝更少我的答案:A2【判断题】黄山迎客松现有的形状主要是由于周边树木较多造成的。
()我的答案:×3【判断题】植物对其生长的空间意识很强。
()我的答案:√1.5 植物的绿色革命1【单选题】诺曼·布劳格主导的绿色革命首先主要作用于()。
C、小麦我的答案:C2【单选题】野生罗汉果属于()。
D、多年生藤本植物我的答案:D3【单选题】野生罗汉果通过快繁苗方式繁殖成为作物后,产量最高可以提升约()。
D、十倍我的答案:D4【判断题】诺曼·布劳格因为其提出的绿色革命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的答案:×1.6 植物的特点1【单选题】关于植物的发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